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友人惭( ) 非人哉( ) 尊君在不( )
二、重点实词翻译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2)太丘舍去 舍去:
(3)相委而去 委:
(4)元方入门不顾 顾:
三、古今义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2)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3)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四、翻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五、选择题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 B.尊君在不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C.去后/乃至
D.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B.下车引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D.则是无信 以身作则
六、名句名篇默写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是这样批驳的: , , , 。
(2)文中表明元方不能原谅父亲友人的句子是: 。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3)尊君在不( ) (4)下车引之( )
10.翻译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12.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节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
【丙】
生死同。一诺千斤重。
(节选自宋·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13.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拜访,与【甲】文“过中不至”的“过”(超过)意思不相同。
B.“克”,约定,与【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意思相同。
C.“审”,确实,与现代汉语“审时度势”的“审”意思不相同。
D.“违”,违背,与【甲】文“相委而去”的“委”意思相同。
14.【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正确的三处是( )
至其日A巨卿果到B升堂拜饮C尽欢D而别。
15.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16.【甲】【乙】两文都与“约定”相关,请分别概括两文中“约定”的结果。
17.【甲】【乙】【丙】三篇诗文中都体现了“诚信”这一品质。请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题号 5 6 7
答案 B B C
1. cán zāi fǒu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友人惭:yǒu rén cán,友人感到惭愧。惭:感到惭愧。
非人哉:fēi rén zāi,真不是君子啊!哉:表示感叹的语气。
尊君在不:zūn jūn zài fǒu,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表疑问,……吗。
2. 相约同行 丢下(他)而离开 丢下 回头看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约定要一起出行。期行:约定一起出行。
(2)句意:太丘放弃对方自行离开。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3)句意:抛弃(我)就走了。委:丢下。
(4)句意: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顾:回头看。
3. 约定 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离开 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丢下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和一词多义。
(1)句意:与朋友约定一起出行。期:约定。现代汉语含义为,泛指等待或盼望,如期望、期盼;日期。
(2)句意:太丘舍弃(朋友)离去。去:离开。现代汉语含义为,离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跟“来”相对)。
(3)句意:丢下别人就离开了。委:丢下。现代汉语含义为,曲折,婉转,如委婉;托付,任命,如委托、委任。
4.(1)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2)简直不是人哪!和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期,相约,约定;日中,正午时分。
(2)期行,约定同行;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丢下,放弃;去,离开。
5.B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舍:舍弃;去:离开,不含通假字。
B.句意:你的父亲在不在?不:通假字,同“否”,读“fǒu”,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C.句意: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去:离开,不含通假字。
D.句意:(友人)下车去拉元方。引:拉,不含通假字。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B.句意是: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舍弃朋友离开了。“期日中”省略了“陈太丘和友人”这一主语,“期”为谓语,“日中”为其宾语,不应拆分;
故选B。
7.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和用法。
A.通假字,通“否”/副词,没有;
B.动词,拉/人名中的一部分;
C.介词,和/介词,和;
D.副词,就是/名词,榜样;
故选C。
8.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至、信、骂、礼、顾”等字的正确书写。
9. 约定 离开 同“否” 拉,牵拉 10.(1)(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已经离开了。
(2)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11.友人意识到自己失约且失礼,感到惭愧,想通过“下车引之”的动作弥补过错,表达对元方的歉意,希望得到元方的原谅。 12.示例一:合适。元方面对友人的无信无礼,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展现出聪明机智、懂礼识仪的特点,这种态度能让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对不尊重他人行为的合理回应。
示例二:不合适。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主动示好,元方“入门不顾”的态度显得过于生硬,不够宽容,不利于化解矛盾,待人接物应更温和包容一些。
【导语】《陈太丘与友期》篇幅虽短,却以极简叙事勾勒鲜明人物与处世之道。文中借“期行”事件,串联起友人失约无礼、元方据理反驳、友人惭而致歉等情节,矛盾冲突集中且富有张力。人物塑造鲜活,元方七岁却明礼辨是非,友人从无礼到愧疚的转变真实可感。文本以小见大,将“信”与“礼”的儒家伦理融入日常小事,既具生活气息,又传递出守时重礼的价值观念,历经千年仍具现实启示意义。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去:离开。
(3)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4)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待:等待;君: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不至:没有到来;去:离开。
(2)期行:约定同行;委:舍弃、丢下。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友人在听到元方指出自己“无信”(日中不至)和“无礼”(对子骂父)的问题后,内心产生了惭愧之情,随后做出“下车引之”的动作。由此可知,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身失约且失礼的错误,想通过下车拉元方的动作来弥补过错,向元方表达歉意,进而希望获得元方的原谅。
12.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若支持“合适”,结合“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友人先失约,后又对着元方辱骂其父亲,存在无信、无礼的行为,元方的回应是对这种不当行为的反驳,“入门不顾”也是对友人不尊重父亲的直接态度反馈。由此可知,可从元方维护父亲尊严、明辨是非的角度判断其待客方式和态度合适。
若支持“不合适”,结合“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友人在被元方指出错误后,已心生惭愧并主动下车想拉元方表示歉意,此时元方仍“入门不顾”,未给友人进一步弥补的机会。由此可知,可从待人应宽容、给他人改正机会的角度判断其待客方式和态度不合适。
示例一:合适。元方在面对友人无信又无礼的行为时,能清晰指出对方的过错,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也体现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不纵容错误的态度是恰当的,能促使对方认识到自身问题。
示例二:不合适。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示好,元方却始终不给予回应,这种过于强硬的态度缺乏包容心,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待人接物时适当展现宽容更能体现修养。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他)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见面)。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却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他。
13.D 14.ABC 15.(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 16.甲文: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正午同行,友人过中不至,最终失约;乙文: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相见,范式如期而至,遵守了约定。 17.甲文中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则无信”,体现了对“诚信”的坚守;乙文中范式践行两年之约,张劭坚信他会赴约,两人都以行动诠释诚信;丙诗“一诺千金重”直接点明诚信的珍贵,与前两文的人物行为相呼应,三者共同体现了“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文言选段,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甲】文以“期行”事件展现诚信与礼节的冲突,七岁元方的辩驳彰显道德判断力;【乙】文以范式千里赴约的典故,体现“一诺千金”的君子之风;【丙】文则以词句凝练升华主题。三则材料形成递进:从失信批判到守信礼赞,再到精神提炼,构成完整的道德叙事链。选文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既有生动的对话描写,又有简洁的叙事笔法,展现了文言文寓教于事的典型特征。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文言实词。
D.在“必不乖违”中,“违”是违背的意思,说明张劭认为范式是个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相委而去”意思是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是舍弃的意思。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到约定的那天,巨卿果然来到,到堂上拜见、喝酒,尽情欢乐而别。“至其日”从时间上加以强调,之后已断开;“巨卿果到”交代主语“巨卿”,这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升堂拜饮”“尽欢而别”是“巨卿”的行为,“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应断开;
正确划分为: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故选ABC。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日中:正午时分。至:到来。无信:不讲信用。无礼:没有礼貌。
(2)信士:讲信用的人。必:一定。乖违:违背约定。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正午同行,但友人过了中午还未到,最终失约。原文中描述“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说明友人没有遵守约定时间,导致陈太丘离开,友人最终未能如约与陈太丘同行。
【乙】文中,范式与张劭(元伯)约定两年后相见,范式如期而至,遵守了约定。原文中提到“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说明范式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与张劭相见并共饮尽欢,体现了范式的守信和重诺。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甲】文中,元方在面对友人的失约和无礼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强调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对“诚信”原则的坚守与捍卫,即使面对成人世界的失范,也毫不妥协。
【乙】文中,范式与张劭之间“乃共克期日”,并约定两年后相见,范式“至其日巨卿果到”,如期而至,践行了诺言;张劭则坚信“巨卿信士,必不乖违”,对朋友的诚信充满信任。两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诚信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诚信在友情中的基石作用。
【丙】诗中,“一诺千金重”(全诗)直接点明了诚信的无比珍贵,将承诺的价值比作千金之重,强调了诚信在人生中的崇高地位。这一表述与【甲】【乙】两文中的人物行为相呼应,无论是元方对诚信的捍卫,还是范式与张劭对诚信的践行,都共同体现了“诚信”是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深厚人际关系的基石。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范式字巨卿,是山阳金乡人。他年轻时在太学游学,和汝南人张劭结为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一起告假回到家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会回来,将要去拜访您的父母,见见您的孩子。”于是两人一起约定了见面的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准备饭菜来等候范式。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又在千里之外许下的诺言,你为什么这么确实地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会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来了,他走进厅堂拜见元伯的父母,一起饮酒,尽兴后才分别。

生死与共。许下的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