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镇江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以及系列玉器等出土物。2019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表明良渚文化( )
A.已进入青铜文明时期 B.丰富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内涵
C.居于华夏文明的中心 D.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
2.北魏和平二年(461),文成帝巡视太行山东麓的诸多州郡,之后刻碑纪念。碑上刻有的官爵包括“侍中”“散骑常侍”等,也有如“内行内三郎”“斛洛真”“内小幢将”等鲜卑风格官号。这反映北魏当时( )
A.倚重中原士族的支持 B.民族交融推动制度创新
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官制体系胡汉元素并存
3.漕仓是古代漕运的重要配套设施,分布在以大运河为主的漕运干道沿线,正所谓“国脉在漕,漕贮在仓”。下图所示的漕仓最有可能修建于( )
A.西汉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4.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受到反对变法的台谏官的激烈反对,神宗遂任命支持王安石的李定、邓绾等为台谏官,并因此改变祖制,由宰相等官员荐举台谏官。这一改变( )
A.不利于监察效能的发挥 B.保障了变法的成功实施
C.体现出台谏合一的趋势 D.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
5.下表为16-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部分沉船列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沉船之地 国籍与船名
1544 南非海岸 葡萄牙“圣班多号”
16世纪前半叶 马来半岛东方海域 葡萄牙“宣德号”
1576 今美国南加州海岸 西班牙“圣菲利普号”
1588 爱尔兰水城 西班牙“特里尼达·巴伦西亚号”
1600 菲律宾马尼拉 西班牙“圣迪亚哥号”
A.瓷器开始成为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 B.明朝政府掌握了世界贸易的主动权
C.西班牙商人垄断了印度洋贸易 D.反映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6.1888年,张之洞上书光绪指出:“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纱,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由此,洋务派( )
A.固守传统经济以保民生 B.改革政治体制以图稳定
C.设机器织布局以挽利权 D.创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7.1919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北大部分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傅斯年等学者则在《新湖》杂志上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慕国故”的倾向,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由此可知( )
A.学术争鸣促进传统文化转型 B.文学革命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C.新文化运动具有复古主义倾向 D.新旧文化冲突激化了社会矛盾
8.图是黄山定先生1940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画,取材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代耕队为抗属(抗日军政人员的家属)提供春耕帮助的情景。该作品主要反映出( )
A.土地革命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 B.大生产运动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
C.经济政策和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 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9.中共八大前后,党中央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并提出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设想。这表明( )
A.中共八大的决议得到了落实 B.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D.政府调动积极因素进行建设
10.1978年7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率领新中国政府第一个经济代表团访问西欧五国的谷牧同志,向与会人员进行了汇报。后来谷牧回忆说: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讲真话,表示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特别对如何加强技术引进,扩大外贸出口等,讨论得很热烈。该会议的召开( )
A.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得益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贯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11.公元前3世纪,为了招揽希腊翻译家和东方贤士翻译东方经典,托勒密一世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设立“学宫”,之后发展成亚历山大图书馆。驻馆学者来自各个国家,他们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理论进展,在文学方面翻译了很多古代东方文献。这表明( )
A.人口迁移促进了商业贸易繁荣 B.古希腊文明深受西非文化的影响
C.希腊化时代推动文化交流发展 D.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决定文化走向
12.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新教诸侯缔结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其中规定:“直接臣属于帝国皇帝的、自由的骑士阶层不受任何人的武力威逼,可自由选择信仰天主教或者路德新教两种宗教中的一种。”该和约( )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解决了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
C.为德意志统一奠定基础 D.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13.1755年,英国利物浦的商人和圣海伦斯的煤矿主决定投资兴修桑基布鲁克运河。该运河的建成,大大降低了圣海伦斯煤炭外运的成本,并成功刺激了英国内地煤区的其他煤矿主,使他们不遗余力地投身于运河兴建工程。这一现象( )
A.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B.迎合了汽船航行的需求
C.加剧了英国经济结构失衡 D.冲击了英国铁路运输业
14.某学者在评论苏俄(联)某一政策时指出:“政策具有应急性、暂时性的特点……虽然经济领域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但是思想文化领域依然是‘旧’的认识占主导地位。意识形态与实践的错位,再加上政策自身没有完整理论体系,使其最终难以为继。”该学者揭示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实际 B.新经济政策终止的主要原因
C.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局限性 D.苏联模式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15.半导体是现代所有电子设备的核心,如同“数字时代的石油”。图为学者统计的1975年至21世纪初部分国家半导体市场份额的变化。该变化主要反映出( )
A.国际科技竞争的激烈 B.世界贸易格局的调整
C.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D.美苏冷战的新特点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宋太祖时,薛居正等人奉旨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旧五代史》的编修。该书多因袭五代官方史料,“详于叙事而略于褒贬”。欧阳修编《新五代史》时,对旧史中的内容大幅度删改。如旧史中写李存勖杀叔父的事多达千字,欧阳修只用了二十多字讲述;尽数删去旧史中各种帝王异相和谶纬之言。欧阳修还利用宋初产生的新史料甚至小说家言扩充十国内容。同时几乎全盘推倒旧史的体例结构,将五代的本纪、列传综合编排。如一朝出仕的人,就编入《某臣传》,历仕多朝的就得进《杂臣传》。五代全节之士仅三人,欧阳修单独作《死节传》。后世学者认为这种做法“褒贬义例,仰视《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
——摘编自刘志斌《新旧<五代史>的千年公案》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对于明朝殉节诸臣的评骘和书写,一直是清廷的政治禁忌。直到乾隆谕令:“明末诸臣如史可法等,在当时抗拒王师,固诛之所必及。今平情而论诸臣各为其主,节义究不容掩,朕方嘉予之……”后授意并主持监修《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此后乾隆又产生了将降清明臣洪承畴等人编纂入《钦定国朝贰臣表传》的想法:“明末诸臣,望风归附。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今事后平情而论,若为人者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岂得复谓之完人?此大节有亏之人,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
——摘编自王新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对清廷正统性的历史书写》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较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对待明朝旧臣的态度有何调整,并结合所学分析该调整与欧阳修重修史书的共同意图。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西域各地首领和主要官员均接受汉朝赐予的印绶。汉朝先后与乌孙、龟兹、鄯善和亲,加强政治联系。并设屯田校尉、宜禾都尉等官职,负责当地军队屯田,保障驻扎官兵的粮饷供给。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丝织品等在西域广为传播,儒家思想、汉字书法融入当地文化。佛教文化经西域传入中原,逐步纳入中华文化体系。
——摘编自李国强等《新疆治理的历史实践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支持的中亚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区,沙俄侵占伊犁地区。左宗棠以“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坚定态度,率军西征,按照“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在新疆地区各族人民支持下,历时一年半,于1878年收复阿古柏侵占的领土。后来,清政府与俄国交涉,通过1881年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正式定名“新疆”,下设道、府、州、县,完全实现与全国一体化管理。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加强新疆治理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客观分析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政治文明进程和法律话语的变迁,从人治到法治、从强调专政统治到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彰显了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基本框架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观念和治理方式的深刻转向。
——摘编自冯玉军著《中国法治的道路与特色》
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 因汉萨同盟(德意志北部城市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贸易推动,阿姆斯特丹开始蓬勃发展。
16世纪 荷兰独立,推行宽松的宗教政策,伊比利亚半岛的犹太人、法国的胡格诺派、佛兰德斯的富商和印刷工涌入阿姆斯特丹。
17世纪 从阿姆斯特丹出发的商船开往波罗的海、北美洲、非洲及亚洲;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办公室开始发行股票,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欧洲航运和世界金融中心。
18世纪 受三次英荷战争的影响,阿姆斯特丹的繁荣逐渐衰退。
19世纪末 阿姆斯特丹开启工业革命,并开通了阿姆斯特丹-莱茵运河和北海运河,新建了博物馆、中央车站以及阿姆斯特丹音乐厅,重新繁荣起来。
——整理自萧拉瑟《阿姆斯特丹:世界最自由城市的历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阿姆斯特丹出现了一批华人船员的身影。他们主要来自广东等沿海省份,因生活所迫,求生于大洋。“洋老板”们也乐意雇佣这些廉价的中国苦力,因为他们“吃苦耐劳,随遇而安,不惧酷暑严寒,勤劳节俭”。1912年,招募华人船员的代理商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水手馆”,这是阿姆斯特丹唐人街的第一块奠基石。水手馆周围,陆续出现了一些专卖中餐的小食店、面向华人船员的小杂货铺、理发铺、洗衣店等。到了20年代,以华人水手馆为核心的阿姆斯特丹唐人街已初具规模。
——摘编自李明欢《阿姆斯特丹唐人街的历史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阿姆斯特丹发展的有利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姆斯特丹华工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D
6.C
7.A
8.C
9.D
10.B
11.C
12.D
13.A
14.B
15.A
16.(1)变化:凸显道德立场;改变体例结构;调整内容。原因:吸取历史教训服务政治现实的需要;理学思想的影响;史料来源的拓展(利用新史料);编修者个人因素。
(2)调整:对抗清明臣由诛杀到嘉奖;对降清明臣由录用到批判。意图:强化儒家纲常伦理;巩固统治秩序。
17.(1)措施: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当地首领;和亲;推行屯戍政策;传播中原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任答4点)
(2)背景:外部势力入侵(边疆危机);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洋务运动的开展。积极作用:收复失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稳定边疆;强化中央管辖(实现与全国一体化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加快边疆开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历史经验: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注重边疆开发;加强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8.示例: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20世纪50年代,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后,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颁布了一批服务于改革开放的法律法规,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我国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21世纪初,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进展,中共中央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体现出国家治理观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向;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9.(1)有利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贸易的发展;海外殖民与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政策保障;外来人口的涌入;工业革命的推动与交通的发展。
(2)背景:工业革命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百姓谋生的需要。影响:给阿姆斯特丹带来了廉价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丰富当地文化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