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宏观和微观是化学学习的两个角度,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硫酸铜 B.水银 C.干冰 D.氯化钠
2.基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氢原子,则下列粒子中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A. B. C. D.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没有
C.分子比原子大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下列关于分子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均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
C. D.
6.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想之一,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液氮汽化”——分子本身的体积急剧增大
B.氧气与臭氧的性质差异较大——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D.参观小榄菊花会能闻到菊花清香——微粒不断运动
7.使用如图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烧杯中溶液变红色 B.乙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色
C.丙烧杯中酚酞溶液不变红 D.此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8.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具有的性质是
A.呈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微粒之间都有空隙
B.微粒都极其微小,无法用肉眼看到
C.微粒都在不断地运动
D.微粒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9.加油站严禁烟火是因为
A.分子质量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体积很小
10.下图是氧化汞受热分解的示意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氧化汞分子是由汞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1.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形状会恢复——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结成冰的水不再流动——温度低于零度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D.糖是甜的,醋是酸的——不同种分子性质有所不同
12.2024年12月底,河北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将液态空气储能装置接入电网,图所示为液态空气储能主要流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①所得空气属于纯净物 B.②中分子的质量变小
C.③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D.液态空气中分子静止不动
二、科学探究题
13.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针对此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以下探究。
【作出猜想】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受压强的影响。
【进行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如下图),对比两种物质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收集证据】
(1)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结论】
(2) 增大,分子间的间隔 。
【反思评价】
(3)分子间的间隔大小还受 的影响,且影响结果是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
三、填空与简答
14.如图所示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 。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甲、乙两变化中发生化学变化的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从该微观变化的甲图得到的一条信息是 。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C C D A D B B
题号 11 12
答案 C C
1.C
【详解】A.硫酸铜属于金属化合物,大多数金属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银为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水银为汞的俗称,由汞原子构成,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干冰为固态的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氯化钠属于金属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故选D。
3.D
【详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故选:D。
4.C
【详解】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正确;
C、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分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错误;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能表示水分子,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该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混合气体,不能保持H2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C、该图是氢气,能保持H2的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保持H2的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详解】A、“液氮汽化”,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不符合题意;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与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故性质差异较大,不符合题意;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D、参观小榄菊花会能闻到菊花清香,是因为微粒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微粒四处扩散,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详解】A.甲中装的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使乙中的酚酞变红,而甲不变红,A错误;
B.甲中的氨水挥发到乙中,使乙中的酚酞变红,B正确;
C.丙烧杯被大烧杯隔离在外,氨气不能进入,则丙不能变红,C正确;
D.,因为分子不断的运动,所以才会出现扩散现象,D错误;
故选A。
8.D
【详解】A、呈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微粒之间都有空隙,就是空隙的大小不同,故A说法正确;
B、微粒都极其微小,无法用肉眼看到,故B说法正确;
C、微粒时刻在不断地运动,故C说法正确;
D、显碱性的微粒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但不显碱性的不能使酚酞变红色,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9.B
【详解】汽油等燃油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汽油分子等。这些分子会不断地运动,如果遇到明火等火源,就可能引发燃烧甚至爆炸等危险情况,与分子质量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体积很小无关。
故选B。
10.B
【详解】A、根据氧化汞的结构可知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氧化汞分子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故A说法正确;
B、对比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同,故B说法错误;
C、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汞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是没有发生变化,故C说法正确;
D、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反应过程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形状会恢复,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结成冰的水不能流动,但是水分子仍在不断地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D、糖和醋是由不同种的分子构成的,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所以糖是甜的,醋是酸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12.C
【详解】A、经①所得空气仍然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不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②净化后的空气经压缩冷却变为液态空气,该过程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②中分子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③液态空气升温汽化后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在不断运动中,液态空气中的分子也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3.(1)吸入注射器中的水很难被压缩,吸入注射器中的空气相对容易被压缩
(2) 压强 变小
(3) 温度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取相同质量的水,插入温度计,观察温度计中液柱体积的变化
【详解】(1)水(液态)分子间间隔较小,受压时几乎无压缩空间。 空气(气态)分子间间隔较大,受压时分子间隔明显减小,表现为“易压缩”。所以现象为吸入注射器中的水很难被压缩,吸入注射器中的空气相对容易被压缩。
(2)实验表明,增大压强会使分子间间隔减小(如空气被压缩)。 固体/、液体因分子间隔本身很小,故压缩现象不明显。
(3)温度影响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间隔增大(如热胀冷缩)。 实验设计 :通过控制变量(同质量水、不同温度),观察体积变化验证间隔变化,如取相同质量 0 ℃ 、 20 ℃ 、 60 ℃ 的水,插入温度计,观察温度计中液柱体积的变化。
14.(1) 乙 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
(2)甲
(3)分解
(4)该变化是一种分子变成两种分子
【详解】(1)从水发生的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从水发生的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由图可以看出,甲中反应是化学变化,且甲中是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4)从水发生的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故该变化是一种分子变成两种分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