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zip(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zip(含答案)

资源简介

喀什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C B B D A B A C D A C A B C B A
题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C C B A C
材料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答案】
(1)变化:①由人口稀少变为人丁兴旺;②由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③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一点2分共6分)
(2)影响:①促进南方文化发展,南方成为文化中心;②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③促进南北交通发展(扩大了漕运和海运的规模);④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一点2分共8分)
(3)表现: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③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④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⑤商人资本雄厚;⑥全国性长途贸易网出现(一点2分写出任意4点即可得8分)
26.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答案】
(1)特点:①以父之官品论定门荫待遇(五品以上官员有门荫权,受荫者官品依其父官品等次而定,可荫子孙人数依父官品限定);②仅限荫子孙,不涉及兄弟;③所荫子孙须经历宿卫工作;④门荫官的官品较高,升迁快;⑤持续时间长,在官员选拔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点2分共10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积极:①补充了入仕渠道,维护了皇权统治;②有利于增强官员的忠诚度,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③为宿卫军提供了稳定的兵源;消极:不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易导致冗官现象,增加国家财政压力。(一点2分共8分,答案中必须包含一个消极影响才可得满分)
27.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答案】
角度: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思想领域的新变化。(2分)
阐述: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逐渐失去活力。为此,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了陆王心学,该理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了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提倡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8分)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思想领域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这一新变化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喀什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項:
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 本试卷为间答分离式试卷,其中问卷6页。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在问卷和其他纸张上答题无效。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
A. 中原领先辐射四方
B. 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C. 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 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2. 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A. 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B.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C. 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思想界
A. 政治构想都具有保守性
B.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C. 建构了新的社会秩序
D.全面破除了迷信观念
4.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
此可推知
A. 秦国官僚制十分成熟
B. 秦国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5. 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一元化管理。汉朝通过削弱王国势力,不断扩大郡县机关直接统治的范围;在交通不便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汉朝政府则通过册封民族首领来扶持稳定的代理人;在西域,汉朝政府则采取使职领护的军事管理方式。这表明秦汉时期
A. 地方行政成本不断提高
B. 国家统一局面受到威胁
C.民族交融成为时代主题
D. 地方治理模式日趋多元
6.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政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的举措反映出
A. 以农为本 B.完全服务于战事 C.藏富于民 D.面临着统治危机
7.东汉初年,郭氏、阴氏、窦氏等通过与皇族联姻形成了豪族婚姻集团,集团“对外壁垒森严,对内纷争不息,尤以郭、阴之隙甚,绵延百载”。据此可知,东汉初婚姻集团的形成(
A. 稳固了封建王朝统治根基
B. 埋下了后期政局动荡隐患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解了豪门望族之间矛盾
8. 东晋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主要以门第高低为依据,一些重要职位被特定家族世代长期把持。例如,庾亮、庾冰曾分别掌控荆、扬二州,王导、王敦兄弟更是把控朝廷军权。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A. 士族势力的强大
B. 科举制度的缺失
C.政治局势的混乱
D. 武将权力的膨胀
9.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明确提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以汉化为主
B.南北朝血缘融合模糊了种族界限
C. 胡化与汉化界限在文化而非血缘
D. 北朝的民族交融得益于教育发展
10.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史书记载这一时期“君臣相得”“乐闻直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圖常空”。据此可知“贞观之治”的特点是
A. 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C.疆域开拓,闭关锁国
B.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9.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明确提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以汉化为主
B.南北朝血缘融合模糊了种族界限
C. 胡化与汉化界限在文化而非血缘
D. 北朝的民族交融得益于教育发展
10.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史书记载这一时期“君臣相得”“乐闻直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圖常空”。据此可知“贞观之治”的特点是
A. 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C.疆域开拓,闭关锁国
B.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D.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11.唐朝推行两税法,实施“上供、留使、留州”三分制财政体系,其中“上供”确保中央财力稳固,而“留使、留州”则赋予地方一定的财政自主性。该体系
A. 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B. 减轻了农民赋税和徭役负担
C. 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
D.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经济矛盾
12. 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后梁、后唐、后晋等王朝更迭皆循“受禅”模式:节度使凭借军事实力控制朝局,逼迫前朝君主颁布“逊位诏书”,自述德薄应天顺人;文武百官联名劝进,新主故作推辞“迫于众议”而践祚。这种反复上演的“受禅”现象
A. 确保了王朝交替的平稳过渡
B. 改变了门阀政治的基本格局
C. 延续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特权
D. 强化了士大夫的纲常观念
13. 北宋设置了许多路级机构,主要有转运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和提点刑狱司等。四司中的转运司又称“漕司”,主管一路的财政;安抚司又称“帅司”,主管一路的军政,除安抚司外,其余统称“监司”。此外,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彼此监督,互不统摄。这说明宋初体制的特点是
A. 事权分化,集权加强
B. 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 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吸取教训,崇文抑武
14.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内批出令斩一漕官”,尚书右仆射(宰相)说:“不可斩。”神宗说:“可与刺面配远恶处。”门下侍郎(副宰相)站出来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声色俱厉地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这说明宋代
A. 中央中枢机构擅权B. 皇权受到一定约束
C. 分权制衡机制形成 D.君主专制渐趋弱化
15.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司马光认为,“理财”非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的富裕,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两人争论的实质是士
A.政府要不要进行“理财”
B. 是否调整重农抑商的政策
C. 政府应不应当干预经济
D. 要不要坚持民本治国理念
16.金世宗完颜雍统治时期,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积极发展经济,修水利,发展手工业,促进生产,颁发“免奴为良”的诏令,因此完颜雍获得了“北国小尧舜”的称呼,这反映了
A.金朝以程朱理学为正统
B. 金朝封建化改革成果显著
C.北方经济文化领先全国
D.宋金对峙中南宋地位下降
17.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改嫁张汝舟,当她发现张汝舟有骗取自己嫁妆的企图时,便通过“和离”守住了自己的“婚前财产”。这说明宋代
A. 妇女地位有所提升
B.门第观念逐渐瓦解
C. 婚姻自由基本实现
D.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8. 朱熹撰述《朱子家礼》,“意在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婚礼、丧葬以及祖先祭祀,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其行为体现出儒学在当时出现
A. 神学化倾向
B. 世俗化倾向
C. 哲学化倾向
D. 玄学化倾向
19.下面是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临时性的诏令(特命某官入阁、入部、升迁、罢黜等)的颁行流程。这说明当时
A. 内阁已经失去了票拟权
B. 奏折制因宦官专权而被破坏
C.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专制皇权统治的进一步强化
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干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干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
A.传统经济结构解体 B.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
C. 生产关系出现变革 D. 生产经营区域化初现
21.水乐元年(1403年)明朝重新开放宁波、泉州、广州三个市舶司,并且在这三个市舶司所在地设置宾馆招待外国使节。宁波的宾馆叫做“安远”,泉州的宾馆叫做“来远”,广州的宾馆叫做“怀远”。中外商人在宾馆附近进行有限制的小额贸易。这表明
A.海禁政策被取消推动中外贸易迅猛发展
B. 明朝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平等的外交关系
C. 明朝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
D. 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受到西洋诸国欢迎
22.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
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告驻藏大臣办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D.密切了中央与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联系
23.明清之际的大儒黄宗羲对明太祖废丞相颇有微词,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宰相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通过“选举”有才能的人担任,以弥补世袭的皇帝带来的能力递减。黄宗羲意在
A. 批判君主专制 B.担当儒家社会责任C.重视选贤任能D.批判继承儒家文化
24. 乾隆时,河南遭灾荒,山西等地“富户”闻风而来,乘机将农民土地折算而去,致使“富者日益其富”;湖广地区也出现“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日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这折射出
A. 租佃关系逐渐兴起
B.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C. 社会发展潜藏危机
D.封建地权日益分散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2分,26题18分,27题12分,共52分)
25.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线。
---摘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与魏普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变化?(6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唐代门荫不分士族和庶族。《新唐书》云:“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三品以上曾秒,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同时兄弟之间“荫不相及”。《通考》载,“职事二品以上,散官一品,中书门下正三品、同三品,……子孙一荫听二入选;京官职事正三品、同中书门下平幸事,供奉官三品子孙……一荫一人。
材料二:唐制规定,所荫子孙先授与亲勋翊卫,做一个短时期的番上宿卫工作。亲勋翊卫常在皇帝左右待卫,“随文式简入选例”,而科举及第的进士、明经须经吏部再次考试,身、言、书、判合格者才能注册授官,而且科举及第出身的最高者,只同荫子出身最低的官品相当。唐太宗说:“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籍祖父资荫,遂出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但终唐一朝,门荫始终存在。天宝时期,“众名杂目”,入仕者大有封建官僚愈多,门荫人荫者也随之增多。贞观初,唐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七百三十员,至三十年后的高宋显庆年间,内外官一品至九品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史家评论说:“竭民力以养冗官,岂国家长计哉!”
根握村料一、材料二,概括唐代门萌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门荫制度湿湿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的思想领域,一方面是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是以李哲为代表的反理学思潮。被称作异端之尤的李贽,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他对封建独断论的怀疑和否定是空前的;明清之际的黃宗義、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不同侧面与理学展开了论战,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统治。他们抨击宋明理学中的禁欲主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的观念。
一摘编自刁国庆《试论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的递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并子以阐述。(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