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课 《散步》 课后习题--景物描写的作用梳理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 6课 《散步》 课后习题--景物描写的作用梳理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6课 《散步》 课后习题--景物描写的作用梳理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景物描写
描写方法按描写对象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就是对人物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自然景物等的描写。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环境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人物 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 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制造悬念。
主题 暗示、深化主题。
二、常见考查形式
1.从描写角度赏析某句段。示例:文章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请赏析。
2.直接询问景物描写的作用。示例:文中第X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答题思路
既然是景物描写,所以首先要指出描写了什么景象。景象的表述可以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来概括景象的特点,比如“描写了阴云密布的天空”;也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点明所存在的景物,比如“描写了蓝天、白云、群山等”,然后再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考虑作答。
四、答题方法
描写了……(的景象),(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2)渲染了……的气氛,(3)烘托了人物……的心情,(4)表现了事物的……, 刻画了人物……的形象,(5)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6)暗示了……的主题。
五、教材习题
【思考·探究·积累】
三 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针对性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雪域高原
乔正芳
①那天下午,天气好得出奇。夹杂着黑丝的绯红色云朵,似乎要把西天点燃。看得久了,便感觉目迷神摇。
②连长站在山坡上。马上就要转业了,这雪原、边界、哨卡,他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战士小洪默默地站在他身边。
③连长注视着前方,似自言自语:“我来和老班长告个别。”小洪知道老班长是连长心里永远的痛。那是连长刚来雪原不久,一次和老班长巡逻,不慎摔下悬崖,又恰逢雪崩,老班长为了救他被永远地埋在了雪原……
④小洪想起他刚来雪原时,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那天,连长偷偷塞给他一个苹果,要知道,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雪原上,一个新鲜的苹果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小洪吃完,顿觉神清气爽,病似好了大半。这时,听到门外巍巍的哭声。“我的苹果呢?谁偷了我的苹果?”原来,连长家嫂子带着六岁的儿子巍巍来雪原探亲,嫂子历经千辛万苦带来一袋苹果,给见到的战士每人一个,最后一个留给了巍巍。
⑤连长看起来有些低落。小洪抬起头,忽见大团的红云已变成灰云,滚动着汹汹而来。眨眼功夫,狂风裹挟着暴雪似千万条巨鞭狠狠抽来。连长一把搂住小洪,猛一侧身,靠在了一块巨石上。只觉耳边山呼海啸、地动天摇,世界正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疯狂撕扯、摇撼……
⑥也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睁开眼睛,茫茫雪海中,二人渺小如蚁。
⑦“连长,我们还能回去吗?”小洪快哭了。
⑧“能!当然能!”连长笑着说,“我当兵二十三年了,什么危险没见过!等天亮了,部队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⑨看着连长胸有成竹的样子,小洪点点头。
⑩时间在慢慢熬着,也不知几点几分了。
棉大衣被冷气穿透了,裹在身上像层铁皮。小洪手脚麻木,茫然四望,看着因长期在高原生活而心脏早已出问题的连长,心一点点沉下去……
连长掏出一支烟,哆嗦着手点燃,递给小洪。平时,连长是不允许他们抽烟的。过了会儿,连长又掏出一颗糖,想塞到小洪嘴里。小洪摇摇头,他知道连长患有低血糖,更需补充能量。
连长咳嗽了几声,问:“小洪,你父母最近来信了吗?”见小洪不回答,他又说:“你是家里的独子,父母是不是特盼着你早点娶个媳妇?”
小洪的眼泪哔地流了下来。连长拍拍小洪的肩:“我有个侄女,在我们县医院当护士、人长得蛮漂亮。我嫂子托我在部队里给物色个对象,我观察了很久,觉得你最合适!本想过几天再告诉你的……”
小洪抬起头,眼里闪烁着星光。连长狡黠地问“小洪,如果你俩成了的话,你该称呼我什么?”
小洪红着脸说:“叔叔。”
连长说:“不对,是叔丈。”
小洪笑了。连长一鼓作气,说:“来!打起精神,先给叔丈捶捶后背揉揉肩。”
……
天终于亮了!搜救的直升机出现了!小洪激动地挥手,跳着喊着,可皑皑雪原里,他的声音和身影实在太渺小了。
连长嘴唇青紫,喘息着说:“小洪,咱分头行动。两个目标,更好。”
小洪手脚并用拼力朝东爬去。过了一会儿,他惊喜地发现,直升机朝着他们越飞越近。
“连长!”小洪猛一回头,惊呆了:只见一团熊熊烈火,燃烧,舞动,似一只浴火的凤,似一条腾空的龙!——是连长!他把自己的大衣、棉裤、内衣全都点燃了……
第二年,小洪陪着嫂子和巍巍来给连长扫墓。巍巍将一个苹果放在爸爸墓前,他说要让爸爸尝尝家乡的新苹果。
嫂子要回去了。小洪鼓足勇气提起连长的侄女,嫂子很诧异:“他们家三代单传,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哪有什么侄女?”
小洪的眼泪瞬间决堤。他抬头挺胸,朝着连长的墓碑,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4年第2期,有删改)
赏析手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A)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多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B)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得、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进村时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有删改)
【补充材料】
我的扶贫联系村,叫西溪村,一个古朴的小村庄。我第一次进村时,正是春天,站在山谷一处农家院子里,看到一山谷的洁白梨花盛开,照得天空异常明快高远。我感叹道,好美。一起工作的村干部笑着说,我们西溪村确实变美了,三年前栽下的千亩梨树如今都开了白蓬蓬的花,看着这花开得旺,村民心里美呢,再过几个月就摘果收钱了。
(节选自李汀《苍溪之溪》)
请结合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1)(A)处画线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描写方法,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等鱼断气
胡展奋
①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当时医生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需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②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③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买回来后,他马上开始操作,按每碗鱼汤一百克鱼计算,剖二百克鲜鱼熬约三十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碗,早晚服用。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他们即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但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④“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⑤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
⑥天已摸黑。路灯下,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的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⑦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⑧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拜侬!”
⑨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⑩“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
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蹲守时他就着了凉,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发高烧到四十度。
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
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选自《读者》,有删改)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4.最爱万顷浪花白
黄海涵
①女孩爱花,爱花的馥郁,爱花的娇嫩,更爱花灿烂地绽放。读大学时,校园里四季都有花。清晨,走在去上课的路上,女孩总爱细细观赏。
②那日,女孩看到人民海军破浪远航的新闻,雪白的浪花在舰艇周围翻涌,朵朵绽放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海鸥在浪花间追逐嬉闹。
③女孩一下子就着了迷,当一名“浪花白”,成了她的梦想,她想将自己花季的诗和远方放在大海上。
④那年,女孩报名参军,入列海军“浪花白”。
⑤上舰后的第一个月,舰艇靠泊母港。防波堤内平静的海面被风吹皱,泛着一朵朵细小的浪花,如白莲盛开,又如雪花散落,宁静的景色总引得她遐思万千。
⑥第一次出海任务终于下达了。出航前夜,女孩兴奋得接连醒来好几次,她在铺位上翻来覆去,侧耳细听着海水轻拍侧舷的低语……
⑦清晨,舰艇缓缓解缆起航,驶出防波堤,无垠大海平展地铺向天际,一轮朝阳,光芒万丈。舰艏犁开万顷碧波,向着远方进发。她望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涌出一股豪迈之情。
⑧随着军港码头慢慢消失在视线里,舰体开始轻轻摇晃,海上的风越来越大,涌浪也随之增大。
⑨她感到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舰艇抛起来,再压下去,循环往复。女孩头疼欲裂,汗珠滴答滴答地向下淌……
⑩那天,她是被两名战友架着送回住舱的,后续几天,女孩每天都在晕船,整个航次都狼狈得像个丢盔卸甲的“逃兵”。
半个月后,舰艇再次出海执行试航任务。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波光粼粼,第三天晚上,突然开始高速航行,航海长告诉大家:“我们要转移海区,去找浪!”
什么?女孩心想:海况这么好的海区放着不用,竟然还要专门去找浪?心中不禁又开始打怵。
航海长解释道:“舰艇要进行大风浪航行测试,需要寻找4米以上的大浪区。”
这天值更,航海长特意带上了背包带,准备风浪大起来以后将自己系在立柱上。女孩问:“你不是不晕船吗?”航海长笑了:“海况差时,人人都会晕船,至于能不能坚持工作,就看个人的毅力了。”
说话间,风浪又增大了一些。
女孩紧紧拉住栏杆,望着山一般的浪头从舰艏正面拍过来,舰艏时而被按入海面,时而又被擎向天空。这一次,她将风浪看作“敌人”,将舰艏看作刺刀,舰艏每每被抛起落下,便是消灭了一个敌人。就这样,她靠毅力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的考验。
女孩忘记了晕船!这一轮跟更,她学得格外认真。
这次经历,让女孩破茧成蝶成为一名真正的女兵。
女兵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目标。为了能独立值更,这个来自祖国西南的女兵,抓住一切机会苦练普通话,很快就取得了独立值更的资格;为了在比武练兵中取得优异成绩,观测、计算、操控、报告,每一个科目都被她翻来覆去地练习了无数次,最后拔得头筹……班长总是笑叹:“别人发愁,愁的是徒弟不用功,成天只知道吃饭。我发愁,愁的是徒弟太用功,不让我吃饭!”
渐渐地,女兵的脸庞添了些许粗糙,语言添了更多自信,嘴角添了几分坚毅,那是在无数次训练和值更中留下的印迹。
这个女兵,成了一名优秀女舰员。
后来,女兵深深地爱上了踏浪远航。
从舰艇母港到亚丁湾约有4400海里,漫漫海路,舟楫万千。
犹记得,一次次胜利完成护航任务时,被保护的商船船员们交口称赞“中国海军是最值得信赖的”。犹记得随舰圆满完成任务时,撤离同胞满含热泪,不住地挥动手里的国旗:“祖国派军舰接我们回家,我们安全了!感谢人民海军!祖国万岁!”犹记得中国海军积极加入为马尔代夫紧急供水等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担当表达了普遍赞誉。
在远离祖国的大海上,女兵更加读懂了祖国,更加理解了使命。
“铃铃……”战斗警报再次拉响,女兵快速奔向战位。今年,她已接任班长,站上更高的起点,扛起全新的使命。
春已至,芳菲始。女兵如她最爱的万顷白浪花,向阳生长,肆意绽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面句子将作为画外音,请完成括号中的任务。
清晨,舰艇缓缓解缆起航,驶出防波堤,无垠大海平展地铺向天际,一轮朝阳,光芒万丈。舰艏犁开万顷碧波,向着远方进发。(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①通过描绘恶劣的自然环境,形象地描绘了暴风雪来临前的紧张气氛,让读者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危险;
②突出了连长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展现了他作为军人的英勇形象;
③为下文连长和小洪被困雪原的情节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导语】乔正芳的《永远的雪域高原》以雪原为背景,通过几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交织,展现了军人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品格。文章通过苹果这一物象,在连长对小洪的关爱和巍巍探望父亲墓碑的情节中,巧妙地串联起故事线索,深化人物关系。连长用生命点燃希望的情节,塑造出纯粹高尚的人物形象,令人感动。结尾小洪发现连长并无侄女的情节设置,更突显连长对小洪牺牲精神的深刻影响。
【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
阅读第⑤段画线句子“红云”“灰云”“狂风裹挟着暴雪”可知,此处为自然环境描写。“狂风裹挟着暴雪似千万条巨鞭狠狠抽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暴雪”比作“千万条巨鞭”,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天气突变、暴风雪突然来临的场景,突出了环境的恶劣,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危险即将来临;
结合第⑤段“连长一把搂住小洪,猛一侧身,靠在了一块巨石上”分析可知,面对如此紧张危险的环境,连长异常冷静来面对突发状况,此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连长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展现了他作为军人的英勇形象;
结合文章第 段“第二年,小洪陪着嫂子和巍巍来给连长扫墓”可知,连长为救小洪英勇牺牲,第⑤段恶劣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下文的连长牺牲的情节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2.该句通过描绘春风拂面、梨花绽放、花香弥漫的春日景象,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宁静美好的乡村环境。这样的描写不仅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梨花盛开的美丽背景,展示了村中年长者如老陈等人的勤劳与技艺,突出他们在平凡生活中追求卓越的精神。老陈的水泥画技艺、老房子和百年梨树构成了村子的独特文化符号,彰显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绽放的梨花”不仅指自然景色,更象征村民们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表达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珍视。
【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赏析。
在(A)处画线句子“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中,“春风拂面”描绘了轻柔舒适的风,给人以惬意之感;“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写出了梨花盛开的美景以及花香四溢的氛围,展现出乡村的美丽与宁静;“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美好的乡村环境为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的活动营造了一个自然、和谐的场景。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也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的融合。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象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到感染,变得轻松愉快。这为后文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奠定了基础。
3.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反衬父亲买鱼的艰辛,凸显亲情的伟大。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一个困难时期的家庭故事,展现了父亲为了母亲的健康而毫无保留地努力,甚至冒险去黑市购买鱼的情感力量。故事背景设在1969年的上海,物质匮乏的社会环境延伸出家庭的艰难与温情的交织。父亲等待“鱼断气”的坚持和鱼贩的善意则突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无奈。最后一句虽是寒冬但“仍有微微暖气吹”,寓意在艰苦岁月中的爱与温暖始终存在,传递了一种超越时代背景的人性共鸣。
【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根据第⑥段“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⑦段“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可知,属于环境描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把西北风比作野兽,突出天气特别恶劣。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父亲还蹲守等鱼,恶劣天气反衬出他买鱼过程艰难。而父亲之所以如此坚持,都是为给生病母亲买鱼汤,进而凸显出亲情无比伟大。
答案示例:
展现了舰艇出航时壮阔的景象,②衬托了女孩内心的豪迈之情,③同时为下文女孩经受风浪考验做铺垫。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
根据第⑦段“清晨,舰艇缓缓解缆起航,驶出防波堤,无垠的大海平展地铺向天际,一轮朝阳光芒万丈,舰艏犁开万顷碧波,向着远方进发”可知,这里通过全景加特写的拍摄,对清晨大海、朝阳以及舰艇航行状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开阔、壮观、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氛围。能更好地反映出女孩初次出海时激动、兴奋、满怀豪情的心情,“胸中不禁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直接体现了她的这种情绪,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这段全景加特写的拍摄,画面中舰艇起航驶向远方,开启了后续的航海旅程和情节,为后面遇到风浪、女孩克服困难等情节奠定了基础,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流畅。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反映了人物单纯美好的心境,也为故事中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和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