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K—39 Cl—35.5 O—16 N—14 H—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B)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2.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一种方法为2Li2O2+2CO22X+O2,X的化学式为(C)
A.Li B.Li2O C.Li2CO3 D.LiOH
3.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且正确的是(C)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C.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小的质量与消耗氧气的质量之和
D.4 g氢气与36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40 g水
4.天宫课堂课上,航天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把泡腾片放进水球中,产生了许多的小气泡。如图是某“泡腾片”的标签,该气体不可能是(A)
A.N2 B.CO2 C.O2 D.CH4
5.下列从化学方程式2H2+O22H2O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C)
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B.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C.4 g氢气与4 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8 g水
D.该反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D)
A.电解水:2H2O2H2↑+O2↑   
B.硫在氧气中燃烧:S+O2SO2↑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2Fe+O22FeO
D.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2C2H2+5O24CO2+2H2O
7.过氧化氢溶液长期存放会因分解而使溶液质量减小。实验室有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共减小8 g,则该过程过氧化氢分解的质量为(A)
A.17 g B.8 g C.64 g D.32 g
8.汽车尾气中的两种有害气体在催化剂和受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在上述反应物和产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C.该反应将两种有害气体转化为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CO2+N2
9.N2是重要的资源,其生产与性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图中产生N2是物理变化
B.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N2+O22NO
C.反应②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③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O2,N2有时也能支持燃烧
10.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 10 27 4
反应后质量/g 1 a 0 23
A.a的值是8 B.甲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反应过程中乙、丁的质量比是5∶2
11.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反应前 反应后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丁的质量比为3∶2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12.已知:2KMnO4K2MnO4 +MnO2+O2 ↑。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A)
A B C D
13.将69 g酒精(C2H5OH)点燃,酒精燃烧全部变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则燃烧所耗氧气的质量为(C)
A.136 g    B.64 g     C.112 g     D.48 g
14.下列四个图像是化学反应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在装有定量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木炭
B.如图乙所示,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如图丙所示,用相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D.如图丁所示,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8分。
15.(8分)现以C、P、O2、H2O2、MnO2、KMnO4等物质为反应物,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充分燃烧,只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CO2 。
(2)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固体物质: 4P+5O22P2O5(合理即可) 。
(3)一种液体和黑色固体混合制取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 2H2O22H2O+O2↑ 。
(4)分解反应,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2KMnO4K2MnO4+
MnO2+O2↑(合理即可) 。
16.(12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分别称量下列两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填字母)。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NaOH溶液和Na2SO4溶液
(2)在足量氧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甲。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2MgO 。
②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1.6  g。
(3)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微观示意图如图乙。回答下列
问题:
①一个A分子由 2 个原子构成。
②该反应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为 化合反应 。
③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c (填字母)。
a.元素种类 b.原子种类 c.分子种类
17.(16分)Ⅰ.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A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向右 (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反应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左侧质量减小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不变 。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密闭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③⑥ (填
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Ⅱ.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熔喷布是生产一次性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为了探究熔喷布的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探究,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浓硫酸能吸收水分;氢氧化钡能吸收二氧化碳;CO是一种气体燃料;熔喷布易燃,只可能由C、H、O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实验探究]
连接如图所示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m g某熔喷布样品碎片装入玻璃管中,先通入一段时间氧气,再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样品完全燃烧,无灰粉残留。熄灭酒精灯,再持续通一会儿氧气。冷却,称量。计算得出:B、C装置共增重a g,D装置增重b g。
(5)装置B中 无水硫酸铜变蓝 (填实验现象),证明产生了H2O。
(6)装置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尾气中检测不到 CO (填化学式),说明样品燃烧充分。
[思考拓展]
(7)根据(5)(6)得出熔喷布中一定含有 C、H  (填元素符号)。
18.(12分)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加热氯酸钾,取2.45 g氯酸钾和0.5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到t1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加热到t4时间时氯酸钾已经完全分解。依次称得加热t2、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已知:(2KClO32KCl
+3O2↑)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2.12 2.05 2.01 a
(1)计算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
答案:解:设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2.45 g    x
=
x=0.96 g
答: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96 g。
(2)表中a= 1.99 ,氯酸钾中氧元素的含量为 39.2% (结果精确到0.1%)。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K—39 Cl—35.5 O—16 N—14 H—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2.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一种方法为2Li2O2+2CO22X+O2,X的化学式为( )
A.Li B.Li2O C.Li2CO3 D.LiOH
3.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且正确的是(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C.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小的质量与消耗氧气的质量之和
D.4 g氢气与36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40 g水
4.天宫课堂课上,航天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把泡腾片放进水球中,产生了许多的小气泡。如图是某“泡腾片”的标签,该气体不可能是( )
A.N2 B.CO2 C.O2 D.CH4
5.下列从化学方程式2H2+O22H2O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B.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C.4 g氢气与4 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8 g水
D.该反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电解水:2H2O2H2↑+O2↑   
B.硫在氧气中燃烧:S+O2SO2↑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2Fe+O22FeO
D.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2C2H2+5O24CO2+2H2O
7.过氧化氢溶液长期存放会因分解而使溶液质量减小。实验室有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共减小8 g,则该过程过氧化氢分解的质量为( )
A.17 g B.8 g C.64 g D.32 g
8.汽车尾气中的两种有害气体在催化剂和受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在上述反应物和产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C.该反应将两种有害气体转化为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CO2+N2
9.N2是重要的资源,其生产与性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产生N2是物理变化
B.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N2+O22NO
C.反应②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③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O2,N2有时也能支持燃烧
10.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 10 27 4
反应后质量/g 1 a 0 23
A.a的值是8 B.甲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反应过程中乙、丁的质量比是5∶2
11.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反应前 反应后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丁的质量比为3∶2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12.已知:2KMnO4K2MnO4 +MnO2+O2 ↑。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3.将69 g酒精(C2H5OH)点燃,酒精燃烧全部变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则燃烧所耗氧气的质量为( )
A.136 g    B.64 g     C.112 g     D.48 g
14.下列四个图像是化学反应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在装有定量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木炭
B.如图乙所示,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如图丙所示,用相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D.如图丁所示,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8分。
15.(8分)现以C、P、O2、H2O2、MnO2、KMnO4等物质为反应物,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充分燃烧,只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2)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固体物质: 。
(3)一种液体和黑色固体混合制取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 。
(4)分解反应,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
16.(12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分别称量下列两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字母)。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NaOH溶液和Na2SO4溶液
(2)在足量氧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甲。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3)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微观示意图如图乙。回答下列
问题:
①一个A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②该反应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为 。
③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填字母)。
a.元素种类 b.原子种类 c.分子种类
17.(16分)Ⅰ.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A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
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Ⅱ.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熔喷布是生产一次性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为了探究熔喷布的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探究,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浓硫酸能吸收水分;氢氧化钡能吸收二氧化碳;CO是一种气体燃料;熔喷布易燃,只可能由C、H、O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实验探究]
连接如图所示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m g某熔喷布样品碎片装入玻璃管中,先通入一段时间氧气,再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样品完全燃烧,无灰粉残留。熄灭酒精灯,再持续通一会儿氧气。冷却,称量。计算得出:B、C装置共增重a g,D装置增重b g。
(5)装置B中 (填实验现象),证明产生了H2O。
(6)装置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尾气中检测不到 (填化学式),说明样品燃烧充分。
[思考拓展]
(7)根据(5)(6)得出熔喷布中一定含有 (填元素符号)。
18.(12分)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加热氯酸钾,取2.45 g氯酸钾和0.5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到t1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加热到t4时间时氯酸钾已经完全分解。依次称得加热t2、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已知:(2KClO32KCl
+3O2↑)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2.12 2.05 2.01 a
(1)计算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
(2)表中a= ,氯酸钾中氧元素的含量为 (结果精确到0.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