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点精讲】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考点梳理与巩固专题04 有机物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知识点一、常见的有机物1.有机物是一类 含碳化合物 (除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以外),大多数有机物含有 C、H、O、N 等元索。常见的有机物有 甲烷(合理即可) 、丁烷、乙炔、 酒精(合理即可) 等。2.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易 燃烧 ,能作为燃料而使用;打火机内的液体主要成分是 丁烷 ,是利用它的可燃性; 乙炔 燃烧时温度比较高,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当我们的衣服上沾上油渍时常用汽油来洗,这是因为 汽油 能溶解油渍。3.大部分的有机物熔点较 低 、易 挥发 、不易导电 、易 燃烧 等;许多有机物,如酒精、乙醚、苯等都是常见的很好的溶剂。4.有机物是生物体各组织的主要成分。人体的 生长发育 和体内各组织的 新陈代谢 都需要它的参与。人体内最基本的有机物有 糖类、蛋白质、脂肪 等,其中 糖类 是人体消耗能量的来源,也是合成人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原料;蛋白质 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脂肪 主要以贮存能量的形式存在于体内。5.自然界中各种无机物通过 植物吸收 ,从自然环境进入生物圈,变成有机物;各种有机物再通过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进行转移;生物体通过 呼吸作用 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6.有机合成材料包括 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 合成橡胶等。这些产品具有良好的特性,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知识点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方法。(1)分类依据:根据物质的 组成 、特性的不同进行分类。(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 一种物质 组成;混合物由 两种或两种以上 组成。纯净物有固定的 性质 和 组成 ;而混合物没有,混合物里各成分均保持各自原来的 性质 。(3)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都是指 纯净物 。单质是指由 同种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而化合物是由 不同种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有一类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一种为 氧元素 ,称为氧化物。2.常见物质的分类。按物质的组成不同,纯净物可分为 单质 和 化合物 ;单质可分为金属和 非金属 ;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元素可分为 无机 化合物和 有机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分为氧化物、 酸 、碱和盐。知识点三、物质的转化1.非金属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非金属氧化物 。所得产物大多能与水反应生成 酸 ,如 C0 +H0= HCO 。2.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 盐 或 金属氧化物 。如:Fe+S= FeS ;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 碱 。如:K0+HO==2 KOH 。3.生石灰是白色的块状物,在实际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1)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 CaO (填化学式)。在食品包装中,常用生石灰作干燥剂,其干燥原理是CaO +H0 =Ca(OH)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石灰乳常用于畜禽栏舍的消毒,某农户误将生石灰直接撒在猪圈中消毒,一段时间后发现猪的蹄部干燥开裂,有的甚至出现灼伤、溃疡,原因是 CaO与猪蹄表面的水分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可能导致灼伤,且生成的Ca(OH) 对皮肤具有腐蚀性 。(3)上述用于消毒的石灰乳要现配现用,放置过久就没有消毒作用了,其原因是 Ca(OH)+CO2= CaCO+H0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金属的冶炼。(1)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 金属单质 的过程。(2)还原剂:能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 氧 元素,从而使其被还原成 金属单质 的物质。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碳、氢气、一氧化碳。(3)含有杂质的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计算方法: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 正比例 关系。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 化学方程式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S与未知量中纯净物的 质量 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5.沉淀的颜色。(1)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AgCl 、 BaSO 。(2)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硝酸或稀盐酸的 白 色沉淀:CaC0、BaCO、AgCO、Mg(OH)、A1(0H)等。(3)红褐色沉淀: Fe(OH) 。(4)蓝色沉淀: Cu(OH) 。题型一、有机物的特性1.某工厂计划制作一批纯棉T恤,需要经历从棉花到成衣的四个主要环节:纺纱、织布、染布和制衣。根据纺织工程与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下列操作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是( )A.纺纱:将棉花纤维拉升并加捻,增强纱线的强度与韧性B.织布:把纱线织得更密实,以提升棉布的透气性与柔软度C.染布:采用直接涂抹颜料的方式上色,提高布的强度D.制衣:严格按照纸样剪裁布料,无需考虑织物的经纬方向对成品的影响【答案】A【详解】A、将棉花纤维拉升并加捻,增强纱线的强度与韧性,符合生产要求,故A正确;B、把纱线织得更密实,纱线之间的空隙减小,透气性变差,故B错误;C、工业染布采用浸染或轧染工艺(如将布浸入染缸并控制温度),而非直接涂抹颜料;后者易导致染色不均且无法渗透纤维内部,故C错误;D、剪裁时必须考虑织物的经纬方向:经纱(纵向)稳定性高,纬纱(横向)有一定弹性,忽略方向会导致成衣变形、缝合处歪斜或穿着不适,故D错误。故答案为:A。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你认为合理的是( )A.氯化钠、碳酸钙等盐中都含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都含金属元素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C.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D.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所以合金一定是混合物【答案】D【详解】A、氯化钠、碳酸钙等盐中都含金属元素,但盐中不一定都含金属元素,如硝酸铵,故选项推理错误。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C、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如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推理错误。D、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则合金中至少含有2种物质,一定是混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故选D。3.烧绿叶蔬菜时,经常会出现绿色变褐色,其主要原因是叶绿素生成暗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叶绿素虽然比较稳定,但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的中心镁原子更容易取代,生成脱镁叶绿素,某些盐(如氯化钙、氯化镁)的加入可以部分抑制叶绿素变色。(1)叶绿素的化学式C35H74O5N4Mg,叶绿素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烧绿叶蔬菜时,为防止变色应尽量不用 ;(填字母)A.食醋 B.食盐 C.食用苏打粉(碳酸钠)【答案】 有机物 A【详解】(1)根据叶绿体的化学式可知,叶绿体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2)根据题意可知,叶绿素在酸性环境下更容易变色,某些盐可以部分抑制叶绿素变色。食醋中有醋酸,食盐和碳酸钠都属于盐,所以烧绿叶蔬菜时,为防止变色应尽量不用食醋。4.下列7种物质:①甲烷②二氧化碳③氯化钡④硫酸铜⑤酒精⑥一氧化碳⑦氧化铜(1)属于有机物的是 ;(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答案】 ①⑤ ②④【分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无机物,因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物质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性质和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详解】(1)甲烷、酒精都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2)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硫酸铜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题型二、甲烷、乙炔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5.下列有关甲烷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甲烷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C.甲烷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D.甲烷燃烧只生成一种物质【答案】D【详解】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A选项正确;B、甲烷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B选项正确;C、甲烷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以防气体不纯引发爆炸,C选项正确;D、甲烷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选项错误。故选:D。6.《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是对甲烷气体在湖泊沼泽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下列有关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的化学式为B.甲烷燃烧只生成水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D.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时不可能会发生爆炸【答案】C【详解】A、甲烷的化学式为CH4,错误;B、甲烷的化学式为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错误;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正确;D、甲烷具有可燃性,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可能会发生爆炸,错误。故选C。7.人类生活生产中时常用到各种材料,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淀粉、纤维、橡胶、蛋白质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甲烷、尿素、醋酸都属于有机化合物C.棉花、羊毛、涤纶都是合成材料D.使用过的塑料、橡胶制品应回收利用【答案】C【详解】A、淀粉、纤维、橡胶、蛋白质都属于有机高分子物质,故A说法正确;B、甲烷、尿素、醋酸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有机化合物,故B说法正确;C、棉花、羊毛都是天然材料,故C说法错误;D、使用过的塑料、橡胶制品应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也可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故D说法正确。故选C。8.关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CH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分类上看:属于有机物B.从变化上看:燃烧只生成一种物质C.从性质上看:具有可燃性D.从使用上看: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答案】B【详解】A、甲烷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B、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题意;C、甲烷具有可燃性,不符合题意;D、甲烷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燃烧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需先验纯,不符合题意。故选B。题型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9.人类生活生产中时常用到各种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尿素、碳酸都属于有机化合物B.淀粉、橡胶、蛋白质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棉花、羊毛、涤纶都是合成材料D.合金熔点较组成各成分金属高【答案】B【详解】A、甲烷、尿素都属于有机化合物,碳酸虽然是含碳化合物,但其具有无机物的特性,归为无机物,选项错误;B、淀粉、橡胶、蛋白质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选项正确;C、棉花、羊毛是天然材料,不是合成材料,涤纶是合成材料,选项错误;D、合金的熔点较组成各成分金属的熔点低,选项错误,故选B。10.气温骤降,增大了市场对于羽绒服的购买需求,但目前市场上的羽绒服良莠不齐,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羽绒小样”判断是否为真羽绒,羽绒燃烧的气味与 (选填“毛发”或“纸张”)相似,其主要成分是 (选填“蛋白质”、“葡萄糖”或“脂肪”)。【答案】 毛发 蛋白质【详解】真羽绒燃烧时,会散发类似烧焦羽毛或头发的蛋白质燃烧气味 。假羽绒(如化纤材质)燃烧时则会产生类似塑料的刺鼻异味 ;真羽绒由鹅绒、鸭绒等动物羽毛组成,主要成分为 角蛋白 (蛋白质)。假羽绒多为聚酯纤维等化学合成材料,燃烧后会形成硬块状残留物 。所以羽绒燃烧的气味与毛发相似,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11.2024年9月10日,华为以惊人的“三折叠”设计震撼了全球科技界。“三折叠”手机屏幕的主要材料是聚酰亚胺(PI)薄膜,其化学式为(C16H6O6N2)n。(1)聚酰亚胺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下列P1薄膜的性质有利于实现其用途的是_________。(可多选)A.密度较小 B.强柔韧性C.低透光率 D.高耐热性【答案】(1)有机物(2)ABD【详解】(1)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聚酰亚胺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2)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P1薄膜的性质有密度较小、强柔韧性、高透光率、高耐热性,故选ABD。12.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历史悠久,泡茶过程如下图所示。茶汤的滋味取决于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1)茶多酚(C17H19N3O)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请结合其性质写出一条洗茶操作的建议: 。【答案】(1)有机物(2)用凉水快速冲洗(合理即可)【详解】(1)茶多酚(C17H19N3O) 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2)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我们可以用凉水快速冲洗。题型四、常见物质的分类13.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冰、醋酸、干冰 B.石墨、熟石灰、生石灰C.氨气、空气、消石灰 D.水银、河水、水【答案】D【详解】A、冰(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氧化物,不是单质;醋酸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B、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氢氧化钙的俗名是熟石灰,属于纯净物,不是混合物;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是由钙、氧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C、氨气是由碳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氢氧化钙的俗名是消石灰,属于纯净物,是含氧的化合物,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D、水银(Hg)是由汞元素组成的单质;河水是由水以及可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氧化物,故符合题意。故选D。14.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方法。下列对物质的归纳、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A.煤炭、黄河水、钢铁都是混合物B.氧气、氮气、干冰都是单质C.塑料、棉花、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D.碳酸、甲烷、酒精都属于有机物【答案】A【详解】A、煤炭、黄河水、钢铁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B、氧气、氮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而干冰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错误;C、塑料、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而棉花和天然橡胶属于天然材料,故C错误;D、甲烷、酒精都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而碳酸虽然含碳元素,但结构和性质都与无机物相似,所以属于无机物,故D错误;故选: A。15.2024年巴黎奥运会火炬以丙烷作为燃料,丙烷是一种轻质、高效、安全的烃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和稳定的化学性质,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稳定燃烧。以下是制取丙烷的微观示意图过程,下列关于各物质的类别判断错误的是( )A.甲为单质 B.乙为混合物C.丙为有机物 D.丁为氧化物【答案】B【详解】A、由图可知,甲为氢气,氢气是氢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选项正确;B、由图可知,乙为一氧化碳,是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丙为丙烷,为有机物,选项正确;D、由图可知,丁为水,是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选项正确,故选B。16.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写序号)。①液氧和臭氧②冰水混合物③水银④高锰酸钾溶液⑤空气⑥磷酸钙⑦不锈钢⑧葡萄糖【答案】 ②⑥⑧ ①④⑤⑦【详解】①液氧是液态氧气,液氧和臭氧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②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是由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③水银是汞的俗称,由汞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是由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④高锰酸钾溶液由高锰酸钾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⑤空气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⑥磷酸钙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是由Ca、P、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⑦不锈钢由铁、碳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⑧葡萄糖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是由C、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属于化合物的是:②⑥⑧;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④⑤⑦。题型五、金属的冶炼17.生铁的含碳量较高,坚硬较脆。熟铁含碳量低,较软韧性好。我国早在汉代就已经用“炒钢法”把生铁转化为熟铁,把生铁加热到1200℃左右成熔融状态,然后撒入矿石粉并不断翻炒,使生铁中的碳氧化。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得到不同碳含量的钢或熟铁。关于此过程中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B.有氧化反应的存在C.所得的钢是一种合金D.生铁的脆性和熟铁的韧性属于物理性质【答案】A【详解】A、生铁中的碳氧化生成了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反应,故说法错误;B、碳氧化是碳和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属于氧化反应,故说法正确;C、钢是铁的合金,故说法正确;D、生铁的脆性和熟铁的韧性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说法正确。故选A。18.在如图所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开始时,应先通氢气,再点燃酒精灯B.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C.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说明发生了反应D.该实验中,氢气表现出氧化性【答案】D【详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酒精灯,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发生爆炸,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是为了防止生成的铜在较高温度下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成氧化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说明氧化铜被还原为铜,发生了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使氧化铜被还原,氢气表现出还原性,而不是氧化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9.如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B.实验现象是试管内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试管口有液滴生成C.待药品完全反应后,应先撤去通氢气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D.本实验可以通过消耗的氢气质量来计算生成的铜的质量【答案】A【详解】A 、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氢气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 正确;B、氢气与氧化铜加热时生成铜和水,实验现象是试管内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色,试管口有液滴生成,错误;C 、待药品完全反应后,应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错误;D、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通入的氢气一部分用于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一部分用于还原氧化铜,所以不能通过消耗的氢气质量来计算生成的铜的质量,错误。故选A。20.如图为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在A 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2)实验结束后为确定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可向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 (请写出一种试剂)。(3)图中虚线框内的装置除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 。【答案】(1)黑色固体变红(2)稀盐酸/稀硫酸(3)收集CO,防止污染空气【详解】(1)CO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CuO)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Cu)和二氧化碳(CO2);氧化铜是黑色粉末,铜是红色固体,所以实验中在A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黑色粉末逐渐变红;(2)若氧化铜未完全反应,加入稀硫酸(或稀盐酸)后,氧化铜会与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呈蓝色),而铜不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所以可向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 稀硫酸(或稀盐酸),若能形成蓝色溶液,则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3)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溶液能反应,可以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由于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钙反应,该装置能收集一氧化碳,同时排出液体;图中虚线框内的装置除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收集CO,防止污染空气。题型六、常见物质的鉴定21.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或区分方法中错误的是( )A.鉴别铁粉和石墨粉时,分别加入稀盐酸,有气体放出的为铁粉B.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两瓶气体,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燃烧更旺的为氧气C.向某物质中加入氢氧化钙,混合研磨,如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则证明该物质含有铵根离子D.稀盐酸与稀硫酸的鉴别可用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盐酸【答案】D【详解】A、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分别加入稀盐酸,有气体放出的为铁粉,无明显现象的是石墨粉,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B、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燃烧更旺的为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C、向某物质中加入氢氧化钙,混合研磨,如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则证明该物质含有铵根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D、稀盐酸与稀硫酸的鉴别不能用硝酸银溶液,稀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稀硫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硫酸银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22.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除去溶液中少量的CuSO4 加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B 除去中混有的 将固体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C 分离混合溶液 通入过滤、洗涤,向滤渣中滴加适量稀盐酸D 鉴别固体和 分别取样,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闻气味A.A B.B C.C D.D【答案】C【详解】A、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除去铜,除去了杂质,没有引入新杂质,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B、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将固体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C、CaCl2、NaCl混合溶液均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进行分离,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D、分别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硫酸钾和熟石灰不反应,硫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味不同,可以区分,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23.实验目的的实现需要规范的操作和正确的方法。下列实验能实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方法A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氯化钙 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B 区别氯化钾和氯化钡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稀硫酸溶液C 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D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A.A B.B C.C D.D【答案】B【详解】A、氯化钠、氯化钙和氢氧化钠都不反应,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不能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氯化钙,故选项错误;B、氯化钾和稀硫酸不反应,氯化钡和稀硫酸可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C、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应使用pH试纸,而紫色石蕊试液只能测溶液的酸碱性,故选项错误;D、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取样加水溶解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24.下列是分析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 固体的相关实验,其中最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除去杂质 取固体, 加水溶解, 滴加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 过滤B 证明变质 取少量固体, 加水溶解, 滴加少量稀盐酸, 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C 确定成分 取少量固体, 加入石灰水, 过滤, 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D 测定含量 取少量固体, 加入足量稀盐酸, 直接用排水法收集 VmL 气体A.A B.B C.C D.D【答案】A【详解】A、除去杂质即除去混合溶液中的碳酸钠,采取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全部转变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钙,过滤去碳酸钙沉淀即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故实验方案正确;B、证明变质即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应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已变质;若滴加少量稀盐酸,即使部分变质,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也不会产生气泡,故实验方案错误;C、确定成分即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存在,采取加入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此时滴加酚酞变红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实验方案错误;D、测定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含量,采取加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用排水法收集VmL气体;但由于二氧化碳还可以溶于水,因此所测得体积并非二氧化碳的体积,故实验方案错误。故选A。题型七、酸、碱、盐的鉴别25.下列是某同学设计的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滴加酚酞试液 ②滴加碳酸钠溶液 ⑧滴加氯化钙溶液④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⑤加入锌粒 ⑥加入铁锈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④C.①②⑧⑤ D.①②④⑤【答案】A【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详解】①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显碱性、酸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红色、无色,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的是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③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均不反应,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不能鉴别;④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不能鉴别;⑤锌粒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分别加入锌粒,产生气泡的是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⑥铁锈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分别加入铁锈,溶液颜色变黄的是稀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①②⑤⑥可以鉴别。故选:A。【点睛】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26.下列试剂中,能把NaOH溶液、稀硫酸、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NaCl溶液 B.溶液 C.溶液 D.稀盐酸【答案】B【详解】A、NaCl溶液与NaOH溶液、稀硫酸、BaCl2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B、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NaOH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C、溶液与NaOH溶液、稀硫酸、BaCl2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与稀硫酸、BaCl2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B。27.小科在四个烧杯中分别倒了澄清石灰水、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一时疏忽忘记贴上标签,现只有无色酚酞和紫色石蕊两种指示剂,他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后四个烧杯中液体的颜色如图所示。则D溶液是 (填化学式),区分B和C可以用 (填“A”或“D”)。【答案】 NaCl A【分析】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碳酸盐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详解】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故由题意可知D中加入的是紫色石蕊试液,且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说明其显中性、D溶液是氯化钠溶液,故填:NaCl;A显无色说明加入的是酚酞试液且由上述分析可知A是稀盐酸,不能是酚酞变色;则BC是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根据A即稀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气泡现象,而与氢氧化钙反应时无明显现象,故可加入A鉴别。故填:A。28.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溶液,小丽对其成分做如下探究。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取少量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 溶液部分变质(1)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滴加足量溶液的目的是 。(3)下列物质:①溶液,②溶液,③溶液,④溶液。其中能替代小丽实验中溶液的是 (填序号)。【答案】(1)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加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2)检验并除去碳酸钠,避免碳酸钠对后续的实验产生干扰(3)①、②【详解】(1)依据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溶液中含有变质生成的碳酸钠和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加入氯化钙溶液时,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滴加酚酞试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会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红色;(2) 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碳酸钠,避免碳酸钠对后续的实验产生干扰;(3)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②碳酸钠和硝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③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④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③④中均生成氢氧化钠,干扰原溶液中氢氧化钠的检验,故①溶液、②溶液均均可用于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题型八、材料的利用与发展29.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最外层使用了一种名为“特氟隆”的合成纤维, 足以抵御微陨石的袭击和宇宙辐射。根据舱外航天服的功能与用途,下列关于“特氟隆”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易磨损 B.着火点低C.导热性能好 D.属于无机材料【答案】A【详解】“特氟隆”的合成纤维, 足以抵御微陨石的袭击和宇宙辐射,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辐射能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0.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场馆建设体现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1)亚运场馆所用的钛合金属于(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2)亚运游泳馆的水, pH 在7~8为最佳。小金想测量池水的pH,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池水后,滴在 pH 试纸上,显色后与 进行对照并读取结果。(3)比赛期间,场馆内产生的垃圾需分类投放,以下垃圾可以和废弃矿泉水瓶投放在一起的是 (填字母,可多选)。A.纸盒 B.铝合金衣架 C. 鱼骨头【答案】 A 标准比色卡 AB【详解】(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则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2)测量池水的pH,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池水后,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并读取结果;(3)废弃矿泉水瓶可回收再利用,属于可回收垃圾;纸盒、铝合金衣架可回收再利用,可以和废弃矿泉水瓶投放在一起;鱼骨头属于厨余垃圾。故选AB。31.科学,生活中无处不在。当你仔细观察时,便会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如图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至少答两点)。(2)某食品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生石灰,请勿食用”。“请勿食用”的原因: 。(3)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人工合成材料的是( )A.木制砧板B.保鲜膜C.纯棉围裙D.塑料菜盆E.陶瓷餐具【答案】(1)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生成的熟石灰具有腐蚀性(3)BD【详解】(1)金属制成电缆,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金属制成热水壶和铁锅,说明金属具有导热性,金属拉成金属丝,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故填导电性、导热性或延展性。(2)食品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生石灰,请勿食用”。“请勿食用”的原因是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生成的熟石灰具有腐蚀性,食用后会对人体产生伤害,故填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生成的熟石灰具有腐蚀性。(3)A、木制砧板属于天然材料,选项错误;B、保鲜膜是一种塑料,属于人工合成材料,选项正确;C、纯棉围裙属于天然材料,选项错误;D、塑料菜盆属于人工合成材料,选项正确;E、陶瓷餐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人工合成材料,选项错误,故填BD。32.“科技创新、材料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①“辽宁号”航母的服役举世瞩目。钢铁是制造航母的主要材料,它易与空气中的水、 等发生反应而锈蚀,请你列举一种防止钢铁锈蚀的方法 。②可降解塑料的问世,既方便了生活,又减少了“白色污染”。塑料属于 材料(填“复合”或“合成”)。【答案】 氧气(或O2) 刷油漆(或保持干燥等) 合成【详解】①钢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钢铁表面涂漆、镀一层金属等方法可以防止钢铁生锈;②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点精讲】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考点梳理与巩固专题04 有机物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知识点一、常见的有机物1.有机物是一类 (除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以外),大多数有机物含有 等元索。常见的有机物有 、丁烷、乙炔、 等。2.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易 ,能作为燃料而使用;打火机内的液体主要成分是 ,是利用它的可燃性; 燃烧时温度比较高,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当我们的衣服上沾上油渍时常用汽油来洗,这是因为 能溶解油渍。3.大部分的有机物熔点较 、易 、不易 、易 等;许多有机物,如酒精、乙醚、苯等都是常见的很好的溶剂。4.有机物是生物体各组织的主要成分。人体的 和体内各组织的 都需要它的参与。人体内最基本的有机物有 等,其中 是人体消耗能量的来源,也是合成人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原料; 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主要以贮存能量的形式存在于体内。5.自然界中各种无机物通过 ,从自然环境进入生物圈,变成有机物;各种有机物再通过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进行转移;生物体通过 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6.有机合成材料包括 和 等。这些产品具有良好的特性,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知识点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方法。(1)分类依据:根据物质的 、 的不同进行分类。(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 组成;混合物由 组成。纯净物有固定的 和 ;而混合物没有,混合物里各成分均保持各自原来的 。(3)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都是指 。单质是指由 组成的纯净物;而化合物是由 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有一类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一种为 ,称为氧化物。2.常见物质的分类。按物质的组成不同,纯净物可分为 和 ;单质可分为 和 ;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元素可分为 化合物和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分为氧化物、 、碱和盐。知识点三、物质的转化1.非金属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所得产物大多能与水反应生成 ,如 C0 +H0= 。2.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 或 。如:Fe+S= ;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 。如:K0+HO==2 。3.生石灰是白色的块状物,在实际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1)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在食品包装中,常用生石灰作干燥剂,其干燥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石灰乳常用于畜禽栏舍的消毒,某农户误将生石灰直接撒在猪圈中消毒,一段时间后发现猪的蹄部干燥开裂,有的甚至出现灼伤、溃疡,原因是 。(3)上述用于消毒的石灰乳要现配现用,放置过久就没有消毒作用了,其原因是 Ca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金属的冶炼。(1)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 的过程。(2)还原剂:能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 元素,从而使其被还原成 的物质。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碳、氢气、一氧化碳。(3)含有杂质的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计算方法: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 关系。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S与未知量中纯净物的 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5.沉淀的颜色。(1)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2)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硝酸或稀盐酸的 色沉淀:CaC0、BaCO、AgCO、Mg(OH)、A1(0H)等。(3)红褐色沉淀: 。(4)蓝色沉淀: 。题型一、有机物的特性1.某工厂计划制作一批纯棉T恤,需要经历从棉花到成衣的四个主要环节:纺纱、织布、染布和制衣。根据纺织工程与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下列操作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是( )A.纺纱:将棉花纤维拉升并加捻,增强纱线的强度与韧性B.织布:把纱线织得更密实,以提升棉布的透气性与柔软度C.染布:采用直接涂抹颜料的方式上色,提高布的强度D.制衣:严格按照纸样剪裁布料,无需考虑织物的经纬方向对成品的影响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你认为合理的是( )A.氯化钠、碳酸钙等盐中都含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都含金属元素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C.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D.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所以合金一定是混合物3.烧绿叶蔬菜时,经常会出现绿色变褐色,其主要原因是叶绿素生成暗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叶绿素虽然比较稳定,但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的中心镁原子更容易取代,生成脱镁叶绿素,某些盐(如氯化钙、氯化镁)的加入可以部分抑制叶绿素变色。(1)叶绿素的化学式C35H74O5N4Mg,叶绿素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烧绿叶蔬菜时,为防止变色应尽量不用 ;(填字母)A.食醋 B.食盐 C.食用苏打粉(碳酸钠)4.下列7种物质:①甲烷②二氧化碳③氯化钡④硫酸铜⑤酒精⑥一氧化碳⑦氧化铜(1)属于有机物的是 ;(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题型二、甲烷、乙炔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5.下列有关甲烷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甲烷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C.甲烷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D.甲烷燃烧只生成一种物质6.《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是对甲烷气体在湖泊沼泽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下列有关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的化学式为B.甲烷燃烧只生成水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D.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时不可能会发生爆炸7.人类生活生产中时常用到各种材料,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淀粉、纤维、橡胶、蛋白质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甲烷、尿素、醋酸都属于有机化合物C.棉花、羊毛、涤纶都是合成材料D.使用过的塑料、橡胶制品应回收利用8.关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CH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分类上看:属于有机物B.从变化上看:燃烧只生成一种物质C.从性质上看:具有可燃性D.从使用上看: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题型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9.人类生活生产中时常用到各种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尿素、碳酸都属于有机化合物B.淀粉、橡胶、蛋白质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棉花、羊毛、涤纶都是合成材料D.合金熔点较组成各成分金属高10.气温骤降,增大了市场对于羽绒服的购买需求,但目前市场上的羽绒服良莠不齐,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羽绒小样”判断是否为真羽绒,羽绒燃烧的气味与 (选填“毛发”或“纸张”)相似,其主要成分是 (选填“蛋白质”、“葡萄糖”或“脂肪”)。11.2024年9月10日,华为以惊人的“三折叠”设计震撼了全球科技界。“三折叠”手机屏幕的主要材料是聚酰亚胺(PI)薄膜,其化学式为(C16H6O6N2)n。(1)聚酰亚胺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下列P1薄膜的性质有利于实现其用途的是_________。(可多选)A.密度较小 B.强柔韧性C.低透光率 D.高耐热性12.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历史悠久,泡茶过程如下图所示。茶汤的滋味取决于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1)茶多酚(C17H19N3O)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请结合其性质写出一条洗茶操作的建议: 。题型四、常见物质的分类13.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冰、醋酸、干冰 B.石墨、熟石灰、生石灰C.氨气、空气、消石灰 D.水银、河水、水14.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方法。下列对物质的归纳、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A.煤炭、黄河水、钢铁都是混合物B.氧气、氮气、干冰都是单质C.塑料、棉花、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D.碳酸、甲烷、酒精都属于有机物15.2024年巴黎奥运会火炬以丙烷作为燃料,丙烷是一种轻质、高效、安全的烃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和稳定的化学性质,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稳定燃烧。以下是制取丙烷的微观示意图过程,下列关于各物质的类别判断错误的是( )A.甲为单质 B.乙为混合物C.丙为有机物 D.丁为氧化物16.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写序号)。①液氧和臭氧②冰水混合物③水银④高锰酸钾溶液⑤空气⑥磷酸钙⑦不锈钢⑧葡萄糖题型五、金属的冶炼17.生铁的含碳量较高,坚硬较脆。熟铁含碳量低,较软韧性好。我国早在汉代就已经用“炒钢法”把生铁转化为熟铁,把生铁加热到1200℃左右成熔融状态,然后撒入矿石粉并不断翻炒,使生铁中的碳氧化。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得到不同碳含量的钢或熟铁。关于此过程中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B.有氧化反应的存在C.所得的钢是一种合金D.生铁的脆性和熟铁的韧性属于物理性质18.在如图所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开始时,应先通氢气,再点燃酒精灯B.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C.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说明发生了反应D.该实验中,氢气表现出氧化性19.如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B.实验现象是试管内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试管口有液滴生成C.待药品完全反应后,应先撤去通氢气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D.本实验可以通过消耗的氢气质量来计算生成的铜的质量20.如图为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在A 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2)实验结束后为确定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可向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 (请写出一种试剂)。(3)图中虚线框内的装置除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 。题型六、常见物质的鉴定21.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或区分方法中错误的是( )A.鉴别铁粉和石墨粉时,分别加入稀盐酸,有气体放出的为铁粉B.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两瓶气体,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燃烧更旺的为氧气C.向某物质中加入氢氧化钙,混合研磨,如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则证明该物质含有铵根离子D.稀盐酸与稀硫酸的鉴别可用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盐酸22.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除去溶液中少量的CuSO4 加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B 除去中混有的 将固体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C 分离混合溶液 通入过滤、洗涤,向滤渣中滴加适量稀盐酸D 鉴别固体和 分别取样,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闻气味A.A B.B C.C D.D23.实验目的的实现需要规范的操作和正确的方法。下列实验能实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方法A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氯化钙 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B 区别氯化钾和氯化钡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稀硫酸溶液C 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D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A.A B.B C.C D.D24.下列是分析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 固体的相关实验,其中最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除去杂质 取固体, 加水溶解, 滴加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 过滤B 证明变质 取少量固体, 加水溶解, 滴加少量稀盐酸, 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C 确定成分 取少量固体, 加入石灰水, 过滤, 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D 测定含量 取少量固体, 加入足量稀盐酸, 直接用排水法收集 VmL 气体A.A B.B C.C D.D题型七、酸、碱、盐的鉴别25.下列是某同学设计的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滴加酚酞试液 ②滴加碳酸钠溶液 ⑧滴加氯化钙溶液④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⑤加入锌粒 ⑥加入铁锈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④C.①②⑧⑤ D.①②④⑤26.下列试剂中,能把NaOH溶液、稀硫酸、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NaCl溶液 B.溶液 C.溶液 D.稀盐酸27.小科在四个烧杯中分别倒了澄清石灰水、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一时疏忽忘记贴上标签,现只有无色酚酞和紫色石蕊两种指示剂,他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后四个烧杯中液体的颜色如图所示。则D溶液是 (填化学式),区分B和C可以用 (填“A”或“D”)。28.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溶液,小丽对其成分做如下探究。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取少量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 溶液部分变质(1)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滴加足量溶液的目的是 。(3)下列物质:①溶液,②溶液,③溶液,④溶液。其中能替代小丽实验中溶液的是 (填序号)。题型八、材料的利用与发展29.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最外层使用了一种名为“特氟隆”的合成纤维, 足以抵御微陨石的袭击和宇宙辐射。根据舱外航天服的功能与用途,下列关于“特氟隆”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易磨损 B.着火点低C.导热性能好 D.属于无机材料30.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场馆建设体现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1)亚运场馆所用的钛合金属于(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2)亚运游泳馆的水, pH 在7~8为最佳。小金想测量池水的pH,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池水后,滴在 pH 试纸上,显色后与 进行对照并读取结果。(3)比赛期间,场馆内产生的垃圾需分类投放,以下垃圾可以和废弃矿泉水瓶投放在一起的是 (填字母,可多选)。A.纸盒 B.铝合金衣架 C. 鱼骨头31.科学,生活中无处不在。当你仔细观察时,便会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如图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至少答两点)。(2)某食品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生石灰,请勿食用”。“请勿食用”的原因: 。(3)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人工合成材料的是( )A.木制砧板B.保鲜膜C.纯棉围裙D.塑料菜盆E.陶瓷餐具32.“科技创新、材料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①“辽宁号”航母的服役举世瞩目。钢铁是制造航母的主要材料,它易与空气中的水、 等发生反应而锈蚀,请你列举一种防止钢铁锈蚀的方法 。②可降解塑料的问世,既方便了生活,又减少了“白色污染”。塑料属于 材料(填“复合”或“合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考点精讲】浙教版九上-专题04 有机物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2.3~2.6,知识梳理 题型强化)-原卷版.doc 【考点精讲】浙教版九上-专题04 有机物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2.3~2.6,知识梳理 题型强化)-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