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周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安史之乱后,“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德宗建中年间,中央将以前各地的非法赋敛,包括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予以承认,同时中央派遣黜陟使,“与观察、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这一举措旨在( )A.限制土地兼并 B.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C.削弱藩镇势力 D.推动小农经济发展2.唐代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侧重考查儒家经典的记忆与理解,进士科则注重诗赋创作与时务策论。据统计,唐代前期宰相中,出身进士科的比例较低,而到了中晚唐时期,这一比例大幅上升。这一变化说明( )A.科举制度不利于人才选拔B.唐代后期儒家思想地位下降C.诗赋创作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D.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3.唐中央实施分层决策,第一层为尚书省六部长官和左右仆射“八座议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报给第二层“政事堂会议”,由全体宰相集体决议;如仍有分歧,则由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以上三级会议,所有谏官都参加,有文字建议权。这种做法旨在( )A.强化尚书省的行政决策中枢地位 B.完善谏官对决策的监察权C.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削弱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4.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5.下表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规定的各道州赴京省试名额。这一规定( )道/州 每道/州名额(人)进士科 明经科东监、同州、华州、河中府 30 50凤翔、山南西道、山南东道、郑滑、廊坊、陕虢等 15 20江南、浙东、浙西、荆南、湖南、江西、淮南、西川、东川等 15 20福建、黔府、桂府、岭南等 7 10A.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实现了录取的地域平衡C.大幅削减教育考试开支 D.推动了科举规范化发展6.据统计,在唐朝总数366位宰相中,有186人出自于十八家大士族,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科举入仕的。这反映出唐朝( )A.崇文重教氛围浓厚B.科举促进阶层流动C.世家大族势力增强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7.587年,隋文帝规定:“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但到827年,成都酒商之子陈会进士及第。在此之后直至唐末,又有一些盐商之子登进士科。875年,唐廷规定入仕工商业者不得在本州任刺史、镇将。据此可知,唐代( )A.门第观念已经淡化B.社会结构发生巨变C.科举制在变革发展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8.如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户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课户 5349280 758582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口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课口 8208321 2370799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9.唐朝初年,三省各司其职,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相互制衡。自政事堂设立后,凡涉及重大政务,三省官员先在政事堂共同商议,达成共识后再分别按流程办理。这一变化( )A.使尚书省成为政务决策核心 B.导致门下省失去封驳权力C.体现了三省一体化的趋势 D.标志着相权开始凌驾于皇权10.唐朝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需向国家缴纳谷物(租)、布帛(调),并服徭役,不服役者可纳绢代役(庸);两税法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按土地、资产多寡征收货币和实物。这两种赋税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征收实物赋税B.是否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C.是否允许纳物代役 D.是否分季节征收赋税11.《唐会要》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在各州设置大中正,由本州德高望重者兼任,负责品评人物,且不授予品秩;唐太宗贞观初年,该制度被废除。这一制度的兴废反映出唐初( )A.政治制度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 B.九品中正制在唐代得到全面恢复C.地方门阀势力主导官员选拔体系 D.标志着士族门阀势力的彻底消亡12.唐朝推行两税法,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A.推动了新经济因素产生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 D.彻底结束了中国古代的人头税13.中唐以后,大量农民弃农经商,或者亦农亦商,农商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正所谓“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种风尚( )A.助推商品经济的产生B.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C.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D.表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14.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下列关于中枢机构的变化,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设立中朝,削弱丞相职权 ②废除丞相,权分六部③设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④设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化相权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15.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创两税法,主张“量出以制入”,按照家庭的贫富程度作为征收依据,分夏、秋两季进行征收。由此可知,两税法( )A.有助于减轻民众负担B.适应了均田制的发展C.杜绝了土地兼并之风 D.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16.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丞相的出身统计表(单位:人)。据表可知( )朝代 宗室 世族 庶族 待考证唐玄宗时代 3 24 3 4唐宪宗时代 1 19 2 3A.阶层流动逐渐加快 B.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C.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D.官僚政治尚不完善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请考生按要求作答问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均田制是一种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分配后可归农民所自有,称为“永业田”;部分土地在农民本人死后要还给官府,称为“口分田”。均田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理想,达到了“为民置产”的作用。——摘编自于新民、于斯惟编著《中国历代土地制度概要》材料二 北魏时期,政府实行把封建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均田制。到了隋唐时期,均田制进一步发展。唐朝建立了“均田租庸调法”,即以推行均田制为基础,实施了“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赋役制度,不以田为主,而是以人丁为主进行管理。为此,当时还配套建立了“乡账”制度,规定每年一造账(人丁册),三年一造籍(户口册)。“安史之乱”后政府不得不放弃这一赋税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即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难以为继的租庸调制,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缴。——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1)根据材料一,概括均田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创立者(皇帝)及所体现的儒家治国理念。(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前期的赋税制度能够维持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后,唐朝赋税制度的新变化及其征税办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材料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9.史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拆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史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政事堂的设立有何积极意义?20.史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有删改)(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九品中正制前后期选官标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史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依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A D B C B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B A A D17.(1)特点:按人口分配土地;对土地实行分类管理。创立者:北魏孝文帝。儒家治国理念:仁政(为民置产/民本思想)。(2)历史条件:均田制稳定实施,封建国家有足够的能够分配的土地;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新变化:由租庸调制变为两税法。征税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18.(1)原因:汉末国家走向分裂,察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地方大族名士操纵干扰选官,失去选官意义;九品中正制以乡里评议的传统为基础,便于人们接受;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2)原因:九品中正制下选人重家世、轻德才,形成恶性社会风气;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影响: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19.(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特点:内官外官化。(2)进步性:三省六部职责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局限性: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会影响行政效率。积极意义:三省合署办公,政事堂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20.(1)变化:前期家世、德、才并重到后期以重视家世为主。影响: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世家大族垄断官员的选拔权,导致政治腐败、黑暗,国家逐渐走向衰落。(2)变化:由以家世门第的高低转变为以才学为主。说明:科举制用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与国家管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