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全等三角形 章末闯关试题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一、单选题1.如图,,若,则的对应角是( )A. B. C. D.2.如图,在和中,,,,,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的是( )A. B. C. D.3.如图,,点D落在BC上,且,则的度数等于( )A. B. C. D.4.如图,在和中,已知,还需要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A. , B. ,C. , D.,5.如图,已知,点,,在的角平分线上,连接,,,,,,图形中全等三角形有( )A.3对 B.4对 C.5对 D.6对6.如图,在中,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点C的坐标为,且与全等,点D的坐标为( )A. B.C.或 D.或或7.如图,要测量河中礁石A离岸边B点的距离,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顺着河岸方向任取一条线段,作,,可得,所以,所以测量的长就是礁石A离岸边B点的距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理由是( ) A. B. C. D.8.如图,锐角三角形中,,点D,E分别在边,上,连接,.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若,则 B.若,则C.若,则 D.若,则9.如图,D为内一点,平分,,垂足为,交于点,,,,则的长为( )A.1 B. C.2 D.10.如图,△ABC中,∠ABC、∠EAC的角平分线BP、AP交于点P,延长BA、BC,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 )①CP平分∠ACF;②∠ABC+2∠APC=180°;③∠ACB=2∠APB;④若PM⊥BE,PN⊥BC,则AM+CN=AC.A.1个 B.2个 C.3个 D.4个二、填空题11.如图,,要使,则需要添加的条件可以是 .(添加一个条件即可)12.如图,中,,,,分别为边,,上的点,,.若,则 .13.如图,已知的周长是,,分别平分和,于D,且,则的面积是 .14.如图,中,的平分线交于点,过点作,垂足分别为.若,则 .15.如图,,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于点C、D,画射线,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于点,以点为圆心,长为半径依次画弧,分别交前弧于点,画射线,反向延长,画出的角平分线,则为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16.如图,,垂足为C,,射线,垂足为B,动点P从C点出发以1厘米每秒的速度沿射线运动,点N为射线上一动点,满足,随着P点运动而运动,当点P运动 秒时,三角形与点P、N、B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间不等于0).三、解答题17.如图,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尺规作图:作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在(1)所作的图形中,延长至点E,使,连接.求证:,且.18.如图,在中,为的平分线,于E,于F,的面积是,,,求的长.19.如图,要测量河两岸上A,B两点的距离,在点B所在河岸一侧平地上取一点C,使A,B,C在一条直线上,另取点D,使,测得,,在CD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这时测得的长就是A,B两点的距离,为什么?20.如图,已知相交于点,且.求证:.21.如图,已知的周长是,分别平分和,于点D,且,求的面积.2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CB=CD,∠D+∠ABC=180°,CE⊥AD于E.(1)求证:AC平分∠DAB;(2)若AE=3ED=6,求AB的长.23.【问题背景】如图1,在四边形中,,点E、F分别是边上的点,且,试探究图中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到点G,使,连结,先证明,再证明,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_____.【探索延伸】如图2,若在四边形中,,点E、F分别是边上的点,且,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4.如图,在长方形中,,,点从点出发,以秒的速度沿向点运动,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1) .(用的代数式表示)(2)当为何值时,?(3)当点从点开始运动,同时,点从点出发,以秒的速度沿向点运动,是否存在这样的值,使得与全等?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C D D D A C D1.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平行线的性质,找出与对应的角.【详解】解:又的对应角是故选:B.2.B【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方法,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满足的条件,能证明,不符合题意;B、,不满足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符合题意;C、,得到,满足,能证明,不符合题意;D、,得到,满足,能证明,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几种方法:.3.C【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和对应边相等解答即可.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故选:C.4.C【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依次判定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和,注意没有和.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A. 已知,若添加,,则可根据得到,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 已知,若添加,,则可根据得到,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 已知,若添加,,则不能得到,因为没有,故C选项符合题意;D. 已知,若添加,,则可根据得到,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5.D【分析】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识别,根据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求解,解题关键是掌握上述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求解.先说明直线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再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找出所有全等三角形.【详解】解:如图,∵点,,在的角平分线上,∴直线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共6对,故选:D.6.D【分析】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相等是解题关键.作直线和直线与轴交于点、,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详解】解:如图,作直线和直线与轴交于点、,当时,则和关于轴对称,点D的坐标为;当时,,点的坐标为;当时,,点的坐标为;综上可知,点D的坐标为或或,故选:D.7.D【分析】由已知可得,,,根据即可证明,得到结论.【详解】解:∵,,,∴,∴,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8.A【分析】由,可得,再由,由无法证明与全等,从而无法得到;证明可得;证明,可得,即可证明;证明,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若,又,∴与满足“”的关系,无法证明全等,因此无法得出,故A是假命题,∵若,∴,在和中,,∴,∴,故B是真命题;若,则,在和中,,∴,∴,∵,∴,故C是真命题;若,则在和中,,∴,∴,故D是真命题;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掌握相关性质定理.9.C【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先证,推出,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得,根据,可得,通过等量代换即可求解.【详解】解:平分,,,,又,,,又,,,,,,,,故选C.10.D【分析】①作PD⊥AC于D,PM⊥BE于M,PN⊥BC于N.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PM=PN,PM=PD,得出PM=PN=PD,即可得出①正确;②首先证出∠ABC+∠MPN=180°,证明Rt△PAM≌Rt△PAD(HL),得出∠APM=∠APD,同理:Rt△PCD≌Rt△PCN(HL),得出∠CPD=∠CPN,即可得出②正确;③由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CAE=∠ABC+∠ACB,∠PAM=∠ABC+∠APB,得出∠ACB=2∠APB,③正确;④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AM,CD=CN,即可得出④正确;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①作PD⊥AC于D,PM⊥BE于M,PN⊥BC于N,∵PB平分∠ABC,PA平分∠EAC,PM⊥BE,PN⊥BF,∴PM=PN,PM=PD,∴PM=PN=PD,∴点P在∠ACF的角平分线上.故①正确;②∵PM⊥AB,PN⊥BC,∴∠ABC+90°+∠MPN+90°=360°,∴∠ABC+∠MPN=180°,在Rt△PAM和Rt△PAD中,,∴Rt△PAM≌Rt△PAD(HL),∴∠APM=∠APD,同理:Rt△PCD≌Rt△PCN(HL),∴∠CPD=∠CPN,∴∠MPN=2∠APC,∴∠ABC+2∠APC=180°.故②正确;③∵PA平分∠CAE,BP平分∠ABC,∴∠CAE=∠ABC+∠ACB,∠PAM=∠ABC+∠APB,∴∠ACB=2∠APB.故③正确;④∵Rt△PAM≌Rt△PAD(HL),∴AD=AM,同理:Rt△PCD≌Rt△PCN(HL),∴CD=CN,∴AM+CN=AD+CD=AC.故④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的性质.准确理解题意、熟练运用相关性质或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1.(答案不唯一)【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即可求解.【详解】解:∵,∴,∵,∴,即,添加,根据证明;添加,根据证明;添加,根据证明;添加,得出,根据补角性质得出,根据证明;故答案为:或或或(答案不唯一).12./70度【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推出是解题的关键.由,,可得,根据已知条件可推出,从而可知,再根据平角的定义及三角形内角和推出,即可得解.【详解】解:,,,,,,,故答案为:.13.21【分析】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连接,作于,于,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得,,由题意可得,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得解,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并灵活运用是解此题的关键.【详解】解:如图,连接,作于,于,,∵,分别平分和,于D,且,∴,,∵的周长是,∴,∴,故答案为:.14.6【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先证明得到,再同理得到,,最后根据得到,,据此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连接,∵的平分线交于点,∴平分,,∵,∴,∵,∴,∴,同理,,∵,∴,∴,∴,解得,故答案为:.15.【分析】本题考查了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运算,根据题意可知,推出,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到【详解】解:由题可知,,,为的角平分线,,故答案为:16.4或8或【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答是解题的关键.首先要分两种情况:①当P在线段上时,②当P在上,再分别分两种情况或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①当P在线段上,时,与全等,,,,点P的运动时间为(秒);②当P在线段上,时,与全等,这时,因此时间为0秒;(不符合题意,舍去)③当P在上,时,与全等,,,,点P的运动时间为(秒);④当P在BQ上,时,与全等,,,,点P的运动时间为(秒),故答案为:4或8或.17.(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利用基本尺规作图作角平分线即可;(2)证明解题即可.【详解】(1)如图,即为所作,(2)解:如图,延长,交于,∵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即.【点睛】本题考查基本作图—作角平分线,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用尺规基本作图的步骤.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出,代入数据求解即可.【详解】解:∵为的角平分线,,,∴,∴,∵的面积是,,,∴,∴.19.见解析【分析】证明,推出,进一步得出.【详解】证明:,,,,在和中,,,,,,即,测得的长就是A,B两点的距离.【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0.证明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连接,证明,得到,再证明即可求证,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证明:如图,连接,在和中,,,,在和中,,,.21.【分析】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通过角平分线的性质得知,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从而将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转化为周长与高的乘积问题,即可求解.【详解】如图所示,连接,过点O作于点E,作于点F.分别平分和,,,.,,,,.22.(1)证明见解析;(2)4.【分析】(1)过C点作CF⊥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F.由AAS证明△CDE≌△CBF,可得CE=CF,结论得证;(2)证明Rt△ACE≌Rt△ACF,可得AE=AF,可求出AB=4.【详解】(1)证明:过C点作CF⊥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F.∵CE⊥AD,∴∠DEC=∠CFB=90°,∵∠D+∠ABC=180°,∠ABC+∠CBF=180°,∴∠D=∠CBF,∵CD=CB,∴△CDE≌△CBF(AAS),∴CE=CF,∴AC平分∠DAB.(2)解:由(1)得BF=DE,∵CE=CF,CA=CA,∴Rt△ACE≌Rt△ACF(HL),∴AE=AF,∴AB=AF﹣BF=AE﹣DE,∵AE=6,DE=2,∴AB=4.【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23.【问题背景】;【探索延伸】仍然成立,理由见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问题背景:先利用“”判断得到,,再证明,接着根据“”判断,所以,从而得到;探索延伸:结论仍然成立,证明方法与(1)相同.【详解】问题背景:,证明如下:如下图,延长到点,使得,连接,∵,∴,在和中,,∴,∴,,∵,,∴,在和中,,∴,∴,∵,∴;故答案为:;探索延伸: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如下图,延长到点,使得,连接, ∵,,∴,在和中,,∴,∴,,∵,∴,在和中,,∴,∴,∵,∴.24.(1)(2)(3)或2.【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找准对应边.(1)根据点的运动速度可得的长,再利用即可得到的长;(2)当时,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得当时,进而得出答案;(3)题干未指明全等三角形边的对应情况,需要分两种情况①当时;②当时,分别讨论计算出的值,进而得到的值.【详解】(1)解:点从点出发,以秒的速度沿向点运动,点的运动时间为秒时,,则;故答案为:;(2)当时,则,故,解得:;(3)①如图1,当,则,,,,即,解得:,∵,即,解得:秒).②如图2,当,则,.,,,即,解得:,∵,即,解得:;综上所述:当秒或秒时与全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