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兼爱墨子同样是面对乱世,儒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姿态,立志推行“仁政”、重构“礼治”,哪怕奔波列国也要扭转乱象;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以让社会自归稳定。今天,又有一位圣人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救世之方”,他就是墨子。不同于儒家对“礼”的坚守,也不同于道家“无为”的超脱,墨子带着最朴素的民生关怀向我们走来,为治理乱世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导入墨子思想①兼爱非攻。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认为应该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共处。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主张遵循天的意志,相信鬼神的存在,从此约束人们的行为。墨子思想③尚同尚贤。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1. 朗读全文,结合注释翻译,积累高频实词、虚词“也” 。2.划出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梳理文脉,理解墨子论述逻辑的严密性,体会兼爱思想的内涵。3. 品味语言,体会其语言的浅显和反复论说的特点。4.结合现实,思考儒道墨三家思想学说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思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要求】:第一遍,自主翻译,不懂可查;第二遍,自主翻译,尽量不看注释,不会及时标记;第三遍,读原文,脑中自觉翻译,难点处重点标记。2.刻意关注虚词 “也” 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语基》第356页“也” ,掌握常见用法和意义。第一课时议1.小组交流,解决文言学习中的疑难点。2. 两两结合,轮流翻译文章中含有虚词“也”的 句子,难以理解之处做好标记。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把……作为……的人于是、就(表承接)何尝否定判断词,不治疗就这样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考察同“尝”,尝试宾语前置句互相亲爱、友好。爱自己【宾语前置】使···受损失使自己得利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从哪里而起?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与父,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即使慈爱宾语前置据使···受损失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么互相亲爱、友好译文: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这样名作动,偷窃者家使···获利自己名作动,伤害卿大夫的封地纷乱之事完备、全部译文: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假使像,如还看待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弟弟和子女同“无”,没有同“又”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还有互相扰乱封地相互攻伐封国封地侵夺封国攻伐有:同“又”;同“无”,没有假使像这样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译文: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怎么动词,憎恨,讨厌互相动词,憎恨,讨厌就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鼓励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展与评准确翻译下列句子(要求先解释标红词语,再翻译句子)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2.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3.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4.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5.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6.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展与评准确翻译下列句子(要求先解释标红词语,再翻译句子)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以……为:把……作为 治:治理所自起:从哪里产生;自:从;起,兴起,发生 焉:于是译: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 于是才能去治理。2.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 攻:治疗 然:这样译: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展与评3.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臣子:臣和子 孝:孝敬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译: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力。4.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名词作动词,伤害译: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来使自己获利。展与评5.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看待 恶施: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译: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6.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恶”1 :怎么 “恶”2:动词,憎恨,讨厌 劝:鼓励译:所以圣人把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务的人,怎么能够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也词性 义项 例句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判断和肯定 “……也”“……者也”。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用在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兼爱》③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④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副词 ①表示同样、并行等意义。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②表示强调,含有“甚至”等意思。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爱惜)从教坠。《水龙吟·决韵章质夫杨花词》记背《语文基础知识手册》356页重点虚词“也”的用法展与评文言知识·通假字当察乱何自起故不孝不慈亡故盗贼有无(当,同“尝”,尝试)(亡,同“无”,没)(有,同“又”)检词类活用兄之不慈弟谁贼(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一词多义检(连词,于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疑问副词,为什么)(代词,自己的)(疑问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动词,爱护)(动词,吝惜)① 焉能治之风雨兴焉焉用亡郑以陪邻② 其盗爱其室其孰能讥之乎③ 爱诸侯各爱其国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思与议第二课时1.梳理文脉,理解墨子论述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层次感。2.品味语言,体会其语言的浅显和反复论说的特点。3.结合本文,思考墨家的思想内涵,这种“兼爱”思想和儒家的“仁爱”思想有何不同?试着分析儒道墨三家思想学说的现实意义。梳理文脉,绘制思维导图。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分析问题:乱“皆起不相爱”得出结论:③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盗贼侵夺财物,伤害性命①解决问题:践行兼爱之道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②兼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视人国若其国第一段类比论证第三段假设论证以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第二段举例论证展与评展与评思考:如何理解墨子论述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层次感?(1)从整体结构上看,文章论证层层深入,条理井然。文章先提出,要治理好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然后论述了社会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一来,“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条理清晰,富有层次感。展与评(2)文章在具体论证时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例如,在论述“起不相爱”时,墨子从三个关键层面展开,且覆盖了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群:社会伦理层面:聚焦君臣、父子、兄弟这三类核心亲属与社会角色,指出因“不相爱” 破坏了最基础的人伦秩序。社会治安层面:指向盗贼群体,认为盗贼因“不相爱” 才会行窃掠夺,扰乱社会日常安全。阶层冲突层面:针对士大夫与诸侯,提出士大夫因“不相爱”而乱家,诸侯因“不相爱”而乱国。这些论述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与国家,层层递进,论证了“不相爱”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负面影响,进而凸显“兼爱”的必要性。只有天下人兼相爱,社会才会安定太平。展与评 墨子在论述中既追求逻辑的严密性,却又注重语言的浅显易懂与反复论说,为什么?《墨子》①直言不讳,通俗易懂;②反复论说,不避繁复,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再总结;③善用反问,强化语势。这与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有关。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同时,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墨子的“兼爱”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展与评这种“兼爱”思想与儒学的“仁爱”思想有何异同?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交相利”则是在“兼相爱”的基础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来实现共同利益,强调“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认为关爱他人与自身获利是统一的。 这一主张的本质,是墨子针对当时战乱、等级压迫的社会现实,提出的一种追求社会平等、和谐与共赢的理想方案。以下是儒家弟子巫马子与墨子的一段对话,请你结合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说说“仁爱”和“兼爱”有什么不同?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超过)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疼痛),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去除),而不疾者之拂?”(《墨子 耕柱》)我与你不同,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比爱越人深。爱鲁人比爱邹人深,爱我家乡的人比爱鲁人深,爱我的家人比爱我家乡的人深,爱我的双亲比爱我的家人深,爱我自己胜过爱我双亲,这是因为切近我的缘故。打我,我会疼痛,打别人,不会痛在我身上,我为什么不去解除自己的疼痛,却去解除不关自己的别人的疼痛呢?儒家讲“仁爱”,但它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有远近亲疏之别。虽然这对维持封建社会人伦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偏爱、有差等的爱。墨子讲“兼爱”,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每一个成员人格完全平等的伦理基础之上,虽不免太过理想化,但毕竟是一种博爱、无差等的爱。(姜宝昌《墨子》)结合现实,思考儒道墨三家思想学说的现实意义。儒家、道家与法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流派,它们对当时、对历朝历代、对当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谈谈你认为哪一家的思想穿越时空的能力最强?展与评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之际,儒、道、墨三家虽各辟蹊径,却怀揣着共同的济世理想,于思想星河中遥相呼应,共筑华夏文明的精神根基。它们皆以匡扶乱世、安顿生民为初心,于战火纷扰中探寻治世之道,渴望为颠沛的百姓撑起精神庇护,为失序的社会锚定前行方向;皆以道德为魂,虽儒家重“仁礼”、道家尚“真朴”、墨家倡“兼爱”,却同将道德修养视作个体立身、社会向善的基石,以德行之光驱散时代阴霾;皆以和谐为终极追求,或求人际伦常的温情和睦,或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共息,或求天下众生的平等相融,在不同维度上勾勒着“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永恒的人文温度。评法家,秉持“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以严苛律法与集权理念定社会秩序,曾助力秦国扫六合、实现王朝一统。关于诸子百家,你还知道哪些思想学说呢?兵家,奉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凭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准研判与灵活谋略决胜战场,其智慧至今仍启发现代企业竞争与战略规划。农家,坚守“劝农桑,务本业”,以顺应农时、重视农耕为核心,为古代社会筑牢民生根基。即便在今天,也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深度契合。……百家争鸣大道之源1.摘录六篇文章中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2.任选以下一篇高考作文,写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检高考链接(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考链接(2025年高考一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