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4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4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从家中出走,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死后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他就是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托翁)。
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课堂导入




(节选)
《复活》
复活之路的第一步
列夫·托尔斯泰
Resurrection
1.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和创作背景。
2.把握《复活》的主要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分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3.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
4.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理解小说中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以及小说标题“复活”的意蕴。
学习目标
回顾作者一生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成长经历:
① 出身贵族,家族是俄罗斯最重要家族之一。
② 青年时代和其他贵族一样,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流连社交场,吃喝嫖赌。
③ 成年旅居欧洲,了解到西方人文主义和平等
的思想,走出上层贵族圈,深度思考俄罗斯未
来的出路。
④ 放弃贵族生活,放弃财富和地位,选择与农民为伍,在自家380公顷巨型庄园搞土地改革,把土地还给农奴掌管。兴办学校,教穷苦孩子识字、数学和信仰宗教。
⑤ 晚年决定放弃家产,甚至著作版权,遭到家庭
和社会不理解,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82岁高龄,
离家出走,最后,死在一个乡间火车站。
从贵族的奢华生活到对农民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再到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反思。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对人性的拷问,对社会的反思,也是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托尔斯泰完成从“物质”贵族到“精神”贵族的蜕变。
创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真实的的事:
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
这个年轻的陪审员认出她就是被他糟蹋过的姑娘, 来找法院检察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肥沃的心田里,经过若干年的酝酿,开始萌芽、长大,终于成为一株参天大树。这就是《复活》产生的渊源。
创作渊源
研习活动一:
诵读课文,梳理情节
1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 情 回 顾
任务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事件
情节 分层 段落 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长凳交谈
探问旧事
回避躲闪
讨要卢布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结束会面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探监——相认——赎罪)
1-26段
27-52段
53-70段
71-78段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课前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依据情节结构划分段落,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1-26
27-52
53-70
71-78
开端:隔栏相见
发展:长凳交谈
高潮:讨要卢布
结局: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玛斯洛娃
探问旧事
回避躲闪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任务一
任务二:《复活》作为名著,版本众多,你认为哪个更能体现选文的情节,请说说理由。
1.点明相认的地点:监狱
2.象征阻隔(身份、心理、情感……)
任务三:结合选文,思考“铁栅栏”的妙处?
研习活动二:
分析心理,鉴赏人物
2
请你赏析本文中,托尔斯泰如何巧妙地描写主人公难以捉摸、变化迅速的内心世界的?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1)直接心理描写(全知视角的第三人称心理分析、内心独白)
(2)间接心理描写。
①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②以细节的呼应、变化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思想的变化。
分析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聚焦聂赫留朵夫:语言描写
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阅读文本,找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谓有几次变化?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1.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P4)
①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
②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一)根据所选文段,聚焦称呼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2.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斗争后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P63)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嫌恶她,而是亲切,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一)根据所选文段,聚焦称呼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3.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P72)
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一)根据所选文段,聚焦称呼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二)聚焦心理活动,体会心理变化。
下面是一些关于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请分析人物心理。
(1)“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P12)
反映的心理:
为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误深切悔恨和自责,为曾经善良纯真的玛丝洛娃现在的沉沦和堕落感到心痛。
(2)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P59-61)
反映的心理:
聂赫留朵夫渴望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但是面对沉沦风尘自甘堕落的玛丝洛娃,他产生了动摇。这时候的他虽然已经开始“复活”,但并不彻底,还处于“摇摆”的状态,不够坚定。
(3)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P66、67)
反映的心理:
聂赫留朵夫开始坚定自己的想法,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三)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
●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忏悔者、赎罪者。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形象】
“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托尔斯泰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转向另一种思想感情的极端转变。
心灵辩证法
分析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一)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笑”用笔最多的,请找出来,
体会其心理。
此时,玛丝洛娃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善于讨好,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多“媚笑”,只为讨好,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最真实的情感的呢?
“眼睛”
1.把她那张眼睛斜睨(nì)的笑盈盈的凑近铁栅栏。(3)
2.她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3.······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4.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5.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6.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7.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8.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39)
9.她忽然瞟了她一眼。(43)
10.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70)
(二)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眼神用笔很多,请找出来,体会其心理。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对这个曾经欺骗自己、现在却想救赎她的人,心怀不屑,甚至仇恨,刻画了玛丝洛娃的冷漠无情。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表现了玛丝洛娃悲惨但冷漠无情的形象特点。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
他。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三)根据选文,分析其心理状态?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P64)
动作描写,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人物形象赏析——玛丝洛娃】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且冷漠无情。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玛丝洛娃
鄙夷不屑
势利世俗
自甘堕落
倔强冷漠
聂赫留朵夫
痛苦自责
自我欣赏式的忏悔
矛盾动摇
决心唤醒玛丝洛娃灵魂
聂赫留朵夫的灵魂救赎之路是
基于玛丝洛娃的反应和表现而进行的。
研习活动三:
品读文本,鉴赏环境
3
【明确】托尔斯泰选取监狱作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相认的背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了混乱、嘈杂的环境特点,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
【课文中的环境是一座监狱,极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别的内涵。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
研习活动四:
拓展延伸,主题探究
4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复活”经历了几个阶段?思考这部小说中以“复活”为题的深层意蕴。
合作探讨
观点一:“复活”指的是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三个阶段:
①探监时忏悔赎罪,自我感动,处于“利己”的自私阶段
②看到她索要卢布自甘堕落时犹豫是否要救赎她
③决定拯救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精神苏醒,实现“利她”的精神复活。
合作探讨
聂赫留朵夫通过救赎她人完成自我救赎,进而实现了“复活”的第一步。
观点二:“复活”指的是玛丝洛娃人性的复活。
(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三个阶段:
①蔑视痛恨聂赫留朵夫
②索要卢布捞取好处,自甘堕落
③逐渐不再抗拒,接受救赎。
合作探讨
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和坚持让玛丝洛娃被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课文节选部分是玛丝洛娃复活的萌芽。
(74)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手。
(76)“好的,那您就来吧。”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①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②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③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合作探讨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①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②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③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合作探讨
观点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主旨探究
【主题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结合创作背景,谈谈在主题上有何深层意蕴?
“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寄寓了作者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总 结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追求。
作业布置
《雷雨》中的周朴园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地主家的男性继承人,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是主仆关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是侄少爷和女仆的关系。请比较中俄两国作家是如何演绎相似故事的?两则故事有何异同点?写一篇文学鉴赏,字数不少于400字。(要求:可以从文本内容、表现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