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共读诸子修身立心4.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礼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5.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庄子》6. *兼爱/《墨子》儒家君子 仁者爱人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墨家侠士 兼爱众生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在经过此前千百年的沉积酝酿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大爆发。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思想大繁荣的轴心时代,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争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法家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三大主流:儒家、道家、法家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提问孔子学生相关内容·姓名:名丘,字仲尼公民身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成就: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公元前551出身没落贵族三岁丧父前504年任鲁国司空前500年任鲁国大司寇前496年周游列国十四年,困厄陈蔡: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如丧家之犬前483年返鲁从教,整理文献前482年颜回逝世前480年子路逝世前479年病逝,葬于泗水前483年孔鲤逝世·重要生平经历·《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我总结·速读课文,标好段序、划出字词。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章节顺序变化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敏:勤勉 而:表并列就:靠近 有道:指有才艺或者道德的人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已:通“矣”【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第三条是行动上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排除干扰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君子“好学”要做到哪几条?什么是好学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对……怎么样【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第二章“礼”“乐”是什么关系?孔子为什么推崇以礼治国?“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见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放纵),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记》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由此可见?抒情感,促和谐分等级,讲秩序礼乐仁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内在核心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闻:听到,听见 道:道理、真理【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即道德规范。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孔子对于“道”具有怎样的态度?强调“道”的重要性,孔子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小利。”对比论证,孔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提出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义利观”的不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重义轻利喻:知晓,明白义:道义论证方法?“义利观”有什么不同?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反对见利忘义,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思考:孔子反对获“利”吗?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贤者齐:向……看齐,与……平等。内:名词作状语,在心里。省:检查,反省。【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当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类似的缺点)。”第五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而思齐的重要性。现代人启示:看到和自己半斤八两的搭子一跃班级第一名,看到同桌睡觉?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质朴、朴实 文:文饰、文采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第六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配合适当,达到“质”与“文”的平衡。思考:如何“质”与“文”的关系 为何说君子要“文质彬彬”保持平衡 “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又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文和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只有配合得当才完美。2022年8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去年引发极大争议的贾浅浅(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女儿)名列其中,再次引发舆论发酵。《雪天》我们一起去尿尿,你,尿了一条线,我,尿了一个坑!它有内容吗?有。但“质朴”到了极致,直接描绘了一个原始、不加任何修饰的生活场景。它有 “文”的一面吗?它几乎没有任何艺术性的修饰,就像一句大白话被分行断开。这就是典型的 “质胜文” 。因为它只有极其原始粗粝的“内容”,而完全放弃了“文采”的雕琢和提升,所以给大多数读者的观感就是“野”——粗野、简陋、缺乏美感,难以被承认为艺术。“质胜文则野” → 好比某些(被网友调侃的)“屎尿屁诗”·拓展阅读·>“文胜质则史” → 好比某些“青春疼痛文学”《殇》那破碎的流年缱绻了谁的韶华,指尖滑落的微光湮灭在记忆的沙。让孤独的星辰泣露、昙花喑哑。校园里的少男少女,都市生活的俊男靓女,以友情爱情为载体,悲伤疼痛作底色,书写带着阴影的孤独和落寞。文(文采/修饰): 词汇非常“华丽”!如“破碎的流年”、“缱绻”、“韶华”、“湮灭”、“泣露”、“喑哑”等都看似很有文采。质(内容/情感): 只堆砌了一系列关于悲伤的华丽词汇。这就是典型的 “文胜质” 。外表辞藻华丽,但内核苍白无力,显得矫揉造作,非常“史”——虚浮、粉饰、华而不实。<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其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汪曾祺《人间草木》启发:如果写一篇文章,质是文章的内容/思路,文是文章的文采,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大。已:停止【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程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第七章:曾子表达了对读书人的要求: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的勇气。(刚毅的品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目标:以仁为己任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为山:堆积土山 篑:盛土的竹筐平地:填平洼地 虽:即使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译文】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即使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第八章:孔子用 的论证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强调成功与失败的根源都在于自己。所以我们做事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另一种理解:当止则止,即便只差一筐土,也要停下来;当进则进,只倒了一筐土,也要坚持往前走。衡量当止还是当进的标准,就是儒家强调的道义准则。比喻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通“智”,智慧。【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原因: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然则“仁者”为什么会不忧呢 ①有仁德之心的人会把仁推己及人,他待所有人好,所有人也不会害他,他不需要忧虑;②有仁德之心的人内心装着别人,这样的人心胸宽广,遇到所有的事不会计较,不会担忧。③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会不忧呢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日忧成败,一日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干”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 然则不做怎么样 不做便连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 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说呢 。——梁启超不成功,便成仁。朝着远大目标,人类历史的大方向前进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第十章阐释了什么是“仁”,以及实现“仁”的途径。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克制,约束。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由:凭、靠着 目:条目,细则敏:聪慧 事:实践、从事【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他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慧,让我实践您这话吧。”仁克己复礼由己——具体要求视听言动合乎礼对内对外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研读第十章,结合时代背景说说孔子为什么一定要推行克己复礼的原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克己复礼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益处?“仁”的目的--复礼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孔子崇古,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参考译文: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那么丰富多彩,真是完美啊!我依从周代的。”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谈谈克己复礼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益处?要管住嘴和手,先关注眼睛和耳朵。要知止,凡是与我无关的,不看不听。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有边界感,懂得知止。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被欲望驱使,做出一些让自己事后追悔莫及的行为。比如,为了追求短暂的口腹之欲,暴饮暴食,损害了身体健康;在同学相处中,被情绪左右,随意发表不当言论,伤害他人。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言:字。 其:大概,也许。恕: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第十一章阐释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忠恕之道”。“忠恕之道”的核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恕=如+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忠:立人达人己欲立(立身修德)而立人,己欲达(通达事理)而达人。《雍也》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是“恕”道,“宽恕”就是仁的表现,我们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倡导相互尊重、将心比心,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体现尊重个体的平等观,具有普世价值。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激发人的情感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 迩:近【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第十二章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指出了学《诗》的益处。本章指出《诗》有什么作用?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休养身心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三是诗识,“鸟兽草木”;治国齐家致知本章讲的是学《诗》的益处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1.“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2. “观”,“观风俗之得失”, 《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3.“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4. “怨”就是不满,《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死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的乐土。乐土啊美好乐土,那是安居好去处!)“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很宏大的追求,相比之下了解植物名,是微小的追求。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重建我们与自然的联系。从此以后,那不再只是一朵花,一朵粉红色的花,当你念出它的名字,你们就是老相识了。当知万物命名乃是诗意的开端如何理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林里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他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若是你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若是你对于微小都怀有这样的爱,……那么,一切对于你就较为轻易、较为一致、较为容易和解了,也许不是在那惊讶着退却的理智中,而是在你最深的意识、觉醒与悟解中得到和解。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当知为万物命名乃是诗意的开端。人不是在看见玫瑰的时候有了灵魂,而是在为玫瑰命名的时候。——熊培云《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尝试和自然万物建立关联,在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中重新认识自己寻求自我生命的打开方式《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李泽厚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作文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当代社会,短视频平台兴起“假励志”热潮:部分网红虚构“逆袭故事”收割流量,而真正踏实努力的普通人却鲜有关注;社交媒体上,情绪化言论、虚假信息泛滥,理性声音常被淹没。材料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采访时称“科学家应做社会的‘良心’”,呼吁青年坚守真理、抵制浮躁。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上述现象有何感悟与思考?请结合《论语》十二章的智慧,写一篇作文提纲。自选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200字。格式要求如下: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1:内容+论据分论点2:内容+论据分论点3:内容+论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