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以豁达态度超越时空阻隔,传递出普世性的团圆祝愿 。
豪放不羁
渴望报国
旷达潇洒
豁达乐观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 十年一梦,亦哭亦歌
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语言建构
与运用
审美鉴赏
与创造
文化传承
与理解
课程目标
思维发展
与提升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
学习鉴赏诗词虚实相生、白描的艺术手法。
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感受豪放派代表苏轼不一样的一面。

知 人 论 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温故知新——作者简介
才子佳人
王弗(1039年—1065年),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幼承庭训,颇通诗书。16岁嫁给苏轼。她聪慧谦谨,知书达理,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不仅如此,王弗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有“幕后听言”的故事。可见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文学上的知音,而且是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王弗去世后,苏轼悲痛万分,他按照父亲苏洵的安排,将妻子安葬在母亲的坟旁。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上种植了30000株松树,以寄托他的哀思。
①王 弗(1039—1065)。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十六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二十七。
②王闰之(1048—1093)。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25年之后,王闰之去世。苏东坡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苏轼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去世后,其弟苏辙按照兄长的意思,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拓展:苏轼的三任妻子
③王朝云(1062—1096),字子霞。浙江钱塘人。苏轼的红颜知己和侍妾。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伎。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独具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之,纳为常侍。
王朝云比他小26岁。在苏轼最困难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和他共渡难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在苏轼晚年的流放生涯中,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是他一生中最忠贞的伴侣和朋友。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11年,即先于苏轼病逝。年仅34岁。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修筑六如亭以纪念,他撰写悼念亡妻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墓如今已成为当地万人参拜的名胜古迹。
拓展:苏轼的三任妻子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整十年。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创作背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mǎo
词牌名
点明写作时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交代写作内容。
(梦到亡妻,抒发思念、伤感之情)
解题
诗歌题材
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后题材扩大,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视为悼亡诗的巅峰之作。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诵读释义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mǎo
zhēng
bìn
xuān
gāng
再读诗歌:疏通字词和文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茫茫:双方茫然不相知。
纵使:纵然,即使。
幽梦:隐约迷离的梦。
轩窗:窗户。
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再读诗歌:疏通字词和文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我夫妻一生一死,已经整整十年,茫然不相知,我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因为我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再读诗歌:疏通字词和文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长着小松树的山冈上。

赏析诗歌
本词题为“记梦”——写“梦”,本词的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围绕“梦”写了哪几个部分呢?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整体感知

梦 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思考:
一、这十年经历了什么?
二、如何理解“两茫茫” 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三、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无处”是什么意思,话的是什么“凄凉”?
五、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什么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呢?
思考:在妻子离世后的十年,苏轼经历了什么?
亲人离世: 生命无常,爱人不再。
仕途不顺: 多遭贬谪,颠沛流离。
1065年妻子王弗去世。
1066年父亲去世,苏轼与苏辙回乡守孝三年。
1069守孝期满,苏轼重返官场。
1071年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苏轼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道判。
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归。
1.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不矛盾。
①说不思量,即是思量。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更显思妻之情的深沉。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难忘”直抒胸臆,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2.联系苏轼生平,思考“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的“凄凉”表现在什么方面?
(1)思念亡妻之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2)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
3.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什么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呢?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其中,仕途坎坷,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①丧妻之痛。②政治失意。
“纵使”是想象,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概括了词人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4. 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上片主要是梦前,写尽了相思之苦,为下片“记梦”作好了铺垫 。
①白描,“小轩窗,正梳妆”,用白描的手法,以妻子对镜梳妆的日常生活镜头,再现当年闺房生活的温馨。
②虚写,在梦境中见到妻子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
十年的时间,那些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忘不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相思之情。
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梦中相聚,应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可是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 运用了什么手法?
细节描写,两人无需言语,因为伤感到极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①运用对写法(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树的山冈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
②以景结情,营造了哀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3.“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
这是一首悼亡词。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妻已逝, 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 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总结主题
总结
主题:题虽为记梦,实际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充满凄婉哀伤。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恨绵绵无绝期
记梦
梦前思量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现实
梦境
现实
理解性默写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本文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 ,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由梦境拉回现实,凄凉黯然之情乍现的一句是: , ,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达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的句子是: , 。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
, 。
不思量 ,自难忘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理解性默写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与其说是写梦中情形,毋宁说是回忆当年的闺房之乐。
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 ”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起来,用白描手法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小轩窗 ,正梳妆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明月夜 ,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