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任务式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芣苢》任务式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秋以为期
既见君子
国风
邶风
燕燕于飞
·昔我往矣
将翱将翔
桃之夭夭
释颂
大雅
杨柳依依
窈窕淑女
执子之手
诗三百
氓之蚩蚩
卉木萋萋
目录
邶风·静女
周南·芣苢
任务一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任务二
品析词句,感受劳动过程。
任务三
赏析手法,体会劳动之美。
任务四
深入思考,传承劳动精神。
学习任务
文化常识

扎染艺术
一、上古时期——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




诗歌起源
BY YUSHEN
了解《诗经》
《诗经》是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又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 经》



内容
诗经六义



手法
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
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
“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内容
一、祭祀、颂赞之歌
二、农事、畋猎之歌
三、礼俗、燕飨之歌
四、讽喻、怨刺之歌
五、爱情、婚姻之歌
六、战争、徭役之歌
艺术手法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
三、灵活多变的句式与
复沓的章法结构
四、简洁、生动的语言
风格
《诗经》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
按照音乐内容分类:风、雅、颂
按表现手法分类:赋、比、兴
按照音乐内容分类:
《诗经·周南·芣苢》属于?
《诗经·邶风·静女》属于?
《周南·芣苢》

写作背景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芣 苢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芣 苢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朗读,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芣苢》
字 小篆 含义 这六个字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采摘
取得 获得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襟兜果实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盛取东西
《芣苢》
字 小篆 含义 这六个字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采摘
取得 获得
采,从木从爪。一木一手形象地表现采摘的动作,用手从树上采集食物。
有在诗歌中指是采摘动作后有所收获的状。两个字合起来构成了一次劳动过程态。
《芣苢》
字 小篆 含义 这六个字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掇,声旁包含了四个手,我们能想象遍地苯莒,妇女们捡都捡不过来忙碌中透露着喜悦。
如果说“据”是一片一片地捡,那么“捋”就是成把成把地抓取,动作快了,频率高了,劳动者完全沉浸在劳动过程中,氛围更加欢快。
《芣苢》
字 小篆 含义 这六个字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起衣襟兜果实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盛取东西
采摘的苯莒太多了,可能带来的篮筐已经装满了,衣襟成了临时的篮筐。
考点?
通过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从一开始的采摘,到最后的满载而归,表现出劳动者劳动成果由多变少,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考点?
考点?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采芣苢,
想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考点?
考点?
艺术特点(手法)
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
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重章叠唱
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想象空间
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
赋的手法(陈述、叙述)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重章叠唱(相当于排比)
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想象空间
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

诗歌赏析
艺术特点
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
《邶风·静女》

当古典诗词遇上现代情话:
古典诗词: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现代情话:
你离开,晴天也是雨。你若在,日日是天晴。
因为曾经遇见过你,其他人都成了将就。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比“我爱你”“我陪你”更动人的,是一句“我懂你”。
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也是你。
一次就好,我带你去看天荒地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怀大笑。
从此,你我之间,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任务活动一:诵读诗词,感受情感特点。
静女
《诗经·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1.爱:
同“薆”
(ai),隐藏。
2.见:
同“现”,出现、看见。
3.说:
同“悦”,喜悦。
4.女:
同“汝”(rǔ):你,代彤管。
你你,代彤管。,代彤管。
5.归荑(kuìtí) :
同“馈”,赠送。
6.匪:
同“非”,表示否定判断。
通 假 字
考点:鉴赏人物形象
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阿伟
阿静
①真诚。“搔首踟蹰”展现出他等待女子时的焦急。②质朴、痴情。对女子所赠之物的喜爱以及“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都体现出他对女子的痴情和质朴的情感。
诗中的女子形象:①娴静美丽且活泼俏皮。“静女其姝”“静女其娈”描绘出她的美丽;②“爱而不见”则体现出她活泼俏皮的一面,故意躲藏逗弄男子。
形象·物象
彤管如火,象征着爱情真挚热烈
男主对静女的满腔热情倾注在这彤管上,光滑浏亮、灿灿生辉的彤管,就像内美外艳的姑娘,让人越看越爱。
荑草如雪,象征着爱情质朴纯洁
他赞美荑草并非,赞美借物寄情的静女才是真心。初生荑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还含有爱情将更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赞美礼物
赞美静女
双关
任务活动二:《诗经》创意改编之《静女》微电影
朗诵后,大家对这受诗歌有了自己的认识,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幅的场景。假如你是编导,你需要拍摄短剧之前写一个脚本。
男主人公:阿伟
女主人公:阿静
场景 镜号 时长 情头描述内容 景别 拍摄手法 音效
(解说)
举例 镜头1 3s 由天空明月过度到水中明月,镜头随着江面,缓缓而行…… 远景/近景/中景/全景/特写…… 平移/推进/拉进/俯拍/仰拍…… 为镜头配乐,并用文字解说……
拟写一个片名 1 时长 结合文本,把物象、人物形象、情感……切分成一个个镜头
2
3
4 ……
场景 镜号 时长 镜头描述内容 景别 拍摄手法 音效(解说)
青蹊待姝处 1 5s 男子在长满青草的郊外小径上焦急踱步,不时望向远方。 中景 固定镜头 鸟鸣声,营造静谧又带点期待的氛围。
林隙赠彤间 2 8s 远处,一位女子从树后俏皮地探出半边身子,手中拿着彤管。 近景 推镜头 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女子轻声的嬉笑声。
郊坰贻荑景 3 6s 女子蹦跳着跑到男子面前,将彤管递给他,男子惊喜又羞涩地接过。 中景 跟镜头 两人的脚步声,男子略带结巴的道谢声。
幽径逢春隅 4 7s 女子又从怀中取出荑草,笑着递给男子,男子仔细端详荑草,露出欣喜的神情。 特写 固定镜头 荑草叶片摩擦的细碎声,男子低声的赞叹声。
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谐音)、反问、反复、顶真、反语、通感、排比、叠字(词)、互文、设问
表现手法
象征、想象、联想、曲笔(从对方如笔,展开想象)、衬托、
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
表达方式
抒情
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描写手法
(1)描写顺序(观察角度):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
(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
(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4)衬托 渲染
(5)白描、工笔(即正面描写、细节描写)
(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记叙
议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
抒情
(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2)物情关系: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
结构技巧
先写景后抒情、先记事后抒怀、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景结情、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曲笔入题
鉴赏《邶风·静女》中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①细节描写。诗中通过“搔首踟蹰”等细节,生动刻画了男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神态,表现了男子的内心情绪,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②重章叠句。诗歌采用《诗经》常见的重章叠句手法,每章更换少数词语,反复吟唱。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句式,既加深了情感表达,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③对比与烘托。以“彤管”的鲜亮烘托“静女”的美丽,又以“荑草”的普通反衬“美人之贻”的珍贵,突显爱情的价值。
④双关与象征。“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一句,表面赞美彤管的光彩,实则暗指女子的美丽,运用了双关手法。同时,彤管和荑草作为爱情信物,象征着纯洁、真挚的情感,赋予了普通事物特殊的意义。
《诗经》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
按照音乐内容分类:风、雅、颂
按表现手法分类:赋、比、兴
按照音乐内容分类:
《诗经·周南·芣苢》属于?
《诗经·邶风·静女》属于?
汉代 无名氏“古诗”,可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所作,系后人缀集而成,内容较复杂,有的是民间恋歌,有的是游子思归之曲,有的是少年怀人的吟唱,有的是厌世者故作旷达的悲歌,经过文人不止一次的润饰而成。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