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年级数学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3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年级数学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资源简介

1.6.3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导学
教材要点
要点 几个相关概念
(1)基线: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把根据测量的需要而确定的线段叫作基线.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2)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把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称为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称为俯角.如图①.
(3)方向角:从指定方向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角.
如南偏西60°,即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如图②.
(4)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起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夹角.如方位角是45°,指北偏东45°,即东北方向.
(5)视角:观察物体的两端,视线张开的夹角,如图③.
状元随笔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时,经常涉及一些功能性的概念问题.对于这些概念,一般要结合具体问题和图形理解.
练习
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2)题图
(1)东偏北45°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
(2)如图所示,为了测量隧道AB的长度,可测量数据a,b,γ进行计算.(  )
(3)俯角和仰角都是对于水平线而言的.(  )
(4)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180°.(  )
2.如图,在高速公路建设中需要确定隧道的长度,工程技术人员已测得隧道两端的两点A,B到点C的距离AC=BC=1 km,且C=120°,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  )
A. km B. km
C.1.5 km D.2 km
3.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α>β B.α=β
C.α+β=90° D.α+β=180°
4.如图所示,为测量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B两点,从A,B两点测得树尖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0 m,则树的高度为(  )
A.(30+30)m B.(30+15)m
C.(15+30)m D.(15+3)m
导思
题型一 测量距离问题
例1 海洋蓝洞是地球罕见的自然地理现象,被喻为“地球留给人类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后遗产”,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若要测量如图所示的蓝洞的口径A、B两点间的距离,先在珊瑚群岛上取两点C、D,测得CD=40米,∠ADB=135°,∠BDC=∠DCA=15°,∠ACB=120°.
(1)求B,D两点的距离;
(2)求A,B两点的距离.
总结
求距离问题时应注意的两点
(1)选定或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求解;若有未知量,则先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
跟踪训练1 为了测出图中草坪边缘A,B两点间的距离,找到草坪边缘的另外两个点C与D(A,B,C,D四点共面),测得AC=1.6 m,CD=2 m,BD=1.8 m,已知cos ∠BDC=-,tan ∠ACD=3.
(1)求△ACD的面积;
(2)求A,B两点间的距离.
题型二 测量高度问题
例2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取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量基点C与D.现测得∠BCD=30°,∠BDC=135°,CD=50米,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45°,求塔高AB.
总结
测量高度问题一般涉及仰角、俯角等,在画图时,要注意运用空间想象力.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寻找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特殊关系解决问题,避免复杂的运算. 
跟踪训练2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央主体建筑集球、圆柱、棱柱于一体,极具对称之美.犇犇同学为了估算索菲亚教堂的高度,在索菲亚教堂的正东方向找到一座建筑物AB,高约为35 m,在它们之间的地面上的点M(B,M,D三点共线)处测得楼顶A、教堂顶C的仰角分别是45°和60°,则索菲亚教堂的高度为(  )
A.44 m  B.47 m C.50 m  D.53 m
题型三 测量角度问题
例3 如图,A、B是某海域位于南北方向相距15(1+)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南偏东30°的C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后抛锚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正西方向且与B点相距50海里的D处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40海里/小时.
(1)求B、C两点间的距离;
(2)该救援船前往营救渔船时的目标方向线(由观测点看目标的视线)的方向是南偏东多少度(精确到0.01°)?救援船到达C处需要多长时间?
(参考数据:sin 21.79°≈0.37,cos 21.79°≈0.93)
总结
解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后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
跟踪训练3 甲船在A处观察乙船,乙船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的B处,两船相距a n mile,乙船向正北方向行驶,若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倍,则甲船应沿________方向行驶才能追上乙船;追上时甲船行驶了________n mile.
易错辨析 把空间问题当作平面问题致误
例4 学校里有一棵树,甲同学在A地测得树尖D的仰角为45°,乙同学在B地测得树尖D的仰角为30°,量得AB=AC=10 m,树根部为C(A,B,C在同一水平面上),则∠ACB=__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在Rt△ACD中,
∵AC=10 m,∠DAC=45°,∴DC=10 m.
在Rt△DCB中,∵∠DBC=30°,
∴BC=10 m.
在△ABC中,
cos ∠ACB==,
∴∠ACB=30°.
答案:30°
易错点
易错原因 纠错心得
画图时,误认为A、B、C三点在同一条线从而得到图形: 把立体图形画成了平面图形致误. 解答此类问题,概括题意正确画出“立体图形”是求解的关键.
课时训练
1.若P在Q的北偏东44°50′方向上,则Q在P的(  )
A.东偏北45°10′方向上
B.东偏北45°50′方向上
C.南偏西44°50′方向上
D.西偏南45°50′方向上
2.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
A.10 n mile B.10 n mile
C.5 n mile D.5 n mile
3.如图,CD是一座铁塔,线段AB和塔底D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在A,B两点测得塔顶C的仰角分别为60°,45°,又测得AB=24 m,∠ADB=30°,则此铁塔的高度为(  )
A.18 m B.120 m
C.32 m D.24 m
4.学校体育馆的“人字形”屋架为等腰三角形,如图所示,测得AC的长度为4 m,A=30°,则其跨度AB的长为________ m.
5.如图,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在北偏东45°距A处8海里处有一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2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2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直线追击,问巡逻艇最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到走私船,并指出巡逻艇的航行方向.
1.6.3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导学
[练习]
1.答案:(1)√ (2)√ (3)√ (4)×
2.解析:在△ABC中,易得A=30°,由正弦定理=,得AB==2×1×= (km).
答案:A
3.解析:根据题意和仰角、俯角的概念画出草图,如图所示,因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α=β.
答案:B
4.解析:方法一 在△ABP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则PB==30()(m)
设树的高度为h,则h=PB sin 45°=(30+30)m.
方法二 设树的高度为h,则AB==60,解得h=(30+30) m.
答案:A
导思
例1 解析:(1)由题意可知∠BDC=∠DCA=15°,∠ACB=120°,CD=40.
所以∠DCB=135°,∠DBC=30°,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BD===40.
所以B,D两点的距离为40米.
(2)在△ACD中,∠ADB=135°,∠BDC=∠DCA=15°,
所以∠ADC=150°,∠DAC=15°,
所以AD=DC=40米.
在△ABD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D2+BD2-2AD·BD·cos ∠ADB
=402+(40)2-2×40×40=8 000,
所以AB=40,
所以A、B两点的距离为40米.
跟踪训练1 解析:(1)因为tan ∠ACD=3,可得sin ∠ACD=,
所以S△ACD=AC·CD·sin ∠ACD= m2.
(2)因为tan ∠ACD=3,所以cos ∠ACD=,
所以AD2=1.62+22-2×1.6×2×=5.76,则AD=2.4,
因为cos ∠ADC==,所以sin ∠ADC=,
又cos ∠BDC=-,所以∠ADB=,
所以AB===3 m.
例2 解析:在△BCD中,∠CBD=180°-∠BCD-∠BDC=180°-30°-135°=15°,
∵sin ∠CBD=sin 15°=sin (45°-30°)=sin 45°cos 30°-cos 45°sin 30°=,
由正弦定理=得BC===50(+1).
在Rt△ABC中∠ACB=45°.∴AB=BC=50(+1).
所以塔高AB为50(+1)米.
跟踪训练2 解析:由题意知:∠CAM=60°,∠AMC=75°,
∴∠ACM=45°,
在Rt△ABM中,AM===AB,
在△ACM中,由正弦定理得:=,
∴CM==AB,
在Rt△DCM中,CD=CM·sin 60°=AB=1.5×35=52.5≈53.
答案:D
例3 解析:(1)在△ABC中,∠BAC=45°,∠ABC=30°,则∠ACB=105°,
sin 105°=sin (60°+45°)=sin 60°cos 45°+cos 60°sin 45°==,
由正弦定理=得BC====30(海里).
(2)△DBC中,∠DBC=120°,由余弦定理
DC2=DB2+BC2-2DB·CB cos ∠DBC=502+302-2×50×30cos 120°=4 900,
DC=70,t==1.75(小时),
cos D==≈0.93,D为锐角,
所以D=21.79°,90°-21.79°=68.21°
救援船前往营救渔船时的目标方向线的方向是南偏东68.21°.
跟踪训练3 解析:如图所示,设在C处甲船追上乙船,乙船到C处用的时间为t,乙船的速度为v,则BC=tv,AC=tv.又∵B=120°,则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
即=,
得sin ∠CAB=.
∵0°<∠CAB<60°,
∴∠CAB=30°,∴60°-∠CAB=60°-30°=30°,
即甲船应沿北偏东30°方向行驶.
又∵∠ACB=180°-120°-30°=30°,∴BC=AB=a n mile,
∴AC=a n mile,即追上时甲船行驶了a n mile.
答案:北偏东30° a
[课时训练]
1.解析:如图所示
答案:C
2.解析:如图,易知∠ACB=45°,由正弦定理,得=,
∴BC=5 n mile.
答案:D
3.解析:设塔高为h m,因为∠CAD=60°,∠CBD=45°,CD⊥AD,CD⊥BD,所以AD==,BD==h.
在△ABD中,由余弦定理得242=()2+h2-2××h×cos 30°,解得h=24.
答案:D
4.解析:△ABC为等腰三角形,A=30°,所以B=30°,C=120°,所以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C=42+42-2×4×4×=48,
所以AB=4 m.
答案:4
5.解析:设经过t小时在点C处刚好追上走私船,依题意:AC=12t,BC=12t,∠ABC=120°,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sin ∠BAC=,所以∠BAC=30°,
所以AB=BC=8=12t,解得t=,航行的方向为北偏东75°.
即巡逻艇最少经过小时可追到走私船,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