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课 《秋天的怀念》 课后习题--字词赏析梳理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 5课 《秋天的怀念》 课后习题--字词赏析梳理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5课 《秋天的怀念》 课后习题--字词赏析梳理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字词赏析
常见考查形式
1、请赏析第③段中文中加点字/词的妙处?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3、文中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加点的动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4、某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二、答题思路
步骤1:释含义
解释该字的含义:字面义、文中义、修辞义。
步骤2:点手法→点词类
点出该字的特点(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和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通感等)、描写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中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如果该词没有使用任何手法,就要点明该字词的词类: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等。
步骤3:析作用
从手法、用词两个角度分析该字在内容(形象特点、情境)、结构上和表达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
1.两大角度分析“字词”作用
(1)看手法
对第二步骤分析出来的手法进行赏析;
(2)看词性
如果赏析的字词没有运用任何手法,则从词性/词类角度分析在文中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写出了……
形容词 (修饰词) 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写出了……
特殊词 叠词 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律美感,突出、强调……。
拟声词 生动形象写出了……,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色彩词 生动形象写出了……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具体准确/突出强调……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活用 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三大答题点
(1)内容
从手法或词语描绘情境、营造氛围、刻画形象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形象特征不仅仅包含人物形象特征,还可以是其他描写对象的特征;
(2)结构
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等。
(3)情感
即分析字词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要善于结合该字词所在的语句来揣摩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某种情感意思。
三、答题模式
某字/词含义是……,在文中指……,运用了……手法/运用动词(根据具体词类答题),描绘了……情景,营造了……氛围,生动形象//突出强调了……特点/状态,有怎么的妙处,在结构上有……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涉及不到的可不写)
四、教材习题
【思考·探究·积累】
四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针对性练习
桃花流水鳜鱼肥
肖建国
①天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②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③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光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了锅烟,黑麻麻的。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
④“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几个怪了。
⑤“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miē)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⑥“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
⑦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普通的农家衣裤。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⑧“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呐,谁不馋呢?”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⑨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⑩路上,有村民打招呼:.“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儿鳜鱼。”
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老铁说:“不行不行,自己捕的,那才香。”
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鱼或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爱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姅鲜美,软香可口,故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起锹,儿子说:“我来吧。”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
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知道。”
“知道?”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八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几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儿子说:“说啥呢?”老铁说:“说啥都可以。”儿子却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
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月光光,照山冈。骑竹马,过河塘……”
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老铁像孩子一样哈哈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今晚宴请活动取消,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
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结合语境,分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
母亲的刺绣时光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xiánshú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势,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世上最温暖的花
①儿时的家乡,到处种的都是棉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它们开出一地的明朗,温馨着大地和农人的心。
②春天,刚听到布谷鸟的鸣叫,人们就开始不停地忙碌了。记忆中,母亲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双手染满了棉叶的颜色,衣裤鞋子沾满泥水,全身上下都带着棉田里特有的气息。在盛夏的热风中,棉花很快就长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开花时,棉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棉花的花儿美如蝶翅,颜色不一,红的,白的,娇艳柔嫩。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着一个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渐长,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桃子形状,那花儿才黯然谢去。等到了秋天,棉桃绽开,白色的橘瓣一样的果肉呈现眼前时,那才是真正的开花了,是它一生丰厚的积蓄在展示。
③最喜欢那满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进棉花地一样。等大多数花朵全白了,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摘棉花。棉田里,母亲头裹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朵棉花收进棉兜里。母亲的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通体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它们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门前。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暖,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着一股湿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撩着鼻翼。
⑤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瞅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⑥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女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娇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⑦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特别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棉田里,母亲头裹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朵棉花收进棉兜里。
老赵的麦田
①老赵的麦子终于黄了,眼前是金灿灿的一片。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里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
②为了这块麦田,老赵把人都得罪光了。
③城市是条贪吃的狼,要吃掉老赵的村子,老赵的麦田也被卖了。老赵不答应,他任凭村干部磨烂嘴皮子,也不愿出让自己的土地,而且不顾劝说地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他想用一地的麦子来阻挡拆迁的步伐。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土地是集体的,村主任还是带着挖机“轰隆隆”地来到了麦田。谁想老赵却不知死活地钻进挖机的轮下,愣是不让挖机进地。
④老板见多识广,以为老赵想讹钱,就拿来了大把大把的钱。那些钱足够老赵盖三间大瓦房,也够买老赵种了一辈子的麦子。村里人眼红得不得了,都劝他见好就收。老赵还是不答应。有人不明白一向和善的老赵怎么会这样,还有人骂他心重得像是吃了秤砣。老赵依然不管不顾,还是躺在轮子下面不出来。
⑤最后还是镇长出面,当了一辈子顺民的老赵才松了口,答应出让自己的土地。老赵也不要老板的青苗补偿,老赵的条件是等到夏天麦子黄了,他要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
⑥老赵说,这也许是我这辈子能收获的最后一季麦子了。
⑦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只要有土,他就会撒下一把种子,或苞谷,或麦子,或黄豆,种下就是生机一片,让人眼气得恨不能挖了砍了拔了,却又让人喜欢得下不了手。就说老赵那一地的麦子吧,真是一地的好麦子呀,绿油油,齐壮壮,看一眼就会想到黄亮亮的麦粒、白胖胖的蒸馍、筋道道的捞面,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⑧镇长讪讪地走了,村干部气愤愤地走了,老赵的亲戚来了。亲戚也舍不得那块麦地,可亲戚更关心老赵的日子。亲戚知道老赵是一根筋,于是就帮老赵算账。一笔一笔地算,算到最后,亲戚说一根麦草都值两块钱了呢!老赵还是咬住那句话:“我舍不得那一地的麦子!”
⑨亲戚不高兴地走了,老赵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儿子不喜欢种地,初中毕业就去了南方打工,干了几年还是穷光蛋,混得远不如他这个种地的,臊得好几年都不好意思回家。老赵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不回家,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城里跑。
⑩儿子不喜欢种地,也不喜欢地里的麦子,可儿子喜欢地里的麦子换来的钱。儿子逼着老赵让了土地好去领钱。儿子说,拿了钱可以在城里买房,可以在城里开店,可以买车,还可以给老赵娶一个儿媳妇生一个孙子。但任凭儿子说得天花乱坠,老赵就是不答应。儿子急了,就和他吵,和他闹,而且嚷嚷道要把地里的麦子割了去喂牛。儿子浑,老赵不胜其烦,只好把攒的钱都给了儿子,把儿子赶回了城里。
老赵好不容易保住了那一地的好麦子。他和老伴就在麦田的尽头搭了一个窝棚,守护着那一地的麦子。晴天里,老赵忙着给麦子拔草,杀虫,施肥;雨天了,就看麦子洗澡,喝水。四周的拆迁工程已经开始了,村里的人高兴地大呼小叫,麦田边的老赵呢,心里是一片宁静,安心等待着一田的麦子成熟。
麦子终于黄了,该割麦子了。镇长来了,村上的干部来了,老赵的邻居亲戚也来了,他们想看看老赵的麦田,想看老赵收割的是金子,还是银子。
早先的挖机也来了,等着老赵收完了麦子,好在那块田里盖上一座楼,或是一间厂房,或是修建一条街道。
谁想到,老赵只割了三把麦子就离开了,挥手让挖机开进了麦田。挖机好像对麦田有仇一般,老赵的手还没有放下,就“轰隆隆”地冲进了麦田。立马,麦田便是一片狼藉。片刻之间,麦田就没了。
(选文有删改)
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语“肆意”有什么含义?
答案
1.答案示例:“乜斜”是眼睛略眯而斜着看,多指不满意;这是人物的神态描写,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老铁看到儿子穿着崭新的不接地气的西装时那种不满意的神情态度。(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赏析。“乜斜”本义解释后,结合第五段“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及第六段“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可判断这是老铁看到儿子穿着崭新的不接地气的西装时那种不满意的神情态度。
2.答案示例:“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1分)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1分)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捏着”描写出母亲在刺绣时手拿银针的动作,展现了母亲刺绣时的沉稳和专注;母亲用灵巧的手指,绣出一花一叶,这显示出她高超的刺绣技艺和心灵手巧的特点;作者看到母亲这样辛苦地刺绣,心中产生对母亲的疼惜和关心,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敬意。
3.答案示例: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1分)写出了母亲采摘棉花时动作的娴熟、利落,(1分)表现了母亲在收获时的喜悦,赞扬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划线句“棉田里,母亲头裹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朵棉花收进棉兜里”中,“侧身”“弯腰”“伸向”“捏”“收进”是母亲摘棉花时的一系列动作,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第③段“母亲的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通体洋溢着母性的光辉”可知,这些动作表现了母亲摘棉花的专注,动作很娴熟;“幸福”“洋溢着母性的光辉”体现了母亲采摘棉花的愉悦之情,表达了“我”对母亲热爱劳动、勤劳能干的赞美之情。
“肆意”原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这里指麦香浓烈,冲击着老赵的心,让老赵因拆迁要出让土地的悲伤和对土地的不舍之情无法抑制、难以言明。
【导语】文章细腻地刻画了老赵不愿舍弃麦田的顽强与执着,他的坚持与身边人对城市生活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无奈与坚守。老赵最终的妥协与放手,既表现了一种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告别,也展现了对新生活的期望与复杂的情感纠结。文章通过人物的内心与行为,使读者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解词义,再结合句子的意思分析。
“肆意”的本义是“不顾一切地由着性子去做”。结合第①段“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里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可知,用“肆意”来形容可见麦香的浓烈,更加剧了老赵对麦田的不舍;“肆意”指浓浓的麦香冲击着老赵的心,可是要被拆迁,让出土地,此时老赵心里的悲伤和对土地的不舍之情无可抑制、难以控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