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5《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5《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走近科学家》体验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沉浸式角色体验与科学家故事重构,让学生感受邓稼先等科学家矢志报国的情怀,增强对国家的热爱与对科学家价值的认同。
道德修养:在模拟科研实践中体验科学家淡泊名利、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品格,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道德品质。
文化自信:通过动手制作模型与科技成果体验,感受中国在航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成就,增强科技文化自信。
责任意识:在团队探究任务中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责任感,理解普通人也能为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亲历科研模拟活动,感受科学家面临的挑战及优秀品格。
难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内化科学家的内在动力(如好奇心、责任感),并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体验式学习循环:采用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实际经历→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实践验证),设计螺旋上升的学习活动。
情境模拟法:创设科研情境(如模拟南极考察站、科学实验室),让学生扮演科学家角色。
实践操作法:通过模型制作、实验验证等动手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
共享反思法:在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环境布置:教室分为四个区域——“航天探索站”(含火箭模型)、“医药实验室”(提取植物成分工具)、“青藏科考模拟站”(地图、测量工具)、“科技生活互动区”(无人机、智能垃圾桶等)。
体验材料:科学家故事卡片(邓稼先、屠呦呦等)及角色扮演道具。晶体提取实验器材(食盐、显微镜、载玻片)。滑轮组模型材料(绳子、重物、滑轮)。智能设备编程工具(简易机器人或图形化编程软件)。
数字资源:科学家工作影像片段、互动问答小程序。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沉浸式入场:学生进入教室即领取“科学家工作证”,随机分组进入不同科研区域(航天、医药、科考等)。
环境挑战体验:
“南极考察站”:佩戴VR眼镜体验严寒环境,尝试戴厚手套操作精密仪器。
“青藏科考区”:用吸管呼吸模拟高原缺氧,测量心率并记录数据。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科学家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体验目的:直观感受科研环境的艰苦性。
(二)角色体验
故事重构活动:每组抽取一位科学家(邓稼先、屠呦呦等)的故事卡片,阅读后使用道具角色扮演关键场景 (如邓稼先核爆计算、屠呦呦提取青蒿素)。
深度提问:
“如果你是他/她,当时会如何决策?”
“实验失败100次后,你的心情和选择是什么?”
体验目的:通过共情式扮演理解科学家的抉择与品格。
(三)模拟探究
任务挑战(分组循环体验):
航天组:组装简易火箭模型(材料:塑料瓶、气压泵),测试发射角度与距离关系。
医药组:提取食盐晶体(模拟青蒿素提取),观察显微镜下结晶过程并记录形态。
科考组:使用测量工具绘制教室地形图,标注“科考站点”
失败迭代设计:故意提供有缺陷的材料(如漏气火箭瓶、杂质食盐),让小组经历失败→分析原因→改进方案的过程。
体验目的:亲历科学家攻坚克难的科研过程。
(四)共享反思
小组分享:
“你们组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
“哪位科学家的品质帮助了你们?”
提炼升华:教师引导用“思维导图”归纳科学家的共性品质(如坚持、创新、合作),并关联自身学习生活。
体验目的:通过共享体验促进概念深刻化。
(五)创新实践迁移
案例体验:操作智能垃圾桶(传感器演示)、编程控制无人机航线,分析其科学原理。
创新设计任务:以“改善校园生活”为题,小组设计小发明方案(如“防积水雨伞架”、“食堂智能分餐系统”)。
体验目的:理解科技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创新意识。
(六)总结延伸
仪式活动:每位学生在“科学家誓言墙”贴上自己的科学承诺(如“每周追问一个为什么”)。
持续性任务:
1.选择一位科学家深度研究,录制2分钟"科学家故事微视频"。
2.种植一盆植物(或记录月亮周期),持续观察28天并提交记录册。
体验目的: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长期实践行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