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画家笔下的自己第1课(桂美版)八年级上01新知导入02新知讲解03实践体验04分享评述05知识拓展06课堂评价01新知导入01新知导入自画像是一种特殊的肖像画体裁,在世界画坛中独树一帜。艺术家通过不同风格的自画像生动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表达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人铭记于心。02新知讲解知识链接肖像画根据描绘对象、功能及风格,可分为多种类型:1.正式肖像 :多用于王室、贵族或重要人物,强调身份与权威(如《拿破仑加冕》)。2.自画像 :画家对自我的审视与表达(如梵高、弗里达·卡罗的作品)。3.群体肖像 :展现多人关系与互动(如伦勃朗《夜巡》)。02新知讲解知识链接4.风俗肖像 :捕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如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5.概念肖像 :超越写实,通过象征、抽象手法传递观念(如毕加索《哭泣的女人》)。6.纪念性肖像 :为缅怀逝者而作,强调永恒感(如古埃及墓室壁画)。02新知讲解通过画家的自画像,我们可以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当时的内心世界。探索与发现02新知讲解你更喜欢哪位艺术家的自画像呢?想一想我更为达·芬奇的自画像所震撼。这幅以红粉笔绘制的晚年侧像,虽只寥寥数笔,却凝聚着惊人的精神深度。他浓密的卷发与长须仿佛思想的丛林,深邃的目光穿透数个世纪,既带着科学家的锐利审视,又蕴含哲学家的沉静忧郁。02新知讲解探索与发现石刻是方信孺依据米巨秀所藏米芾《自画像》所刻。画中米芾风度潇洒,似乎在高谈阔论,又似乎陶醉于山水与书画之间。画作线条简练却圆转流畅,丝丝入扣地塑造了人物的形体和神态。自画像 石刻拓片 1215 米芾 桂海碑林博物馆藏02新知讲解探索与发现自画像 素描 1510 达·芬奇[意大利]意大利都灵皇家图书馆藏画像用红铅粉笔画成,用线生动灵活,立体感强。稀疏的头发,深陷的眼窝,增添了人物的苍老感,但深邃的目光又塑造出了一个睿智长者的形象。02新知讲解通过这两幅画,我们能直接看到画家的个性。达·芬奇的自画像用细腻的阴影和深邃的眼神,展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专注与沉思;而中国画中的智者则用简洁的线条和从容的姿态,传递出东方文化所推崇的庄重与智慧。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都让我们读懂了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欣赏,从画家的自画像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活动一02新知讲解自画像是画家独特的“内心镜子”,他们通过笔触、色彩和构图隐秘地记录情绪与思考。例如,伦勃朗的自画像串联起从年少得志到暮年沧桑的视觉日记;徐悲鸿则以坚毅的线条传递忧国忧民的内省气质。欣赏时不妨细品画面细节,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小知识02新知讲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传统到现代,从溯古到创新,自画像在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之间转变,各种表现形式和风格层出不穷。认知与理解02新知讲解这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自画像,描绘出了女性庄重与柔美的气质。自画像 油画 1790 勒布伦[法国]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画面颜色较深,笔触细腻。塞尚戴着一顶礼帽,侧身向画面外看去。戴圆顶礼帽的自画像 油画 1885—1886 塞尚[法国] 丹麦新嘉士伯美术馆藏认知与理解02新知讲解自画像 素描 1922 徐悲鸿 徐悲鸿纪念馆藏徐悲鸿笔下的自己有着丰满的现实主义感,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写实功力。认知与理解02新知讲解画像展现了法国印象派画家雷 诺阿成熟、自信的形象,笔触柔和, 光线自然。自画像 油画 1899 雷诺阿[法国] 美国马萨诸塞州克拉克艺术学院藏画作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热烈、明亮、浓烈。自画像 油画 约1938 弗里达[墨西哥]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藏认知与理解自画像 中国画 1938 陈树人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画像融合了西画技法, 笔墨秀雅,人物设色沉着, 背景清新自然。02新知讲解是否能理解不同时期中外画家通过自画像所表达的内心世界。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勒布伦与徐悲鸿的自画像,清晰感受到不同时代与文化下画家的内心世界。勒布伦以新古典主义的典雅笔触,身着华服手持画具,展现出18世纪女性艺术家的自信与高贵。02新知讲解而徐悲鸿则以素描的写实手法,穿着西装侧目而视,传递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沉稳与坚毅。两幅作品风格迥异,却同样真诚地映照出画家的自我认知与精神内核。是否能理解不同时期中外画家通过自画像所表达的内心世界。说一说02新知讲解认知与理解自画像 油画 1504—1506 拉斐尔[意大利]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自画像 中国画 1759 金农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肖像画以线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讲究“写意”,表现一种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形写神”论的影响。西方肖像画则强调造型,尤其是写实表现技法,力求在画面中表现出空间、光影、透视等关系。02新知讲解认知与理解活动二分小组展开讨论,比较不同画家的自画像在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02新知讲解认知与理解自画像 画家 主要媒介 构图 色彩 表现手法勒布伦 油画 人物居中,正面朝向,背景简洁 黑、白、红鲜明对比,背景深沉 古典写实,细腻刻画服饰与神态徐悲鸿 素描 侧身或正面,背景简练 黑白灰色调,线条层次分明 融合西方素描与中国“以形写神”,注重线条表现力02新知讲解认知与理解自画像 画家 主要媒介 构图 色彩 表现手法金农 中国画 侧面或独特角度,常配题跋 水墨淡雅,以墨色浓淡为主 书法用笔,写意传神,不求形似塞尚 油画 几何化构图,块面结构强烈 色彩沉稳,注重形体与空间关系 后印象派,强调造型与色彩的整体性02新知讲解很多画家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都留下了自画像,自画像的画法和风格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通过这些画家的自画像,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把握画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认知与理解02新知讲解认知与理解活动三观察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说说人物性格和气质有哪些不同,并从画面构图、色彩、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34 岁的自画像 油画 1640 伦勃朗[荷兰]英国国家美术馆藏63 岁的自画像 油画 1669 伦勃朗[荷兰]英国国家美术馆藏02新知讲解认知与理解对比维度 34岁的自画像(1640年) 63岁的自画像(1669年) 人物性格与气质 自信、从容、意气风发 。一位在事业巅峰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成功画家。 深沉、内省、睿智淡泊 。一位历经人世沧桑后,坦然面对命运的哲人。 画面构图 构图严谨、稳定。人物居于画面中心,双手交叠置于台前,姿态显示出掌控与自信。 构图同样稳重,但更显简洁。人物直面观众,没有任何多余元素干扰,凸显出岁月的沉淀。04分享评述作品欣赏自写种松图小照(局部) 中国画 1674 石涛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画像 钢笔画 1957 考尔德[美国]美国纽约考尔德基金会藏04分享评述通过欣赏石涛的《自写种松图小照》和考尔德的《自画像》,说一说画家想表达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画像?石涛在《自写种松图小照》中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水墨写意的松竹、山石和灵猴,营造出清幽超然的意境。他选择这种方式,是为了表达其追求隐逸、天人合一的文人理想,以画载道,展现脱离尘俗、寄情山水的精神境界。04分享评述通过欣赏石涛的《自写种松图小照》和考尔德的《自画像》,说一说画家想表达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画像?考尔德以动态雕塑闻名,在这幅自画像中,他采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自己的面部形象,夸张的眼部等特征,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传统自画像多追求形似与细节写实,而考尔德用这种夸张、简洁的线条,突出内心的情绪与对自我的独特认知,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与艺术态度。05知识拓展自画像的探索远不止于二维平面。艺术家们通过雕塑在三维空间中塑造自我的体量与质感,如贾科梅蒂用扭曲的形体凝固存在的焦虑;他们更直接将身体作为媒介,如阿布拉莫维奇在行为艺术中以极限体验测试自我与他人的边界。从实体到虚拟,从静态到行动,艺术对“自我”的呈现,始终在不断突破表达的维度。超越平面的自我呈现《行走的人》 雕塑 1960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瑞士]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藏05知识拓展中西方自画像背后深藏着文化对“自我”认知的根本差异。 西方传统 深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影响,强调 个人价值的彰显 ,自画像多为对镜写实,通过精准的解剖、光影和透视,突出一个 独立、鲜明、具有征服性的个体 ,如伦勃朗对内心世界的深邃剖析。中西方“自我”观念的差异05知识拓展而 中国传统 则在儒家“克己”与道家“忘我”哲学熏陶下,更注重 自我与自然、社会的融合 。画家往往将自我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间(如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通过 写意笔法和题跋诗文 ,表现一个 谦和、内省、追求天人合一的文人身份 ,其目的是“寄情”而非“显形”。简言之,西方之“我”是 要凸显的视觉焦点 ;中国之“我”则是 意境中融入的一个音符 。这种“表现自我”与“超越自我”的差异,造就了二者在自画像上截然不同的气质与境界。中西方“自我”观念的差异05知识拓展自画像远不止是容貌的记录,更是艺术家手中功能多样的镜子。它是艺术家的多面镜:它用于 自我剖析 (如梵高), 彰显身份 (如勒布伦), 艺术实验 (如塞尚), 记录生命 (如伦勃朗),或成为 社会宣言 (如弗里达)。每一幅背后,都是对“我”的一次定义与追问。自画像的不同功能04作业布置思考探究:选择一幅你感兴趣的画家自画像,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了解画家生平经历,体会画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撰写200字左右的文字评述。04作业布置结合写实、夸张、象征等手法,或融入现代媒介创作一幅能体现个人特征与内心情感的自画像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教材】第二单元 第1课《画家笔下的自己》课件 【桂美版】美术 八年级上册 .pptx 引入视频.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