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元素(第1课时)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元素(第1课时)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 元素(第1课时)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中子数
2.C919 中型客机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 部分机身采用了新 型的铝锂合金,则铝(Al)元素与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3.“加铁酱油”“高钙奶粉”“加碘食盐”中的“铁、钙、碘”指的是
A.离子 B.元素 C.单质 D.原子
4.硅化镁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g和Si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一个硅原子的质量为28.1g
C.Si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Mg与Si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5.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铁强化酱油”、“高钙奶粉”、“加碘盐”(如图)等,其中的“铁”、“钙”、“碘”是指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6.下列元素符号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氢H,碳C,氧O,硫S B.碳C,磷P,硫S,硅SI
C.钠Na,铝Al,汞Ag,镁Mg D.氮N,氯Cl,氟f,氧O
7.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不正确的是
A.粒子与元素元素关系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物质分类 D.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8.下列航母建造材料的组成元素,有书写错误的是
A.铁 B.铝AL C.碳C D.氧O
9.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B.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C.元素符号“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氢元素的一个原子
D.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0.元素为碳元素,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元素的元素符号为,是非金属元素
B.X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
C.一个某分子的质子数为44
D.X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二、填空与简答
11.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徐寿的《化学鉴原》。徐寿把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元素译为“矽”,如今该元素的符号为 。他还创造出许多元素的中文名称,如钠、铝、钙等沿用至今,元素钠、铝、钙最本质的区别是 。
12.近些年,电动汽车的普及带动了电池工业的不断创新。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
(1)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1所示,镍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2)氢、锂、钠、钾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在化学反应中,锂、钠、钾等原子很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锂、钠、钾三种元素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根本原因是它们的 不同。
②四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元素符号)
③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离子越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图3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离子的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填“锂”“钠”或“钾”)
13.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微观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
(2)从宏观角度看,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从微观角度看,氯化钠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图乙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元素符号);图乙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填离子符号)。
(4)图丙为某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当X=16时,该微观粒子是 (填微观粒子符号)。
(5)图丁是金属镓(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镓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图乙中B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 。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在该过程中,下列保持不变的量是 (填字母序号)。
a.电子层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质子数 d.中子数
(6)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会熔化,可以做高温温度计,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D A A C B C C
1.A
【详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故选:A。
2.C
【详解】本题考查元素的本质区别。在化学中,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A.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它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定义元素的依据,本质区别不在此,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原子的中子数不同:中子数影响原子的质量,当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时属于同种元素,如碳-1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和碳-14(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都是碳元素。铝和锂是不同元素,中子数可能不同,但本质区别不在此,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原子的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铝的原子序数为13(13个质子),锂的原子序数为3(3个质子),质子数不同使它们成为不同元素。这是元素的本质区别,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 原子的电子数不同:在原子中,电子数通常等于质子数以保持电中性,但电子数可通过得失电子改变(如形成离子),而元素种类不变。例如,铝原子(Al)失去3个电子变为,仍是铝元素。因此,电子数不是本质区别,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加铁酱油”中的“碘、钙、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钙、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4.D
【详解】
A、根据镁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表示原子序数为1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2,核外有3个电子层,核外电子排布是2、8、2,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M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1,而不是一个硅原子的质量为28.1g,故选项说法错误;
C、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Si是硅元素的元素符号,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Mg与Si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A
【详解】物质由元素组成,“铁强化酱油”“高钙奶粉”“加碘盐” 等中的 “铁”“钙”“碘” 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具体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
故选A。
6.A
【详解】A、氢、碳、氧、硫的元素符号分别是H、C、O、S,书写完全正确,A选项正确;
B、碳、磷、硫、硅的元素符号分别是C、P、S、Si,书写不完全正确,B选项错误;
C、钠、铝、汞、镁的元素符号分别是Na、Al、Hg、Mg,书写不完全正确,C选项错误;
D、氮、氯、氟、氧的元素符号分别是N、Cl、F、O,书写不完全正确,D选项错误。
故选:A。
7.C
【详解】A、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氧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氧离子,但质子数不变,所以氧原子、氧离子都属于氧元素,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地壳中含量前五的元素由高到低依次是氧、硅、铝、铁、钙,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纯净物,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因此纯净物、混合物是并列关系,纯净物、化合物是包含关系,故选项符合题意;
D、物质在宏观上是由元素组成的,在微观上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分析】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是 “一大二小”,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详解】A、铁的元素符号为Fe,书写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铝元素符号应为Al,而不是AL,书写错误,符合题意;
C、碳的元素符号为C,书写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氧的元素符号为O,书写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而非中子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普通氢原子(如氕)的原子核仅含1个质子,不含中子,因此并非所有原子都含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元素符号“H”既表示氢元素,也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例如,铁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属于碳元素,元素符号为C,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X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选项正确;
C、由分子模型可知,该分子为二氧化碳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碳原子中含有6的质子,1个氧原子中含有8的质子数,故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2个质子,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X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选项正确;
故选C。
11. Si 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详解】徐寿把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元素译为“矽”,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元素是硅元素,则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该的元素符号是Si;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12.(1) 28 58.69
(2) 质子数不同 Li 、Na 、K 钾
【详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所以镍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8。
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镍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
(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锂、钠、钾三种元素属于不同种元素,根本原因是它们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不同。
②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锂、钠、钾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易失去1个电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③已知半径越大的离子越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图 3 可知钾离子半径最大,所以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时间最短的是 钾电池。
13.(1)原子
(2) Al 离子
(3) Ne Mg2+
(4)S2-
(5)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失去 c、d
(6)温度升高,镓原子之间的间距增大
【详解】(1)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所以图甲中①表示的是原子。 故本问答案为:原子。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Al。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即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故本问答案依次为:Al;离子。
(3)最外层电子数为 8(氦为 2)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图乙中 D 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是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 8,其元素符号为Ne。 阳离子是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图乙中 C 的质子数为 12,核外电子数为 10,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 故本问答案依次为:Ne;Mg2+。
(4)当X = 16时,核外电子数为2 + 8+8=18,质子数为 16,电子数比质子数多 2,该粒子是带 2 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符号为S2- 。 故本问答案为:。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镓原子和图乙中 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3,所以镓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图乙中 B 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3,小于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在原子得失电子的过程中,质子数不变,中子数不变,电子层数可能改变,最外层电子数一定改变。所以保持不变的量是质子数和中子数,即 c、d。 故本问答案依次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失去;c、d。
(6)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原因是:温度升高,镓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本问答案为:温度升高,镓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