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能力提优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我国已经发现了许多古人类遗址。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2.下列表述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有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北京地区”“距今约3万年”“掌握磨制技术”“懂得人工取火”等词语,出现的结果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半坡人4.1930年,考古人员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出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见下图)。这表明山顶洞人 ( )A.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B.已开始栽培粟和黍C.已经具有审美观念 D.已会制作乐器骨哨5.某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6.历史课堂上,老师在讲解我国一处早期人类遗址时,展示了下面两幅文物图片。据此判断,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7.下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据此推测,此工具可用于 ( )A.制陶 B.耕种C.纺织 D.取火8.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房屋建筑样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不同 B.生活习惯不同C.生产工具不同 D.劳动技术不同9.韩非在描述远古社会的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环境决定了远古居民的早期社会形态是 ( )A.制造工具,发展生产 B.永居山洞,躲避虫蛇C.原始群居,共同生存 D.发明弓箭,追逐野兽10.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处于我国的父系氏族时期。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有的墓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件,但有的墓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个人对随葬品的爱好不同B.各地的风俗不一样C.家里收藏的玉器多少不一样D.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11.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的兴起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的繁荣12.众多成语中蕴藏着我国古代有关人类起源和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这些神话与传说 ( )A.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B.反映了中华文明进入了农耕时代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D.是了解远古社会发展的可靠史料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分布较为密集。——摘编自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摘编自班固《白虎通》(1)从材料一来看,我国早期人类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京人和我国最早的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共同之处 (8分)(3)材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 (6分)从哪些原始居民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6分)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3300—前2300年),稻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稻田划分规整,呈条块状,田间还有人工挖掘的水渠用于灌溉,稻米成为良渚先民们的主食首选。良渚人还会狩猎各种野生动物补充营养,也会用渔网捕鱼,并用黑陶烧制网坠,提高捕鱼的成功率。从目前良渚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来看,良渚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猪。从良渚内城河道以及外城遗址中发现的各种植物果实和种子来看,良渚人食用的水果有桃、李、杏、梅、柿子、甜瓜、山葡萄等,种类十分丰富。——摘编自蔡璐《良渚:五千年前的都城》(1)根据材料一,说出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作用。(6分) 材料二 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存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晚期遗存则与长江、黄河流域有较大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主要文化特征为几何印纹(圆点、圆圈、方格、菱形、回纹、米字形纹、平行曲折线纹、雷纹等);主要器物有肩石器、平底鼎、盘等。陶器具有相当的原始性,颜色不纯,火候较低,陶器上的绳纹、篦点纹表现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哪些进步。(8分) 材料三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主要分为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两类。位于深圳市大鹏半岛的咸头岭遗址属于沙丘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是珠三角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深圳地区原始居民的居住地不再集中在沿海沙丘,而是分散开来,有的留在原有沙丘地,有的迁至靠内陆的山岗坡地、台地居住。——摘编自张一兵《深圳通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时间。(2分)列举两个与咸头岭居民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原始居民。(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A A C C C D B A C D A C 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于我国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A项符合题意。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用火取暖,烧烤食物,A项符合题意。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C项符合题意。4.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是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原始人类,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在他们的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C项符合题意。5.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C项符合题意。6.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骨耜”“猪纹陶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使用骨耜种植水稻,会制作精美陶器,猪纹陶钵是其中的典型代表,D项符合题意。7.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因此,骨耜可用于耕种,B项符合题意。8.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造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温;河姆渡居民生活在南方长江流域,多雨潮湿,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A项符合题意。9.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险恶,在这种环境里,只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生存的。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群居生活,C项符合题意。10.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有的墓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件,但有的墓却一无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解题技巧文字材料类选择题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新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以“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为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解题技法:(1)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2)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3)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4)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 1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氏是炎帝。炎帝制作农具,教人农耕,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互换,制作乐器,尝百草发明医药,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等。题干中的“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信息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出现,A项符合题意。12.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C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26分)(1)分布范围广泛;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数量众多;等等。(6分)(2)都会制造工具;都用打制的粗糙石器;都会用火;等等。(8分,答出两点即可)(3)变化:由以采集狩猎为生转变为从事农耕生产。(6分)原始居民: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6分)14.(26分)(1)表现:稻作水平提高;兴修水利工程进行灌溉;食物来源及种类丰富;家畜的饲养开始出现。(6分)作用:原始农业兴起并不断发展,为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加速早期国家的形成,进入文明社会。(6分)(2)制作陶器,使用磨制石器,居住环境拓宽(定居生活),等等。(8分)(3)时间:约10000年前。(2分)原始居民: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