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本诗颔联与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意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2.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写的景色是孤独和悲伤的,也有人认为其描写的景色是雄浑和刚毅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山居徐玑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1.本诗的最后一联写“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这与上一联所写的“春犹静”是否矛盾?请作出判断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本诗中的“闲”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过彭泽解缙青山围一县, 隐隐见人家。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不见陶彭泽①,湓城②起暮鸦。【注】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2.颈联中哪两个字二字极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诗句赏析。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一个“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为君开”引出“客至”。C.颈联侧面来写主人殷勤待客,既写出真实的家景,又表达出真挚的感情。D.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诗。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中秋月妥 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①独向隅。未必素娥②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注]①羁人:羁旅他乡的人。②素娥:嫦娥。1.诗中第一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本诗中“玉蟾清冷桂花孤”与《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斫去桂婆娑”都写到桂树,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题目交代了送别的地点。B.颈联写景,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C.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D.从结构上看,本诗起承转合层次清晰,首联点题“起”,颔联写景“承”,颈联变换角度写景“转”,尾联抒情“合”。2.颔联中的“随”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好在何处。六、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1.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2.这首诗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写作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哪一幅图能体现颔联的意境?并简要说明理由。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氛,“金鳞”指铠甲在阳光下像金色的鱼鳞。B.“燕脂”“夜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霜重鼓寒声不起”渲染了边塞萧瑟悲凉的氛围。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2.“玉龙”一词常出现于我国古诗词中,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具象载体。这首诗中的“玉龙”指什么?诗人想借之表达什么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蓟中①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②。岂无安边书③,诸将④已承恩。惆怅孙吴事⑤,归来独闭门。【注】①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②翻:同“反”,反叛。③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④诸将:指安禄山等人。⑤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B.第三、四句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C.第五、六句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个词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D.第七、八句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2.全诗最后一联写到“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十、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1.【甲】诗借“杨花”“① ”“明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乙】诗借“杨花”“风笛”“② 等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所以两诗配图都选用冷色调。2.为更好地表现画中人物,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两诗中的“我”的情感加以品析。十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一)行路难 唐朝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二)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的样子。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其六)的开头有何妙处 2.委婉含蓄的表达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能展现一个人的语言修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典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十二、赏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C.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D.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十三、古诗词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词中的“鬓微霜,又何妨”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都涉及“白发”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2.古人常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词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十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颔联描写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恢弘景象。B.【甲】诗颈联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C.【乙】诗颔联,诗人借花、鸟这些美好的景物来表达内心的伤痛,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移情于物、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D.【乙】诗尾联,诗人用手搔发,连发簪也插不住,表现自己的衰老无力和年老体弱,表现诗人贫病交加的困窘处境。2.结合【甲】【乙】两诗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十五、古诗阅读。(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三)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高成为文人抒怀的一种途径。这组诗中共同使用了“① ”的意象,意蕴丰富:《望岳》中其缭绕山间,诗人望之,感到② ,不禁产生了登山的渴望;《登飞来峰》用其借代奸邪小人,用典直抒胸臆,表现作者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独坐敬亭山》中其无伴且慢慢飘离,读之,便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③2.古代文人万般诸事皆可抒怀,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一项是 ( )A.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十六、古诗词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开篇两句把镜头定于军营,从视觉角度写看剑,从听觉角度写吹角,视听交汇,情景生动。B. 上片用“八百里”“五十弦”的典故突出营地之广阔、物资之丰富,呈现军营的祥和景象。C. 下片抓战场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描绘战事,以马快弦急侧面体现战斗的激烈。D. 全词前九句每句咏一事,一气贯注,结句时转笔换意,在与上文的鲜明对照中深化题旨。2. 对此词作,有评论云:“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你如何理解此词的“壮”与“悲”?十七、默写古诗时,不少同学将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字误写成为“升”,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不能误写的原因。知识卡片 生:本义是草木破土萌发,后引申为从无到有,出现。 升:本义是一种量器,后引申指容量单位。假借为升高、升级的升。十八、轼曾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赏析《使至塞上》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图画美。(可以从构图、线条、色彩等任一角度分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十九、古诗鉴赏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有何表达效果?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二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 诗的颔联借用“______”“______”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2. 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归类摘 抄批注诗句 修辞 内容 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2)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对偶、比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二十一、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②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③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④南亩。【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②郭门:外城之门。③白水:阳光照射下的河水。④事:动词,从事。1.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颈联的画面。2.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诗歌蕴的情感。二十二、古诗词鉴赏【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乙】春夜闻笛李益 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1. 两首诗都写“闻笛”,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 小语将【乙】诗“洞庭一夜无穷雁”中的“雁”误写成了“燕”。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及以下诗句,帮她分析不能这样误写的原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二十三、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1.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两句写出了山亭怎样的景色特点?2. 试分析“满架蔷薇一院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二十四、“古诗组”同学找到了孟浩然的两首古诗,请你参与探究。【甲】 渡浙江问舟中人①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②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③? 【乙】 耶溪泛舟④ 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⑤弄溪渚。 泓澄⑥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注释】①孟浩然求仕未成,漫游吴越一带。开元十三年秋自洛阳出发,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过浙江越州(今绍兴)。此两首诗即作于此时。浙江:即钱塘江。②引领:伸长脖子远望。③越中:即今浙江绍兴。④耶溪:即若耶溪,出若耶山,北流入运河。溪旁有浣纱石古迹,传说西施曾浣纱于此。⑤桡:船桨。⑥泓澄:水深澄澈。1.请任选诗中的连续两句,描述作者看到的风景。诗句:描述:2.这两首诗的写作时间较为接近,都是在游历绍兴一带所作,但在写法上颇不相同。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阐述其不同。二十五、阅读古诗,完成赏析。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①赠别[唐]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②,三黜名惭柳士师③。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释】①柳柳州:柳宗元。②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③柳士师:春秋贤士柳下惠。柳下惠任“士师”(狱官),因生性耿直、直言不讳,得罪权贵,三次遭贬黜。1. 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整理单。赏析方法 古诗赏析实践读意象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批注】落日余晖,秋郊夕照下倦于漂泊的游子,真凄苦啊!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批注】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对自然之美是真喜爱。析典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批注】引用“折柳”的典故,写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真留恋!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批注】 。炼字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批注】“蒸”“撼”等词,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写出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以及汹涌澎湃的气势,真磅礴。… (略)2. 选用一种赏析方法,品读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表达的情感。二十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醉中感怀①【南宋】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鹂行②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③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④出塞声。【注释】①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四十九岁时,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兼摄蜀州(今四川崇州)通判。自蜀州返成都,夜宿驿站而作此诗。②鸲(yuán)行:指朝官的行列。③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更。④檀槽:这里指代军乐。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诗中描写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十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浩气吟(其三)(明)瞿式耜①正襟危坐待天光,两鬓依然劲似霜。愿仰须臾阶下鬼,何愁慷慨殿中狂。须知搒辱②神无变,旋③与衣冠④语益庄。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注释:①瞿式耜(sì):明末反清将领,被清军俘虏,最终被害。②搒(péng)辱:拷打侮辱。③旋:指回到牢房。④衣冠:指有正义感有道德的人。1..下列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劲似霜”运用比喻,写出诗人的年迈,“劲”字表现诗人誓把牢底坐穿的决心。B.“阶下鬼”一词写出诗人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无论如何严刑拷打,神色始终不变。C.尾联化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诗人要垂名史册的愿望。D.全诗激扬澎湃,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与读者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2.“殿中狂”“语益庄”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二十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描绘豪华盛大的宴饮场面,营造了欢乐的气氛。B.“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C.“闲来”“忽复”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D.诗中三字短句写出诗人感到前路艰难,但终究在迷茫中看清方向,内心安定。2.临近中考,你的压力很大,接连几次考试不理想的成绩更是让你无限苦闷,你会用这首诗中的哪两句来鼓励自己,为什么?二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狂”字统领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东坡借此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重任,到边疆抗敌。C.这首词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D.这首词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先记叙后议论,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词人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2.《江城子 密州出猎》《水调歌头》这两首词中“月”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十、赏析白居易的《卖炭翁》,回答问题。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卖炭翁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2.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三十一、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仲春郊外王勃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1.诗人以特有的感觉感受春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化用了“鱼戏水知春”,请结合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三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字将桃李人格化,形象地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与颔联相呼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B.前两联抓住“桃李”“雷”“雨”等清明节气中的典型景物来描写。C.对比的写作手法在诗歌中有多处体现。D.尾联是诗歌主旨所在,寓意深刻,发人深思。2.揣摩诗歌用字,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甘” “不”字尽显贤者 ,“乞” “骄”尽显愚者低劣行径,“满” “共”尽显作者 。三十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蓟中①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②。岂无安边书③,诸将④已承恩。惆怅孙吴事⑤,归来独闭门。【注】①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②翻:同“反”,反叛。③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④诸将:指安禄山等人。⑤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将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B.“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一到”“每愁”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深和时间久。C.“岂无安边书”是诗人以强有力的反话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D.“归来独闭门”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赏析“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的艺术表达效果。三十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岳州晚景[唐]张籍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①。【注释】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1.下列对这首古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B.颔联的景物均为虚写,作者想象了“夕阳映照在水面上,霞光在江面上闪耀”的画面。C.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古诗中常见。D.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此句委婉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2.请根据下列诗句,结合两组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十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上李邕①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1.“大鹏”这一意象经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它是《北冥有鱼》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奇大无比,“鹏之背,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胆的想象夸张,更体现了诗人的 (填两个字)主义风格。2.请理解赏析句子“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一、【答案】1.两首诗中用“征蓬”“归雁”“杨花”“子规”等意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孤寂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2.【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诗人此次出使的心情孤寂难言,茫茫无边的沙漠中一缕“孤烟”让人更加孤独,一轮落日让人产生伤感惋惜之情,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观点。诗人看到大漠之上孤烟直上,尽显劲拔刚毅之美,长河之畔落日浑圆,平添壮阔雄奇之感,孤寂的心情得到释放,心胸为之开阔。【解析】1.本题考查意象分析。本诗颔联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征蓬”与“归雁”是北地特有的景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可知作者在这里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杨花”指漂泊无定的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诗人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融情入景,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五溪”指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过五溪”,写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不舍。示例:“征蓬”“归雁”“杨花”“子规”都是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作者在叙事中借景抒情,烘托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赏析。明确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同意“孤独和悲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通过“直”“圆”直接展现“烟”“日”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孤烟直上;暗含作者因出使边塞内心孤寂,抑郁的心情;接下来写落日,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大漠中太阳渐渐落又有苍茫之感;展现了孤独、悲伤之景。示例二:同意“雄浑和刚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通过“直”“圆”直接展现“烟”“日”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一个“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与坚毅;一“圆”字,似又有圆满之意,带来亲切温暖的感受。直接展现了开阔的边塞之上,狼烟直上,落日正圆的奇异之景,描绘出一幅边塞落日图,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表现景色的雄浑壮阔、雄浑、刚毅。二、【答案】1.不矛盾。尾联正是以鸟儿停住啼唱忽又飞起,追逐嬉戏的动态衬托出环境的幽静,与第三联中所写春天的静谧相吻合。2.本诗中的“闲”表达了诗人山居生活的闲暇自得。《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则既表达出作者月下漫步的悠闲自如,也表达了因贬谪而带来的悲凉。【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意思是山里的鸟儿忽然停止了鸣叫,一会儿飞去,一会儿又相随人后。此句写小鸟因为人的靠近忽然停止鸣叫,飞离开来,一会儿又相随人后,不即不离,饶有情趣。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禽颇通人性,而“飞起又相随”,更兼野趣。这里以小鸟的啼唱衬托山居环境之幽静,以小鸟“飞起又相随”反映诗人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全诗以山鸟的啼叫声戛然而止、相随飞走收束,进一步写出人与自然相得之乐,所以此句与“春犹静”不矛盾。2.本题考查对诗文的比较阅读。“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意思是因为地方偏僻,虽然已是春色满野,但仍然十分宁静,人闲自然感到时光过得从容不迫。此句指出正是因为地处偏僻,远离喧嚣,这里的春天才更加静谧;而居住山间,没有人事纷扰,内心闲适,温暖的春日愈发显得悠长,有闲暇自得、超然尘外之意。“地僻”“人闲”点明诗人有此诗情的原因——心远地偏,自然有此野趣。因此,诗中的“闲”表达了诗人山居生活的闲暇自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有赏月的欣喜、悠闲,也有贬谪而带来的悲凉。三、【答案】1.A2.颈联中“添”“泛”二字化静为动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一个“泛”字写出驿楼之花香气四溢。【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赏析。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表述有误。结合“孤帆带日斜”可知,“日斜”一词的意思是:夕阳西下,傍晚的意思。因此,点明时间是傍晚,不是清晨;故选A。2.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鉴赏。“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意思是:官舍的柳树更添了几分翠色,驿楼处花朵香气四溢,只是不见陶渊明和彭泽了。一个“添”字写出官舍的柳树变得更加翠绿,绿意更浓。“香泛驿楼花”一句,通过“香”字描绘出花朵的香气,“泛”指漫出,指花朵的香气如同水一般溢出驿楼,故“泛”字写出了驿楼花朵的香气蔓延而出、香气动人,弥漫的景象,营造出宁静、安详、和平的氛围。整句诗通过描绘春天官舍和驿楼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因此,颈联中“添”“泛”二字化静为动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一个“泛”字写出驿楼之花香气四溢。三、【答案】7.C8.从内容上说,这两句把席间的气氛推向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从写法上看,诗人采用了细节(侧面)描写,把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的细腻逼真。【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根据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可知,这两句正面描写,直接表现了诗人因家贫而无法提供丰盛菜肴,只能以简单的酒食待客的歉意。而不是侧面描写;故选C。8.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可知,这里展现了诗人与邻里的亲密关系。内容上,诗人邀请邻居一起饮酒作乐,甚至隔着篱笆大声召唤邻翁来参加宴会,这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好客热情,也体现了邻里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这一场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亲切、温馨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邻居们之间的亲近与友谊。写法上,诗人采用了细节描写,通过“隔篱呼取”的生动描绘,将诗人热情邀请邻翁的场景展现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能够看到诗人站在篱笆旁,高声呼唤邻翁的画面。这种细节的刻画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这种细节描写也属于侧面描写,它并非直接描述诗人的情感状态,而是通过他与邻翁的互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客人的热情。这种热情不仅表现在邀请客人上,也体现在与邻居分享欢乐的情境中,从而达到了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四、【答案】1.第一问:月(霜影、月光、月影、月色),梧桐(庭梧)。第二问:凄清(冷清、清冷、凄凉等近义词均可)。2.《中秋月》:孤独寂寞(孤寂、孤独、寂寞、怅恨、惆怅);思念家乡(思亲)《太常引》:扫清阻碍北伐势力(收复失地、爱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意思是: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一轮霜影转庭梧”中的景物有“霜影”和“庭梧”。或答“月、月光、月影、月色,梧桐”也可。以“霜影”起笔,写月亮的影子如霜雪一般,立刻将人引入凄清、清冷的氛围之中。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本诗中“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意思是: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树。诗人明明是自己心中“怅恨”,却偏偏展开想象,清冷的月宫中,嫦娥在中秋之夜只能与孤零零的桂花树相伴,未必不感到遗憾和哀怨。这就把凄怆的游子思乡念亲之情(或漂泊的孤独之感)表达得含蓄委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挡住月光的“桂婆娑” ,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清光更多”一句含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斫去桂婆娑”这句利用神话材料, 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阻碍北伐的势力的愿望以及收复失地、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五、【答案】1.A2.“随”运用了拟人/精准的动词/化静为动,写出了江景逐渐开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外出游历的喜悦豪壮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题目交代了送别的地点”表述错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并不是为了送别朋友。故选A。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鉴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的意思是随着平原的延伸,山峦逐渐隐没,而长江则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中奔流不息。“随”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丽景色,通过流动的视角展现了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外出游历的喜悦豪壮之情。同时,“随”字是“跟随”之意,化静为动,运用拟人的修辞,不仅描绘了随着平原的延伸,山峦逐渐隐没的情势,也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六、【答案】1.忽然在一夜之间,世间的白梅都齐齐绽放,清香四溢,弥漫着整个大地,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春色。 2.两首诗词都是以梅自喻,借梅花的高洁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体现的情境。描绘时要注意要紧扣诗句中的意象,细致描绘其特点和状态;合理想象,使画面生动、鲜活,具有画面感;语言表达要流畅、优美,能准确传达出诗句的意境。“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意思时忽然在某个夜里花儿盛开,清香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体会到的意境: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那冰雪林中的白梅悄然绽放,清幽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仿佛在一瞬间,这沁人心脾的清香迅速扩散,充斥着整个大地,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春色。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王冕的《白梅》通过对白梅素雅高洁、不畏严寒、独自绽放并散发清香的描绘,以梅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品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通过描写梅花的寂寞、愁苦以及即使凋零仍香气如故,也是以梅自况,表达自己虽遭排挤但仍保持高洁品格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二者都以梅自喻,借梅花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借物抒情。七、【答案】1.甲图能体现颔联的意境。甲图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风平浪静、船帆高悬的景象,能体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乙图两岸高山峻岭,江面略窄,与颔联意境不符。2.“生”“入”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及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风平浪静、船帆高悬的景象,观察两幅图,可见,甲图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能体现颔联的意境。乙图两岸高山峻岭,江面略窄,与颔联意境不符。2.本题考查字词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生”“入”都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海日”“江春”本是景物,却被作者当做人来写,使“海日”“江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使句子变得生动形象;同时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八、【答案】1.B 2.“玉龙”指宝剑。表达守城将士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根据“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可知,“燕脂”和“夜紫”,并非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而是形容战争的残酷,战场上血迹在夜色中呈现的颜色;故选B。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根据《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这里的“玉龙”是指宝剑,古人常以宝剑象征勇士或忠诚。在诗中,李贺借“玉龙”来表达守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为国捐躯的决心,即他们愿意为了保卫国家,手握宝剑,奋不顾身,直至战死沙场,以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这既是对将士们高尚情操的赞美,也是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颂扬。九、【答案】1.B2.①对边塞萧条冷落现状的伤感;②对边患深重频繁的忧愁;③对报国壮志无法施展的怨恨;④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B.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均为远景,因此本项中“由远及近”理解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蕴含着对边塞萧条冷落现状的伤感。“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抒发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十、【答案】1.子规 离亭2.两诗都表现了“愁”情。甲诗描绘了杨花落子规啼的清冷图景,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牵挂;乙诗中“君向潇湘我向秦”,借地名表达了诗人离别友人时的孤独与惆怅。【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甲】诗中,“杨花”漂泊不定,“子规”叫声哀婉,“明月”则寄托着思念,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与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相呼应。在【乙】诗中,“杨花”飘零、“风笛”哀怨、“离亭”象征着分别,这些意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悲伤。2.本题考查对古诗情感的把握。【甲】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落,子规哀啼,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我”听闻友人被贬,心中忧愁;“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出“我”得知友人要去往遥远且艰难的地方,更加担忧他的安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将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陪伴友人一路前行,体现了“我”对友人的思念和深情厚谊。【乙】诗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在扬子江边,杨柳依依,杨花飞舞,这让即将于渡江分别的“我”和友人倍感忧愁;“数声风笛离亭晚”,傍晚时分,离亭边传来声声风笛,更增添了分别的凄凉之感,“我”心中充满了不舍与难过;“君向潇湘我向秦”,两人即将各奔东西,“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伤感,也对与友人的离别深感无奈。十一、【答案】1.以乐景衬哀情,增加对比度,强化了哀的程度;相比鲍照的诗句式更加整齐,四个连续动作更加突出,生动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2.这两句运用典故,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到重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句意思是: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依据句意可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生动形象地写出送别筵席上酒肴的丰富和珍贵,给人以盛大的感受;依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句意可知,这是写出诗人内心痛苦的心情。所以,这是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增加对比度,强化了悲伤的程度。“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句意为: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依据“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知,相比鲍照的诗句而言,李白的诗句式更加整齐,而且句中的“停”“投”“拔”“顾”是运用动作细节描写,更能突出刻画出作者感情的变化,烘托出诗人因理想不能实现而抑郁、苦闷的心情。2.本题考查分析典故及其作用的能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句子意思闲暇无事我效仿吕尚到碧溪边垂钓,同时也曾像伊尹一样做梦乘舟经过日边。依据句意可知,作者借用吕尚垂钓碧溪和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使自己的才能得以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十二、【答案】1.D2.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并没有“惋惜之情”;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审题可知,本题要求描绘颔联画面。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颔联”指向的诗句,然后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这是一首七律,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两句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故本诗“颔联”指三四两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本句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描绘诗句时,抓住诗句中的景物“莺”“暖树”与“燕”“春泥”以及表现其特点的字词,重点描绘“争”“啄”两动词表现出来的动态,概括说明画面内容。示例:几只早来的黄莺争着栖息在向阳的暖树,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十三、【答案】1.本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明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能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表现出老当益壮的豪迈;“可怜白发生”慨叹了时不我与,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慨。2.词人引用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典故,自喻魏尚,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被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的志向。【解析】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本词写“鬓微霜,又何妨”的意思是: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该句表明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能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表现出老当益壮的豪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的意思是:可怜已成了白发人。该句表达了作者慨叹时不我与,充满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典故及其作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为: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词人引用“遣冯唐”的典故有着深刻意义,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遣冯唐”寄托着苏轼的内心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十四、【答案】1.D2.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异:乙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时局的忧虑,以及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甲诗没有。【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根据【乙】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由于愁绪难解,以至于头发愈搔愈短,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而不是表现诗人衰老无力和年老体弱,也不是表现贫病交加的困窘处境;故选D。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对比分析。同:根据【甲】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知,作者在描绘沿途壮丽景色的同时,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表达出思乡之情。根据【乙】诗颔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诗句透露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挂念,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异:根据【乙】诗“国破山河在”和“烽火连三月”等可知,诗人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沉痛心情,以及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花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感伤和对家人的思念,这种情感中融入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进一步深化了忧国之情。而【甲】诗则主要描写了行舟所见的山水景色,虽然也有乡愁的表达,但并没有涉及国家和时局的忧虑,更多地是个人的旅途感受和对家乡的直接思念。十五、【答案】1.①云 ②荡涤心胸 ③孤独寂寞的心情。 2.A【解析】《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登飞来峰》: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表现诗人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该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这组诗中共同使用了“云”的意象。《望岳》中其缭绕山间,诗人望之,感到荡涤心胸;不禁产生了登山的渴望;《登飞来峰》用其借代奸邪小人,用典直抒胸臆,表现作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独坐敬亭山》中其无伴且慢慢飘离,读之,便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平时寄出的书信常常不能送达,更何况现在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这句诗主要表达的是因战乱导致音信不通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没有体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为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甘愿手提宝剑,战死沙场,体现了渴望建功立业、奋勇杀敌的豪情。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年老的千里马自喻,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建功立业。故选:A。十六、【答案】B.“壮”既是词作所描述的军旅战斗生活场景之雄豪壮美,也指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悲”则是作者在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和分析。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上片用“八百里”“五十弦”的典故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呈现出军营意气昂扬的壮观景象。此项分析有误;故选B。2.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壮”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即在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开篇“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为我们描绘了战场上点兵的壮观景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场面非常壮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而开篇“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写现实,但豪壮中已含悲凉意味,这是回忆过去,“可怜白发生”,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悲”的是作者在现实中壮志难酬,抑郁愤慨之情透在字里行间。全词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渴望恢复祖国山河、渴望建立功名的壮怀,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十七、【答案】示例:“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表现出红日仿佛从残夜中自然生成而来,更能表现出昼夜轮回,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如果用“升”字就仅仅是“升起”的意思,表现不出诗歌的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解析】本题考查考查诗歌炼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生”,本意为孕育,出生。“海日生残夜”意为一轮红日如同从海水当中孕育一样蓬勃而出。“生”把“海日”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因脱离母腹而渐现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写出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富有情趣。又与下句中的“入”字相对,暗含时序交替,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升”,指由低往高移动,只写出了旭日升起这一自然现象,缺少情境和哲理;所以,不能将“生”字误写为“升”。十八、【答案】线条:“直”写出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这个字不仅传神地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色彩:诗人用黄沙大漠写出景物之单调,用白色孤烟给人一种劲拔坚毅之美,用橘红色的夕阳烘托温暖的氛围,色彩和谐,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展现了一幅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图。构图:从落日到烽烟再到河流,从烽烟到夕阳再到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解析】《使至塞上》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线条角度可结合“大漠孤烟直”中的“直”来分析,且注意“直”是写大漠中的孤烟,据此分析孤烟的特点,并根据“孤”分析诗句抒发的情感。这两句诗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这两句诗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孤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十九、【答案】诗人以“蓬”、“雁”自比,传达出内心漂泊无定的感受,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北归的大雁一般正朝胡人的天空飞去。此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出使边塞)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征蓬、归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单车”形容轻车简从,借蓬草自况,写孤身出塞的飘零之感,抒发诗人的孤单寂寞。二十、【答案】1. ①. 闻笛赋 ② 烂柯人2. ① 比喻或对比 ②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争春。 ③ 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社会在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前景无限美好”的哲理。【解析】1.本题考查典故理解。结合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可知这里采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2.本题考查诗句鉴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意: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由此可得出哲理: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据此可作答。二十一、【答案】1. 示例: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缓缓流淌;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连绵起伏。2. 示例:诗歌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和农耕活动,抒写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田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描绘。根据诗意,发挥想象,描绘出画面即可。颈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意思是: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示例:举目远望,田野里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溪水显得格外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所以这一联所写景色,仍是雨后新晴之景。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句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据此分析可知,全诗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使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二十二、【答案】1. 甲诗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乙诗写诗人军中闻笛“唤春归”,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朝廷恩赦的渴望。2. “雁”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羁旅感伤之情,寄托对故乡的思念;而“燕”多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喜春惜春之情等。乙诗中诗人借急切北飞的大雁,表达迁客欲归不得的惆怅,应写作“雁”。【解析】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思是: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这里以“望乡”一词写出了征人望乡、彻夜难眠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也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乙诗前二句“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即用这个传说表达内心的感受,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据此分析可知,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据此分析可知:甲诗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乙诗写诗人军中闻笛“唤春归”,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朝廷恩赦的渴望。2.本题考查意象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传达出内心的乡思愁绪。“雁”,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羁旅感伤之情,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此句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蕴含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燕”多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喜春惜春之情等。结合乙诗“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诗意: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诗人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蕴含着诗人不尽的怨望和难言的惆怅;可知,不能把“洞庭一夜无穷雁”中的“雁”误写成“燕”。二十三、【答案】1. 夏季天渐渐变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池塘映照着楼台的倒影。描绘了一幅夏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2. 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体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在。【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意思是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绿树阴浓夏日长”中“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里诗人是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观。诗人看到平静的池塘倒映着远近不同的亭台楼阁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写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诗句来。“入池塘”的“入”字用得好,他不仅写出了明净与清新,也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池塘容山容水容亭台楼阁的胸怀,把池塘写大了。这两句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展现出一幅夏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据此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满架蔷薇一院香”,意思是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该句从嗅觉角度来写夏日。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那蔷薇不是诗人看到的,诗人也未必知道庭院里还有蔷薇满架,而是那醉人的芳一香提醒了诗人。在这盛夏骄阳下的山亭的幽静清新的景致之中,又加上“满架蔷薇”,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芳一香,使作品洋溢出夏日特有的灵动与生机。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二十四、【答案】1.① 示例: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② 溪水上一只小舟漂浮,舟人轻轻摆动着船桨,在落日余辉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2.示例:甲诗没有具体描写景物描写,只说“青山”一词,但是越中山水之美可以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从对“舟中人”的问句“何处青山是越中?”中侧面传达出来;乙诗中具体直接地描绘了落日余辉中,轻棹击水、老翁垂钓,村女浣纱等美景,让读者对若耶溪的景色有直观的了解。【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描述作者看到的风景,注意找到环境描写的句子,根据翻译描绘大致风景即可。示例:诗句: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景色:夕阳泛着金色的浅光,一只小舟在溪水上漂浮,舟人轻轻摆动着船桨,在落日余晖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诗句: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景色:晨曦中,白首翁静钓湖畔,新妆女溪边浣纱,山水相映,岁月静好,构成一幅和谐自然的美丽画卷。2.本题考查诗歌写法对比。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示例:《渡浙江问舟中人》与《耶溪泛舟》虽同写绍兴水乡,但写法迥异。《渡浙江》以问答形式,如“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描绘江景,展现旅程中的思绪与期待;而《耶溪泛舟》则运用细腻的笔触,如“轻桡弄溪渚”“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等描绘水乡的宁静与秀美,展现内心的宁静与闲适。两诗虽异曲同工,却各有千秋。二十五、【答案】1. ① 断肠人在天涯 ②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③ 此夜曲中闻折柳 ④ 何人不起故园情⑤ 引用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委以重任、到边疆抗敌的心愿。⑥ 气蒸云梦泽 ⑦ 波撼岳阳城2. 读意象。示例1:回雁,往故乡方向而去的大雁,勾起诗人思乡之情;断猿,即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回雁”和“断猿”衬托了作者浓烈的离别愁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析典故。示例2:借黄霸的典故对比,自嘲无法像黄霸一样清名满天下,反背着罪名流徙南荒,表达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示例3:借柳下惠的典故自比,暗示自己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表达了对遭遇的不满和对柳下惠这样人物的敬重。炼字。示例4: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并”“尽”二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凄惋地传达了出来。【解析】1.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涯、莺、蒸、撼”等字容易写错。第五空。应从折典故的角度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词句用了冯唐的典故,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建功立业的志向。2.本题考查品读诗歌情感。根据第一小题中的“读意象”“析典故”“炼字”等,任选一种赏析方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情感,言之有理即可。意象。“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正遇断猿时”句,从诗人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这两种意象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典故。“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运用了典故。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作“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就像西汉时贤相黄霸,曾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诗人通过“事异”两个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名惭”“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士师,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辞,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炼字。“归目并随回雁尽”意思是: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人想要归去的目光一起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直到望不见雁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有情有致,把他们共同的渴望返乡之情委婉凄楚地传达出来了。二十六、【答案】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2.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解析】本诗写于孝宗乾道九年。上年十一月,陆游调任成都安抚使司参议官,约四个月后的乾道九年三月,改任代理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通判,约两个月后又改为代理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知州.几个月来频繁的奔波,使他心疲力竭,加之心中悲苦,故情绪抑郁,但诗人竭力鼓励自己,未许消尽任何一点报国之心。1.本诗颈联写景,时间为秋天,地点为边界,描绘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戍边的旌旗毫无生气地挂在旗杆上,显得特别的凄凉,惨,营造出了一种破败荒凉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的作用有:衬托形象,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上承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下启作者的内在感受。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首联:“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说的是早年陆游被皇帝重视,后来为秦桧所黜,不得不入蜀从军的事,由意气风发变为郁郁不得志;颔联:“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青衫”指古时学子所穿之服“鵷行”指朝官的行列,该联说的是身份地位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人已从原来的少年变成了老人.总的来说,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是一个深受皇帝所重的满腹经纶的翩翩少年,现在的形象则是郁郁不得志的白发新生的中老年形象。二十七、【答案】1.D2.对敌人,鄙视辱骂;对坚贞不屈者,非常敬重;塑造了一位舍生忘死、英勇无畏、以身报国的爱国诗人。【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D.“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表述错误。根据颈联“须知搒辱神无变,旋与衣冠语益庄”和尾联“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分析,诗句的意思是任凭敌人的拷打侮辱,却神色不变,回到牢房与衣冠之士谈论复国,不要笑话老夫把生死看的很淡,我以文天祥为榜样,愿意牺牲自己在青史中留下自己的姓名。此处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舍身报国的态度。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根据注释①可知诗人瞿式耜是明末抗清将领,反抗清军被俘后被害。结合“愿仰须臾阶下鬼,何愁慷慨殿中狂,须知搒辱神无变,旋与衣冠语益庄”分析,此诗句的意思是我愿意随时牺牲生命,成为敌人阶下鬼魂,何妨在敌人殿上,慷慨陈词,怒斥叛徒。任凭敌人的拷打侮辱,却神色不变,回到牢房与衣冠之士谈论复国分析可知,“殿中狂”表达了诗人要在敌人的殿堂上,慷慨陈词,怒斥敌人,谩骂叛徒。“语益庄”表达了诗人回到囚牢中愿意与其他爱国忠贞的衣冠之士,讨论如何复国,表达敬意。这两处塑造出诗人是一位舍生忘死、英勇无畏、以身报国的爱国诗人。二十八、【答案】1.D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为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用这两句诗来激励自己。【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用三字短句抒发感慨,写出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并未在迷茫中看清方向,内心也并未安定;故选D。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理解和运用。在这首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最为适合。这两句诗意味着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要坚信总会有乘风破浪的时候,到时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也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面临中考压力、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困境时,这种精神可以激励自己保持积极态度,继续努力。当人们身处逆境、感到苦闷时,这两句诗可以提醒他们保持信念,相信未来会有好的转变,从而激发他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二十九、【答案】1.D2.《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满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词人关怀国家命运、渴望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水调歌头》中借月抒怀,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事物的向往【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这首词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先描写打猎的盛大场面,然后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因此是先描写后抒情;故选D。2.本题考直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提到“月”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为: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此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词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融入其中,表达了词人壮志满怀的赤子之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到“月”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为: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作者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词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也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三十、【答案】1.C2.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痛恨。【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辨析。C.“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有误。“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句意为: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地中歇息。故歇息的时间不是“清晨”,而是“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的时候;故选C。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句意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可怜”体现了诗人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无限同情,使用词汇“忧”“愿”,是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痛恨。这首叙事诗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十一、【答案】1.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2.“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中游鱼人格化。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抒发了诗人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悦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把握。这是一首吟咏春天的诗,以诗人特有的感觉感受春天,以诗人特有的笔触瞄写春天,清新自然,生机无限。另外,诗人采取由面到点,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春天。第一、二联是面,“东园”、“西堰”、“四邻”是从地域上写春满人间,“连三月”是从时间上写春光无限。第三联是点,写“鸟飞”、“鱼戏”,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无处不在。最后一联即景抒怀,抒发了诗人“何处染嚣尘”的出尘脱俗之心态。王勃面对色彩斑斓的春色,看到东园、西堰的花红柳绿,鱼鸟戏春,借“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的明净美景,流露出对远离世间的纷扰与喧嚣的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为: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是因为它知道春天来了。“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中游鱼人格化。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联系作者感情可知,鱼儿知春来,作者看到水中游鱼,自然也能感觉到春来,作者写鱼的欢悦,也是写自己看到春天的美景,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悦之情。三十二、【答案】1.A 2.高贵气节 人生(历史、生命) 慨叹。【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和赏析。A.有误,“笑”字在首句“佳节清明桃李笑”中确实赋予了桃李以人格化的特征,使得画面显得生动而富有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就是清新明丽的。实际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复杂而深沉的,既有对清明时节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沉感慨。故选A。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情感主旨。第一空:在这句诗中,“甘”和“不”两个字的运用,凸显了贤者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其中,“甘”字表达了贤者对于高尚道德和理想追求的甘之如饴,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心甘情愿地坚守自己的原则。而“不”字则进一步强调了贤者的决心和毅力,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选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因此,这两个字的运用,不仅准确地描绘了贤者的形象,也传达了作者对贤者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此空可填写:高贵气节。第二空:在这句诗中,“满”和“共”两个字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深深慨叹。其中,“满”字描绘了眼前所见的蓬蒿茂盛,象征着生命的繁盛和时光的流逝,而“共”字则强调了无论是贤者还是愚者,最终都将面对生命的终结,归于同一丘壑。这种对比和感慨,既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问。因此,这两个字的运用,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慨叹之情,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深思。此空可填写:人生慨叹。三十三、【答案】1.D2.“萧条“的边城和“白日黄云昏“的自然景象,不仅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荒芜,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沉重。这种写法使得景象与情感相映成趣,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边塞苍凉的同时,也体会到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对朝廷不纳忠言的愤慨和无奈之情,并非“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故选D。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情景交融”指的是通过描绘具体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诗句“边城何萧条”描绘了边城的荒凉和破败,“白日黄云昏”则进一步烘托了这种氛围,通过黄云笼罩、日光昏暗的描写,加强了边城的荒芜和破败感。诗句中的“萧条”和“黄云昏”不仅是对边城景象的客观描述,也寓含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边城的荒凉和破败,表达了对战争和动乱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这种情感与边城的景象相互交融,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广阔。三十四、【答案】1.B2.在《岳州晚景》中,“晚景寒鸦集”描绘了鸦在寒风中聚集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借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在枯萎的藤蔓缠绕的老树上这一凄凉萧条之秋景,抒发了羁旅行人孤苦惆怅之情。总之,“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寄托着忧愁、孤独的情感。【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颔联“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意思是水面上的光芒随着太阳的西落渐渐消失,彩霞映照江面飘飞。描绘的是岳州晚景,是实写,并不是虚写。故选项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古诗意象。古诗意象是指在古代诗歌中,作者用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或营造意境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分析意象需要结合诗人的背景和诗歌的整体氛围来理解。《岳州晚景》中,“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意思是傍晚时分,寒冷的乌鸦聚集在一起;秋声中,远行的大雁归来。这句诗通过描绘寒鸦集和旅雁归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秋日黄昏的氛围,给人一种萧瑟、孤寂的感觉,暗含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老的树木,黄昏时的乌鸦停留在上面;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旁边住着几户人家。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元素,展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寂寥,给人一种孤独、凄清的感觉。抒发了羁旅行人孤苦惆怅之情。所以,“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寄托着忧愁、孤独的情感。三十五、【答案】1.不知其几千里也 浪漫2.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男子汉大丈夫不可轻视年轻人呀。既是对李邕的揶揄,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显示出李白的锐气。【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①空,根据《北冥有鱼》内容可知,应填“不知其几千里也”;第②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想象夸张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本空应填“浪漫”。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先理解诗句意思,再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感情分析。“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意为: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李白生性骄傲,蔑视权贵,他相信自己终有一日能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搏击长空。因而,在诗歌中,他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宣父犹能畏后生”是化用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结合注释可知,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因此可以看出,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揶揄,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显示出李白的锐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