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走近我们的老师一、教学目标政治认同: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国家设立教师节的意义,增强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与认同。道德修养: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和无私关爱,培养感恩意识,学会用恰当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法治观念:渗透尊重教师劳动、维护师生和谐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文化自信:理解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对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意识:主动了解老师的工作,树立体谅老师、配合老师工作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对学生的关爱学会用恰当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教学难点:理解老师“看不见的辛苦”(备课、批改作业等)学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老师工作照片、视频片段“老师的一天”时间馅饼图表格(每人一份)感谢卡制作材料:彩纸、彩笔、贴纸、剪刀、胶水(每组一套)提前录制好的3分钟教师采访视频(包含不同学科教师)背景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分组卡片(4-5人一组,共6组)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2分钟校园生活短片(展示各科老师上课、批改作业、组织活动、与学生谈心等场景)教师提问:“请你认一认,视频中出现了哪些老师?他们正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老师们每天都在为我们忙碌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我们的老师”板书课题:7.走近我们的老师设计意图:通过视听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二)感受师爱,体会真情教师示范分享:“我先分享一个故事——我的小学老师在我生病时,每天放学后来我家补课,那时我感受到了......”发放“爱心便利贴”,让学生写下:最想感谢的老师是谁?他/她为你做过什么让你感动的事?小组内分享故事(3分钟),每组选一个最感人的故事准备全班分享请2-3个小组代表分享,教师适时点评:“这位老师真细心”“原来老师的爱就藏在这些小事里”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分享唤醒学生情感体验,为后续活动铺垫。(三)了解辛苦,理解付出发放“老师的一天时间馅饼图”(分为上课、备课、批作业、开会、处理班级事务、其他6个区域)小组合作完成:根据观察和了解,估算班主任老师一天中各项目所占时间用不同颜色彩笔涂出比例(示例:上课-红色、备课-蓝色等)各组展示馅饼图并说明理由(3组)教师出示真实数据对比:“这是王老师一天的实际工作时间分配:上课3小时,备课2.5小时,批改作业2小时......”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估算和实际情况情景体验:“假如你是老师”情境:课间10分钟,同时发生以下事情:学生打架需要处理科任老师来找你说事家长来电询问孩子情况讨论:你会怎么做?感受如何?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化和情景化体验,让抽象的感受变得具体可观。(四)倾听心声,深化理解播放提前录制的采访视频,包含问题:“您为什么选择当老师?”“工作中最让您开心的是什么?”“您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您希望学生怎样对待您?”观看后快速抢答:“老师最开心的是什么?”(学生成长)“老师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成才)教师引导:“原来老师的快乐很简单——就是看到我们的进步和成长”设计意图:让老师直接发声,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五)表达感谢,付诸行动头脑风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个人层面:认真听讲、遵守纪律、送上祝福集体层面:创建优秀班级、给老师减负动手实践:制作感谢卡提供半成品材料(彩纸、贴纸、彩笔等)要求:写上真诚的感谢语,可以绘画装饰提示:可以送给任何一位教职工作品展示:用实物投影仪展示3-4份优秀作品延伸倡议:“持续一周感恩行动”发放记录表,记录每天为老师做的一件小事下周班会分享感受设计意图:将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培养感恩习惯。(六)总结升华,延伸实践师生共同总结(结合板书):老师的辛苦:看得见+看不见老师的关爱:在点滴细节中我们的回报:尊重+理解+行动齐读感恩誓词:“我们要体谅老师辛苦,尊重老师劳动,用行动回报师恩!”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音乐中结束课程设计意图:强化记忆,升华情感,将课堂学习延伸至日常生活。五、板书设计(动态生成)走近我们的老师辛苦(树根) → 理解关爱(树干) → 感恩感谢(果实) → 行动具体表现:上课、备课、批作业、处理事务...关心、帮助、鼓励、教导...尊重、听话、感恩、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