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二单元
第7课 藤野先生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资料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一种散文。特点:①所写的事件是“我”所经历的,是真实的、典型的;②注重细节描写;③既写回忆对象(如本文中的藤野先生)的事件,也写回忆者的经历,回忆对象与回忆者交织在一起;④以写过去为主,但也会写现在的事情,即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剖( ) 油光可鉴(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血管( ) 深恶痛疾( )
诘责( ) 挟着( ) 教诲( ) 杳无消息( ) 瞥( )
参考答案:fēi wǎn yì pōu jiàn jī xùn nì xuè wù jié xié huì yǎo piē
2.理解词语
绯红:鲜红。
宛如:正像,好像。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人,也泛指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瞥见:一眼看见。
精通:对学问、技术或业务有透彻的了解并熟练地掌握。文中是讽刺的说法。
决意:拿定主张,决计。
诘责:责问。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划分结构
在梳理内容、概括事件的基础上,为文章划分层次,并简述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了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通过具体事例,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于细微处见伟大:藤野先生
1.研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概括评价的句子。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为什么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如此之高,竟用上了“最”“伟大”这样的字眼?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
第6—23段;第32—35段。
(1)初识先生。跳读课文,浏览第6—10段,找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任务单
①__________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动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
声音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语言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衣着 衣着“②_________________”,冬天穿旧外套
小结:运用③_______手法,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④__________________的学者形象。
[参考答案] ①外貌 ②模胡 ③白描 ④生活俭朴、不拘小节
(2)再识先生。浏览第11—23段,有目的地筛选信息,看看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典型事例 形象特点
添改讲义 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尊重科学,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尊重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探索求实
小结: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
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优待:“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填空题
1.整体把握课文《藤野先生》,填写以下内容。
(1) (2) (3) (4) (5)
【答案】 交往 添改讲义 严谨治学 了解裹脚 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8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萧红 (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等。
2.背景介绍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
◎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ké sou( 咳嗽 )起来。
(2)鸡汤端到旁边用tiáo gēng( 调羹 )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3)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jiǎo ròu( 绞肉 )机绞成的牛肉。
(4)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xīn jīn( 薪金 )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5)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jiào duì( 校对 )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cǎo shuài( 草率 ),鲁迅先生是shēn wù tòng jué ( 深恶痛绝 )之的。
(7)到xǐ zǎo( 洗澡 )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8)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边,街坊早已沏好碧螺春,yōu rán( 悠然 )提着精致的鸟笼和邻居扯起家长里短。
(9)保姆总是fēn fù( 吩咐 )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10)不加以查看就mǒ shā( 抹杀 )是不对的。
(11)若小细绳上有一个ɡē dɑ( 疙瘩 ),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
(12)对于大众而言,绚丽的色彩、扑鼻的香气是花卉的价值所在,但文人士大夫却bù yǐ wéi rán( 不以为然 )。
2.理解词语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眼睛不济:眼睛不顶用、不发挥作用。
揩:擦,抹。
调羹:南方方言,普通话叫勺子或汤匙。
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忧郁:忧愁苦闷。
草率:轻率,不慎重,含贬义。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
◎感知形象特征
1.文中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14个片段,这14个片段就像一张张照片,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先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试梳理并概括每个片段的内容,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征,再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生活片段 形象特征
片段1: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片段2:鲁迅先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练敏捷、干脆利落
片段3:鲁迅先生待客和饮食情况 热情周到,尊重妻子
片段4:鲁迅先生和“我”开玩笑 幽默风趣
片段5:天气放晴,鲁迅先生会心的笑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片段6:鲁迅先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爱青年,严格要求
片段7: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校样满不在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8: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是忙碌的 辛勤、忙碌
片段9:夜里看完电影,鲁迅先生坐在路边等车 先人后己,平静慈祥
片段10: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 热爱工作,珍惜时间
片段11: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和彻夜工作 真诚待人,忘我工作
片段12:鲁迅先生亲自验证海婴的鱼丸是否新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13:鲁迅先生包书整整齐齐 一丝不苟、认真细致
片段14:鲁迅先生带病拼命工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答案]①走路很轻捷 ②认真展读青年的来信 ③淡泊名利,不拘小节 ④尊重孩子,实事求是
2.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写许先生 劝客人再坐一会儿
讲述她读书时的一些经历
忙碌
写海婴 用包饺子的面饼做船和小鸡
等车时不安地来回乱跑
嚷嚷丸子不新鲜
这是侧面描写。通过写许先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既体现了许先生贤内助的形象,也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热情好客和忙碌。通过描写海婴的片段来烘托鲁迅先生对孩子的慈爱,丰富了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课文精读
1.课文开篇从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写起,有什么用意?
开头直接描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别具一格。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的鲁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他不再是神情严峻、“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而是一位慈爱的长者,从而拉近了读者与鲁迅之间的距离。 
2.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持怎样的态度?
这反映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要求很严格,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同时也表现了他宽以待人、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 
3.作者为什么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①强调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
②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工作的情景,写出鲁迅先生由夜里工作至天明的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表现了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战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的曙光。 
4.“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用一连串的动作、包的方正、绳头的整齐,生动细腻地突出了鲁迅先生对小事一丝不苟的态度。 
◎概括本文的主旨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领略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展现了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
◎填空题
整体把握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填写以下内容。
【答案】真诚,开朗 陪伴客人 为人严谨 认真细致 翻译《死魂灵》
第9课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
2.背景资料
“中国天眼”(FAST)是我国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由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3.人物介绍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潜质(qián zhì) 尴尬(gān gà) 筛选(shāi xuǎn) 目睹(mù dǔ)
严丝合缝(yán sī hé fèng)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 )
热泪盈眶 (rè lèi yíng kuàng) 一览无余(yī lǎn wú yú)
2.理解词语
◎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7):介绍了南仁东少年时期心怀梦想、中学时期努力读书、青年时期专注工作等早年经历。
第二部分(8—20):南仁东提出在中国建设“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得到支持,他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为选址工作历尽艰辛,南仁东深刻感悟到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第三部分(21—39):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带领众多科学家及建设者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他自己却病倒了。
第四部分(40—42):南仁东逝世,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梳理事迹,把握形象
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概括各个时间段的典型事件,说说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南仁东具有怎样的品格。
时间 典型事件 品格
少年时 到龙首山上看星星,问老师关于星星的问题 求知欲强
中学时 老师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因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 胸怀大志,勤奋努力
毕业后 在无线电厂做技术活儿,得到成长;参与新产品研发,取得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丝不苟,永不服输
1993年 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出“把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的建议并得到支持 充满激情,自信昂扬
1994年 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历经了十余年时间 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2006年 国际项目落选,决定中国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独立自主,奋发图强
2011年 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在贵州平塘大窝凼开工,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抱病坚持带领众人争分夺秒工作 干劲十足,鞠躬尽瘁
2015年 南仁东目睹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再次病倒 永不言弃,持之以恒
2016年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一天,南仁东前往观看,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热爱科学,坚守理想
◎ 问题释疑
1.文章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有铺垫作用。作者从南仁东从小对看星星感兴趣写起,为他后来研究“中国天眼”,取得成就起到了铺垫作用。
2.“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南仁东什么样的精神。
作者运用肖像描写的手法,通过学生的语言侧面表现南仁东的形象,体现出南仁东顾不得自己打扮,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敬业精神。
3.文章中的南仁东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过去看”?
“让我自己过去看。”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表现出“中国天眼”在南仁东心里的分量,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关注、关心,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爱,对祖国天文事业的爱。
◎ 概括文章主旨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的一生,展现了他凭借着高超的学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带领中国科学工作者建成“中国天眼”的经过,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以南仁东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填空题
整体把握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填写以下内容。
【答案】①青年时在小工厂历练 ②主持“中国天眼”付出巨大努力
第10课 美丽的颜色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1904—2007),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的次女,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曾撰写其母亲传记《居里夫人传》。
2.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节选自《居里夫人传》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有删改。本书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 居里在母亲去世三年后写成的。这本书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同时也介绍了比埃尔 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许多居里夫妇的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等,是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
3.人物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世称“居里夫人”,法国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先后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她与丈夫共同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并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4.文体知识
传 记
概念 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
分类 按作者分 自传 记叙作者自己的生平经历
他传 记叙他人的生平经历
按体裁分 历史性传记 以记叙史实为主
文学性传记 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实为依据,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艺术加工,但不可虚构。
特点 真实性、文学性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简陋( lòu )  炽热( chì )  猝至( cù )  窒息( zhì )  吹嘘( xū ) 咽喉( yān ) 酸渍( zì ) 踱步( duó ) 沥青( lì ) 荧光( yínɡ )
轮廓( kuò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炽热:温度高,极热。
⑵猝:突然。
⑶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⑷吹嘘:夸张地宣扬。
⑸景况:情况。
⑹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⑺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⑻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时间 1898—1902年
地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 成功提取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现并提炼出镭的过程。
小结:文中的人物、地点、事件都具体可考,是真实的,这体现了本文作为传记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 ①娄蒙路的棚屋 ②居里夫妇 ③镭
2.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1-6)写居里夫妇极端艰苦的实验环境和简陋的实验设备。
第二部分: (7-19)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的艰难与漫长。
第三部分: (20-26)写居里夫妇终于发现“美丽的颜色”——成功提取镭。
◎品味语言,感受温情
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写自己的母亲。这就使得文章的字里行间除了蕴含着崇拜、敬仰的感情,也能令人感受到一份浓浓的爱意和柔情。这种情感可以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1)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居里夫人比作“一家工厂”,写出了她的工作强度、难度之大,尽显敬仰、爱戴之情,也隐含着女儿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
(2)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突出镭的发现之旅的漫长和种种不可预料的困难,说明虽然经年累月地超负荷运转,但居里夫妇始终勇气十足,坚持探索。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佩与心疼。
(3)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美丽的颜色。”
运用语言、神态描写,表现居里夫人对科学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与期待。居里夫妇的对话是浪漫甚至孩子气的,似乎与严肃客观的科学研究格格不入,但这却恰恰表现了他们醉心研究、热爱科学的赤子之心。
(4)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孩子一样。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转向”,最后定格在“他们的镭”上,仿佛是一个慢镜头,清晰细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激动与期盼。写玛丽观察镭的姿势,“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对镭的迷恋。把玛丽观察镭的样子比作在床头看睡着的孩子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玛丽对镭的喜爱和珍视。从这些细腻的描写、诗意的语言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玛丽的柔情与爱意。
(5)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
提炼镭的过程的艰苦漫长和此刻成功的幸福喜悦都饱含在这一个动作中,富有诗意而意味深长。
小结: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在写自己崇敬的母亲。这就使得本文在客观的真实里,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诗意和温情。
◎概括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居里夫妇在简陋的棚屋中提取镭的过程,表现了科学发现的艰辛,歌颂了居里夫妇对科学的坚守与乐观精神。
◎填空题
整体把握课文《美丽的颜色》,填写以下内容。
【答案】恶劣 简陋 巨大 苦 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二单元
第7课 藤野先生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资料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一种散文。特点:①所写的事件是“我”所经历的,是真实的、典型的;②注重细节描写;③既写回忆对象(如本文中的藤野先生)的事件,也写回忆者的经历,回忆对象与回忆者交织在一起;④以写过去为主,但也会写现在的事情,即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剖( ) 油光可鉴(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血管( ) 深恶痛疾( )
诘责( ) 挟着( ) 教诲( ) 杳无消息( ) 瞥( )
2.理解词语
绯红: 。
宛如: 。
不逊: 。
遗民: 。
流言: 。
畸形: 。
匿名: 。
瞥见: 。
精通: 。
决意: 。
诘责: 。
美其名曰: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划分结构
在梳理内容、概括事件的基础上,为文章划分层次,并简述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3): 。
第二部分(4—35): 。
第三部分(36—38): 。
◎于细微处见伟大:藤野先生
1.研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概括评价的句子。
2.为什么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如此之高,竟用上了“最”“伟大”这样的字眼?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
第6—23段;第32—35段。
(1)初识先生。跳读课文,浏览第6—10段,找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任务单
①__________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动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
声音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语言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衣着 衣着“②_________________”,冬天穿旧外套
小结:运用③_______手法,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④__________________的学者形象。
(2)再识先生。浏览第11—23段,有目的地筛选信息,看看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典型事例 形象特点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小结: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填空题
1.整体把握课文《藤野先生》,填写以下内容。
(1) (2) (3) (4) (5)
第8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萧红 (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等。
2.背景介绍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
◎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ké sou(   )起来。
(2)鸡汤端到旁边用tiáo gēng(   )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3)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jiǎo ròu( 绞肉 )机绞成的牛肉。
(4)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xīn jīn(    )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5)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jiào duì(     )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cǎo shuài(     ),鲁迅先生是shēn wù tòng jué (     )之的。
(7)到xǐ zǎo(      )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8)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边,街坊早已沏好碧螺春,yōu rán(      )提着精致的鸟笼和邻居扯起家长里短。
(9)保姆总是fēn fù(     )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10)不加以查看就mǒ shā(     )是不对的。
(11)若小细绳上有一个ɡē dɑ(     ),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
(12)对于大众而言,绚丽的色彩、扑鼻的香气是花卉的价值所在,但文人士大夫却bù yǐ wéi rán(      )。
2.理解词语
抹杀: 。
眼睛不济: 。
揩: 。
调羹: 。
校对: 。
忧郁: 。
草率: 。
悠然: 。
深恶痛绝: 。
◎感知形象特征
1.文中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14个片段,这14个片段就像一张张照片,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先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试梳理并概括每个片段的内容,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征,再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生活片段 形象特征
片段1: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片段2:鲁迅先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练敏捷、干脆利落
片段3:鲁迅先生待客和饮食情况 热情周到,尊重妻子
片段4:鲁迅先生和“我”开玩笑 幽默风趣
片段5:天气放晴,鲁迅先生会心的笑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片段6:鲁迅先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爱青年,严格要求
片段7: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校样满不在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8: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是忙碌的 辛勤、忙碌
片段9:夜里看完电影,鲁迅先生坐在路边等车 先人后己,平静慈祥
片段10: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 热爱工作,珍惜时间
片段11: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和彻夜工作 真诚待人,忘我工作
片段12:鲁迅先生亲自验证海婴的鱼丸是否新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13:鲁迅先生包书整整齐齐 一丝不苟、认真细致
片段14:鲁迅先生带病拼命工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写许先生 劝客人再坐一会儿
讲述她读书时的一些经历
忙碌
写海婴 用包饺子的面饼做船和小鸡
等车时不安地来回乱跑
嚷嚷丸子不新鲜
◎课文精读
1.课文开篇从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写起,有什么用意?
2.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持怎样的态度?
3.作者为什么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4.“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概括本文的主旨
◎填空题
整体把握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填写以下内容。
第9课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
2.背景资料
“中国天眼”(FAST)是我国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由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3.人物介绍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潜质( ) 尴尬( ) 筛选( ) 目睹( )
严丝合缝( ) 瞠目结舌( )
热泪盈眶 ( ) 一览无余( )
2.理解词语
◎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梳理事迹,把握形象
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概括各个时间段的典型事件,说说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南仁东具有怎样的品格。
时间 典型事件 品格
少年时 到龙首山上看星星,问老师关于星星的问题
中学时 老师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因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
毕业后 在无线电厂做技术活儿,得到成长;参与新产品研发,取得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93年 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出“把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的建议并得到支持
1994年 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历经了十余年时间
2006年 国际项目落选,决定中国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2011年 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在贵州平塘大窝凼开工,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抱病坚持带领众人争分夺秒工作
2015年 南仁东目睹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再次病倒
2016年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一天,南仁东前往观看,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 问题释疑
1.文章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2.“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南仁东什么样的精神。
3.文章中的南仁东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过去看”?
◎ 概括文章主旨
◎填空题
整体把握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填写以下内容。
第10课 美丽的颜色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1904—2007),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的次女,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曾撰写其母亲传记《居里夫人传》。
2.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节选自《居里夫人传》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有删改。本书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 居里在母亲去世三年后写成的。这本书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同时也介绍了比埃尔 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许多居里夫妇的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等,是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
3.人物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世称“居里夫人”,法国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先后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她与丈夫共同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并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4.文体知识
传 记
概念
分类 按作者分 自传 记叙作者自己的生平经历
他传 记叙他人的生平经历
按体裁分 历史性传记 以记叙史实为主
文学性传记 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实为依据,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艺术加工,但不可虚构。
特点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简陋( )  炽热( )  猝至( )  窒息( )  吹嘘( ) 咽喉( ) 酸渍( ) 踱步( ) 沥青( ) 荧光( )
轮廓(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炽热: 。
⑵猝: 。
⑶窒息: 。
⑷吹嘘: 。
⑸景况: 。
⑹筋疲力尽: 。
⑺和颜悦色: 。
⑻小心翼翼: 。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时间 1898—1902年
地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 成功提取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现并提炼出镭的过程。
小结:文中的人物、地点、事件都具体可考,是真实的,这体现了本文作为传记的真实性。
2.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品味语言,感受温情
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写自己的母亲。这就使得文章的字里行间除了蕴含着崇拜、敬仰的感情,也能令人感受到一份浓浓的爱意和柔情。这种情感可以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1)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2)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3)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美丽的颜色。”
(4)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孩子一样。
(5)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
小结: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在写自己崇敬的母亲。这就使得本文在客观的真实里,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诗意和温情。
◎概括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居里夫妇在简陋的棚屋中提取镭的过程,表现了科学发现的艰辛,歌颂了居里夫妇对科学的坚守与乐观精神。
◎填空题
整体把握课文《美丽的颜色》,填写以下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