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课内、课外和对比文言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用“/”在下列句子的适当位置标出一处朗读停顿。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2)太丘舍去 舍:(3)去后乃至 乃:(4)下车引之 引: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元方入门不顾。6.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二、课内外对比阅读雪景自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请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①。风寒冱②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日月出,月与雪争辉,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西溪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③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决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④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⑤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节选自沈周《记雪月之观》)【注】①霁:雪后转晴。②冱:冻结。③囿:围。④楯:栏杆的横木。⑤眄:斜着眼看。8.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原文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俄而雪骤 (1)差可拟 (2)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3) 【成语迁移】兴风作浪离离然可爱 (4) 【课内外迁移】公欣然曰9.“君”字在古代是尊称,表示敬意。下列都属于敬辞的选项是( )A.家慈、麾下、高朋 B.令尊、令郎、足下C.舍弟、高见、大驾 D.老朽、鄙人、卑职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是日月出,月与雪争辉,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中考新考法·跨学科)11.雪在大自然中呈千变万化之态。在零下5摄氏度时,它们形成细长的柱形和针形。在接近零下15摄氏度时,它们形成最薄同时最大的雪花。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哪幅图片中雪的形态更符合谢道韫描述的雪,并说明理由。图一 图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公泛海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④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注释】①遽:惊慌。②唱:通“倡”,提议。③王:通“旺”,指兴致高。④承响:应声。12.【甲】【乙】两篇文章都选自《世说新语》,谢太傅是指 ,字安石,东晋政治家。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俄而雪骤(2)未若柳絮因风起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是古今异义词。B.【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C.【乙】文“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中的“如”的意思是“比如”。D.【乙】文“舟人以公貌闲意说”中的“说”是通假字。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公 徐 云 如 此 将 无 归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17.【甲】【乙】两则选文均出自《世说新语》,请根据内容,分别推断【甲】【乙】两文出自《言语》《方正》《雅量》中的哪一篇,并阐述理由。【小贴士】《世说新语·言语》:记述了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世说新语·方正》:记述了魏晋时人表现出的行为、品性的正直。《世说新语·雅量》:记述了魏晋时代的名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甲】文出自 理由:【乙】文出自 理由:18.从【甲】【乙】两文看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蒸饭成粥宾客诣陈太丘舍,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③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注释】①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放。②馏:蒸饭。③识:记住。④更相易夺:相互修正失误遗漏。19.解释加点字(1)宾客诣陈太丘舍(2)俱委而窃听2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A.太丘舍去 宾客诣陈太丘舍 B.相委而去 俱委而窃听C.相委而去 更相易夺 D.尊君在不 尔颇有所识不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2.两文均能表现陈太丘是 的人。23.(1)运用已有知识,补全下列资料链接。【甲】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夙惠”即“夙慧”)。《世说新语》是__________(时期)刘义庆编撰的__________小说(题材)。(2)关于【乙】文末句陈太丘的言外之意,颇有争议。有说法是赞美了元方、季方好学,勤学,爱学的品质;也有说法是批评元方、季方不干正事,做偷听他人谈话的不好行为。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资料链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③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④、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注]①候:看望,问候。②绥:安抚。③邺(yè):古都邑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④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⑤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24.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2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期日中 吾日三省吾身 B.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C.久而益敬 人不知而不愠 D.弱者抚之以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6.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太丘的朋友性格急躁、言而无信,但是知错能改。B.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元方这一人物形象。C.乙文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故意出难题来为难陈元方。D.两文都使用敬称或谦称。“尊君”是谦称,“孤”是敬称。2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28.甲文中,元方从哪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父亲友人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元方有怎样的共同特点。三、课外阅读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③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④拜饮,尽欢而别。【注释】①太学:京城的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馔:酒食(zhuàn);④升堂:登上大厅。【整理素材】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乃共克期日。( )(2)后期方至。( )(3)尔何信之诚也。( )(4)巨卿果至。( )3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否适合“诚信”主题班会。【解说主题】32.请你结合本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相关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为本次主题班会撰写开场词。字数80字左右。谢道韫传(节选)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说。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①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②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及遭孙恩之难③,举厝④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⑤所害,方命婢肩舆⑥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有删改)【注】①白:告知。②步郭: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③孙恩之难:起义军领袖孙恩起军反叛东晋。④厝:同“措”。⑤贼: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此指孙恩。⑥肩舆:用肩舆抬。3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字。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1)叔父安尝内集 查阅字典法①品尝;②经历;③曾经 (1) (填序号)(2)安大说 关注常见通假字 (2)(3)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成语解词法:鲜为人知 (3)3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3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36.请模仿《三字经》的形式,分别用三个字概括选文二、三两段中有关谢道韫的事件。谢道韫,能吟咏, ,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参考答案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或“与儿女/讲论文义”) 2.(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3.示例 1:“柳絮因风起”更好。“柳絮”轻盈飘逸,与白雪纷纷扬扬的形态更相似,且“因风起”赋予白雪动态美,还能让人联想到春天的生机,意境更优美。示例 2:“撒盐空中”更好。“撒盐”能精准体现白雪颗粒分明、下落迅疾的特点,更贴近雪的实际形态,描写更直白真切。【导语】《世说新语》此选段,展现谢安与晚辈“内集讲论文义”的雅集场景,尽显魏晋清谈风尚。咏雪时,“撒盐”与“柳絮”两喻对比,鲜明凸显谢道韫的出众才情。结尾补叙其身份,既厘清人物关系,又暗寓对才女的赞赏。全文语言凝练、意境优美,篇幅虽短却意蕴饱满,堪称展现魏晋风度的经典小品。1.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句意为: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里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谢太傅”是句子的主语,“寒雪日内集”是谓语部分,主谓之间划分停顿,故句子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与儿女”是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功能是明确动作“讲论文义”的对象;“讲论文义”是句子的核心谓语部分。古汉语朗读中,“介宾短语作状语”时,需在状语与后面的谓语之间划分停顿,故句子的朗读节奏也可划分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字词:纷纷:形容雪花飘落时又多又杂乱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2)重点字词:未若:不如、不及。因:乘、趁。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如,“柳絮”一喻好,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嫌了。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也可以回答认为“撒盐”一喻好。可从颜色和下落之态分析,雪的颜色是白色的,与盐的颜色接近,并且雪的下落之态和盐接近,雪像细沙一样的冰晶飘落,用“撒盐空中差可拟”来比喻很形象。而柳絮的颜色呈灰白色,由于比较轻盈,乘着风会向上扬扬飞起,与雪花的飘落状态不同。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注重形似。【点睛】参考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里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促起来,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的侄子谢朗(小名胡儿)回答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的侄女(谢道韫)则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谢太傅听了,高兴得大笑起来。(这侄女)原来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4. 约定 舍弃 才 拉,牵拉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6.因为元方指出了友人“无信”“无礼”的错误。 7.示例一:不失礼。元方当时只有七岁,他能用自己的智慧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实属不易,不应过于苛求他。示例二:失礼。因为“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应该给友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况且对方是长辈,应该尊敬长辈,不应“入门不顾”。【导语】全文以“期行”为矛盾焦点,通过友人失约、元方辩驳、友人惭悔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信”与“礼”的伦理规范。七岁孩童元方的对答如流,既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成果,又以童言无忌反衬成人失礼。结尾“入门不顾”的细节,既彰显孩童的率真,又引发关于“礼”的边界思考。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2)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3)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4)句意:(友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非,不是;委,舍弃;去,离开。(2)顾,回头看。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友人一开始因为陈太丘先行离开而发怒。但元方指出友人在与陈太丘约定的正午时分没有到达,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而且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元方有理有据的指责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由“怒”转为“惭”。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从元方的角度看,根据“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义正言辞指出友人过错,维护父亲尊严,这体现出他明辨是非。此时“入门不顾”,可理解为对友人无礼行为的不满与抗议。从友人角度,根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友人已认识错误并示好。若考虑这一点,元方不理会是否显得不够宽容,不符合传统礼仪倡导的待人以礼、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观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一:不失礼。友人言行无礼,元方以“入门不顾”表达不满,是对错误行为的反抗,彰显其正直,并非失礼。示例二:失礼。即便友人有错,元方也应大度宽容,“入门不顾”让友人难堪,破坏缓和关系的机会,有失礼仪。【点睛】参考译文: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8. 急 大体 兴起,此处译为下雪 ……的样子 9.B 10.这天,明月升空,月光与冰雪交相辉映,我坐在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11.图一中雪的形态更符合谢道韫描述的雪。咏雪当天,谢道韫以“柳絮”比喻雪的形态,写雪花如柳絮乘风飞舞般,强调了雪轻盈的特点,对应图一中雪花薄而大的状态。【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展示了古人对雪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欣赏。甲文通过对比兄妹对雪的比喻,呈现了雪花在空中飞舞的轻盈与美丽,表现了文人的文学才华和生活情趣。乙文详尽描绘了大雪后的自然景象,将月光与雪景融合,展现一种宁静而明亮的美。两篇文章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还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言辞优美,意境深远。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1)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2)句意:大体上可以相比;差:大体。(3)句意:到了戊申年正月初三,才开始下雪。根据成语迁移法,“兴风作浪”的意思是: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兴:兴起。故本句中的“作”的意思是:兴起,此处译为下雪。(4)句意:一根根地清晰可见,十分可爱。根据课内迁移法,“公欣然曰”的意思是:太傅高兴地说;然:……的样子。故本句中的“然”的意思是:……的样子。9.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家慈”是对自己母亲的谦称,不是敬辞。“麾下”:是对将帅的敬称。“高朋”:指贵宾,是敬辞。该选项不全是敬辞;B.“令尊”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郎”:称对方儿子的敬词。“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该选项都属于敬辞;C.“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不是敬辞。“高见”:高明的见解,是敬辞。“大驾”:对他人的尊称。该选项不全是敬辞;D.“老朽”老人自谦之词,不是敬辞。“鄙人”:对自己的谦称,不是敬辞。“卑职”:下级官吏对上级的自称,不是敬辞。该选项都不是敬辞;故选B。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争辉:交相辉映;明彻:明亮透彻。11.本题考查拓展应用。在《咏雪》中,谢道韫将雪比作“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雪的轻盈、灵动之态,就如同春天的柳絮在风中飘舞一样,给人一种轻柔、飘逸的感觉。图一:呈现出的是雪花的形态,雪花薄而大,这种形态与柳絮有相似之处,都具有轻盈的特点。雪花在飘落的过程中,由于其较大的面积和轻薄的质地,会随风飘动,就像柳絮一样,给人一种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视觉效果,非常符合谢道韫所描述的雪如柳絮般轻盈飞舞的状态。图二:展示的是细长的柱形的雪,这种形态的雪更侧重于细长的形状,与柳絮的轻盈、飘逸之感相差较大,没有那种随风飘舞、如絮般的灵动,所以不符合谢道韫对雪的描述。综上所述,图一中雪的形态更符合谢道韫描述的雪,因为它在形态和给人的视觉感受上都与“柳絮因风起”所传达的轻盈、飘舞的特点相契合。【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上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没有降雪。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月亮出来了,雪月相映生辉,(我)坐在纸窗之下,觉得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靠近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模糊不清地在水中摇曳,又如同镜子中稀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惹人怜爱。冰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于是靠在栏杆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我)不觉张口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种神奇的景观。12.谢安 13. 不久,一会儿 趁、乘 14.C 15.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16.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愉悦,便仍然摇船向前(不停止) 17. 《言语》篇 文章主要记录了谢太傅与家人围坐时,谢朗和谢道韫的精彩言论,体现了他们用语的得体、巧妙 《雅量》篇 谢太傅遇到海浪汹涌却神情淡定、兴致盎然,体现了他的性格沉稳和临危不乱 18.从甲文可以看出谢安是一个关爱晚辈,注重对晚辈的培养,尊重晚辈的人;从乙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导语】两则短文以谢太傅为核心,展现其不同场景下的形象:《咏雪》借寒雪论诗,“柳絮因风起”的妙喻显家庭雅趣,“大笑乐”藏赏识之态;《谢公泛海》写泛海遇风浪,众人惊慌时他“神情方王”,后从容提议返回,凸显镇安朝野的气量。文本语言简练,以小事见人物品性,兼具文学性与史料感,是魏晋名士生活与气度的生动缩影。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谢太傅是指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咏雪》中,他寒雪日召集家人“讲论文义”,以“白雪纷纷何所似”引发讨论,对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妙喻以“大笑乐”回应,既展现出作为长辈的温和风趣,也体现出对晚辈才情的欣赏,尽显家庭生活中的儒雅气度;《谢公泛海》里,泛海遇风浪时,众人惊慌“唱使还”,他却“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待风更急时才缓缓提议返回,其从容镇定与众人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他临危不乱的胆识与足以“镇安朝野”的气量,也为他后续在东晋政治舞台上担当重任、稳定时局的作为埋下伏笔。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2)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和句式。C.表述不正确。“公徐云如此将无归”的意思是谢太傅这才缓缓地说:“像这样(的情况),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其中“如”的意思是“像”,而非“比如”;故选C。15.本题考查断句。先理解句子意思:谢太傅这才缓缓地说:“像这样(的情况),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分析句子结构,“公徐云”是主谓结构,指谢太傅缓缓地说,表意完整,应断开;“如此”是“像这样”,指代前文风急浪猛的情况,可独立成句,与后文“将无归”(恐怕是该回去了)形成停顿。故断句为:公徐云/如此/将无归。16.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舟人:船夫。以:因为。貌闲意说:神色悠闲,心情舒畅。说,通“悦”,愉快。犹:还,仍然。去:离开,这里指划船前进。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中谢太傅于寒雪日与儿女“讲论文义”,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兄子胡儿以“撒盐空中差可拟”作答,兄女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回应,这些言论展现出在特定语言环境下,人物用语的得体与巧妙,符合《言语》篇“记述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的特点。所以【甲】文出自《言语》篇。【乙】文中谢太傅泛海时,“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而谢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即便后来“风转急,浪猛”,他也只是“徐云如此将无归”,始终保持着潇洒举止与处变不惊的气度,契合《雅量》篇“记述魏晋时代的名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的定义。所以【乙】文出自《雅量》篇。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能看出谢太傅在寒雪天召集晚辈,主动与他们探讨文章义理,体现出他对晚辈的关爱以及注重对晚辈的文化培养;当听到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精妙回答时,“公大笑乐”,展现出他对晚辈才情的欣赏与尊重;从【乙】文“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可见面对风浪,众人惊慌失措,谢太傅却神情自若、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应对,尽显其沉稳气度。所以,谢太傅是一个关爱晚辈、注重对晚辈培养且尊重晚辈,同时又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太傅听了哈哈大笑,十分高兴。(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谢太傅在东山闲居时,和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忽然)起风了,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一班人神色都很惊慌,便提议叫船回去。谢太傅却兴致正高,吟咏歌啸,一言不发。船夫因为看见谢太傅神色悠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不久,风势转急,浪头更猛,船上的人都大声喧闹起来,坐立不安。谢太傅这才缓缓地说:“像这样(的情况),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大家随即应声返航。从这件事里,人们看清了他的气度,(发现他)足以安定朝廷内外。19. 到,拜访 舍弃,丢下 20.AC 2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22.教子有方(或宽容、有智慧等) 23.(1)南朝宋 志人(2)示例:赞同第一种说法。乙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夙惠”指早慧,文中元方、季方虽因窃听而把饭煮成粥,但能完整复述大人谈话内容,体现出聪慧好学,陈太丘的话是对他们的肯定。【导语】这两则《世说新语》选段通过生活片段展现魏晋名士风范。【甲】文以“期行”事件凸显陈元方七岁即具“方正”品格,在童言机锋中折射诚信与礼节的伦理观;【乙】文“蒸饭成粥”的趣事则体现“夙惠”主题,通过炊事失误与复述对话的对比,展现儿童敏而好学的特质。两文均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对话描写尤为精妙,在生活细节中呈现魏晋时期重视才性、崇尚清言的文化特征。陈太丘作为父亲形象,其宽容睿智的教育方式颇具启示意义。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1)句意:有宾客来到陈太丘的家中。诣:到,拜访。(2)句意:一起丢下(烧火做饭的事),偷偷地听(父亲和宾客的谈话)。委:舍弃,丢下。20.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含义辨析。A.动词,舍弃/名词,住所;B.两者都是动词,舍弃;C.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副词,互相;D.都是副词,同“否”;故选AC。21.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甲】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以及前文元方对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驳可知,陈太丘平时对元方的教育很成功,让元方懂得明辨是非、坚守礼仪,体现出陈太丘教子有方;根据【乙】文中“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可知,陈太丘面对元方、季方因窃听而把饭煮成粥的情况,没有斥责,而是关注他们对谈话内容的记忆,重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进一步体现出陈太丘教子有方。23.(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该书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分“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门。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士大夫生活及清谈玄学等现象,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料。(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乙文选自《世说新语 夙惠》这一背景信息可知,“夙惠”门类的核心是记录早慧儿童的事迹,这说明文章重点在于展现二人的聪慧特质。根据乙文“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可知,元方、季方虽因专注偷听大人谈话而误将饭煮成粥,存在做事疏忽的情况,但也体现出他们对知识的好奇与求知欲。根据“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可知,兄弟二人能完整复述谈话内容,甚至互相修正补充,充分展现出他们的聪慧与超强的记忆力,印证了“早慧”的特点。根据“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可知,陈太丘没有因做饭失误责备二人,反而认可这种结果,这是对他们聪慧好学品质的肯定,与“夙惠”的主题相契合,因此赞同第一种说法。示例:赞同第一种说法。结合资料可知乙文选自《世说新语 夙惠》,“夙惠”侧重记录早慧儿童事迹。文中元方、季方虽煮成粥,但能完整复述谈话内容,体现出聪慧好学。陈太丘说“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言外之意是只要能学到知识,做饭失误无妨,正是对二人好学品质的赞美,与“夙惠”主题契合。【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过后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见面)。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有宾客来到陈太丘的家里,陈太丘让元方和季方去做饭。宾客和陈太丘在谈论议事。元方、季方两人正在烧火(做饭),却一起丢下(烧火的事),偷偷听(父亲和宾客的谈话)。(因为)做饭时忘了放蒸饭用的箅子,米都落到了锅里。陈太丘问(他们):“做饭怎么没蒸成干饭呢?”元方、季方(连忙)跪直身子回答说:“父亲您和宾客谈话,我们就一起偷偷听了,结果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现在米饭变成粥了。”陈太丘问:“你们还记得不少(谈话内容)吗?”(兄弟俩)回答说:“大概还能记住一些。”于是兄弟二人跪直身子,一起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还互相修正补充遗漏的地方,说的内容没有一点遗漏。陈太丘说:“像这样的话,只是粥也没关系,何必一定要做成干饭呢?”24.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5.D 26.D 27.(1)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2)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28.从友人“无信”“无礼”两个方面进行反驳。父亲友人的态度从质问到愤怒,到最后变为惭愧。 29.示例一:有“礼”。面对友人、袁公的正常发问,元方的回答落落大方,讲究礼节。示例二:机智冷静。面对友人的责骂,元方没有慌乱,冷静地指出对方的错误行为,指出友人“无信,无礼”,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面对袁公的刁难,元方机智应答,既巧妙地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又保全了袁公的面子。示例三:善于言辞(辩驳)。面对友人的责骂和袁公的刁难,元方的辩驳有理有据,有力地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言之有理即可)【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世说新语》,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机智。甲文通过“期行”事件,以对比手法凸显元方七岁时就能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尊严的形象;乙文则表现十一岁的元方面对袁公刁难时,以周公、孔子为喻的巧妙应答。两文都善用对话描写,在简洁的叙事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魏晋时期重视清谈、崇尚智慧的社会风气。故事短小精悍,语言凝练,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文学价值。24.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贤家君在太丘”点明地点,“远近称之”点明事件。“何所履行”是问句。结合句意,正确的句读是: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太阳/每天;B.同“否”/否定词;C.表顺承/表转折;D.均为“……的人”。故选D。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属于敬称;“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是一种谦称。故选D。2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1)期,约定;行,同行;委,舍弃;去,离开。(2)卿家君,你父亲;孤,我;法,效法、仿效。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在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从“无信”和“无礼”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无信:原文中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友人和陈太丘约定在日中(中午)同行,然而过了中午友人还没到,这种不按时赴约的行为就是失信的表现。元方直接指出友人违背了与父亲约定的时间,没有做到诚实守信,从时间约定的角度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无礼:原文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在得知陈太丘离开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对着元方怒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种当着儿子的面辱骂其父亲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基本的礼仪规范。元方以此为依据,说明友人的行为不仅不道德,而且缺乏应有的礼貌,从人际交往的礼仪层面进一步反驳了友人。父亲友人态度的变化质问:友人来到后,质问元方“尊君在不”,此时友人可能以为陈太丘还在等他,对陈太丘的离开感到疑惑,所以以一种质问的语气询问陈太丘是否在家,表现出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迟到是错误。愤怒:当元方告知他父亲已经离开后,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此时没有反思自己迟到的问题,反而将责任归咎于陈太丘,认为陈太丘不讲情义,抛弃他自己走了,从而愤怒地指责陈太丘,情绪变得激动。惭愧:元方针对友人的“无信”“无礼”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后,友人“惭”。友人在听了元方的话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下车引之”,想要通过拉元方的手来表示歉意,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有“礼”:甲文中当友人询问“尊君在不”时,元方礼貌回应“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面对长辈的询问,元方没有失礼,清晰且平和地告知友人父亲离开的原因,展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乙文中袁公问“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时,元方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陈元方候袁公》)作答。对于袁公的询问,元方尊称父亲为“老父”,回答条理清晰、态度恭敬,体现出对长辈的尊重和自身懂礼的一面。机智冷静:甲文中友人得知陈太丘离开后,怒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情绪十分激动且言辞激烈。元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指出友人的错误,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在面对友人的无端指责时,元方能迅速组织语言,从“无信”和“无礼”两个方面进行有力反驳,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乙文中袁公故意刁难元方,问“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陈元方候袁公》),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无论回答效法谁,都可能让另一方难堪。元方却机智地应答“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陈元方候袁公》)。以周公和孔子为例,巧妙地表明父亲和袁公的做法没有先后之分,既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又保全了袁公的面子,展现出非凡的机智和冷静。善于言辞(辩驳):甲文中面对友人的责骂,元方的辩驳有理有据。他先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从时间约定的角度说明友人失信在先;接着又指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人际交往的礼仪层面说明友人行为不当。元方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让友人认识到自己的双重错误,最终“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有力地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乙文中袁公提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样刁钻的问题,元方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巧妙地用周公和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且“不师”对方来类比父亲和袁公,言辞委婉却又逻辑严密,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袁公无法反驳,充分体现了元方善于言辞、辩驳能力强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的一致。周公不效仿孔子,孔子也不效仿周公。”30. 于是,就 约定 为什么 到 31.适合。本文中的巨卿与元伯拥有一个两年之约。约定之日到时,一个按照约定,设酒食等候,一个准时赴约,两个人都遵守了约定,均为信守承诺之人。因此,本文适合“诚信”的主题班会。 32.亲爱的同学们:元方父亲朋友的失约,是无信的体现,元方对其的回答,是他守信、刚正的表现;巨卿与元伯时隔两年准时相见是信守承诺的结果。生活中,处处需要诚信,时时需要诚信。日常准时、说到做到,诚信面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等都是诚信的体现。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诚信,去感受诚信的重要性!【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于是两个人就共同约定了见面的日期。乃:于是,就。(2)句意:到了约定的日期,张劭才回来。期:约定。(3)句意:你为什么这样相信他的诚意呢?何:为什么。(4)句意:范式果然来了。至:到。31.本题考查文本主题的把握和理解。解答时,首先,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炼出文本的主题或核心观点。然后,将这个主题或观点与“诚信”主题班会的要求进行对比,看是否有契合点。最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阐述为什么这篇文章适合(或不适合)“诚信”主题班会。本文讲述了范式和张劭之间的诚信故事,两个人都严格遵守了两年前的约定,展现出了极高的诚信品质。这与“诚信”主题班会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可以判断本文非常适合作为该主题班会的讨论材料。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32.本题考查开场词的撰写能力。撰写时,首先,要简洁地引用或概述所给文本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与“诚信”相关的内容,作为开场词的引入部分。接着,要将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说明“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体现。最后,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结束开场词,引导同学们进入主题班会的正式讨论。示例:亲爱的同学们: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从元方对父亲朋友的严正指责,到巨卿和元伯的两年之约,都彰显了诚信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言出必行,信守承诺。无论是学习上的承诺还是生活中的约定,都要以诚信为本。让我们一起践行诚信,共筑和谐社会!【点睛】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里。范式对元伯说:“我之后二年应当回太学读书,将拜访你的父母。”于是共同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要到,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母亲说:“离别了二年,千里之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到了那个日子,巨卿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喝酒,十分尽兴地告别。33. ③ 同“悦”,喜悦、高兴 被 34.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被谢道韫的言行而动容,竟不杀刘涛。 35.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36. 巧论辩 勇杀敌(勇护孙)【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结合题干表格中的参考方法进行翻译。(1)句意: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题干中所列举“尝”的三个释义为:品尝、经历、曾经,翻译为“曾经”符合语境。(2)句意:谢安非常高兴。根据题干提示从通假字角度入手,结合以往所学知识可知,说:同“悦”,喜悦、高兴。(3)句意:已经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题干列举成语“鲜为人知”的意思是很少有人知道,为:被。可知,本句中“为”可翻译为“被”。3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重点字词:虽:虽然;为:被;乃:竟然。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要结合句意及句子成分进行划分。句意为: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乱兵稍至”是“乱兵”做主语,“手杀数人”主语是谢道韫,主语不同,应划分停顿;“乃被虏”交待事件的结果,其前应划分停顿。故断句为: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理解。根据第②段“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可知,谢道韫能言善辩,可填“善辩论”。结合第③段“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可知,谢道韫英勇杀敌,大义护孙,可填“勇杀敌”。【点睛】参考译文: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韫,是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一次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忽然间,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飞舞。”谢安非常高兴。 王凝之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谈论诗文,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温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举动自如,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竟不杀刘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