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3.2 物质的导电性(第1课时)科学观念:知道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并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知道为什么金属导体能导电;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科学思维:设计检验物质能否导电的电路图,提高逻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通过已有知识,设计检验物质能否导电的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完成电学实验;能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态度责任:通过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家般的思维方式。1.如图是一种触摸开关。当手指直接接触这种开关面板上的金属体时,因为人体是导体,会触发开关闭合,电路中的电灯发光。用手持下列物体去接触面板上金属体时,也能使电灯发光的是( )A.金属钥匙 B.橡皮 C.塑料尺 D.玻璃杯2.通常情况下,下列材料中都属于导体的一组是( )A.金属、橡胶 B.金属、塑料 C.金属、盐水 D.盐水、陶瓷3.金属是一种良好的导体,金属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金属内部( )A.有大量带负电的原子 B.有大量的原子核C.有大量带正电的原子 D.有大量的自由电子4.如图所示,依次在A、B间接入下列材料,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A.塑料尺子 B.铅笔芯 C.棉线 D.橡皮筋5.芯片是在硅板上集合多种电子元器件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模块。它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制作芯片主要材料是( )A.超导材料 B.磁性材料 C.纳米材料 D.半导体材料6.根据材料的导电性能,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以及绝缘体三大类。下列给出的材料中,属于半导体的是( )A.金和银 B.玻璃和橡胶 C.锗和砷化镓 D.铜和铁7.小明同学找来了四种物质,利用如图 所示的电路在相同条件下检测其导电性能(将待测物质分别接入电路A、B间)。实验观测到的电流表示数和灯泡发光情况记录如下表,则以下物质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物质 食盐水 酱油 醋 花生油电流/A 0.18 0.15 0.1 0发光情况 亮 较亮 暗 不亮A.花生油 B.醋 C.酱油 D.食盐水8.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些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变成导体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电荷存在C.导体能够导电是因为导体内有大量的电荷存在D.导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导电,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导电9.下列关于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超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几乎为零B.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C.绝缘体接在电路中,仍有极微小的电流通过D.绝缘体内一个自由电荷也没有10.如图所示的电子体温计通过流过由半导体制成的感温头的电流来反映人的体温,这主要利用了半导体( )A.良好的导电特性 B.良好的绝缘特性C.单向导电性 D.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11.在研究物质的导电性时,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用酒精灯对着取自白炽灯的玻璃芯柱加热,灯泡L会慢慢亮起来。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玻璃芯柱和灯泡L是并联的B.通过灯泡L的电流逐渐变大C.通过灯泡的电流要比通过玻璃芯柱的电流大D.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由导体变成绝缘体12.物理知识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工用的尖嘴钳钳柄通常都装有橡胶套,主要是为了使劲握钳柄时手掌不至于太疼B.电线的芯线外面包一层塑料,主要是为了保护里面的芯线不受腐蚀C.手机的备用电池不能与硬币放到一起,主要是为了防止手机电池被硬币短路而损坏D.有些电学实验室铺有掺杂着金属丝的地毯,主要是为了增加地毯强度13.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按钮式开关的构造截面图,图中C是按钮,D是外壳,A、B各有接线柱与电路连通。其中为导体的是 、 ,为绝缘体的是 、 。(选填字母代号)14.我们在考试时要用到2B铅笔填涂机读卡,电脑可以直接读取机读卡上的答案,是因为2B铅笔中的石墨是 (填“导体”或“绝缘体”),若使用了不合格的2B铅笔,可能导致电脑无法识别,是由于不合格铅笔芯的导电性 (填“强”或“弱”)。15.在研究物质导电性实验时,同学们设计了下列甲、乙、丙三种电路,其中最合理的是 。实验测得塑料三角板不容易导电,塑料三角板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 。16.手电筒用久了,由于装在后盖里的弹簧弹性变差,会造成电池与弹簧接触不良。 为了排除这个故障,可在弹簧与电池之间插入( )A.小铁片 B.硬纸片 C.塑料片 D.橡胶片17.下列现象中是利用物体绝缘性能的是( )A.电线的芯线用金属来做 B.插座里的铜片接口C.电池里的金属弹簧 D.高压电器的开关通常要浸在油里18.如图所示是加油站里常见的“静电释放器”。司机或工人提着油枪加油前,必须用手触摸金属球以清除身上的静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与衣服摩擦时一定是正电荷发生了转移B.静电消除后,人体的电荷全部消失C.若人体带有负电,则“除电”时电流方向是从大地流向金属球D.金属球是导体,只能导电,不能带电19.如图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其内部发光材料( )A.具有良好的导电特性B.具有良好的绝缘特性C.是超导体D.导电性能,随外接电源正、负极的改变而改变20.如图所示是某中学做的“头顶生花”的有趣场景。老师将碎纸屑撒在学生头顶,学生双手抱住金属桶,用毛皮摩擦穿过金属桶的PVC管,会观察到该同学头上的碎纸屑纷纷飞起。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静电现象,由于头发与碎纸屑带上异种电荷而相互排斥B.若PVC管得到电子则PVC管会带正电C.该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D.该现象说明PVC管是导体21.为了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某同学利用一只废旧的白炽灯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甲图中,闭合开关S后,点燃酒精灯加热白炽灯的灯丝,小灯泡L的亮度慢慢变暗了;而在乙图中,闭合开关S后,用酒精灯加热废灯泡灯芯的玻璃柱至红热,小灯泡L慢慢变亮了。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实验说明灯丝是导体,它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乙图实验说明玻璃是绝缘体,加热后变成了导体C.甲乙两图实验说明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改变D.本实验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来判断物质的导电性,应用的科学方法是转换法22.小军怀疑家里饮用的“纯净水”不纯净,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电学实验来验证。如图A4﹣3﹣2所示是小军设计的电路,其中A、B为两金属棒,放在玻璃杯C中。小军取一小杯“纯净水”倒入玻璃杯C中,若灯泡亮,则说明“纯净水”是 (填“纯净”或“不纯净”)的,这是因为 。23.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以后,同学们决定利用实验来判断橡皮、钢尺子等常见物体是否是导体,小红设计了如图1所示电路图。(1)按照电路图接实物时,开关应该处于 状态。(2)在图2中,按照图1电路图,用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相应电路。(3)将被检测物体分别接入A、B间,通过观察 来粗略判断物体是否为导体。(4)小刚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电路图,将不同物体接入A、B间,来判断这些物体是否为导体,请分析这种方法是否可行 ,理由是 。24.某物理兴趣小组学习了导体电阻的知识后,对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了以下猜想:①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②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质量有关。③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将电路中的a、b两金属片分别插入甲、乙、丙、丁溶液中所示的位置(金属片a、b每次插入溶液中的深度都相同)进行探究:(1)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可以由 来判断;(2)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甲、乙所示位置可探究猜想 (选填序号),为了探究猜想②应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 两图所示位置;(3)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乙、丁所示位置,若I乙≠I丁,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4)这个实验用到了初中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 和 。2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探究盐水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提出了以下猜想:A.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B.可能与盐水的液柱横截面积有关。C.可能与盐水的液柱长度有关。他们利用玻璃管(管中带有接线柱的金属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等器材,组装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1)兴趣小组同学通过注水口向玻璃管内注满盐水,闭合开关后灯泡发光;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可以判断盐水的电阻大小,下面实例中也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A.学习电流时,将电流比作水流B.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C.利用小车运动距离研究牛顿第一定律(2)探究猜想A时,为了增加盐水的浓度,可向玻璃管中添加 (选填“盐”或“清水”)并搅拌均匀。(3)在探究猜想B时用注射器缓慢地从玻璃管中抽取部分盐水后观察小灯泡亮暗,接着探究猜想C时,兴趣小组调节活塞使之 (选填“向中间”或“向外侧”)移动到合适位置时,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请问何为合适位置? 。26.小明通过学习得知:一般情况下,水的质量一定时,加入食盐的质量越多,溶液的浓度就越高。他想探究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的猜想是:a.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b.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有关。c.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小明利用水、食盐、烧杯、小勺子、电源、刻度尺、小灯泡、金属片、酒精灯等器材,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表:实验次数 加入食盐量 两金属片AB间距离/cm 灯泡亮度1 1/4勺 2 微亮2 1/2勺 2 较亮3 1/4勺 1 较亮4 1/2勺 1 很亮(1)比较实验次数1和2可验证猜想 (填“a”“b”或“c”)。(2)在实验过程中,小明认为用电流表代替小灯泡也能进行实验,你认为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3)利用现有的装置和器材,请对猜想c进行探究验证。①实验步骤:用酒精灯加热食盐水溶液,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②你怎样对该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请你提出一个新的猜想:溶液的导电性能可能还与 有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3.2 物质的导电性(第1课时)科学观念:知道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并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知道为什么金属导体能导电;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科学思维:设计检验物质能否导电的电路图,提高逻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通过已有知识,设计检验物质能否导电的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完成电学实验;能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态度责任:通过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家般的思维方式。1.如图所示是一种触摸开关。当手指直接接触这种开关面板上的金属体时,因为人体是导体,会触发开关闭合,电路中的电灯发光。用手持下列物体去接触面板上金属体时,也能使电灯发光的是( )A.金属钥匙 B.橡皮 C.塑料尺 D.玻璃杯【答案】A【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解答】解:由人体接触开关面板上的金属体时,会触发开关闭合,电路中的电灯发光和人体是导体可知,要让电灯发光,应该选用导体与去接触面板上金属体,橡皮、塑料尺、玻璃杯是绝缘体,金属钥匙是导体,故A正确。故选:A。2.通常情况下,下列材料中都属于导体的一组是( )A.金属、橡胶 B.金属、塑料 C.金属、盐水 D.盐水、陶瓷【答案】C【分析】根据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即可作出判断。【解答】解:通常情况下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石墨、酸碱盐的溶液等。A、金属属于导体,橡胶属于绝缘体,故A错误;B、金属属于导体,塑料属于绝缘体,故B错误;C、金属、盐水都输属于导体,故C正确;D、盐水属于导体,陶瓷属于绝缘体,故D错误。故选:C。3.金属是一种良好的导体,金属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金属内部( )A.有大量带负电的原子 B.有大量的原子核C.有大量带正电的原子 D.有大量的自由电子【答案】D【分析】导体能导电的原因是因为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是导体其内部有大量移动的电荷,即自由电子。【解答】解:金属容易导电,是因为金属导线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子。故选:D。4.如图所示,依次在A、B间接入下列材料,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A.塑料尺子 B.铅笔芯 C.棉线 D.橡皮筋【答案】B【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塑料、玻璃、橡胶、油等;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解答】解:A、塑料尺子属于绝缘体,接入电路灯泡不发光,故A错误。B、铅笔芯的材料是石墨,属于导体,接入电路灯泡发光,故B正确。C、棉线属于绝缘体,接入电路灯泡不发光,故C错误。D、橡皮筋属于绝缘体,接入电路灯泡不发光,故D错误。故选:B。5.芯片是在硅板上集合多种电子元器件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模块。它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制作芯片主要材料是( )A.超导材料 B.磁性材料C.纳米材料 D.半导体材料【答案】D【分析】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解答】解:制作芯片的主要材料是半导体,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6.根据材料的导电性能,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以及绝缘体三大类。下列给出的材料中,属于半导体的是( )A.金和银 B.玻璃和橡胶C.锗和砷化镓 D.铜和铁【答案】C【分析】容易导电的材料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是绝缘体,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根据对常见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认识选择。【解答】解:容易导电的材料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是绝缘体,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AD.金属都是导体,金、银、铜、铁是导体,故AD不符合题意;B.玻璃和橡胶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故B不符合题意;C.锗和砷化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半导体,故C符合题意。故选:C。7.小明同学找来了四种物质,利用如图 所示的电路在相同条件下检测其导电性能(将待测物质分别接入电路A、B间).实验观测到的电流表示数和灯泡发光情况记录如下表,则以下物质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物质 食盐水 酱油 醋 花生油电流/A 0.18 0.15 0.1 0发光情况 亮 较亮 暗 不亮A.花生油 B.醋 C.酱油 D.食盐水【答案】D【分析】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反映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导体时,电流越小则电阻越大。【解答】解:由表格中的电流大小可知,接入食盐水时,电流最大,则说明食盐水的电阻最小;故ABC正确;D正确;故选:D。8.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些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变成导体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电荷存在C.导体能够导电是因为导体内有大量的电荷存在D.导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导电,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导电【答案】A【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容易导电的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称为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解答】解:A、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如: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就变为导体;故A正确。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故B错误;C、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故C错误;D、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如:玻璃是绝缘体,但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就变为导体,能导电;故D错误;故选:A。9.下列关于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超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几乎为零B.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C.绝缘体接在电路中,仍有极微小的电流通过D.绝缘体内一个自由电荷也没有【答案】D【分析】超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几乎为零,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解答】解:A、超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几乎为零,故A正确;B、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故B正确;C、绝缘体不是绝对不导电,只是电流非常小,故C正确;D、绝缘体内不是一个自由电荷也没有,而是自由电荷很少,故D错误。故选:D。10.如图所示的电子体温计通过流过由半导体制成的感温头的电流来反映人的体温,这主要利用了半导体( )A.良好的导电特性B.良好的绝缘特性C.单向导电性D.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答案】D【分析】半导体具有很多特殊的电学特性:单向导电性和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解答】解:电子体温计通过半导体制成的感温头测量体温,其核心原理是利用 半导体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当人体温度变化时,感温头的电阻值相应改变,根据欧姆定律,流过感温头的电流会发生变化,从而反映体温数值。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在研究物质的导电性时,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用酒精灯对着取自白炽灯的玻璃芯柱加热,灯泡L会慢慢亮起来。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玻璃芯柱和灯泡L是并联的B.通过灯泡L的电流逐渐变大C.通过灯泡的电流要比通过玻璃芯柱的电流大D.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由导体变成绝缘体【答案】B【分析】(1)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并列的连接叫并联电路;(2)由灯泡慢慢亮起来分析电路中电流变化,由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分析通过灯泡和玻璃芯的电流大小关系;(3)由电路中电流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分析电阻的变化,从而可知在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电阻的变化。【解答】解:A、由图知,玻璃芯柱和灯泡L是串联的,故A错误;B、由题知,用酒精灯对着玻璃芯柱加热,灯泡L会慢慢亮起来,说明通过灯泡电流变大,故B正确;C、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因此通过灯泡的电流等于通过玻璃芯柱的电流,故C错误;D、电源电压不变,电流变大,由 I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而灯泡的电阻变化不大,由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可知,玻璃芯柱的电阻变小,所以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由绝缘体变成导体,故D错误。故选:B。12.物理知识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工用的尖嘴钳钳柄通常都装有橡胶套,主要是为了使劲握钳柄时手掌不至于太疼B.电线的芯线外面包一层塑料,主要是为了保护里面的芯线不受腐蚀C.手机的备用电池不能与硬币放到一起,主要是为了防止手机电池被硬币短路而损坏D.有些电学实验室铺有掺杂着金属丝的地毯,主要是为了增加地毯强度【答案】C【分析】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分析各个选项。【解答】解:A、说法错误,电工用的尖嘴钳钳柄通常都装有橡胶套,是利用橡胶是绝缘体,不会导电,可以防止触电;B、说法错误,电线的芯线外面包一层塑料,主要是为了漏电或造成触电;C、说法正确,硬币是导体;D、说法错误,有些电学实验室铺有掺杂着金属丝的地毯,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摩擦而产生静电。故选:C。13.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按钮式开关的构造截面图,图中C是按钮,D是外壳,A、B各有接线柱与电路连通。其中为导体的是 A 、 B ,为绝缘体的是 C 、 D 。(选填字母代号)【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根据它们的材料和用途来分析。【解答】解:由图知,按钮式开关中A、B两接线柱与电路连通,故它们是导体;C是按钮,D是外壳,为了防止触电,则C、D应是绝缘体。故答案为:A;B;C;D。14.我们在考试时要用到2B铅笔填涂机读卡,电脑可以直接读取机读卡上的答案,是因为2B铅笔中的石墨是 导体 (填“导体”或“绝缘体”),若使用了不合格的2B铅笔,可能导致电脑无法识别,是由于不合格铅笔芯的导电性 弱 (填“强”或“弱”)。【答案】导体;弱。【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解答】解:用2B铅笔填涂机读卡,因为2B铅笔中的石墨是导体,电脑可以直接读取机读卡上的答案,若使用了不合格的2B铅笔,由于不合格铅笔芯的导电性变弱,可能导致电脑无法识别。故答案为:导体;弱。15.在研究物质导电性实验时,同学们设计了下列甲、乙、丙三种电路,其中最合理的是 乙 。实验测得塑料三角板不容易导电,塑料三角板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 塑料三角板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答案】乙;塑料三角板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分析】(1)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相连,会造成电路短路,设计和连接电路时,要防止电路发生短路。导体的导电性通过灯泡亮度或电流表示数来显示,采用了转换法。(2)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解答】解:甲电路中,接入待测物体后,灯泡的亮度可能变化不明显,对于研究物质的导电性不利。丙电路可能会造成电路短路。乙电路用电流表示数显示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准确,且因为接入了灯泡,防止了电路电路,所以乙电路最合理。塑料三角板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塑料三角板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故答案为:乙;塑料三角板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16.手电筒用久了,由于装在后盖里的弹簧弹性变差,会造成电池与弹簧接触不良。 为了排除这个故障,可在弹簧与电池之间插入( )A.小铁片 B.硬纸片 C.塑料片 D.橡胶片【答案】A【分析】先分析在弹簧和电池间插入材料的导电性能,然后根据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选出正确选项。【解答】解:因为弹簧是导体,为了保证与弹簧的接触良好,所以在弹簧和电池之间插入导体材料,而四个选项提供的材料中,只有小铁片是导体,所以应该插入小铁片。故选:A。17.下列现象中是利用物体绝缘性能的是( )A.电线的芯线用金属来做B.插座里的铜片接口C.电池里的金属弹簧D.高压电器的开关通常要浸在油里【答案】D【分析】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解答】解:A、电线的芯线用金属来做,是因为金属是导体,利用金属的导电性能,故A错;B、插座里的铜片接口,是因为铜片是导体,利用铜片的导电性能,故B错;C、电池里的金属弹簧,是因为金属是导体,利用金属的导电性能,故C错;D、高压电器的开关通常要浸在油里,是因为油是绝缘体,利用物体的绝缘性能,故D正确。故选:D。18.如图所示是加油站里常见的“静电释放器”。司机或工人提着油枪加油前,必须用手触摸金属球以清除身上的静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与衣服摩擦时一定是正电荷发生了转移B.静电消除后,人体的电荷全部消失C.若人体带有负电,则“除电”时电流方向是从大地流向金属球D.金属球是导体,只能导电,不能带电【答案】C【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电子)的转移;(2)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解答】解:A.人体与衣服摩擦时是负电荷发生了转移,故A错误;B.“静电”消除后,人体的所带的负电荷转移,但人体内的正负电荷不会消失,故B错误;C.若人体带有负电,则“除电”时,负电由人体通过金属球转移到大地上,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电流方向是从金属球流向人体,从大地流向金属球,故C正确;D.金属球属于导体,能导电也能带电,故D错误。故选:C。19.如图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其内部发光材料( )A.具有良好的导电特性B.具有良好的绝缘特性C.是超导体D.导电性能,随外接电源正、负极的改变而改变【答案】D【分析】发光二极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而且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解答】解:发光二极管的主要材料是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所以导电性能随外接电源正、负极的改变而改变,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0.如图所示是某中学做的“头顶生花”的有趣场景。老师将碎纸屑撒在学生头顶,学生双手抱住金属桶,用毛皮摩擦穿过金属桶的PVC管,会观察到该同学头上的碎纸屑纷纷飞起。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静电现象,由于头发与碎纸屑带上异种电荷而相互排斥B.若PVC管得到电子则PVC管会带正电C.该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D.该现象说明PVC管是导体【答案】C【分析】(1)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3)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其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4)容易导电的物体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为绝缘体。【解答】解:AC、由于头发与碎纸屑带上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使得头上的碎纸屑纷纷飞起,该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故A错误、C正确;B、若PVC管得到电子,则PVC管会带负电,故B错误;D、用毛皮摩擦PVC管带电,不能说明PVC管导电,不能说明PVC管是导体,故D错误。故选:C。21.为了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某同学利用一只废旧的白炽灯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甲图中,闭合开关S后,点燃酒精灯加热白炽灯的灯丝,小灯泡L的亮度慢慢变暗了;而在乙图中,闭合开关S后,用酒精灯加热废灯泡灯芯的玻璃柱至红热,小灯泡L慢慢变亮了。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实验说明灯丝是导体,它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乙图实验说明玻璃是绝缘体,加热后变成了导体C.甲乙两图实验说明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改变D.本实验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来判断物质的导电性,应用的科学方法是转换法【答案】A【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解答】解:A、甲图实验说明灯丝是导体,它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B、乙图实验说明玻璃是绝缘体,加热后变成了导体,故B正确;C、甲、乙两图实验说明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改变,故C正确;D、本实验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来判断物质的导电性,应用的科学方法是转换法,故D正确。故选:A。22.小军怀疑家里饮用的“纯净水”不纯净,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电学实验来验证。如图A4﹣3﹣2所示是小军设计的电路,其中A、B为两金属棒,放在玻璃杯C中。小军取一小杯“纯净水”倒入玻璃杯C中,若灯泡亮,则说明“纯净水”是 不纯净 (填“纯净”或“不纯净”)的,这是因为 纯净水是绝缘体 。【答案】不纯净;纯净水是绝缘体。【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解答】解:纯净水是绝缘体,小军取一小杯“纯净水”倒入C中,灯亮,说明“纯净水”能导电,则“纯净水”中有其它物质,并不纯净;故答案为:不纯净;纯净水是绝缘体。23.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以后,同学们决定利用实验来判断橡皮、钢尺子等常见物体是否是导体,小红设计了如图1所示电路图。(1)按照电路图接实物时,开关应该处于 断开 状态。(2)在图2中,按照图1电路图,用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相应电路。(3)将被检测物体分别接入A、B间,通过观察 灯泡的亮度 来粗略判断物体是否为导体。(4)小刚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电路图,将不同物体接入A、B间,来判断这些物体是否为导体,请分析这种方法是否可行 不可行 ,理由是 若被检测物体是导体,且电阻很小,开关闭合后造成电源短路,损坏电源 。【答案】(1)断开;(2)如图所示;(3)灯泡的亮度;(4)若被检测物体是导体,且电阻很小,开关闭合后造成电源短路,损坏电源。【分析】(1)为了保护电路,在连接实物图时,开关要断开;(2)根据电路图,按照电流方向,依次连接各个电路元件,完成实物连接图;(3)将被检测物体分别接入A、B间,若被检测物体是导体,容易导电,灯发光;若被检测物体是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灯不发光;(4)利用图3电路图,将被检测物体分别接入A、B间,若被检测物体是导体,且电阻很小,开关闭合后造成电源短路,损坏电源。【解答】解:(1)在连接实物图时,开关要处于断开状态;(2)根据电路图,电流从电源正极出,经过开关、方向,依次连接各个电路元件,完成实物连接图,如图所示:(3)将被检测物体分别接入A、B间,若被检测物体是导体,容易导电,灯发光;若被检测物体是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灯不发光;所以可以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来粗略判断物体是否为导体;(4)利用图3电路图,将被检测物体分别接入A、B间,若被检测物体是导体,且电阻很小,开关闭合后造成电源短路,损坏电源。故答案为:(1)断开;(2)如图所示;(3)灯泡的亮度;(4)若被检测物体是导体,且电阻很小,开关闭合后造成电源短路,损坏电源。24.某物理兴趣小组学习了导体电阻的知识后,对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了以下猜想:①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②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质量有关。③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将电路中的a、b两金属片分别插入甲、乙、丙、丁溶液中所示的位置(金属片a、b每次插入溶液中的深度都相同)进行探究:(1)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可以由 电流表示数大小 来判断;(2)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甲、乙所示位置可探究猜想 ① (选填序号),为了探究猜想②应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 甲、丙 两图所示位置;(3)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乙、丁所示位置,若I乙≠I丁,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 ,(4)这个实验用到了初中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 转换法 和 控制变量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金属片a、b插入盐水中,电源电压一定,盐水导电性越强,电阻越小,电流越大,电流表示数越大,用电流表示数大小来反映盐水电阻的大小。盐水的电阻可能跟盐水的浓度、质量、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有关。探究盐水电阻跟盐水浓度的关系时,控制盐水的质量和金属片的距离不变;探究盐水电阻跟质量的关系,控制盐水的浓度、金属片之间的距离不变;探究盐水电阻跟金属片距离的关系,控制盐水的浓度、盐水的质量不变。这种探究盐水电阻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解答】解:(1)若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比较强,其电阻就比较小,电流表示数较大;反之,电流表示数较小,可见,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可以由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来判断。(2)a、b分别插入甲、乙所示位置,盐水的质量和金属片的距离不变,可探究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为了探究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质量的关系,需要保持溶液的浓度和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不变,改变溶液的质量,应将金属片a、b分别插入甲、丙两图所示位置。(3)将金属片a、b分别插入乙、丁所示位置时,溶液的浓度相同,质量也相等,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不相等,若I乙≠I丁,所以,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4)实验过程中,通过电路电流大小可以反应盐水导电能力的强弱,应用了转换法;要探究一个量与其他多个量之间的关系采用控制变量法,还把盐水的导电性转化为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故答案为:(1)电流表示数大小;(2)①;甲、丙;(3)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4)转换法;控制变量法。2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探究盐水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提出了以下猜想:A.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B.可能与盐水的液柱横截面积有关。C.可能与盐水的液柱长度有关。他们利用玻璃管(管中带有接线柱的金属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等器材,组装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1)兴趣小组同学通过注水口向玻璃管内注满盐水,闭合开关后灯泡发光;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可以判断盐水的电阻大小,下面实例中也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B 。A.学习电流时,将电流比作水流B.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C.利用小车运动距离研究牛顿第一定律(2)探究猜想A时,为了增加盐水的浓度,可向玻璃管中添加 盐 (选填“盐”或“清水”)并搅拌均匀。(3)在探究猜想B时用注射器缓慢地从玻璃管中抽取部分盐水后观察小灯泡亮暗,接着探究猜想C时,兴趣小组调节活塞使之 向中间 (选填“向中间”或“向外侧”)移动到合适位置时,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请问何为合适位置? 小灯泡亮度有明显变化时的位置 。【答案】(1)B;(2)盐;(3)向中间;小灯泡亮度有明显变化时的位置【分析】(1)串联电路,电压一定,电阻变化时,灯泡亮暗会随之发生变化;(2)(3)盐水中增加盐的质量,可以增加盐水的浓度;从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解答】解:(1)盐水浓度不同,灯泡的亮度不同,可以根据灯泡的亮度判断盐水电阻的大小,运用了转换法;A.学习电流时,将电流比作水流,采用的是类比法;B.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采用了转换法;C.利用小车运动距离研究牛顿第一定律,采用的是实验推理法;故选:B;(2)探究猜想A时,为了改变盐水的浓度,将会向塑料管中添加盐,并搅拌均匀,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3)探究猜想B时,兴趣小组断开开关,用注射器缓慢地从玻璃管中抽取部分盐水,保持活塞位置不变,此时液体的长度不变,横截面积变小,闭合开关后观察到小灯泡变暗了,说明在盐水的浓度和液柱长度一定时,盐水的液柱横截面积越小,盐水电阻越大;接着探究猜想C时,即盐水电阻大小与盐水液柱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盐水浓度和横截面积都不变,改变液柱的长度,所以,应调节活塞使之向中间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盐水液柱的长度变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且小灯泡亮度有明显变化时的位置为合适位置。故答案为:(1)B;(2)盐;(3)向中间;小灯泡亮度有明显变化时的位置。26.小明通过学习得知:一般情况下,水的质量一定时,加入食盐的质量越多,溶液的浓度就越高。他想探究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的猜想是:a.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b.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有关。c.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小明利用水、食盐、烧杯、小勺子、电源、刻度尺、小灯泡、金属片、酒精灯等器材,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表:实验次数 加入食盐量 两金属片AB间距离/cm 灯泡亮度1 勺 2 微亮2 勺 2 较亮3 勺 1 较亮4 勺 1 很亮(1)比较实验次数1和2可验证猜想 a (填“a”“b”或“c”)。(2)在实验过程中,小明认为用电流表代替小灯泡也能进行实验,你认为 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食盐水溶液相当于一个电阻,与电流表串联不会短路,而电流表可以准确反映电流的大小 。(3)利用现有的装置和器材,请对猜想c进行探究验证。①实验步骤:用酒精灯加热食盐水溶液,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②你怎样对该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4)请你提出一个新的猜想:溶液的导电性能可能还与 金属片插入溶液中的深度 有关。【答案】(1)a;(2)可行;食盐水溶液相当于一个电阻,与电流表串联不会短路,而电流表可以准确反映电流的大小;(3)如果小灯泡亮度发生变化,说明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否则无关;(4)金属片插入溶液中的深度(或金属片与溶液中的接触面积等)。【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2)因为猜想中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若干个因素有关,所以进行实验探究时,看清每次实验是让什么相同,什么不同,才能知道研究与哪个因素的关系。【解答】解:(1)1和2两次实验中,两金属片AB间距离相同,加入的食盐量不同,即溶液的浓度不同,所以可验证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是否有关;(2)如果将灯泡换成电流表,食盐水溶液相当于一个电阻,与电流表串联不会短路,而电流表可以准确反映电流的大小,因此这一做法是可行的;(3)小灯泡的亮度可以反映溶液的导电性能,所以可依据灯泡的亮度来判定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温度有关;(4)金属片插入溶液中的深度不同,可能影响溶液的导电性能,所以可做此猜想。故答案为:(1)a;(2)可行;食盐水溶液相当于一个电阻,与电流表串联不会短路,而电流表可以准确反映电流的大小;(3)如果小灯泡亮度发生变化,说明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否则无关;(4)金属片插入溶液中的深度(或金属片与溶液中的接触面积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3.2 物质的导电性(第1课时)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 【核心素养】3.2 物质的导电性(第1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