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 5课 《秋天的怀念》 课时练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一、基础知识综合班刊《悟亲情》栏目收到小文同学的投稿,请你参与修改稿件。编者按:母爱是一股清清的泉,洁净而澄澈;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延绵而顺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能说母爱不是最伟大的呢?母爱是梁晓声笔下角落中辛勤劳作的憔悴身影,是史铁生笔下北海菊花的烂漫和深沉。史铁生双腿tān痪后,他的母亲将全部精力倾注在他身上。她以前精心侍弄的花都死了,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fù去地睡不了觉。她几次三番(乞求 央求)儿子去北海看花,可是花还未看便与儿子诀别了。史铁生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好好儿活”才能补充人生的遗憾。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细思量,能听到母亲的xù叨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1.写出稿件中加点词的读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憔悴 ②tān痪 ③翻来fù去 ④xù叨2.编辑想结合稿件中的“诀”字进行关于“形声字”的知识拓展。请结合汉字卡片,书写正确汉字。【汉字卡片】 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我们可以据此对它们的字义和字音进行辨析。 “诀”“决”“抉”声旁相同,形旁不同,请辨析并填空。 ①犹豫不 ② 窍 ③ 择3.编辑对稿件括号里的用词有争议,请你选择恰当的词语: 。4.编辑认为稿件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5.编辑建议在本栏目“编者按”(编辑人员对文章或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的横线处补写一组分句,使之与前边两个分句组成排比句,句意连贯。二、选择题6.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整宿(xiǔ) 央求(yāng) 双腿瘫痪(tān)B.诀别(jué) 侍弄(sì) 恢复沉寂(jì)C.憔悴(cuì) 豌豆(wān) 暴怒无常(bào)D.鲜血(xuè) 仿膳(shàn) 絮絮叨叨(xù)7.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脾气 甜美 雁阵 可恨 B.敏感 漂落 墙壁 艰难C.恢复 热烈 踩扁 深沉 D.砸碎 高洁 昏迷 狠命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双减”政策的实施,能有效防止师生及家长额外负担不增加,克服功利化的教育倾向。B.读了《秋天的怀念》一文,我们无不被无私、伟大的母爱感动。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D.这部文学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铁生曾因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B.他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细细地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成眠。C.母亲昨天得知小妹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今天她站在窗前喜出望外。D.上了年纪的人说话,常常是絮絮叨叨的。三、综合性学习10.母亲节来临之际,多家媒体联合中小学特别推出了“寻找最美妈妈”大型公益活动。请你参加这次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1)【活动一:定义“美”】下面的宣传语中隐含着“最美妈妈”评选标准中的两个关键词,请你将它们提取出来。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构的时代,“寻找最美妈妈”活动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反映了时代对真善美的呼唤。(2)【活动二:赞扬“美”】母爱是这世上最美的感情。请你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情。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怀念史铁生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1.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12.文章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母亲,可以说是我们这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之一。”认真研读下面的散文,体会其中流露出的情感,完成题目。湖畔那个瘦小的身影①秋风瑟瑟,已颇有些寒意,但湖畔晨练者依然不少。他们动作或刚或柔,脚步或疾或徐,都是一副用心且怡然的样子。远处一高一矮两个紧挨着的身影,在湖边缓缓挪动,在晨练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我好奇地近前,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右小腿上缠着绷带,他右手撑着湖边齐腰高的栏杆,左臂由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搀扶着,一步一拐地向前,像是在进行康复训练。②“儿子,累了就歇会儿吧。”原来是一对母子。母亲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伸缩凳,拉开放在地上,A.自己坐着试了试,感觉稳妥了,才小心翼翼地扶儿子坐下。休息一会儿,训练继续。到了栏杆的尽头,母亲安置儿子坐好,自己则朝来的方向走去。到了栏杆的另一头,她将停在近旁的轮椅推过来,扶儿子坐上去,而后掉过头,推回到刚才放轮椅的地方。儿子下来,又撑着栏杆蹒跚前行。也不知他们每天早上要这样往返多少趟。③B.之后好些日子,总能见到这对母子。一次,母亲正推着轮椅,前轮突然陷入一个小坑,推不动了。儿子抓住旁边的栏杆挣扎着要起身,母亲却不让,她握住轮椅的把手使劲往下压,试图使前轮翘起,不成,又躬下身,双手抓住前轮用力往上抬,我赶紧过去搭了把手。她道过谢,推起轮椅继续前行。④心想,这一带不允许进机动车,离住宅小区也不算近,她一个上了年纪的瘦小女人,每天早上都用轮椅推着儿子来到这里,其间,又要对他悉心照料,实属不易。也许这男子还有其他亲人,但为何陪伴他的只有母亲一人?⑤我一直关注着这对母子。如今,儿子腿上已没有了绷带,抬脚时身体也平稳了些。那天,见他离开栏杆,脱开母亲的手,身子有点摇晃地站立了片刻,又挪了几步,突然趔趄一下,母亲眼疾手快地把他扶住。他靠在栏杆上,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母亲急忙拉开伸缩凳,扶他坐下,用纸巾帮他揩汗,也揩着自己脸上的泪水,喃喃道:“儿子啊,要是我这条腿能换给你该有多好……”⑥我的脑海里倏地浮现出母亲为我流泪的情景。⑦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了生产队“抢收抢种”的劳动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带头出工出力。每天早上五点出工,晚上八点收工,劳动强度达到了我身体能承受的极限。没多久,我就病倒了,轻轻呼吸一下,胸部就刺痛难忍。当晚,母亲一次次地到我房间看我,几乎一夜未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出门,去山上寻找当地人常服用的一种祛伤草药。午后,母亲才回来,她顾不上吃饭,立即将草药与两个鸡蛋一起熬煮,然后端到我床前:“快趁热喝下。一个刚出校门的孩子这么干活怎么受得了,要是年纪轻轻就伤了身体,一辈子怎么过啊!”她背过身去,一把抓起胸前的围裙,擦拭着脸上的泪水。⑧转眼到了冬季,生产队长安排我参加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去开山修筑一条机耕道。弟妹们听说我去修路可放炮炸山,都觉得好玩。做晚饭时,母亲把我叫到厨房帮忙往灶中添柴。她边炒着菜边对我说:“专业队锻炼人,工分也高,能去当然好,但你一个瘦弱的读书人,怎么会抡八磅锤凿山放炮呢?”见我未吭声,盖上锅盖后,她怔怔地看着我,几次欲言又止。火舌窜出灶门,映红了母亲的面庞,我分明看到她脸上有两行泪痕。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她给了你生命,且一辈子都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当你最需要有人眷顾时,她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当你经历艰难困苦时,她会淌下担忧的泪水……这个人,就是母亲。⑩太阳越升越高,将周边的云彩染得通红。湖岸上的花卉树木依然葱茏,在霞光的映照下仿佛镀上了薄薄的一层金。晨练的人渐渐少了,湖畔推着轮椅回家的那个瘦小的身影,也在东边渐渐远去,好像欲融入朝阳。(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01日)【梳理“泪水”】13.文章叙述了两位母亲为孩子流泪的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赏析副词】14.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加点的副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设计朗读】15.从重音、语速、语气等角度对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体会情感】16.结合本文内容和《秋天的怀念》,谈谈对第⑨段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爱的颜色方益松①刚搬到这个小区时,我常常看见一个5岁的男孩,他剃着“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的。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这个男孩,原本有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男孩两岁时,一场大病,使他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身上,父亲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③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交给热心的邻居,男孩不哭不闹。我常常看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有事没事,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④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⑤直到有一日,小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被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被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都被涂成了红色。⑥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是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地活着。”说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中噙满了泪。⑦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期望。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躲避伤害。⑧母爱,本无所谓颜色。所谓颜色,就是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拳拳之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的那一片广阔的蓝天。(有删改)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母爱的颜色》为题,新颖夺目,留有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母爱的内涵——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B.文章第②段是倒叙,补充交代了这个家庭的变故,为后文叙述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把家中物品涂成红绿两色,让孩子远离伤害的事作铺垫。C.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细心、有智慧、爱孩子、坚强、勤劳的人。D.文章第⑧段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18.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19.说说你会如何朗读文章第③段中男孩的语言。“ ”一词应该重读,语调应该 (上扬 下降),因为 。20.说说文章第⑧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1.本文中的母亲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母亲都希望孩子“好好”地活着,但又有各自的想法和期盼,请分别说明。链接材料“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本文中的母亲: 。链接材料中的母亲: 。参考答案题号 6 7 8 9答案 B B B C1. qiáo cuì 瘫 覆 絮 2. 决 诀 抉 3.央求 4.史铁生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好好儿活”才能弥补人生的遗憾。 5.示例: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挺拔而坚固。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脸色差,瘦削;②瘫痪(tān huàn):神经机能发生障碍,机体部分或全部丧失活动能力,也比喻社会事业、生产工作等的停顿;③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来回翻身体;④絮叨(xù dāo):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2.本题考查汉字字形辨析。“诀”的意思有:①就事物的主要内容编成顺口押韵的容易记忆的词句,如“口诀”;②方法,窍门,如“秘诀”;③分别(多指不再相见),如“诀别”;“决”的意思有:①水冲破堤岸,开口子,如“决口”;②确定,拿定主意,如“表决”;③确定最后胜负,如“决赛”;④副词,一定,如“绝不后退”;⑤处死,如“枪决”;“抉”的意思是:剔出,挑出;“犹豫不决”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决:拿主意;“诀窍”的意思是:窍门,关键性的方法,诀:方法,窍门;“抉择”:挑选,选择,抉:挑选;所以①②③处分别填“决”“诀”“抉”。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乞求:请求别人给予;央求:恳切地请求;文中史铁生的母亲多次劝说儿子去北海看花,是希望儿子振作起来,重拾生活信心,体现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和殷切期望。“央求”带有一种温和、恳切的意味,通常用于亲人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所以此处用“央求”符合语境,是恰当的;“乞求”则带有更强烈的卑微、乞怜的意味,常用于地位或处境悬殊的场合,在这里用来形容母子之间平等、深厚的情义不恰当;4.本题考查病句修改。根据画线句“史铁生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好好儿活’才能补充人生的遗憾”可知,动词“补充”与宾语“遗憾”搭配不当,“补充”后面通常接可量化或可增加的事物,而“遗憾”属于情感或缺失类名词,可以将“补充”改为“弥补”。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先剖析原句句式结构,明确主谓宾、复句关系及修辞(如比喻、排比等);再把握内容主题与情感基调,确保仿写在话题、褒贬色彩上契合;接着选取适配词汇替换,兼顾词性与逻辑连贯;最后通读检查句式对称性、修辞一致性及语言流畅度,避免偏离原句核心特征。首先分析例句“母爱是一股清清的泉,洁净而澄澈;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延绵而顺畅”的结构,是“母爱是……,……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注意围绕母爱的特点来续写,确保句式一致,形成排比。示例:母爱是一盏暖暖的灯,明亮而温柔。6.B本题考查字音。B.侍弄(sì)——shì;故选B。7.B本题考查字形。B.漂落——飘落;故选B。8.B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否定不当,应将“不”删去;C.成分残缺,“低碳生活”后面加上“的意识”;D.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删去“由”“写成的”;故选B。9.C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暴怒无常:形容脾气暴躁,性情变化无常。句中形容史铁生因双腿瘫痪导致脾气暴躁,性情变化无常,正确。B.翻来覆去:形容来回翻动身体,也形容反复思考。句中形容他躺在床上来回翻动身体,正确。C.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在此句中,母亲已在昨天得知小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能再说是“遇到意外的喜事”;D.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句中形容上了年纪的人说话啰嗦,正确。故选C。10.(1)(示例)道德价值 真善美(2)(示例)母亲,在花开的春天,您似阵阵花香,萦绕在我的身旁;在飘雨的夏季,您像一把大伞,为我遮挡风雨;在叶落的日子,您似一件外衣,为我驱走寒凉;在飞雪的时刻,您如一个火炉,温暖我的身心。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为了我,您历经了多少沧桑,是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力量。(1)本题考查筛选与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宣传语“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构的时代,‘寻找最美妈妈’活动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反映了时代对真善美的呼唤”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该宣传语主要强调了“最美妈妈”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和真善美的品质。其中,“道德价值”和“真善美”是宣传语中的核心词汇,也是评选“最美妈妈”的重要标准。(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表达对母亲的感情,且需要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要求我们既要深入挖掘对母亲的情感,又要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比喻:通过寻找与母亲情感相似或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以突出母亲的美好和重要性。排比:通过并列多个相似或相关的句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力,使情感更加饱满。构思内容:思考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和贡献,她如何无私地付出、如何给予我们关爱和支持等。联想与这些情感相关的事物,如阳光、雨露、灯塔等,作为比喻的对象。设计排比句式,将多个相似的情感表达串联起来,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将上述构思转化为具体的文字,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确保修辞手法运用得当,既能增强表达效果,又不显得生硬或牵强。示例:母亲啊,您是我生命中的阳光,温暖我每一个寒冷的夜晚;您是滋润我成长的雨露,给予我无尽的滋养和力量;您是照亮我前行的灯塔,指引我走出迷茫和困惑。您的爱,如春风般温柔,如夏雨般热烈,如秋月般明亮,如冬雪般纯洁。您是我心中最美的诗篇,每一行都书写着无私和伟大;您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关爱和温暖。11.(1)“偷偷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怕刺激到“我”的小心翼翼。(2)“央求”表现了母亲希望“我”能出去散心的迫切心情和对“我”的关爱。 12.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文章通过描绘“我”与母亲之间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与无私的奉献。在“我”经历双腿瘫痪的痛苦及情感波动时,母亲始终以温柔与坚韧包容“我”。文章细腻地刻画了母亲日益憔悴的形象,以及她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孩子的未竟之愿和挂念,反映出伟大的母爱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而是体现在无声的付出与关怀中。结尾通过北海赏菊,象征着“我”对母亲未尽之语的领悟,呼应文章主旨,催人泪下。1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结合第①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知,“偷偷”为叠音词,是对母亲看到“我””发脾气后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悄悄地”躲起来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谅和心疼;“偷偷地”听是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所以一丝也不敢松懈,时刻关注着儿子,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憔悴”暗示出此时此刻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亲想要通过推“我”去看花,重新激发“我”对生活的信心。因此“央求”表现了母亲希望能带“我”出去看花,体现了她对儿子身体和精神恢复的渴望,以及在病痛中依然不辞辛劳地关心儿子的博大母爱。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是母亲说的话,因此是语言描写。“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表现了她对儿子深切的爱和期盼。“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是母亲对往事的回忆。母亲的这些话语,表现了她对儿子深切的爱和期盼,希望用带他出去走走的方式缓解他的痛苦,带来一丝快乐。通过母亲话语中的细腻情感,衬托出她对孩子无私而含蓄的母爱,同时也反映了母亲内心的隐痛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母亲用言语间接地表达了对儿子生活的牵挂与用心良苦,也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13.第1对母子:母亲陪伴儿子进行康复训练时,儿子突然趔趄一下,母亲心疼不已,流下了眼泪。第2对母子:“我”高中毕业后参加劳动累病,母亲为“我”找草药、煎草药,流下了心疼的眼泪;得知“我”要参加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后,母亲担心“我”的身体,流下了眼泪。 14.示例一:A句中的“才”突出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呵护和关爱,以及她为了让儿子康复而付出的努力。示例二:B句中“总能”意思是“总是能够”,表示频率高,表明这位母亲经常陪伴儿子进行康复训练,体现了母亲陪伴儿子进行康复训练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15.示例:采用关切、担忧的语气,“这么”“怎么”“要是”“就”“过”应读重音,“快趁热喝下”语速稍快。理由:画线句子是母亲说的话,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这么”“怎么”“要是”“就”“过”突出了母亲对“我”身体的担忧和对“我”的心疼,稍快朗读“快趁热喝下”表现了母亲希望“我”赶快喝下草药、减轻病痛、早日康复的愿望。 16.文中一个瘦小的母亲每天推着轮椅带着受伤的儿子在湖边进行康复训练;“我”高中毕业后参加劳动累病,母亲为“我”找草药、煎草药,还心疼得流泪;《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的母亲身患重病却瞒着瘫痪的儿子并精心照料他的生活,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他乐观生活,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孩子。母亲就是为了孩子而甘愿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最伟大、最无私的人。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位母亲为子女流泪的感人场景,通过湖畔康复训练和回忆劳动岁月两个片段,展现了母爱的无私与坚韧。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瘦小身影/强大情感)、细节描写(试坐凳子/寻找草药)和环境烘托(晨光/灶火),层层递进地刻画出母亲“以命相护”的深情。结尾将个体体验升华为普世母爱颂歌,使平凡日常闪耀出人性光辉,体现了散文“以小见大”的审美特质。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⑤段“那天,见他离开栏杆,脱开母亲的手,身子有点摇晃地站立了片刻,又挪了几步,突然趔趄一下,母亲眼疾手快地把他扶住。他靠在栏杆上,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母亲急忙拉开伸缩凳,扶他坐下,用纸巾帮他揩汗,也揩着自己脸上的泪水,喃喃道:‘儿子啊,要是我这条腿能换给你该有多好……’”可概括为:儿子在康复训练中趔趄险些摔倒,母亲扶住他后,见儿子因用力而额头冒汗,既心疼又无奈,边用纸巾为儿子揩汗,边擦拭自己的泪水。结合⑦段“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了生产队‘抢收抢种’的劳动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带头出工出力。每天早上五点出工,晚上八点收工,劳动强度达到了我身体能承受的极限……她背过身去,一把抓起胸前的围裙,擦拭着脸上的泪水”可概括为:“我”因高强度劳动病倒,胸部刺痛难忍,母亲为“我”寻药熬汤后,担忧“我”年纪轻轻伤了身体,背过身用围裙擦泪。结合⑧段“转眼到了冬季,生产队长安排我参加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去开山修筑一条机耕道……见我未吭声,盖上锅盖后,她怔怔地看着我,几次欲言又止。火舌窜出灶门,映红了母亲的面庞,我分明看到她脸上有两行泪痕”可概括为:“我”要去参加开山修机耕道的专业队,母亲深知“我”瘦弱,担心“我”无法承受抡锤凿山的重活,几次欲言又止,脸上淌下泪痕,泪水里是对 “我”安危的忧虑与不舍。14.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结合②段“自己坐着试了试,感觉稳妥了,才小心翼翼地扶儿子坐下”可知,“才”强调了母亲扶儿子坐下前的谨慎过程:先亲自试坐确认凳子稳妥,确保儿子坐下时不会有任何闪失,才进行下一步动作。这个副词细腻地刻画出母亲对儿子的极度细心与呵护,蕴含着作者对母亲这份周全、深沉的母爱的观察与感动,体现出母亲为儿子安全考虑的每一个微小细节都充满了关切。结合③段“之后好些日子,总能见到这对母子”可知,“总能”说明这对母子在湖畔进行康复训练的频率之高、坚持之久。它不仅体现了母亲日复一日陪伴儿子康复的执着与辛劳,也暗含了作者对这一幕的持续关注,以及对母亲这份长久、坚韧的付出的敬佩与动容,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持久与不易。15.本题考查句子朗读。结合⑦段“快趁热喝下。一个刚出校门的孩子这么干活怎么受得了,要是年纪轻轻就伤了身体,一辈子怎么过啊”可知,整体采用关切、担忧的语气。母亲的话语源于对“我”的疼爱:既怕“我”耽误服药影响康复,又心疼“我”承受过重劳动,语气中需饱含急切的关怀与深切的忧虑,贴合她为孩子身体焦灼的状态。“这么”“怎么”“要是”“就”“过”需重读。“这么”强调劳动强度之高,突出“我”(刚出校门的孩子)难以承受的程度;“怎么”强化反问语气,凸显母亲对“我”受苦的心疼;“要是”“就” 构成假设关系,重读可放大母亲对“年纪轻轻伤身体”这一后果的恐惧;“过”重读则加重对“一辈子”漫长人生的担忧,让母亲的焦虑感更强烈。“快趁热喝下”语速稍快。这句是母亲的急切叮嘱,快节奏能体现她希望“我”立刻服药、尽快缓解病痛的迫切心情,与后文放缓的语速形成对比,更显情感层次——先急于解决眼前的病痛,再深忧长远的后果。示例:采用关切、担忧的语气,“这么”“怎么”“要是”“就”“过”应读重音,“快趁热喝下”语速稍快。理由:这句话是母亲在“我”因高强度劳动病倒后说的,字里行间满是对“我”的关心。“这么”强调劳动强度之大,“怎么”以反问凸显母亲对“我”难以承受这份辛苦的心疼,“要是”“就” 构成假设,突出母亲对“我”年纪轻轻就伤了身体的担忧,“过”则加重了对“我”未来生活的忧虑,这些词语重读能强化母亲对“我”身体的牵挂与疼惜。“快趁热喝下”语速稍快,直接体现了母亲希望“我”立刻喝下汤药、尽快减轻病痛、早日康复的急切愿望,将她的关切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②段“原来是一对母子。母亲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伸缩凳,拉开放在地上……儿子下来,又撑着栏杆蹒跚前行。也不知他们每天早上要这样往返多少趟”,⑤段“那天,见他离开栏杆,脱开母亲的手,身子有点摇晃地站立了片刻,又挪了几步,突然趔趄一下,母亲眼疾手快地把他扶住。他靠在栏杆上,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母亲急忙拉开伸缩凳,扶他坐下,用纸巾帮他揩汗,也揩着自己脸上的泪水,喃喃道:‘儿子啊,要是我这条腿能换给你该有多好……’”,⑦段“没多久,我就病倒了,轻轻呼吸一下,胸部就刺痛难忍。当晚,母亲一次次地到我房间看我,几乎一夜未合眼”,⑧段“转眼到了冬季,生产队长安排我参加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去开山修筑一条机耕道……她怔怔地看着我,几次欲言又止。火舌窜出灶门,映红了母亲的面庞,我分明看到她脸上有两行泪痕”可知,从本文来看,湖畔的瘦小母亲日复一日推着轮椅陪儿子做康复训练,为儿子的每一点进步欣喜,为他的伤痛落泪,甚至愿“以己之腿换子健康”,用执着与牺牲诠释着“无怨无悔的付出”;“我”的母亲在“我”病倒时彻夜不眠寻药熬汤,在“我”即将承担重活时暗自垂泪,始终在“我”最艰难时挺身而出,用细腻的关怀践行着“眷顾与担忧”。从《秋天的怀念》来看,母亲身患重病却对瘫痪的“我”隐瞒病情,在“我”暴怒时悄悄躲出去又默默观察,用“好好儿活”的叮嘱强行撑起“我”对生活的希望,临终前仍牵挂着子女的未来,她的隐忍与坚持,正是“不求回报、为孩子倾尽所有”的生动写照。结合⑨段“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她给了你生命,且一辈子都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当你最需要有人眷顾时,她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当你经历艰难困苦时,她会淌下担忧的泪水……这个人,就是母亲”可知,两段文字中的母亲虽境遇不同,却共同印证了第⑨段的内涵:母亲是赋予生命的人,更是用一生的奉献与牵挂包裹子女的人——她们在子女困顿时任劳任怨,在子女痛苦时感同身受,这份爱纯粹而深沉,不求回馈,却成为子女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这正是母性最伟大、最无私的体现。17.B 18.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通过描写鱼尾纹过早地爬上了孩子妈妈的眼角和孩子妈妈头上的白发依稀可见等特点,刻画了她因为生活不幸、过度操劳而憔悴早衰的形象,表现出“我”的同情和怜悯。 19. 绿色 上扬 男孩的语气是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的 20.第⑧段表达了作者对伟大而又无私的母爱的深深赞美之情。 21. 希望儿子能够远离和躲避伤害,平安健康地活下去 希望儿子能够恢复生活的勇气,勇敢、乐观、坚强地活下去《母爱的颜色》以独特视角,借母亲用红绿两色守护痴呆儿子的故事,展现母爱。情节平实却情感深沉,母亲的付出与智慧,让母爱具象化,读来令人动容,满含对伟大母爱的赞美。17.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B.有误。文章第②段是插叙,不是倒叙,插叙补充了家庭变故,为后文情节作铺垫,该选项表述错误;故选B。1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通过描写“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这些特点,刻画了孩子妈妈因为生活不幸(丈夫离开、儿子痴呆)、过度操劳(白天清扫马路,还要照顾儿子)而憔悴早衰的形象,表现出“我”对她的同情和怜悯。19.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由第③段“他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呢”可知,文章重点分析的是“绿色”,故应重读的是绿色。第②段“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可知,男孩的语气是很肯定、很骄傲的,所以语调应是上扬的。据此分析作答。20.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第⑧段中,“母爱,本无所谓颜色”先宕开一笔,“所谓颜色,就是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拳拳之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的那一片广阔的蓝天”,结合前文母亲为护儿子给家中物品涂红绿两色、不敢买绿色保温瓶等事,直接点明母爱本质是盼儿女健康的拳拳之心,以“柔弱肩膀撑蓝天”喻母爱的庇护,表达对伟大无私母爱的深深赞美。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①本文中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够远离和躲避伤害,平安健康地活下去。文中母亲为方便痴呆儿子分辨,将家中危险处涂成红色,安全处涂成绿色,还因担心儿子走失后遭遇危险,选择绿色作为保护色,体现出她对儿子平安健康的深切期盼。②链接材料中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够恢复生活的勇气,勇敢、乐观、坚强地活下去。链接材料里,“我”因双腿瘫痪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母亲忍住哭声鼓励“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传递出希望“我”重拾生活勇气,积极面对人生的愿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