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一单元
第1课 消息二则
一、知识梳理:
◎文体知识
●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 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 ,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 基本要求

● 新闻的特点
(1)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 、
、 、 、 。有的还加上 ,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3) 。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 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 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 、 及 、 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 基本结构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 ”结构。一般包括 、 、 、 和 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消息的标题必须 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一般有 、 、 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 或 ,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要求,一是 ,二是 。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 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 ”或“ ”写作,但仍然要先写 的,再写 的。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 、 和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 或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 中。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字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文本链接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原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溃退( ) 执行( ) 泄气( ) 督战( )
要塞( )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 )、
2.多音字
塞 ( )塞满 解 ( )解放 行 ( )排行
( )闭塞 ( )解送 ( )行走
( )边塞 ( )浑身解数 ( )道行
3.词语解释
经营: 。
摧枯拉朽: 。
溃退: 。
风平浪静: 。
突破: 。
锐不可当: 。
督战: 。
要塞: 。
业已: 。
◎梳理要素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中分别圈画出两则消息的六要素,完成下面的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①_________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夜
何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何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故 人民解放军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④_________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旨概括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消息,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 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 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2课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背景链接
出处:选自2021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缘由: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决心独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并制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就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任务:在轨期间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于2021年9月17日安全返回,首次检验了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获悉【 】 交会【 】
节点【 】 驻留【 】
关键【 】
多音字
载①( )三年五载②( )载歌载舞 模①( )模型②( )模样
2.重点词语解释
获悉: 。
交会: 。
节点: 。
驻留: 。
关键: 。
再生生保: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
◎理解新闻结构,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
主标 。
导语: 。
主体:“ 。”
背景: 。
结语: 。
2. 分别找出这两则消息的六要素。
3.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①“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②“6月17日9:22神舟12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即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③“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主旨归纳
第3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人物简介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颁发( ) 仲裁( ) 遗嘱( )
巨额( ) 渗透( ) 钞票( )
2.形近字辨析。
授( ) 颁( ) 抄( )
援( ) 频( ) 钞( )
3.理解词语
颁发: 。
仲裁: 。
巨额: 。
建树: 。
遗嘱: 。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速读课文,把握消息要素,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何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地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
何人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何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勾画出本则消息各结构的内容。参考课文旁批,说一说各段分别属于消息结构的哪部分,各传递了什么信息。
第1段(导语): 。
第2段(主体): 。
第3段(主体): 。
第4段(背景): 。
3.如果让你给上述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
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请画出倒金字塔结构的示意图
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在前面,然后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将其他事实依次写下去,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回顾消息语言的特点。
2.探究语言特点。找出下列句子中能表现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客观简练的词语,并做好批注。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3)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4)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探究案
1.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3.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4. 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主旨归纳
第4课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文体知识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凌( )空 翘( )首 酷( )似 屏( )息 敛( )声
眼花缭( )乱 悄( )然
2.解释下列词语。
凌空: 。
潇洒: 。
轻盈: 。
悄然: 。
由衷: 。
新秀: 。
屏息敛声: 。
眼花缭乱: 。
如梦初醒: 。
◎梳理要素,把握内容
1.阅读这篇新闻特写,找出其新闻要素。
学习任务单
何时 1982年11月24日
何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 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
如何 在跳水比赛中夺魁
2.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探究写法,寻踪美点
1.本文特写了吕伟夺冠的精彩跳水过程,整个特写包含了许多精彩的小镜头。请具体分析,体会其中的运动之美。
阶段 小镜头
准备
起跳
腾空
入水
2.这篇新闻特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作用:
3.课文除了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外,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1)比喻。
(2)拟人。
◎主旨归纳
第5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文体知识
通 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的类型有很多,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有三个显著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着(  )陆    凛(  )冽   默契(  ) 殚(  )精竭虑
镌(  )刻 桅(  )杆 娴(  )熟
2.理解词语
镌刻: 。
默契: 。
澎湃: 。
浩瀚: 。
咆哮: 。
桅杆: 。
◎读新闻,梳理事件
1.请找出这篇通讯的六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它所报道的事件。
学习任务单
何时 2012年11月23日
何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人 海军官兵
何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故 航母必须能携带舰载机作战
如何 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
概括事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这篇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
◎探究质疑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2.课文第三、四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请结合这两段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3.为什么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人们如此激动 (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回答。)
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感受通讯评论性
这篇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1)第3段: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批注:
(2)第4段: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批注:
(3)第22段: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批注:
◎概括文章主题
第6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背景资料
1.知识链接
(1)“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多万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中国隆重举行了首个公祭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2)“钟声”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专栏集体笔名。自2008年开栏以来,该专栏凭借专业的评论和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和民众获取观点信息的重要来源。
2.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
主要特征为: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初衷( ) 杀戮( ) 呓语( ) 遁形( )
篡改( ) 铭记( ) 抵赖( ) 彰显(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妄图( )
2.解释词语
国殇: 。
杀戮: 。
篡改: 。
右翼: 。
呓语: 。
遁形: 。
铭记: 。
缅怀: 。
惨绝人寰: 。
颠倒黑白: 。
振聋发聩: 。
沧海桑田: 。
◎梳理内容,把握思路
1.速读这篇新闻评论,结合背景材料提取其新闻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2.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作者思路。
◎问题探究
1.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 。
变迁的意义:
2.结合具体中句说一说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概括中心论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一单元
第1课 消息二则
一、知识梳理:
◎文体知识
●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 基本要求
用事实说话。
● 新闻的特点
(1)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2)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3)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 基本结构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一般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文本链接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原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溃退(kuì tuì) 执行(zhí) 泄气(xiè) 督战(dū)
要塞(sài) 摧枯拉朽(cuī xiǔ) 锐不可当(ruì dānɡ)、
2.多音字
塞 (sāi)塞满 解 (jiě)解放 行 (háng)排行
(sè)闭塞 (jiè)解送 (xíng)行走
(sài)边塞 (xiè)浑身解数 (héng)道行
3.词语解释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锐:锐气;当:抵挡。
督战:监督作战。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梳理要素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中分别圈画出两则消息的六要素,完成下面的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①_________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夜
何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何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故 人民解放军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④_________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参考答案] ①何时 ②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 ③南渡长江 ④何地 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⑥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⑦何故
◎主旨概括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消息,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2课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背景链接
出处:选自2021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缘由: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决心独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并制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就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任务:在轨期间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于2021年9月17日安全返回,首次检验了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获悉【huò xī 】 交会【jiāo huì 】
节点【jié diǎn】 驻留【zhù liú 】
关键【ɡuān jiàn】
多音字
载①( zǎi )三年五载②( zài )载歌载舞 模①( mó )模型②( mú )模样
2.重点词语解释
获悉: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
交会:会合;聚集。
节点: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驻留:停留。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再生生保: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
◎理解新闻结构,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引标 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主标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导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背景: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结语: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 分别找出这两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when:6月17日9时22分。
何地where: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何人who: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何事what: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何故why: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如何how: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
3.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①“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这是向读者交代信息来源,别看这句话只有16个字。写与不写那是不。一样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必须要写清楚消息的来源,以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
②“6月17日9:22神舟12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即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其中时间“6月17日9:22分”、人数“3名”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突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准确顺利”形容词表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突出了我国科技的新成就。
③“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写明了这次活动的性质,其中“首次”点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客观事实一致。
◎主旨归纳
这则消息按照时间顺序,及时、客观、清晰、完备地报道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到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再到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的事件,平实简洁的语言中包含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3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人物简介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颁发( ) 仲裁( ) 遗嘱( )
巨额( ) 渗透( ) 钞票( )
参考答案:bān zhòng zhǔ é shèn chāo
2.形近字辨析。
授( ) 颁( ) 抄( )
援( ) 频( ) 钞( )
参考答案:授奖 援兵 颁发 频率 抄写 钞票
3.理解词语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仲裁: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
巨额:数量很大的(钱财)。
建树:建立的功绩。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速读课文,把握消息要素,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何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地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
何人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何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1901年12月10日 ②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勾画出本则消息各结构的内容。参考课文旁批,说一说各段分别属于消息结构的哪部分,各传递了什么信息。
第1段(导语):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第2段(主体):详细报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第3段(主体):明确交代颁奖机构、奖金来源、颁奖时间、颁奖地点及运作模式。
第4段(背景):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3.如果让你给上述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
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在前面,然后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将其他事实依次写下去,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回顾消息语言的特点。
消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记叙,特征是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和通俗。
2.探究语言特点。找出下列句子中能表现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客观简练的词语,并做好批注。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指事物、现象或规律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是“很,相当”的意思,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3)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是“成绩、效果显著”的意思,这里高度评价了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的成就,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严谨。
(4)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首次”“每年”“最大”体现出消息语言的准确、严谨。
◎探究案
1.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3.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 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主旨归纳
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及地点等内容,揭示了诺贝尔奖对于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赞扬了诺贝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第4课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文体知识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凌( )空 翘( )首 酷( )似 屏( )息 敛( )声
眼花缭( )乱 悄( )然
参考答案:líng qiáo kù bǐng liǎn liáo qiǎo
2.解释下列词语。
凌空: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由衷:出于本心。
新秀: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屏息敛声:形容小心翼翼或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梳理要素,把握内容
1.阅读这篇新闻特写,找出其新闻要素。
学习任务单
何时 1982年11月24日
何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 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
如何 在跳水比赛中夺魁
[参考答案]①达卡多拉游泳场 ②吕伟
2.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件。课文是着重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1.7秒)来细致刻画的。
◎探究写法,寻踪美点
1.本文特写了吕伟夺冠的精彩跳水过程,整个特写包含了许多精彩的小镜头。请具体分析,体会其中的运动之美。
阶段 小镜头
准备 写静中之动,以慢镜头烘托出吕伟的从容优雅,以及现场紧张的气氛。
起跳 写动中之静,将起跳阶段“瞬间停滞”,以慢镜头突出吕伟的优雅轻盈、技术高超。
腾空 动静结合,以快镜头极力表现吕伟动作之快,又以“小特写镜头”写其从容不迫,展现其身体姿态之美。
入水 以极快的镜头,写吕伟直入水中,在动感描写中,不忘写水花“悄然不惊”的静态细节。
2.这篇新闻特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作用:
①描写观众的反应,借以形成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提高新闻报道的全面性;
②从侧面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精彩;
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凸显出来。
3.课文除了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外,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1)比喻。
如“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此句把吕伟入水时的身体姿态比作箭,既照应了前文的“修长美妙”,又表现出她对身体的控制力,并引出对她入水的精彩描写。
(2)拟人。
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时间以人的情感,“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义,从而写出了吕伟的跳水动作完成得既迅速又潇洒。
◎主旨归纳
这篇新闻特写以特写镜头细致描绘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7秒的时间跨度中勇夺桂冠的美妙瞬间,展现了其高超的跳水技艺,赞扬了她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5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文体知识
通 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的类型有很多,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有三个显著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着(  )陆    凛(  )冽   默契(  ) 殚(  )精竭虑
镌(  )刻 桅(  )杆 娴(  )熟
参考答案:zhuó lǐn qì dān juān wéi xián
2.理解词语
镌刻:雕刻。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浩瀚: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文中形容发动机的轰鸣声。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轮船上悬挂信号、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杆。
◎读新闻,梳理事件
1.请找出这篇通讯的六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它所报道的事件。
学习任务单
何时 2012年11月23日
何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人 海军官兵
何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故 航母必须能携带舰载机作战
如何 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
概括事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渤海某海域 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③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2.梳理这篇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
◎探究质疑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课文第三、四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请结合这两段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①内容上,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意义重大,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
②结构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做了铺垫。
3.为什么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人们如此激动 (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回答。)
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是中国人在富国强兵道路上一个重大的胜利,所以说,这次成功着舰振奋人心。
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
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感受通讯评论性
这篇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1)第3段: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批注:这段议论性文字从历史的角度点明了舰载战斗机上舰的非凡意义,即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与人民海军官兵期盼已久的壮举。“近百年”“半个多世纪”表明国人“等”“期盼”的时间之久。
(2)第4段: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批注:“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两句,揭示了这次降落的风险之大,并强调其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一句,用真实而具体的数字进一步突出舰载机降落极具风险。
(3)第22段: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批注:运用一组排比句,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深情地赞颂了中国海军军人为实现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概括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6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背景资料
1.知识链接
(1)“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多万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中国隆重举行了首个公祭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2)“钟声”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专栏集体笔名。自2008年开栏以来,该专栏凭借专业的评论和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和民众获取观点信息的重要来源。
2.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
主要特征为: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初衷( ) 杀戮( ) 呓语( ) 遁形( )
篡改( ) 铭记( ) 抵赖( ) 彰显(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妄图( )
参考答案:
zhōng lù yì dùn cuàn míng dǐ zhāng huán
kuì wàng
2.解释词语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杀戮:指大量杀害,大规模地屠杀。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右翼:政党或阶级、集团中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保守或反动的一部分。
呓语:梦话。
遁形:隐藏形体。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惨绝人寰:人世上更深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梳理内容,把握思路
1.速读这篇新闻评论,结合背景材料提取其新闻要素。
何时 2017年12月13日
何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
何人 中国公民
何事 国行公祭
2.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作者思路。
◎问题探究
1.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①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②便于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③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2.结合具体中句说一说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示例: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这是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示例:2、3段,对比论证。第2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
3.概括中心论点。
中国人民将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