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学 习 目 标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理清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一)孟子其人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
在社会政治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孟子》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而成,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共7篇。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
“王道”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题目解读
读准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观点,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划分层次
疏通文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①不忍人:不狠心对待别人,即怜爱别人。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②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即仁心。
③斯:这就,于是
④ 以:用
⑤运:运转,转动
⑥之:代词,代指天下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心上一样容易。
研读第一部分
问题探究
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从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
性善论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①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同下)
②乍:突然
③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④怵惕:惊骇,恐惧
⑤恻隐:哀痛,怜悯
⑥内交:结交,“内”同 “纳”,状后(同下),于孺子之父母内交
⑦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⑧乡党:同乡。
⑨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恶,厌恶;然,这样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与这小孩的爹娘结交,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中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研读第二部分
问题探究
1.分析“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
2.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用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有说服力。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① 是:代词,这、此
② 之:补充音节,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③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④ 辞让:谦逊推让
⑤ 端:萌芽,发端
译文: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
研读第三部分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①之:主谓之间,取独
②是:代词,这(同下)
③犹:就像
④四体:四肢
⑤而:表转折,却
⑥贼:伤害
⑦始:刚刚
⑧ 然:同“燃”
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苟:如果
保:安定
事:侍奉
译文: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以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5.第三层提出了哪些重要概念?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
阐释人要有“四心”,“四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端
四心




——
——
——
——
问题探究
6.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7.“四端”的意义是什么?
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
8.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且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中心论点:
论证
过程
举例引入:
恻隐之心:仁之端
排比
正反
反:不足以事父母
1.疏通文意,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总结论证特点。
整体感知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证
过程
举例引入:孺子入井
恻隐之心:仁之端
排比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正反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1.疏通文意,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总结论证特点。
整体感知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2、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3、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4、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更具说服力
生动形象
浅显易懂
突出不忍人之心及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四端生来具有;
扩充四端的必要性
3.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是如何进行说理的?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4.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①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②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整合探究
1.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君子、仁、礼、义、恕、诗教等
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
性善论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礼乐仁义——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性善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性恶劝善——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儒家三圣
孔子(至圣)
孟子(亚圣)
荀子(后圣)
2.比较《<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三篇文章的语言都简练平实,内涵深刻。
异:
《<论语>十二章》作为语录体,文章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语言简练而富于口语化;譬喻言近旨远,整散相见,时有对偶,读来朗朗上口。
节选的《大学之道》语言平实浅近,不事雕琢,通篇多用顶针,环环相扣,气息贯通。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属于论辩文,雄辩滔滔,论证缜密,气势磅礴,长于修辞,极富感染力。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对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四端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以“_____________”为前提,继而推导出以“_____________”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