5.1《阿Q正传》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阿Q正传》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阿Q正传
鲁迅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故事情节,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社会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领悟小说主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小说语言,鉴赏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意图,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导入新课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
“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其作品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作者简介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
《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
《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6部)
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即不愿将“禾”“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他人评价
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毛泽东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巴金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金良守
文题解读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9章。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第一章《序》:
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
故事梗概
第二章《优胜记略》:
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
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
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
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生计问题》:
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再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了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定离开未庄。
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然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做不成。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革命》:
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满意。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
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阿Q感到特别遗憾。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第八章《不准革命》:
第九章《大团圆》:
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军队包围,阿Q被轻而易举抓了起来。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监狱,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
被带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觉地腿一软,虽然人家命令他站起来,他还是不站起来,跪下了。一个头目说:“奴隶性”。他因为赵家的抢劫事件受审。他向人陈述革命没有让自己入伙的愤恨。于是头目让他在一张纸上签名,阿Q不认字。人家就让他画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笔,自己想画一个圆圆的圈,但是手一抖,却画成了瓜子模样的。他觉得这是他一生的屈辱,遗憾的不行。但是转念一想,孙子才能画好呢,便又放心了。
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
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而是看着士兵们的洋枪。这时他发现那些看热闹的人的眼睛,很像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后来他终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灵魂”。他耳朵听到枪声,觉得全身迸散了。
背景探寻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的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夯实基础
履历 口角 间或 祠堂
舂米 估量 口讷 撩拨
虫豸 根柢 引擎 热剌剌
遗孀 醉醺醺 络腮胡 夹袄
踉跄 小觑 唾骂 敌忾

chōng
zhì
shuāng
liàng qiàng
jué
liáng

xūn

jiàn

qíng
luò sāi
tuò

liáo

jiá
kài
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踉踉跄跄:指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心满意足:指心愿满足,多用来形容人的满足和如愿以偿的心情。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阅读《阿Q正传》(节选),梳理文中涉及到的阿Q的事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完成下表。
阿Q形象分析 事迹、事件 行为表现 性格特点
阿Q形象分析 事迹、事件 行为表现 性格特点
鄙薄未庄人
言语自大、怒目而视
“自尊”、自负
被闲人嘲笑癞疮疤、被打
自认“虫豸”
自轻自贱
赌钱被乱中抢钱
忽忽不乐、连打自己两个嘴巴
心满意足、得胜躺下
自我安慰、懦弱
与王胡发生冲突
奚落王胡反被打、提出“君子动口不动手”、无可适从
懦弱、自欺欺人
被“假洋鬼子”用黄漆棍打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感到轻松、忘却了这份耻辱
怯懦
卑怯狡猾
对小尼姑动手动脚
伸手摸尼姑新剃的头皮、在酒店人的起哄下再用力一拧才放手
哗众取宠
欺软怕硬
阿Q形象小结
阿Q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能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基本元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阿Q不把未庄人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被打败之后,为了求饶,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一方面,阿Q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了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另一方面,阿Q受尽压迫凌辱,却只是默默忍受,甚至主动地接受挨打。
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狭隘无知,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自觉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但阿Q又盲目趋时,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怕硬:承认自己是虫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甚至耸了肩膀主动接受挨打。欺软:朝小尼姑吐唾沫,为自己对尼姑动手动脚的行为感到得意。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他又变得麻木健忘。
2.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对阿Q这一人物的刻画,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方法及效果。
塑造方法 文本内容 表达效果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再用力的一拧”
“他怒目而视了”
“于是也心满意足地走了”
通过语言上的示弱,刻画出阿Q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形象。
通过两次欺负小尼姑的动作描写,刻画出阿Q欺软怕硬、哗众取宠的形象。
刻画出阿Q麻木健忘、自欺欺人的形象。
塑造方法 文本内容 表达效果

正面描写
叙述语言
心理描写
幽默
诙谐
夸张
大词小用
“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刻画出阿Q沉浸在“精神胜利”的喜悦中的状态,突出其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妄自尊大的形象特点。
作者用诙谐幽默、加以讽刺的语言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刻画的淋漓尽致,将作者的情感态度展露得淋漓尽致。
3.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阿Q作为一个生长在未庄的人,是一个卑怯狡猾、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底层雇农的形象,那阿Q生活的未庄又是什么样的呢?
未庄世情 世情 表现
人情淡薄、虚伪
人们多贪慕权势、势利
人们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
老头子颂扬“阿Q真能做”时,阿Q正懒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别人也说不清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
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
未庄世情 世情 表现

人们虚情假意、麻木自私、封建思想浓厚
看重利益、为利益不择手段
小结:未庄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小镇,人们多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
阿Q在赌场中赢得钱财之后,赌场中发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钱财在混乱中被抢劫一空。
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
4.未庄的阿Q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扭曲的性格呢?请你结合文本,归纳出造成他这种性格的原因。
阿Q是一个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计、无姓无名无籍贯的奴隶,地位卑微。封建乡绅、望族大姓掌控着当时乡村社会的一切,以阿Q为代表的势单力薄的贫农往往受欺负,因而只好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
未庄人趋炎附势、欺软怕硬,阿Q自然成了他们消遣的对象,但他又懦弱卑怯,缺乏思想觉悟,因此只能用“精神胜利法”发泄自己的不平之气。
阿Q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
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剧性的一生,他受尽屈辱,生活贫苦,忍饥挨骂。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一无所有: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对阿Q来说更是痴心妄想,他已丧失了人格、尊严。
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陋习:赌博,明里暗里耍流氓,调戏小尼姑。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不仁,自欺自慰,却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5.你如何评价阿Q这个人物形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1.小说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当时国人灵魂中的精神病症,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
等级观念已在阿Q及未庄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有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强烈权力欲。在现实中,阿Q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为了平衡内心的冲突,阿Q只好通过这种心理调节使自己的痛苦被替代、压抑、合理化。
思维延伸
替代,是指把个人冲动转向一个替代物,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把气发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例子。
压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屈辱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达到心理平衡,具体的表现就是“忘却”,阿Q对押牌宝赢了钱却几乎失败的痛苦的忘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合理化,主要是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现为“接受”。比如,被打,是不能接受的,但转变为“儿子打老子”,似乎就可以接受了。
2.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是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①封建社会落后的小农经济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客观原因。落后、闭塞、狭隘、保守的传统生活方式很容易产生孤陋寡闻、小国寡民的思想,阿Q们会借种种理由取得精神上的自慰,来解除眼前痛苦。
②封建思想的毒害是“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内在原因。阿Q生在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拼命向人民灌输封建思想,这种愚民政策,正是形成“精神胜利法”的内在因素。如阿Q头脑中充满了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比如他打不赢王胡便搬出“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儒家教条以自卫。
3.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有何社会意义?
阿Q精神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是那一特定时代下中国农民的典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存在于农民身上,而且也存在于封建士大夫身上,甚至存在于封建统治者自己身上。
“精神胜利法”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不断失败的处境,无法清醒地认识,不能正视现实、承认失败、奋发图强,为维持其统治,就产生了既以自欺、亦以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从农民自身而言,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教训,也是产生“精神胜利法”的土壤。
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国民性弱点。
观点一
要有一点阿Q精神。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那么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大。一个人不能时时刻刻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的话,一个人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精神的”,这种观点是比较明智的。
4.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观点二
不能有阿Q精神。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而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观点三
需要因时制宜。生活中需要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身心,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皆能适用的,我们如果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了进取的意识,缺失了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主旨点睛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小说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社会、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手法解密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离不开讽刺手法的运用,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讽刺手法的运用。
标题的讽刺艺术。作者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两个字“正传”为题目,为一个下等人物作传并取名“正传”,充分揭示了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鲜明强烈的对比。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同时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顾忌的性格矛盾,从而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漫画式的夸张。比如,在捉虱子的过程中,阿Q先是摔衣服,吐唾沫,“两手叉在腰间”,表现得很“武勇”,而辫子被王胡扭住后,又“歪着头”,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现出了求饶的可怜相。这就把阿Q既自负又自贱、但又以君子自居的情态,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尖锐辛辣的反语。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寓庄于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者写阿Q在未庄的处境及其种种表现时写道:“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这里所说的阿Q“见识高”,其实是说阿Q自认为自己很清高,其实他是很浅薄,很愚蠢的;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其实是说他缺点和毛病一大堆,而且浑身充满了精神病态的幼稚可笑。
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精神在当时虽有普遍性,但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观念的化身。
文本特色
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在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节选)》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了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2)灵活地运用杂文的笔法。
文中语言幽默、诙谐,运用反语、夸张、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挖苦,其最终目的都是撕开其真面目,揭露真相。
(3)白描手法的使用。
鲁迅擅长用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这一手法表现在小说语言上,就是抓住对象的关键特征,用简练的笔墨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比如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阿Q“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的一系列动作,既表明他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含意十分丰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