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5秋季学期高一年级上学期第四周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这一举措的直接作用是( )A.树立了儒学正统地位B.加强了经济管控C.削减了诸侯国数量 D.解除了匈奴威胁2.《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体现蔡伦( )A.发明了造纸技术B.提高了造纸成本C.完善了造纸流程 D.扩大了造纸原料3.秦朝的田赋为“三分取其二”(国家收取农民收获的三分之二);西汉初,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就是农民将收获的十五分之一交给国家;汉文帝和汉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减轻农民负担 B.缓和民族关系 C.巩固汉朝统治 D.削弱地方势力4.汉武帝太始二年,武帝出行遇见“天马”,又在泰山见到黄金,于是命有司铸造马蹄金以示祥瑞,其造型中心镂空,底部凹进,状似马蹄,用来赏赐给效忠于皇室及有军功的大臣。这表明当时( )A.黄金工艺品政治寓意浓厚 B.金币价值从属于铢两体系C.推行黄金铜钱双本位币制 D.贵金属锻冶技术较为先进5.“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同时,政府放松对商人的限制,“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西汉初年的这些举措旨在( )A.恢复社会生产以稳固政权根基B.增强商贸活动以优化经济体系C.提升商人地位以调和阶层冲突D.减轻行政负担以缓解财政困境6.汉代教科书《九章算术》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均输、勾股等九章。如《衰分章》第18题“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粟几何?”材料反映了汉代( )A.数学成就世界领先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教育重视社会实践 D.精耕细作体系完备7.下图中连环画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之一。对这次起义解读正确的是( )A.借助宗教发动群众B.为东汉建立做了奠基C.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D.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8.印章是历史的见证,印章历史研究小组搜集到秦汉时期的“滇王之印”、“巴郡守丞印”、“辅汉王印”、“汉叟邑长印”图片。他们可用此研究秦汉( )A.开始在民族地区推行郡县制 B.边疆地区管理体系相对独立C.中央强化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D.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9.表为有关汉代西域的两则记载,这表明当时( )出处 主要内容敦煌悬泉汉简 西汉元帝派御医为西域龟兹王绛宾治病五年后回京师。《汉书·西域传》 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A.大一统格局进一步发展B.西北边疆获得有效开发C.丝绸之路推动中外交流 D.中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10.西汉文帝诏书称“农,天下之本也”,并多次下诏“赐天下民田租之半”;东汉光武帝规定“吏民垦荒者,所垦地即为永业”。这些政策共同反映出( )A.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B.重农政策具有延续性C.工商业遭到系统性压制 D.小农经济已濒临破产11.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12.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为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推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下列关于其治国举措的描述,错误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B.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C.将煮盐、冶铁等行业收归官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确立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在中央设太学1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经典成为官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通晓儒家学说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这一举措的影响是( )A.彻底消除了其他学派的影响B.确立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C.阻碍了社会思想的自由发展 D.导致官僚集团完全由儒生垄断14.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臣桑弘羊提出“富国何必用本农,足农何必以井田”“财物流通,有以均之。是以多者不独衍,少者不独谨”的主张。其意在强调( )A.抑商政策阻碍发展B.资源调配的重要性C.轻徭薄赋稳定民生 D.盐铁官营的可能性15.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朝专制体制任用的仅是行政性的文吏,只具备执行职能。汉代时期,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与理想主义精神的儒生参政后,知识分子承担起规谏之责。由此可见,儒生参政有利于( )A.加强君主的权力 B.纠正国家政策偏差 C.使台谏逐渐合一 D.强化对地方的监察16.汉武帝时期,封建王朝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达到盛世状态,出现了气势恢宏的“歌咏封建君主”的散体大赋。东汉中期以后,民生凋敝,汉赋逐渐专注于描写单一事物,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现实感,抒情小赋流行开来。这说明( )A.政治大一统是汉赋出现的前提 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文学风格变化C.汉赋演变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D.文学风格转变迎合政治统治需要17.汉武帝时期,在推行“推恩令”的同时,还实行“左官律”和“附益法”,规定诸侯王国官吏地位低于中央官员,并限制诸侯王结交宾客。有学者指出,这些政策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该学者意在说明,汉武帝通过这套组合政策( )A.彻底废除了汉初的分封制度 B.构建了多元制衡的地方控制体系C.完全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D.放弃了以血缘维系政权的传统18.下图为西汉在乌垒城设立的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长官具有对归属西汉的西域诸城进行管理、征伐、调兵、安抚、监督的权力。这( )A.对地方豪强形成有效遏制 B.加速了王国问题最终解决C.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旨在彰显汉朝国力的强大19.王莽颁布“王田令”,要求按照《周礼》的井田制模式,实行“均田”。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命“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作为征收田赋和征发徭役的依据。其做法旨在( )A.扩大土地数量 B.强化经济控制 C.减轻农民负担 D.加强边疆管理20.关于秦朝速亡的原因,汉高祖的总结是“孤立之败”,于是他将秦朝已经废除的分封制和广泛推行的郡县制兼而用之,试图实现长久统治。汉高祖的这一做法( )A.准确地分析了秦亡原因B.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C.是汉朝得以长寿的秘诀 D.给汉朝的稳定埋下隐患21.《满歌行》是东汉末年的一首乐府诗,诗中写道:坎坷人间世,何必论得失?贪财惜富贵,岂不太愚痴!人生短暂如石火,在世能几日?当欢乐时且欢乐,只要合心意。这首诗折射了,当时( )A.豪强地主势力受到限制B.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C.老庄无为思想成为主流 D.王莽政权的覆灭景象22.汉初,实施“与民休息”,但“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当,嫁娶送死奢靡……号为难治,常择严猛之将,或任杀伐为威"。这反映出汉初( )A.统治政策的务实灵活B.休养生息的政策缺乏社会基础C.郡国并行制弊端显现D.实行移风易俗以净化社会风气23.西晋人所撰的《江表传》记载,东汉末年钜鹿太守郭典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中郎将董卓攻黄巾贼张宝于曲阳。典作围堑,卓不肯,典独于西当贼之冲,昼夜进攻,宝由是城守不敢出”。由此可见,该书( )A.是研究黄巾起义的一手史料B.聚焦于董卓专权独断乱象C.作者明显站在统治阶级立场 D.揭示了汉末军阀混战根源24.昆仑山是华夏神话中的神山,其所在地起初并未确定,一说在宗周西陲,又有说在西戎之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报告黄河源于于阗南山,汉武帝根据“昆仑之邱……河水出焉”的记载,将河所出的于山命名为昆仑山。昆仑山的命名( )A.得益于西域都护府等机构的建立 B.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有利于华夏文化认同的空间拓展 D.便于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2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用了桑弘羊的主张,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公元前98年,汉武帝下令由官府垄断酒的产销,实行酒类专卖。这些举措( )A.控制社会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B.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C.继承汉初“无为”的政治理念 D.为汉初战事积聚了力量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50分,请考生按要求作答问题 )26.史料一 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统计表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卒年 27 2 32 31 3 9 36 33 14 54(1)【问题探究】史料一属于计量分析,从中可得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史料二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洁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2)【问题探究】史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问题?与东汉的灭亡有何关系?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曾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之“变局”的表现。(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的什么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大一统。28.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材料: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结合所学,为以上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汉时期,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进行了多次调整。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汉初,统治者借鉴秦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诸侯王镇守地方。随着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等措施,削弱诸侯国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到了隋唐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更加完善。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到唐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成熟。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制,道作为监察区,定期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同时,唐代还在边境地区设置节度使,起初节度使主要负责军事防御,但后来权力逐渐扩大,总揽军、政、财、人事等大权,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唐王朝的衰落。——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有学者认为“汉初郡国并行制是‘矫秦之失’与‘复周之旧’的矛盾统一”,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汉武帝解决“郡国并行制弊端”的措施所体现的政治智慧。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朝统一岭南之后,今天的广西地域主要分属于桂林郡和象郡,这拉开了历代中央政府对广西地区治理的序幕。秦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在各自对广西地区的政治实践中,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边疆治理思想体系。汉初,代行南海郡尉的赵佗在秦朝设置的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基础上,建立了南越国,今广西大部分区域在南越国治下。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把岭南三郡析为九郡,并设交趾刺史部。东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华南(含越南北部)广大区域设交州,辖七郡,此外荆州也管辖今广西的一小部分区域。总之,西汉统一整个南方地区之后,中央王朝对广西地区的管理开始逐渐稳定,广西与内地的交流不断加深,为此后王朝的治理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刘俊珂《历代王朝经略广西地区述论》(1)根据材料,概述秦汉时期广西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经略广西的意义。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C A A C A C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B B B C B C B D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B A C C A26.(1)信息: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的年龄都比较小而且寿命都不长。影响:借助母族掌控政权,形成外戚干政、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东汉政治黑暗。(2)问题: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影响: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黄巾起义爆发;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衰亡。27.(1)制度:分封制。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传播周文化,推动边远地区开发;后期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引发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割据混战。(2)变局表现:①政治体制:西周为分封制下的地方分权,秦朝为郡县制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独制”;②统治基础: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贵族政治为主;秦朝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由皇帝任免,打破血缘束缚。(3)措施:推恩令。其他措施:①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设立太学,确立儒学正统地位;②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③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巩固边疆;④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联系。28.①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设刺史、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 文化思想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③ 开放与发展: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汉代经济发展,铁器牛耕推广,水利兴修。30.(1)变化:①秦朝时广西主要分属桂林郡和象郡,实行郡县制;②汉初为南越国管辖;③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析为九郡,设交趾刺史部;④东汉时归交州管辖,管理区域进一步整合。(2)意义:①加强了中央对广西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②促进了广西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③为后世对广西的治理奠定了制度和疆域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