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5五上·吴桥期末)空气的主要成分有 、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答案】氧气【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是含量最多的成分;氧气约占21%,位居第二。氧气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需消耗氧气以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同时,氧气也是燃烧、金属冶炼等许多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其含量稳定且仅次于氮气,是空气成分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气体之一。2.(2025五上·吴桥期末)铁生锈与 、 、 等因素有关。【答案】空气;水;盐【知识点】生锈【解析】【分析】根据分析可知,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再加上盐会加快化学反应,因此铁生锈与水、空气、盐等因素有关系。3.(2025五上·吴桥期末)人体的“司令部”是 ,它指挥着人体各器官的活动。【答案】脑【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大脑位于颅腔内,是神经系统的核心器官,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强大的功能。它通过神经组织接收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号(如视觉、听觉、触觉),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后,再发出指令,通过神经传导至肌肉、内脏等器官,调控运动、呼吸、消化、思维、记忆、情绪等所有生命活动,如同“司令部”一般统筹指挥人体的整体运作,确保各器官协调配合,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4.(2025五上·吴桥期末)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 。【答案】恒星【知识点】太阳系【解析】【分析】 像太阳这样自己发光的天体,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叫卫星。5.(2025五上·吴桥期末)热通常从温度 的物体传向温度 的物体。【答案】高;低【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有个固定的规律——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比如冬天用手摸暖气片,暖气片温度高,手温度低,热就从暖气片传到手上,手会变暖;把冰块放进温水里,温水温度高,冰块温度低,热会从温水传到冰块上,冰块就慢慢融化了。直到两个物体的温度变得一样,热传递才会停止。6.(2025五上·吴桥期末)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答案】直线【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光的基本传播规律,生活中许多现象都能体现。比如白天阳光穿过窗户缝隙,会形成笔直的光束;夜晚手电筒射出的光也是一条直线;还有影子的形成,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时,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在物体后方形成了光照不到的区域。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但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始终沿直线前进。7.(2025五上·吴桥期末)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 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答案】白【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复合光。生活中的现象能证明这一点:比如下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阳光遇到空气中的小水滴,被折射、反射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形成的;还有用三棱镜对着阳光,也能将白光分解成彩色光带。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看到的白色太阳光,其实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8.(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气体能支持燃烧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答案】B【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燃烧需要氧气参与,比如木柴燃烧时,氧气能助燃使其持续燃烧;医院急救用氧气,也是因为它能支持人体呼吸(呼吸过程本质是细胞的氧化反应)。而氮气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反而常用作灭火材料,例如二氧化碳灭火器就是利用其隔绝氧气、抑制燃烧的特性来灭火,氮气也常被用于食品包装中隔绝氧气,防止食物氧化变质。9.(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方法中,不能防止铁生锈的是( )。A.涂油漆 B.放在潮湿的地方 C.放在干燥的地方【答案】B【知识点】生锈【解析】【分析】铁生锈需要同时接触水和空气。选项A“涂油漆”能隔绝铁与水、空气的接触,从而防止生锈;选项C“放在干燥的地方”减少了水分,破坏了生锈的条件,也能防止生锈。而选项B“放在潮湿的地方”,铁会持续接触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反而会加速铁锈的形成,比如潮湿环境中的铁钉更容易生锈。因此,放在潮湿的地方不能防止铁生锈。10.(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镜子 C.蜡烛【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才叫光源。选项A“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选项B“镜子”也不会自己发光,它只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而选项C“蜡烛”在点燃后能自行发光,符合光源的定义。所以,属于光源的是蜡烛。11.(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答案】C【知识点】化石【解析】【分析】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等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由沉积物(如泥沙、贝壳等)逐层堆积、压实硬化而成,形成过程中容易包裹并保存生物遗骸,因此可能含有化石。而花岗岩(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和玄武岩(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均由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高温环境会破坏生物遗体,无法形成化石。故答案为C。12.(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材料中,适合做保温材料的是( )。A.铁 B.塑料 C.铜【答案】B【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保温材料需具备热传导性差的特点,以减少热量传递。选项A“铁”和C“铜”均为金属,金属的原子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热量容易通过它们传递,因此不适合做保温材料,反而常用于制作散热器等需要导热的物品。而选项B“塑料”属于非金属材料,其内部结构松散,热传递能力弱,热传导性差,能有效阻止热量散失或进入,因此适合作为保温材料。B选项正确。13.(2025五上·吴桥期末)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 ),呼出的是( )。A.氧气;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氧气 C.氮气;二氧化碳【答案】A【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解析】【分析】人体呼吸的核心是气体交换。吸入的空气含约21%氧气,进入肺部后,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供细胞呼吸作用。同时,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部,通过呼气排出体外。因此吸入的主要是氧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选项B顺序颠倒,选项C中氮气虽占空气大部分,但人体不吸收也不主要排出氮气,故错误。A选项正确。14.(2025五上·吴桥期末)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 )的关系。A.左右对称 B.上下颠倒 C.交叉【答案】C【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大脑对人体的管理存在显著的“交叉支配”关系。具体而言,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如右侧肢体活动、右侧皮肤触觉等),大脑右半球则主要控制左侧身体的功能。这一现象源于神经传导通路的交叉特性——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指令和接收的感觉信号,会在脑干或脊髓处发生“交叉”后再传导至身体对应侧。例如,左脑损伤可能导致右侧肢体瘫痪,右脑损伤可能影响左侧视觉或听觉。C选项正确。15.(2025五上·吴桥期末)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室内,应该( )。A.迅速跑到室外B.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C.乘坐电梯逃生【答案】B【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室内逃生需优先保障自身免受坠落物砸伤。选项B的“伏地、遮挡、手抓牢”是国际通用的室内避险原则——坚固家具可阻挡天花板、吊灯等坠落物,为人体提供安全三角空间。A选项错误,地震初期(纵波冲击阶段)地面剧烈颠簸,此时冲向室外易被绊倒、砸伤,且室外可能存在高空坠物、电线杆倒塌等风险;C选项极危险,地震会导致电力中断、电梯轨道变形,可能被困电梯内,错失逃生时机。若地震间隙震动减弱,需确认室外安全后再有序撤离。故答案为B。16.(2025五上·吴桥期末)太阳是用( )的方式把热传递给我们地球的。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太阳传递热量到地球的方式是热辐射。热辐射的核心特点是无需依赖任何介质(如空气、固体),能在真空中传播——这恰好适配太阳与地球间近乎真空的宇宙空间。太阳通过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辐射,这些电磁波抵达地球后转化为热能。A选项“热传导”需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介质传递热量,无法跨越真空;B选项“热对流”依靠流体的流动传递热量,同样依赖介质,均不符合日地热量传递的条件。故答案为C。17.(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小孔成像 B.影子的形成 C.照镜子【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照镜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当光线照射到镜子表面时,会遵循“反射定律”改变传播方向,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后,人就看到了镜中的像。这一过程中,光的传播路径因界面反射而改变,核心是“光的反弹”。A选项“小孔成像”和B选项“影子的形成”均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是光线穿过小孔后在屏上形成倒立实像;影子则是光线被物体遮挡后,在物体后方形成的光照不到的区域。故答案为C。18.(2025五上·吴桥期末) 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 ( )【答案】错误【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这些成分的比例会随着高度的改变和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和气压的变化,其组成比例也会发生变化。19.(2025五上·吴桥期末)凡是金属都会生锈。( )【答案】错误【知识点】生锈【解析】【分析】“生锈”通常指金属与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物,但并非所有金属都会出现此现象。有些金属化学性质稳定,或能形成保护性氧化膜,可避免“生锈”。例如,金、铂等贵金属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不会生锈;铝、锌等金属表面会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能隔绝空气和水,阻止内部进一步腐蚀,也不会像铁那样持续生锈。因此,“凡是金属都会生锈”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20.(2025五上·吴桥期末)人体的各个器官是独立工作的,互不影响。( )【答案】错误【知识点】观察我们的身体【解析】【分析】人体是一个高度协调的有机整体,各器官并非独立工作,而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心脏泵血(循环系统)为脑、肺、肾脏等所有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肺(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需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器官,同时排出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肾脏(泌尿系统)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其功能依赖心脏供血和神经系统调节。若某一器官功能异常,会连锁影响其他器官,如心脏衰竭会导致肺淤血、肾功能损伤。因此,“器官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的说法不符合人体生理机制。21.(2025五上·吴桥期末)岩石是永远不会变化的。( )【答案】错误【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岩石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在内外力作用下持续发生变化。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会使岩石断裂、挤压、熔融重塑,形成新的岩石;外力作用则包括风化(温度变化、水冻融等破坏岩石)、侵蚀(流水、风力冲刷岩石)、搬运和沉积,这些过程会将大块岩石分解为碎屑,最终形成沉积岩。例如,山上的岩石经长期风化破碎后,会被雨水冲到河流中,逐渐磨成卵石或泥沙,沉积后又可能形成新的岩石。岩石的循环变化是地球地质作用的基本过程之一。故题目说法错误。22.(2025五上·吴桥期末)白色的光是最单纯的光。( )【答案】错误【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白色光并非单纯的光,而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1666年牛顿通过三棱镜实验证明,白光穿过三棱镜时会因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而分解,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光带(光谱)。反之,将这七种单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又能重新合成白光。日常生活中,彩虹的形成就是阳光(白光)被空气中的水滴折射、反射后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因此,“白色的光是最单纯的光”这一说法不符合光学原理。23.(2025五上·吴桥期末)热在固体中只能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 )【答案】错误【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在固体中并非只能通过热传导传递,还可能通过热辐射传递,部分特殊固体(如具有多孔结构或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伴随微弱的热对流辅助传递。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但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热辐射),固体也不例外,例如烧红的铁块会通过辐射向周围散热。因此,“热在固体中只能通过热传导传递”的表述不准确。24.(2025五上·吴桥期末)火山喷发对人类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答案】错误【解析】【解答】火山喷发有很大的破坏性,但火山喷发后,喷出的火山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等对于我们是有利的。【分析】本题考查火山喷发。25.(2025五上·吴桥期末)近视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变凸导致的。( )【答案】正确【知识点】眼睛【解析】【分析】当物体离凸透镜(类比眼睛的晶状体)较近时,若凸透镜的凸度过大(即过度变凸),会导致光线过早聚焦,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形成模糊的像,这正是近视的成因之一。因此题干中的实验现象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正确,判断为正确。26.(2025五上·吴桥期末)月亮是一种光源因为它能自己发光。( )【答案】错误【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而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宇宙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等,均能自主产生光;而月亮、行星、镜子等物体,只能反射其他光源的光,不属于光源。因此,“月亮是一种光源因为它能自己发光”的说法不符合光源的科学定义。27.(2025五上·吴桥期末)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答案】正确【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过程。不管是夏天高温时,还是冬天寒冷时,水都能蒸发。比如,晒在外面的湿衣服,夏天很快干,冬天虽然慢,但最终也会干;刚拖过的地面,过一会儿就变干了,这些都是水在蒸发的例子。所以,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28.(2025五上·吴桥期末)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与热打交道,有时候需要热的良导体的帮助,有时候需要热的不良导体的帮助。比如,人们会在铁锅把手上包裹一层棉布,以免手被烫伤。请你观察下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验,说一说它们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如图:名称:隔热手套热的 (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应用场景: 。名称:保温箱热的 (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应用场景: 。名称:铁锅热的 (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应用场景: 。【答案】不良导体;在拿厨房中的食物时;不良导体;装饭盒时;良导体;厨房烹饪时【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隔热手套的作用是阻挡热量传递,保护手部免受高温伤害。热的不良导体的特点是热量不易通过其传递,隔热手套通常由棉布、硅胶、石棉、隔热纤维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能有效减缓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导到手上,符合热的不良导体的特性,因此它是热的不良导体。应用场景:厨房烹饪时佩戴,防止手部被热锅、烤箱、蒸笼等高温物体烫伤;也可用于实验室操作高温仪器,或在处理高温餐具、取暖设备时使用。保温箱的核心功能是维持内部温度,减少热量与外界的交换。热的不良导体的特性是热量难以通过其传递,保温箱通常采用泡沫、保温棉等材料制作,这些材料能阻碍内部热量向外散失(或外部热量向内传入),符合热的不良导体的特点,因此它是热的不良导体。应用场景:外卖配送时用于保温饭菜、生鲜;家庭或超市存放需要低温保存的水果、疫苗等;旅行时携带需保持温度的饮品或药品。铁锅的主要作用是快速传递热量,使食物均匀受热并被煮熟。热的良导体的特点是热量容易通过其传导,铁锅由金属铁制成,金属通常是热的良导体,能高效将炉火的热量传递给锅内食物,符合热的良导体的特性,因此它是热的良导体。应用场景:家庭厨房中用于炒菜、煎蛋、炖煮等烹饪操作;工业上也可用于某些需要快速传热的加工环节。29.(2025五上·吴桥期末)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A.用酒精灯加热“火山”,直到“火山”喷发。B.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火山”。C.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点土豆泥封住洞口。1.上述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填字母)。2.分析“喷发”的火山模型与地球上真正的火山喷发的相似之处:模拟实验中番茄酱代表 ,土豆泥代表 ,酒精灯加热表示 。3.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 。【答案】BCA;岩浆;地壳;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活动【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1.模拟火山喷发实验需按“搭建火山→填充‘岩浆’→触发喷发”的逻辑进行。首先要搭建“火山”模型,即步骤B用土豆泥堆出火山形状;接着需在火山内部准备模拟岩浆的材料,步骤C从山顶挖坑填入番茄酱(模拟岩浆)并封好,为喷发做准备;最后通过加热提供能量触发喷发,即步骤A用酒精灯加热,因此正确顺序为B→C→A。2.模拟实验通过相似材料和条件还原真实火山喷发原理。真实火山中,地下熔融的岩浆受内部热量推动喷出;实验里,番茄酱状态类似岩浆,土豆泥堆叠成的“火山”对应真实火山的山体,而酒精灯提供的热量则模拟了地球内部持续的热能,这些都是两者在核心要素上的相似之处。3.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地幔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呈熔融状态(岩浆)。岩浆受内部压力推动,会通过地壳的薄弱地带(如板块交界处、断裂带)向上运动。当压力累积到超过地壳承受极限时,岩浆便会携带气体、岩石碎屑等从火山口猛烈喷出,形成火山喷发。这一过程伴随剧烈震动、高温岩浆喷发及火山灰扩散,是地球内部能量向外释放的典型表现。30.(2025五上·吴桥期末)如果环境的刺激(如声、光、气味等)或感官发出了变化,我们产生的感觉会发生变化吗?【答案】如果环境的刺激或感官发生了变化,我们产生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解析】【分析】感觉的产生依赖于环境刺激与感官的协同作用。当环境刺激改变时,如光线变亮(视觉刺激增强)、声音变大(听觉刺激增强),感官接收的信号强度或性质不同,传递给大脑的神经冲动也会变化,导致感觉改变(如从昏暗感变为明亮感)。若感官本身发生变化,如眼睛近视(视觉感官功能异常)、鼻子鼻塞(嗅觉感官接收能力下降),即使环境刺激不变,感官对信号的捕捉和传递出现偏差,大脑形成的感觉也会随之改变(如视物模糊、嗅觉减弱)。因此,两者任一变化都会影响最终产生的感觉。31.(2025五上·吴桥期末)紫甘蓝汁遇到白醋和小苏打溶液分别会变成什么颜色 【答案】白醋呈酸性,能使紫甘蓝汁变红,小苏打溶液呈碱性,能使紫甘蓝汁变蓝。【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紫甘蓝汁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白醋呈酸性,能使紫甘蓝汁变红,小苏打溶液呈碱性,能使紫甘蓝汁变蓝。1 / 1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5五上·吴桥期末)空气的主要成分有 、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2.(2025五上·吴桥期末)铁生锈与 、 、 等因素有关。3.(2025五上·吴桥期末)人体的“司令部”是 ,它指挥着人体各器官的活动。4.(2025五上·吴桥期末)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 。5.(2025五上·吴桥期末)热通常从温度 的物体传向温度 的物体。6.(2025五上·吴桥期末)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7.(2025五上·吴桥期末)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 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8.(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气体能支持燃烧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9.(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方法中,不能防止铁生锈的是( )。A.涂油漆 B.放在潮湿的地方 C.放在干燥的地方10.(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镜子 C.蜡烛11.(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12.(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材料中,适合做保温材料的是( )。A.铁 B.塑料 C.铜13.(2025五上·吴桥期末)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 ),呼出的是( )。A.氧气;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氧气 C.氮气;二氧化碳14.(2025五上·吴桥期末)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 )的关系。A.左右对称 B.上下颠倒 C.交叉15.(2025五上·吴桥期末)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室内,应该( )。A.迅速跑到室外B.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C.乘坐电梯逃生16.(2025五上·吴桥期末)太阳是用( )的方式把热传递给我们地球的。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17.(2025五上·吴桥期末)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小孔成像 B.影子的形成 C.照镜子18.(2025五上·吴桥期末) 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 ( )19.(2025五上·吴桥期末)凡是金属都会生锈。( )20.(2025五上·吴桥期末)人体的各个器官是独立工作的,互不影响。( )21.(2025五上·吴桥期末)岩石是永远不会变化的。( )22.(2025五上·吴桥期末)白色的光是最单纯的光。( )23.(2025五上·吴桥期末)热在固体中只能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 )24.(2025五上·吴桥期末)火山喷发对人类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25.(2025五上·吴桥期末)近视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变凸导致的。( )26.(2025五上·吴桥期末)月亮是一种光源因为它能自己发光。( )27.(2025五上·吴桥期末)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28.(2025五上·吴桥期末)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与热打交道,有时候需要热的良导体的帮助,有时候需要热的不良导体的帮助。比如,人们会在铁锅把手上包裹一层棉布,以免手被烫伤。请你观察下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验,说一说它们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如图:名称:隔热手套热的 (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应用场景: 。名称:保温箱热的 (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应用场景: 。名称:铁锅热的 (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应用场景: 。29.(2025五上·吴桥期末)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A.用酒精灯加热“火山”,直到“火山”喷发。B.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火山”。C.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点土豆泥封住洞口。1.上述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填字母)。2.分析“喷发”的火山模型与地球上真正的火山喷发的相似之处:模拟实验中番茄酱代表 ,土豆泥代表 ,酒精灯加热表示 。3.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 。30.(2025五上·吴桥期末)如果环境的刺激(如声、光、气味等)或感官发出了变化,我们产生的感觉会发生变化吗?31.(2025五上·吴桥期末)紫甘蓝汁遇到白醋和小苏打溶液分别会变成什么颜色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氧气【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是含量最多的成分;氧气约占21%,位居第二。氧气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需消耗氧气以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同时,氧气也是燃烧、金属冶炼等许多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其含量稳定且仅次于氮气,是空气成分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气体之一。2.【答案】空气;水;盐【知识点】生锈【解析】【分析】根据分析可知,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再加上盐会加快化学反应,因此铁生锈与水、空气、盐等因素有关系。3.【答案】脑【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大脑位于颅腔内,是神经系统的核心器官,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强大的功能。它通过神经组织接收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号(如视觉、听觉、触觉),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后,再发出指令,通过神经传导至肌肉、内脏等器官,调控运动、呼吸、消化、思维、记忆、情绪等所有生命活动,如同“司令部”一般统筹指挥人体的整体运作,确保各器官协调配合,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4.【答案】恒星【知识点】太阳系【解析】【分析】 像太阳这样自己发光的天体,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叫卫星。5.【答案】高;低【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有个固定的规律——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比如冬天用手摸暖气片,暖气片温度高,手温度低,热就从暖气片传到手上,手会变暖;把冰块放进温水里,温水温度高,冰块温度低,热会从温水传到冰块上,冰块就慢慢融化了。直到两个物体的温度变得一样,热传递才会停止。6.【答案】直线【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光的基本传播规律,生活中许多现象都能体现。比如白天阳光穿过窗户缝隙,会形成笔直的光束;夜晚手电筒射出的光也是一条直线;还有影子的形成,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时,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在物体后方形成了光照不到的区域。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但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始终沿直线前进。7.【答案】白【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复合光。生活中的现象能证明这一点:比如下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阳光遇到空气中的小水滴,被折射、反射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形成的;还有用三棱镜对着阳光,也能将白光分解成彩色光带。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看到的白色太阳光,其实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8.【答案】B【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燃烧需要氧气参与,比如木柴燃烧时,氧气能助燃使其持续燃烧;医院急救用氧气,也是因为它能支持人体呼吸(呼吸过程本质是细胞的氧化反应)。而氮气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反而常用作灭火材料,例如二氧化碳灭火器就是利用其隔绝氧气、抑制燃烧的特性来灭火,氮气也常被用于食品包装中隔绝氧气,防止食物氧化变质。9.【答案】B【知识点】生锈【解析】【分析】铁生锈需要同时接触水和空气。选项A“涂油漆”能隔绝铁与水、空气的接触,从而防止生锈;选项C“放在干燥的地方”减少了水分,破坏了生锈的条件,也能防止生锈。而选项B“放在潮湿的地方”,铁会持续接触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反而会加速铁锈的形成,比如潮湿环境中的铁钉更容易生锈。因此,放在潮湿的地方不能防止铁生锈。10.【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才叫光源。选项A“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选项B“镜子”也不会自己发光,它只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而选项C“蜡烛”在点燃后能自行发光,符合光源的定义。所以,属于光源的是蜡烛。11.【答案】C【知识点】化石【解析】【分析】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等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由沉积物(如泥沙、贝壳等)逐层堆积、压实硬化而成,形成过程中容易包裹并保存生物遗骸,因此可能含有化石。而花岗岩(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和玄武岩(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均由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高温环境会破坏生物遗体,无法形成化石。故答案为C。12.【答案】B【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保温材料需具备热传导性差的特点,以减少热量传递。选项A“铁”和C“铜”均为金属,金属的原子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热量容易通过它们传递,因此不适合做保温材料,反而常用于制作散热器等需要导热的物品。而选项B“塑料”属于非金属材料,其内部结构松散,热传递能力弱,热传导性差,能有效阻止热量散失或进入,因此适合作为保温材料。B选项正确。13.【答案】A【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解析】【分析】人体呼吸的核心是气体交换。吸入的空气含约21%氧气,进入肺部后,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供细胞呼吸作用。同时,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部,通过呼气排出体外。因此吸入的主要是氧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选项B顺序颠倒,选项C中氮气虽占空气大部分,但人体不吸收也不主要排出氮气,故错误。A选项正确。14.【答案】C【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大脑对人体的管理存在显著的“交叉支配”关系。具体而言,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如右侧肢体活动、右侧皮肤触觉等),大脑右半球则主要控制左侧身体的功能。这一现象源于神经传导通路的交叉特性——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指令和接收的感觉信号,会在脑干或脊髓处发生“交叉”后再传导至身体对应侧。例如,左脑损伤可能导致右侧肢体瘫痪,右脑损伤可能影响左侧视觉或听觉。C选项正确。15.【答案】B【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室内逃生需优先保障自身免受坠落物砸伤。选项B的“伏地、遮挡、手抓牢”是国际通用的室内避险原则——坚固家具可阻挡天花板、吊灯等坠落物,为人体提供安全三角空间。A选项错误,地震初期(纵波冲击阶段)地面剧烈颠簸,此时冲向室外易被绊倒、砸伤,且室外可能存在高空坠物、电线杆倒塌等风险;C选项极危险,地震会导致电力中断、电梯轨道变形,可能被困电梯内,错失逃生时机。若地震间隙震动减弱,需确认室外安全后再有序撤离。故答案为B。16.【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太阳传递热量到地球的方式是热辐射。热辐射的核心特点是无需依赖任何介质(如空气、固体),能在真空中传播——这恰好适配太阳与地球间近乎真空的宇宙空间。太阳通过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辐射,这些电磁波抵达地球后转化为热能。A选项“热传导”需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介质传递热量,无法跨越真空;B选项“热对流”依靠流体的流动传递热量,同样依赖介质,均不符合日地热量传递的条件。故答案为C。17.【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照镜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当光线照射到镜子表面时,会遵循“反射定律”改变传播方向,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后,人就看到了镜中的像。这一过程中,光的传播路径因界面反射而改变,核心是“光的反弹”。A选项“小孔成像”和B选项“影子的形成”均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是光线穿过小孔后在屏上形成倒立实像;影子则是光线被物体遮挡后,在物体后方形成的光照不到的区域。故答案为C。18.【答案】错误【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这些成分的比例会随着高度的改变和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和气压的变化,其组成比例也会发生变化。19.【答案】错误【知识点】生锈【解析】【分析】“生锈”通常指金属与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物,但并非所有金属都会出现此现象。有些金属化学性质稳定,或能形成保护性氧化膜,可避免“生锈”。例如,金、铂等贵金属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不会生锈;铝、锌等金属表面会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能隔绝空气和水,阻止内部进一步腐蚀,也不会像铁那样持续生锈。因此,“凡是金属都会生锈”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20.【答案】错误【知识点】观察我们的身体【解析】【分析】人体是一个高度协调的有机整体,各器官并非独立工作,而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心脏泵血(循环系统)为脑、肺、肾脏等所有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肺(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需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器官,同时排出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肾脏(泌尿系统)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其功能依赖心脏供血和神经系统调节。若某一器官功能异常,会连锁影响其他器官,如心脏衰竭会导致肺淤血、肾功能损伤。因此,“器官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的说法不符合人体生理机制。21.【答案】错误【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岩石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在内外力作用下持续发生变化。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会使岩石断裂、挤压、熔融重塑,形成新的岩石;外力作用则包括风化(温度变化、水冻融等破坏岩石)、侵蚀(流水、风力冲刷岩石)、搬运和沉积,这些过程会将大块岩石分解为碎屑,最终形成沉积岩。例如,山上的岩石经长期风化破碎后,会被雨水冲到河流中,逐渐磨成卵石或泥沙,沉积后又可能形成新的岩石。岩石的循环变化是地球地质作用的基本过程之一。故题目说法错误。22.【答案】错误【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白色光并非单纯的光,而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1666年牛顿通过三棱镜实验证明,白光穿过三棱镜时会因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而分解,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光带(光谱)。反之,将这七种单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又能重新合成白光。日常生活中,彩虹的形成就是阳光(白光)被空气中的水滴折射、反射后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因此,“白色的光是最单纯的光”这一说法不符合光学原理。23.【答案】错误【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在固体中并非只能通过热传导传递,还可能通过热辐射传递,部分特殊固体(如具有多孔结构或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伴随微弱的热对流辅助传递。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但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热辐射),固体也不例外,例如烧红的铁块会通过辐射向周围散热。因此,“热在固体中只能通过热传导传递”的表述不准确。24.【答案】错误【解析】【解答】火山喷发有很大的破坏性,但火山喷发后,喷出的火山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等对于我们是有利的。【分析】本题考查火山喷发。25.【答案】正确【知识点】眼睛【解析】【分析】当物体离凸透镜(类比眼睛的晶状体)较近时,若凸透镜的凸度过大(即过度变凸),会导致光线过早聚焦,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形成模糊的像,这正是近视的成因之一。因此题干中的实验现象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正确,判断为正确。26.【答案】错误【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而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宇宙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等,均能自主产生光;而月亮、行星、镜子等物体,只能反射其他光源的光,不属于光源。因此,“月亮是一种光源因为它能自己发光”的说法不符合光源的科学定义。27.【答案】正确【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过程。不管是夏天高温时,还是冬天寒冷时,水都能蒸发。比如,晒在外面的湿衣服,夏天很快干,冬天虽然慢,但最终也会干;刚拖过的地面,过一会儿就变干了,这些都是水在蒸发的例子。所以,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28.【答案】不良导体;在拿厨房中的食物时;不良导体;装饭盒时;良导体;厨房烹饪时【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隔热手套的作用是阻挡热量传递,保护手部免受高温伤害。热的不良导体的特点是热量不易通过其传递,隔热手套通常由棉布、硅胶、石棉、隔热纤维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能有效减缓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导到手上,符合热的不良导体的特性,因此它是热的不良导体。应用场景:厨房烹饪时佩戴,防止手部被热锅、烤箱、蒸笼等高温物体烫伤;也可用于实验室操作高温仪器,或在处理高温餐具、取暖设备时使用。保温箱的核心功能是维持内部温度,减少热量与外界的交换。热的不良导体的特性是热量难以通过其传递,保温箱通常采用泡沫、保温棉等材料制作,这些材料能阻碍内部热量向外散失(或外部热量向内传入),符合热的不良导体的特点,因此它是热的不良导体。应用场景:外卖配送时用于保温饭菜、生鲜;家庭或超市存放需要低温保存的水果、疫苗等;旅行时携带需保持温度的饮品或药品。铁锅的主要作用是快速传递热量,使食物均匀受热并被煮熟。热的良导体的特点是热量容易通过其传导,铁锅由金属铁制成,金属通常是热的良导体,能高效将炉火的热量传递给锅内食物,符合热的良导体的特性,因此它是热的良导体。应用场景:家庭厨房中用于炒菜、煎蛋、炖煮等烹饪操作;工业上也可用于某些需要快速传热的加工环节。29.【答案】BCA;岩浆;地壳;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活动【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1.模拟火山喷发实验需按“搭建火山→填充‘岩浆’→触发喷发”的逻辑进行。首先要搭建“火山”模型,即步骤B用土豆泥堆出火山形状;接着需在火山内部准备模拟岩浆的材料,步骤C从山顶挖坑填入番茄酱(模拟岩浆)并封好,为喷发做准备;最后通过加热提供能量触发喷发,即步骤A用酒精灯加热,因此正确顺序为B→C→A。2.模拟实验通过相似材料和条件还原真实火山喷发原理。真实火山中,地下熔融的岩浆受内部热量推动喷出;实验里,番茄酱状态类似岩浆,土豆泥堆叠成的“火山”对应真实火山的山体,而酒精灯提供的热量则模拟了地球内部持续的热能,这些都是两者在核心要素上的相似之处。3.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地幔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呈熔融状态(岩浆)。岩浆受内部压力推动,会通过地壳的薄弱地带(如板块交界处、断裂带)向上运动。当压力累积到超过地壳承受极限时,岩浆便会携带气体、岩石碎屑等从火山口猛烈喷出,形成火山喷发。这一过程伴随剧烈震动、高温岩浆喷发及火山灰扩散,是地球内部能量向外释放的典型表现。30.【答案】如果环境的刺激或感官发生了变化,我们产生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解析】【分析】感觉的产生依赖于环境刺激与感官的协同作用。当环境刺激改变时,如光线变亮(视觉刺激增强)、声音变大(听觉刺激增强),感官接收的信号强度或性质不同,传递给大脑的神经冲动也会变化,导致感觉改变(如从昏暗感变为明亮感)。若感官本身发生变化,如眼睛近视(视觉感官功能异常)、鼻子鼻塞(嗅觉感官接收能力下降),即使环境刺激不变,感官对信号的捕捉和传递出现偏差,大脑形成的感觉也会随之改变(如视物模糊、嗅觉减弱)。因此,两者任一变化都会影响最终产生的感觉。31.【答案】白醋呈酸性,能使紫甘蓝汁变红,小苏打溶液呈碱性,能使紫甘蓝汁变蓝。【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紫甘蓝汁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白醋呈酸性,能使紫甘蓝汁变红,小苏打溶液呈碱性,能使紫甘蓝汁变蓝。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