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在历代诗人笔下,喜怒哀乐与“酒”相通,风花雪月也与“酒”相关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离别时——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与风——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与花——李白说:“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与雪——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与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尊还酹江月。”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背诵诗歌。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的不平之气;正确认识李白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解题——字面含义课后诵读《将进酒》将 (qiāng): 这是一个请、愿、请愿的意思。表示诚恳邀请或劝请的动词。这个读音和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在古诗词中很常见。进: 此处意为 “喝”、“饮” ,“进酒”就是喝酒、饮酒。酒: 指美酒。标题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请喝酒!” 或 “劝君尽情饮酒!”。它本身就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劝酒词。解题——体裁来源与仪式感课后诵读《将进酒》《将进酒》原本是汉乐府旧题,属于“鼓吹曲辞”。乐府诗是古代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最早可能源于古代的宴饮仪式或酒宴上的祝酒歌。它自带一种仪式感和音乐性。李白是乐府诗的高手,他特别喜欢用古乐府旧题来创作新诗,借旧瓶装新酒。选择《将进酒》这个题目,他正是借用了这种古老的宴饮形式和欢快节奏,为自己的诗作奠定了豪放、酣畅的基调。整首诗就是诗人对他的朋友(岑夫子、丹丘生)以及所有读者发出的、不容拒绝的饮酒邀请。“将进酒,杯莫停!”这句诗几乎是标题的直接重复和强调,成为了全诗的高潮和主旋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pēng)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1、本篇是劝酒诗,为什么开篇要写到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滔滔黄河水仿佛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奔腾着流向东海,再也没有回头!诗人与友人正在嵩山登高饮酒,目见黄河,先言黄河引起所咏之悲。“流水”意象的普遍内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人生短暂、韶光易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绪绵长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难道没有看见吗?在高堂的明镜中看见白发而生悲,早晨还如青丝般乌黑,到傍晚却已洁白如雪。人生之悲壮,短暂易逝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1、本篇是劝酒诗,为什么开篇要写到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开篇写黄河,是一个一石三鸟的绝妙构思:运用“起兴”手法,通过自然景象引出人生感慨,符合诗歌传统且无比自然。为“劝酒”提供了一个无比强大且无法反驳的理由——因为时光像黄河水一样一去不返,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所以才要珍惜当下,尽情欢乐。奠定了全诗雄浑苍茫、悲壮豪放的基调,将一次普通的宴饮提升到了对生命本质进行叩问的高度。黄河的意象不仅是开头,更是整首诗的基石。它让劝酒不再是简单的享乐主义,而成为一种在认识到生命悲剧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张扬自我、与命运干杯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行为。起兴——以黄河水东流比喻时间流逝,以引发对人生的慨叹。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夸张——空间上放大,时间上压缩。直抒胸臆,表达悲情。知识补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上天造就我这个人材,必定有它的用处;千金纵使挥霍一空,也终究能够再次得到。烹羊宰牛,暂且图个眼前的欢乐;今天一定要一口气喝上三百杯!人生在世,逢得意之时就应尽情欢乐,切莫让这华美的金杯空对着皎洁的明月。2、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表面之乐:对生命热情的极致颂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2、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背景简介:这首《将进酒》,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内核之悲:这种“乐”的根源是“悲”这种狂欢并非凭空而来,它的底色是开篇就定下的巨大悲凉:紧迫感:之所以要“须尽欢”,是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因为“朝如青丝暮成雪”。正是出于对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的极度恐惧和焦虑,才产生了这种必须“尽欢”的紧迫感。 这是一种为了避免“金樽空对月”(即虚度光阴)而采取的极端行动。对抗性:这种“乐”是对命运的一种反抗。李白深知人生的悲剧性(“古来圣贤皆寂寞”),但他不愿像圣贤那样在寂寞中沉默地死去。他选择用喧闹的、极致的“乐”来对抗永恒的“寂寞”和“万古愁”。所以,这更像是一场与命运的赌气和赛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2、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狂傲之乐:自信与落魄的复杂交织“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震古烁今的自信呐喊,是真正的乐观和对自己价值的绝对确信。这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力量的“乐”。“千金散尽还复来”:但这句豪言背后,却隐藏着李白当时“千金散尽”却并未“还复来”的经济落魄现实。这既是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洒脱,也是一种在困境中为自己打气、甚至带有自我安慰性质的豪言壮语。情感层次 表现 实质表面 狂欢、豪饮、自信、洒脱 对生命热情的颂扬中层 紧迫、焦虑、对抗 对时光流逝和命运不公的反抗内核 悲凉、寂寞、怀才不遇 对人生悲剧性的深刻认知这不是简单的享乐主义,而是一种 “悲剧性的乐观主义”李白这里的“乐”,是一种将悲愤、焦虑、自信、豪迈全部融入酒中,一饮而尽后爆发出的、充满力量与尊严的生命强音。它之所以能跨越千年震撼我们,正是因为它如此真实、复杂且强大,它承认人生的苦痛,却选择用最炽热的方式去拥抱它。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请快快喝酒,千万不要停下手中的酒杯。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岑勋夫子啊,元丹丘老弟,3、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有什么好处?①与前文的长句形成鲜明对比,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我只愿长久地沉醉,再也不愿清醒。自古以来,圣贤之人无不孤独寂寞;那些鸣钟列鼎、美食如玉的富贵生活,并不值得珍贵;只有那纵情饮酒的人,才能在后世留下美名。昔日的陈思王曹植在平乐观大摆宴席,一斗美酒价值十千,任由宾主尽情嬉笑欢谑。4、这一部分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钟鼓馔玉不足贵,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那些鸣钟列鼎、美食如玉的富贵生活,并不值得珍贵;李白瞧不起什么?对世俗价值(权贵)的彻底否定与蔑视“钟鼓馔玉”: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鸣钟列鼎、美食如玉)。“不足贵”:直截了当的否定。在常人眼中毕生追求的富贵荣华,李白却嗤之以鼻,视若尘土。这是一种极度傲岸和清高的姿态,表达了他与腐朽权贵阶层决裂的鲜明立场,也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一种无声抗议。但愿长醉不复醒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我只愿长久地沉醉,再也不愿清醒。结合李白的思想经历,分析李白为什么不愿醒来?对现实的逃避与消极反抗这并非简单的贪图享乐,而是一种极端的选择。因为清醒时看到的是理想破灭、才华无处施展的残酷现实,是“万古愁”的沉重。巨大的痛苦与无奈。这句诗背后是深深的绝望。他无法改变现实,只能选择用“醉”来麻痹自己,隔绝痛苦。这是一种悲愤至极的逃避,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古来圣贤皆寂寞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自古以来,圣贤之人无不孤独寂寞;李白为何由“个人寂寞”联想到了“古来圣贤”?对历史命运的悲愤共鸣“圣贤”:指像孔子、孟子等有德有才却郁郁不得志的先贤。“皆寂寞”:李白一语道破了历史上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共同悲剧命运。他在这里找到了“知音”,意识到自己的寂寞并非个例,而是圣贤们的共同归宿。深切的悲凉与自怜。这是一种从个人遭遇上升到历史高度的深刻悲哀,充满了千古同悲的孤独感。惟有饮者留其名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只有那纵情饮酒的人,才能在后世留下美名李白如何看到“饮者留名”?对传统价值的颠覆与讽刺这是全诗最“离经叛道”的一句。按照正统观念,留名青史的应是圣贤、忠臣、良将,而绝非“饮者”。极致的愤世嫉俗与反讽。李白这是在用夸张和讽刺的方式,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既然恪守规矩、德行高尚的圣贤都只能落得寂寞下场,那还不如纵情饮酒的人反而能留下美名!”这是对现实社会黑白颠倒的强烈控诉和尖锐批判。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昔日的陈思王曹植在平乐观大摆宴席,一斗美酒价值十千,任由宾主尽情嬉笑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结合曹植生平试做简要分析。才华 身世经历曹植李白谢灵运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开始因才华得父亲青眼,最终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 不再被父亲重用,后备受猜忌“诗仙”贺知章:“谪仙人”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放还”的下场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结合曹植生平试做简要分析。引曹植自况,以狂放自慰“陈王”曹植:才高八斗,却备受兄长曹丕猜忌压制,壮志难酬,只能借酒浇愁。他的命运与李白高度相似。引为知己,自我宽慰。既是表达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感伤、愤慨自己怀才不遇,批判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李白提到曹植,是在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依据和榜样。意思是:“看,古时陈王这样的才子也是如此宴饮狂欢,我今日的放纵又有何不可?”这既抬高了自己(与才子并列),也使得他的狂饮行为更具悲壮色彩,而非单纯的放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集中表达了李白理想破灭后最深沉、最激愤的情感:傲岸与蔑视:对世俗富贵的鄙弃。痛苦与绝望:对现实无奈的深切感受。孤独与悲凉:对圣贤寂寞命运的共鸣。愤懑与反抗:用颠覆传统的方式讽刺社会。自我宽慰与辩护:从历史中寻找同道,为自己的选择正名。天生我材必有用矛盾酒豪放自信怀才不遇但愿长醉不复醒积极入世消极避世《将进酒》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以及对封建权贵、所谓圣贤的蔑视。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课后诵读《将进酒》那名贵的五花马,那价值千金的皮裘,快叫侍童统统拿去换来美酒!主人你怎么能说钱不够了呢?你只管端出美酒来与我们对饮。我要与你们一同痛饮,来消解这万古以来绵延不尽的深重愁绪!5、酒尽兴来,原本是应当高兴的时候,然而这种愁为什么不消反长了呢?请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和诗作的背景,谈谈你的认识。5、酒尽兴来,原本是应当高兴的时候,然而这种愁为什么不消反长了呢?请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和诗作的背景,谈谈你的认识。李白的“万古愁”包含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无比沉重:个人之愁: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挫败感。这是他最直接的痛苦,空有“天生我材”的抱负,却被排挤出长安,政治理想破灭。历史之愁:“古来圣贤皆寂寞”。他意识到自己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历史上所有天才与贤者共同的悲剧命运(如前文提到的曹植)。这种愁从个人上升到了历史规律,变得无比深广。哲学之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对时间永恒和生命短暂这一人类终极困境的觉醒与焦虑。这种愁超越了个体和时代,是面对浩瀚宇宙时对自身渺小和有限的悲叹,是真正的“万古愁”。“万古愁”的本质:它不是普通的愁,因此无法被普通的方式消除5、酒尽兴来,原本是应当高兴的时候,然而这种愁为什么不消反长了呢?请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和诗作的背景,谈谈你的认识。在诗的高潮,“呼儿将出换美酒”是一种极度狂放的行为。行为的决绝:不惜一切代价,押上所有珍贵之物(五花马、千金裘)去换酒,这本身就是一种绝望的姿态。它不是在庆祝,而是在进行一场豪赌,一种近乎自毁式的宣泄。醉意的催化:酒精的作用是卸下理智的枷锁,释放最深的情感。当理性的防御被酒精冲垮,那种被压抑的、对生命本质的巨大焦虑和孤独感(即“万古愁”)便会喷涌而出,变得更加鲜明和强烈。所以,酒喝得越多,人越醉,那种“寂寞”和“愁”反而越真切。他喝得越狂,说明他愁得越深;他越是想“销愁”,就越是证明这“愁”的无法撼动。“酒”的作用:是放大器,而非消除剂5、酒尽兴来,原本是应当高兴的时候,然而这种愁为什么不消反长了呢?请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和诗作的背景,谈谈你的认识。李白不是阮籍,他的本性是积极入世的、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他的“醉”是佯狂,骨子里是对现实最大的不甘心。“长醉不复醒”是气话,是反话:他何尝不想清醒地实现抱负?正是因为他太想“醒着”建功立业而不得,才被迫说“但愿长醉”。这种矛盾使得他在狂欢的顶点,内心反而更加痛苦。兴尽悲来:狂欢的盛宴总有尽头。当“三百杯”下肚,极致的兴奋过后,必然是加倍的落寞与空虚。那一刻,友人、美酒、歌声都无法填补他理想破灭后内心的巨大空洞,反而会衬托出那份孤独。李白的性格:他无法真正地“醉生梦死”人生易老青春不再壮志未酬怀才不遇贤不必用人生失意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万古愁”的具体内涵。因为李白用物质世界的极致消耗(散尽千金、换尽美酒),去对抗一个精神世界的终极困境(生命的渺小与时间的永恒)。这注定是一场悲壮的、不可能获胜的战争。酒宴的狂欢是他挥舞的宝剑,但他要斩杀的“愁”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法摧毁。所以,诗的结尾“与尔同销万古愁”,并非一个即将实现的结局,而是一个悲壮的愿望和一声震撼千古的呐喊。它没有销愁,反而将这份愁绪推向了最高潮,并将其永恒地定格在诗歌里,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痛苦与豪迈。这正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他并没有解决人生的矛盾,而是以全部的生命力拥抱和演绎了这份矛盾。他的愁,因酒而狂,因诗而永存。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激—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激愤,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出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外壳,激愤是内核。总结课后诵读《将进酒》1、感情一波三折,酣畅淋漓2、想象大胆奇特,极尽夸张诗中有些夸张用数字来表现,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昂贵,“万古愁”表现愁思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从空间上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促,且形成正反向对比效果。这些夸张都借助于思接千里贯通古今的大胆奇特想象,体现了豪放飘逸的诗风。艺术特色课后诵读《将进酒》悲欢愤狂愁3、语言狂放沉郁诗起即气势磅礴,狂放不已: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浓缩于昼夜之间,悲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由狂放而显沉郁。4、用典清楚明白,首尾呼应古来圣贤“唯有饮者留其名”,举出“陈王”曹植,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深广的忧愤与自信,这种主旨至此就全清楚明白了。以人生苦短之愁开篇,以借酒消愁之句收尾,可谓前呼后应。艺术特色课后诵读《将进酒》情景默写课后诵读《将进酒》1、李白的《将进酒》以______,________.两句开篇,气势惊人,用黄河的永恒浩大反衬生命短暂、人生易逝。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3、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情景默写课后诵读《将进酒》4、《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是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于酒乡。5、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筵席盛况,夸张饮酒之多,展示筵宴中的痛快气氛。6、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妙在“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