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过关检测】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单元过关测试卷(含期中+期末)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B)(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1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色、香、味、脆”俱全在全球广大食客中享有盛誉。下列关于“色、香、味、脆”说法错误的是( )A.“色”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 B.“香”味是在鼻腔中形成的C.“味”的感觉器官是舌 D.“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答案】B【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详解】A.“色”是因为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在视网膜上成像,视觉感受器是视网膜,A正确。B.“香”味是在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形成的,不是在鼻腔形成的,B错误。C.“味”的感觉器官是舌,C正确。D.“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D正确。故选B。2.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 )A.蝴蝶的翅膀振动的幅度太小,所以响度小,人耳听不到B.蝴蝶的翅膀振动太慢,它对人来说是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C.一般情况下蝴蝶离人太远,所以我们听不到它振翅的声音D.蝴蝶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答案】B【详解】AB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的翅膀振动太慢,其频率低于20Hz,它对人来说是次声波,而不是因为响度太小,也不是因为蝴蝶离人太远,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D.蝴蝶发出的声音可以在介质中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答案】B【详解】A.“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故A错误;B.“呼麦”中的低音是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高音是演唱者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的高音。由此可知,高音、低音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声,故B正确;C.“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人耳能够听到,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不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慢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音调的高低没有关系,故D错误。故选B。4.水平桌面上的白纸上有一小黑点A,将一个半球形的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球心与A重合,如图所示。在斜上方透过玻璃砖观察A,则看到A的像( )A.在A的正上方 B.在A的正下方 C.在A的位置上 D.在A的右上方【答案】C【详解】小黑点A发出的光线,从球心向玻璃射出时,其光线垂直玻璃砖的圆弧表面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正好射到眼睛上,所以在斜上方透过玻璃砖观察A,如图所示,则看到A的像正好在A的位置上。故选C。5.小京通过焦距为5cm的凸透镜看到了提示牌上“关灯”两字放大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关灯”两字放大的像是实像B.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在凸透镜的焦点上C.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5cmD.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0cm【答案】C【详解】A.由图可知,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CD.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物距小于焦距,即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5cm,故BD错误,C正确。故选C。6.为测试不同部位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明用一支绘图笔在小敏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敏蒙上眼睛后,小明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敏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并记录下小敏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A.针触指尖的力度可以不同 B.身体不同部位对触觉的敏感性相同C.指尖对触觉敏感性比手臂强 D.越敏感的部位为大脑提供信息的机会越少【答案】C【详解】A.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实验中针触指尖的力度要相同,故A错误;B.根据实验中的不同部位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不同,说明身体不同部位对触觉的敏感性不相同,故B错误;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与手臂相比,指尖感到针触的百分率较高,说明指尖对触觉敏感性比手臂强,故C正确;D.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不同部位触觉敏感程度的不同,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故D错误。故选C。7.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D.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答案】A【分析】使用助听器的病人都是传导性的障碍,听觉神经是完好的,可通过助听器将声音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详解】助听器是利用固体来传声的,发声体的振动引起空气的运动,通过助听器的放大作用,引起头骨、颌骨的振动,再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8.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能从不同的乐器演奏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不同B.图乙: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图丙: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图丁: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答案】C【详解】A.能从不同的乐器演奏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小提琴发声时的音色与其它乐器不同,故A错误;B.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正确;D.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而不是次声波,故D错误。故选C。9.如图所示,某市民正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市民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B.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间距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答案】A【详解】A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位置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故A正确,B错误;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是完整的像,故D错误。故选A。10.如图所示,L是嵌在遮光板上的一块透镜,P是光屏,两者的间距为d。一束平行光平行于透镜的主光轴射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面积大于透镜的光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L一定是凸透镜B.L一定是凹透镜C.若d大于透镜的焦距,则L是凸透镜D.若d小于透镜的焦距,则L是凹透镜【答案】D【详解】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不论d与凹透镜的焦距有什么关系,都能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光斑;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若d大于凸透镜的焦距,平行光线经凸透镜会聚焦点后继续传播,在光屏上可以形成放大的光斑;若d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在光屏上只能得到缩小的光斑。若d大于透镜的焦距,L可能是凸透镜,也可能是凹透镜;若d小于透镜的焦距,L是凹透镜,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眼睛把人带进了世界,耳朵把世界带给了人”,这句话高度赞美了人体的感觉器官。关于人的感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感觉器官的作用是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部分布在皮肤中C.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不同D.味觉和嗅觉的相似之处是感受的刺激都是化学物质【答案】B【分析】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并产生相应的感受。【详解】A.感觉器官中有许多神经末梢,能够接受刺激产生信息,A正确。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B错误。C.舌头的不同部位上的味蕾,对味觉的感受程度又不尽相同: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辣味最敏感,舌头及两侧的味蕾对咸味最敏感,舌尖两侧的味蕾还对酸味最敏感,C正确。D.味觉和嗅觉都属于化学感觉,刺激物都是化学物质,D正确。故选B。1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目的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答案】D【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振动幅度较小,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3.如图所示,是小科探究“看”到声音的小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科对着另一纸杯口用笛子吹奏梁祝(笛子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小组同学说小科吹错了一个音,指的是音调不对【答案】D【详解】A.在月球上进行实验,笛子吹奏的声音无法传播,不能引起胶膜振动,也就看不到光电的晃动,故A错误;B.该实验中,声音引起胶膜振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不是传递信息,故B错误;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棉线这种固体介质实现的,而不是空气,故C错误;D.小组同学说小科吹错了一个音,指的是音调不对 ,因为通过改变空气柱长度来改变音调,故D正确。故选D。14.小蛟透过一面磨砂,一面平滑的毛玻璃片看不清后方的景物,当毛玻璃片沾上水以后。又可以看见后方的景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干燥的毛玻璃片表面凹凸不平,光线经过毛玻璃后向各个方向发散,可以成像B.沾水的毛玻璃片表面变得更平整,能看到后方的景物是光线透过玻璃和水成的虚像C.公共浴室常用单面毛玻璃隔断,若将粗糙面朝向浴室内更能保护洗澡时的隐私D.放在桌子上的毛玻璃比玻璃片更容易发现,这是因为毛玻璃表面的镜面反射更强【答案】B【详解】A.干燥的毛玻璃片表面凹凸不平,光线经过毛玻璃后向各个方向发散,发生了漫反射,不能成像,故A错误;B.沾水的毛玻璃片表面变得更平整,此时沾水的毛玻璃片相当于一个平整的透明玻璃,能看到后方的景物是光线透过玻璃和水成的虚像,故B正确;C.公共浴室常用单面毛玻璃隔断,若将粗糙面朝向浴室内,当毛玻璃片沾上水以后,又可以看见后方的景物,不能保护洗澡时的隐私,故C错误;D.放在桌子上的毛玻璃比玻璃片更容易发现,这是因为毛玻璃表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故D错误。故选 B。15.如图所示,有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其光心为O(位于15cm刻度线处),在透镜左侧有一垂直放置于主光轴上的柱形发光体 SL(可看作线段 SL),S'是S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光线 a、b、c是S点发出的三束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其中光线c平行于主光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光体 SL在主光轴 0cm刻度线处B.发光体 SL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等大的像C.若在 40cm刻度处放置一块垂直于主光轴的光屏,为使光屏处成清晰的像,发光体 SL应向左移动D.若在凸透镜右侧10cm处放置一块比凸透镜更大的木板,则S仍能在原位置成像【答案】B【详解】A.已知光线c平行于主光轴,已知焦距f=10cm,v=20cm=u则入射光线过左侧焦点(在10左边第一个格),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发光点S,如下图所示:发光体SL在主光轴0cm刻度线左侧,故A错误;B.发光点S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正好在二倍焦距处,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发光点S在二倍焦距处,故B正确;C.若在40cm处放置一块垂直于主光轴的光屏,此时像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要在光屏处成清晰的像,则物体应向右移动,故C错误;D.在凸透镜右侧10cm处放置一块比凸透镜更大的木板,光线不能通过木板,没有光线会聚在原位置,则S仍能在原位置不成像,故D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有11小题,每空1分,共32分)16.有同学经过餐厅的时候,会闻到饭菜的香味。而打扫卫生的阿姨她却说闻不到香味,原来她已经在餐厅呆了两个小时了,这是由于 中的嗅觉中枢 ,小荷同学因为感冒导致嗅觉不灵敏,闻不出香味,并且还影响到味觉,这说明了 。【答案】 大脑皮层 已经适应了餐厅的气味 嗅觉和味觉都是靠鼻子来感知的【详解】[1][2]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人的嗅觉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在餐厅呆了两个小时的阿姨闻不到香味,是由于大脑皮层中的嗅觉中枢已经适应了餐厅的气味的缘故。[3]小荷同学因为感冒导致嗅觉不灵敏,闻不出香味,并且还影响到味觉,吃起食物来会觉得没有味道,她一点吃饭的欲望也没有,这说明了嗅觉和味觉都是靠鼻子来感知的。17.声音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1)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图甲中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无关的是 (填序号);(2)若将图乙装置放在月球上,则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字母);A.①②都会弹起 B.只有①会弹起C.只有②会弹起 D.①②都不会弹起(3)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 处减小噪声传播。终点的计时员要看到指令枪烟冒出后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后就开始计时的原因是 。【答案】 ③ C 人耳 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详解】(1)[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选③。(2)[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如果将乙装置放上月球,则再次敲打右边的音叉,左边音叉旁边的小球不会弹起;只有②会弹起,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3][4]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小噪声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传播速度慢,听到枪声再计时,记录时间会偏小,导致运动员成绩偏高。18.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通过 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答案】 空气 音色【详解】[1]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风、雨、读书人与听者之间存在着空气,人能听到风声、雨声、读书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2]小提琴和二胡的发声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两种乐器。19.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 ;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 ;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我们能看到 。【答案】 光的色散 红光 绿光【详解】[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2]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由于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光,因此能够看到红光。[3]在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由于绿色纸板只反射绿光,因此能够看到绿光。20.随着科技的发展,“刷脸”的时代到来了,“刷脸”可以进门、进站、买票、买饭…如图所示,人要站在它的二倍焦距以外,此时能成一个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当人远离“刷脸机”时,这个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 倒立 变小【详解】[1][2]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利用了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因此当人远离“刷脸机”时,这个像将变小。2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形成部位在 ,这句话形容的是嗅觉的 现象。【答案】 大脑皮层 适应【分析】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详解】外界的香味或臭味等气体分子,会刺激鼻腔黏膜上的嗅觉感受器(嗅细胞),嗅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嗅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所以,嗅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意思是进入摆满香草的房间,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进入卖腥臭的鲍鱼的市场,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鲍鱼的腥臭味了。当一种气味持续作用于嗅觉感受器时,嗅觉感受器对这种气味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嗅觉的适应。所以,这句话形容的是嗅觉的适应现象。22.小丽同学做“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当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答案】 振动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详解】[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小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所以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的作用。23.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1)根据波形可知,甲、乙、丙的音色相同,三者中 的响度相同, 的音调相同;(2)从丁的波形可知,该声源的振动没有规律,属于 。【答案】(1) 乙丙 甲乙(2)噪声【详解】(1)[1]据图可知,甲、乙、丙三图中,乙、丙两图的振幅相同,则乙、丙两图中的响度相同。[2]甲、乙、丙三图中甲、乙两图声音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2)根据物理学中噪声的定义可知,由声源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24.小昕在水塘中看到形状特殊的“虾”。如图所示,他看到的“虾”是因为光的 而形成的 像,真正的虾在水中 (填“C”“D”“E”或“F”)处。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 (填“B”“C”“D”“E”或“F”)处射出光束,即可把虾照亮。【答案】 折射 虚 E B【详解】[1][2][3]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知道,他看到的“虾”是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远离法线,逆着折射光线看向水中,则看到的虚像“虾”在真正的虾的上方,所以真正的虾在水中更深的位置,即在E处。[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知道,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B处射出光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要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此时折射光线正好射到E处,即可把虾照亮。25.小明在家中发现了一副眼镜,于是利用眼镜的镜片进行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说明该镜片对光有 作用。(2)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所成的是 像。(3)写出用镜片在光屏上成放大像的条件,并写出在图乙基础上,继续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得到这样的像。【答案】(1)会聚(2)倒立、缩小的实(3)见解析【详解】(1)由图甲知道,在另一侧的纸上会形成小的光斑,说明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是凸透镜。(2)由图乙知道,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用镜片在光屏上成放大像,即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其条件是;根据光路可逆原理知道,其操作应是在图乙基础上,向左移动镜片使蜡烛位于镜片的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或者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交换,或者移动镜片使现在的物距、像距刚好与原来的像距、物距对应),直到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像。26.按要求填空:(1)如图1所示,若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要让激光笔射中目标,可保持激光笔的入射点不变,将其 (选填“顺”或“逆”)时针转过一定的角度;也可保持入射角不变,把激光笔向 (选填“左”或“右”)平移一段距离;(2)如图2和图3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眼睛患有近视时,近视眼镜对光起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可将像的位置矫正到视网膜上。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应将镜头 (选填“靠近”或“远离”)苹果。【答案】(1) 顺 左(2) 缩小 发散 远离【详解】(1)[1]若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法线的位置不变,可保持激光笔的入射点不变,为了射到目标,需要反射角变大,故入射角需要变大,所以可以将激光笔顺时针转动时,增大入射角。[2]保持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不变,为了使反射光线射中目标,需要把激光笔向左移动。(2)[1]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物远像近像变小,故应将镜头远离苹果。三、实验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2分,共22分)27.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答案】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频率 波 能量【详解】(1)[1]实验一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2]实验二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则振动得越快,从而声音得音调也会越高,所以此实验表明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3)[3]实验三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而且声音具有能量。28.小余在进行“凸透镜”学习时,尝试画出了平行光经过两个凸透镜的光路图。(1)据图可知,凸透镜1的焦距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2的焦距,凸透镜2对光具有 作用;(2)若撤去凸透镜2,将凸透镜1固定在处,在光具座的位置放上一个“F”字光源,在凸透镜右侧放上一个光屏,调节“F”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光屏可在之间任意移动,光屏上是否能出现清晰的像?若能,请写出像的性质;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 等于 会聚(2)见解析【详解】(1)[1]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过焦点,凸透镜1的焦距是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会平行于主光轴,因此凸透镜2的焦距是因此凸透镜1的焦距等于凸透镜2的焦距。[2]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会聚,因此凸透镜2对光具有会聚作用。(2)不能,因为凸透镜1的焦距是30cm,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无法在光屏上出现实像。29.在准备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过程中,小聪同学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如图甲所示。(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白纸上,沿着玻璃板M面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1)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拿另一支与蜡烛A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至某位置时,观察到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 ,此时蜡烛B的位置视作蜡烛A的像的位置;(2)移动蜡烛A,多次实验,在白纸上标记下每次蜡烛A、B的位置,并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的距离,如图乙所示。该同学发现像与物的位置并没有关于平面镜对称。①该同学猜想是因为玻璃板较厚,蜡烛A在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分别成像,实验中每次确定像的位置时,错误的将蜡烛B与距离玻璃板 (填“较远”或“较近”)的像重合,从而造成了“不对称”的结果;②为了验证该想法是否正确,该同学在玻璃板M面上贴一层半透明薄膜,这样只能看到一个蜡烛A的清晰的像,重复实验,结果发现像与物仍“不对称”;③该同学分析该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光的折射有关.请在图丙中补全该同学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B的光路,并标出看到的“蜡烛B”的位置: 。④综合上面的现象及分析过程,在实验中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由于光的折射,实际是 完全重合,造成确定像的位置时出现偏差。【答案】(1)相同(2) 较远 B折射的虚像与A反射的虚像重合【详解】(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可知,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因为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至某位置时,观察到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因为两蜡烛大小相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蜡烛B替代A来和A的像进行比较。(2)[1]蜡烛A在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分别成像,实验中每次确定像的位置时,由图可知,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根据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错误的将蜡烛B与距离玻璃板较远的像重合,从而造成了“不对称”的结果;[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最终折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做第二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垂直光线的交点,此点就是人眼看到像的位置,如图:[3]综合上面的现象及分析过程,在实验中确定的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而蜡烛B的像是由于光穿过玻璃板发生折射形成的,所以实际是B折射的虚像与A反射的虚像重合,造成确定像的位置时出现偏差。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30.作图题(1)一束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如图,画出其经水面反射的光线和折射后在空气的光线大致位置:(2)如甲图所示,、是光源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平行于主光轴,SB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答案】(1) ;(2)【详解】(1)先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如图:31.午间校歌响起后,同学们进教室自修或与老师在教室门口交流。小明佩戴了降噪耳机,从而减少外界声音对学习的影响。降噪耳机能产生与噪声声波相符的反噪声波,以抵消噪声声波,从而降低噪声,如图甲所示。(1)结合图乙,说明听觉是如何形成的 (2)结合图甲,说明为了降低噪声,降噪耳机产生的反噪声波的特征有哪些 (3)马路上车来车往嗓声较大,小明佩戴降噪耳机骑车。你支持他的行为吗,请说明理由。【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3)见详解【详解】(1)听觉的形成一般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经过人的外耳道收集,通过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引起和鼓膜所衔接的中耳的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的振动又将声音的能量通过卵圆窗传导到内耳,内耳淋巴液的震动引起了内耳基底膜以及柯蒂氏器的震动,从而将声音物理振动的能量转化成电信号。 这个电信号通过内耳神经,传导入听觉的中枢、听觉的皮层,从而引起听觉。(2)在主动降噪时,耳机会通过耳机上的麦克风接收到环境中的噪音,再通过芯片模拟出一个波型相反的声波,如图所示,一正一反抵消,传到咱们耳朵里的就是没有噪音的声音。(3)不支持,这样会导致小明无法听到马路上其它信号声音,如汽车的鸣笛声等,容易出现交通事故。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过关检测】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单元过关测试卷(含期中+期末)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B)(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1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色、香、味、脆”俱全在全球广大食客中享有盛誉。下列关于“色、香、味、脆”说法错误的是( )A.“色”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 B.“香”味是在鼻腔中形成的C.“味”的感觉器官是舌 D.“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2.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 )A.蝴蝶的翅膀振动的幅度太小,所以响度小,人耳听不到B.蝴蝶的翅膀振动太慢,它对人来说是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C.一般情况下蝴蝶离人太远,所以我们听不到它振翅的声音D.蝴蝶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3.“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4.水平桌面上的白纸上有一小黑点A,将一个半球形的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球心与A重合,如图所示。在斜上方透过玻璃砖观察A,则看到A的像( )A.在A的正上方 B.在A的正下方 C.在A的位置上 D.在A的右上方5.小京通过焦距为5cm的凸透镜看到了提示牌上“关灯”两字放大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关灯”两字放大的像是实像B.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在凸透镜的焦点上C.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5cmD.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0cm6.为测试不同部位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明用一支绘图笔在小敏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敏蒙上眼睛后,小明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敏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并记录下小敏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A.针触指尖的力度可以不同 B.身体不同部位对触觉的敏感性相同C.指尖对触觉敏感性比手臂强 D.越敏感的部位为大脑提供信息的机会越少7.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D.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8.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能从不同的乐器演奏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不同B.图乙: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图丙: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图丁: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9.如图所示,某市民正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市民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B.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间距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10.如图所示,L是嵌在遮光板上的一块透镜,P是光屏,两者的间距为d。一束平行光平行于透镜的主光轴射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面积大于透镜的光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L一定是凸透镜B.L一定是凹透镜C.若d大于透镜的焦距,则L是凸透镜D.若d小于透镜的焦距,则L是凹透镜11.“眼睛把人带进了世界,耳朵把世界带给了人”,这句话高度赞美了人体的感觉器官。关于人的感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感觉器官的作用是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部分布在皮肤中C.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不同D.味觉和嗅觉的相似之处是感受的刺激都是化学物质1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目的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13.如图所示,是小科探究“看”到声音的小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科对着另一纸杯口用笛子吹奏梁祝(笛子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小组同学说小科吹错了一个音,指的是音调不对14.小蛟透过一面磨砂,一面平滑的毛玻璃片看不清后方的景物,当毛玻璃片沾上水以后。又可以看见后方的景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干燥的毛玻璃片表面凹凸不平,光线经过毛玻璃后向各个方向发散,可以成像B.沾水的毛玻璃片表面变得更平整,能看到后方的景物是光线透过玻璃和水成的虚像C.公共浴室常用单面毛玻璃隔断,若将粗糙面朝向浴室内更能保护洗澡时的隐私D.放在桌子上的毛玻璃比玻璃片更容易发现,这是因为毛玻璃表面的镜面反射更强15.如图所示,有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其光心为O(位于15cm刻度线处),在透镜左侧有一垂直放置于主光轴上的柱形发光体 SL(可看作线段 SL),S'是S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光线 a、b、c是S点发出的三束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其中光线c平行于主光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光体 SL在主光轴 0cm刻度线处B.发光体 SL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等大的像C.若在 40cm刻度处放置一块垂直于主光轴的光屏,为使光屏处成清晰的像,发光体 SL应向左移动D.若在凸透镜右侧10cm处放置一块比凸透镜更大的木板,则S仍能在原位置成像二、填空题(本大题有11小题,每空1分,共32分)16.有同学经过餐厅的时候,会闻到饭菜的香味。而打扫卫生的阿姨她却说闻不到香味,原来她已经在餐厅呆了两个小时了,这是由于 中的嗅觉中枢 ,小荷同学因为感冒导致嗅觉不灵敏,闻不出香味,并且还影响到味觉,这说明了 。17.声音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1)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图甲中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无关的是 (填序号);(2)若将图乙装置放在月球上,则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字母);A.①②都会弹起 B.只有①会弹起C.只有②会弹起 D.①②都不会弹起(3)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 处减小噪声传播。终点的计时员要看到指令枪烟冒出后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后就开始计时的原因是 。18.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通过 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19.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 ;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 ;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我们能看到 。20.随着科技的发展,“刷脸”的时代到来了,“刷脸”可以进门、进站、买票、买饭…如图所示,人要站在它的二倍焦距以外,此时能成一个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当人远离“刷脸机”时,这个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形成部位在 ,这句话形容的是嗅觉的 现象。22.小丽同学做“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当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23.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1)根据波形可知,甲、乙、丙的音色相同,三者中 的响度相同, 的音调相同;(2)从丁的波形可知,该声源的振动没有规律,属于 。24.小昕在水塘中看到形状特殊的“虾”。如图所示,他看到的“虾”是因为光的 而形成的 像,真正的虾在水中 (填“C”“D”“E”或“F”)处。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 (填“B”“C”“D”“E”或“F”)处射出光束,即可把虾照亮。25.小明在家中发现了一副眼镜,于是利用眼镜的镜片进行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说明该镜片对光有 作用。(2)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所成的是 像。(3)写出用镜片在光屏上成放大像的条件,并写出在图乙基础上,继续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得到这样的像? 。26.按要求填空:(1)如图1所示,若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要让激光笔射中目标,可保持激光笔的入射点不变,将其 (选填“顺”或“逆”)时针转过一定的角度;也可保持入射角不变,把激光笔向 (选填“左”或“右”)平移一段距离;(2)如图2和图3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眼睛患有近视时,近视眼镜对光起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可将像的位置矫正到视网膜上。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应将镜头 (选填“靠近”或“远离”)苹果。三、实验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2分,共22分)27.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28.小余在进行“凸透镜”学习时,尝试画出了平行光经过两个凸透镜的光路图。(1)据图可知,凸透镜1的焦距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2的焦距,凸透镜2对光具有 作用;(2)若撤去凸透镜2,将凸透镜1固定在处,在光具座的位置放上一个“F”字光源,在凸透镜右侧放上一个光屏,调节“F”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光屏可在之间任意移动,光屏上是否能出现清晰的像?若能,请写出像的性质;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9.在准备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过程中,小聪同学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如图甲所示。(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白纸上,沿着玻璃板M面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1)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拿另一支与蜡烛A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至某位置时,观察到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 ,此时蜡烛B的位置视作蜡烛A的像的位置;(2)移动蜡烛A,多次实验,在白纸上标记下每次蜡烛A、B的位置,并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的距离,如图乙所示。该同学发现像与物的位置并没有关于平面镜对称。①该同学猜想是因为玻璃板较厚,蜡烛A在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分别成像,实验中每次确定像的位置时,错误的将蜡烛B与距离玻璃板 (填“较远”或“较近”)的像重合,从而造成了“不对称”的结果;②为了验证该想法是否正确,该同学在玻璃板M面上贴一层半透明薄膜,这样只能看到一个蜡烛A的清晰的像,重复实验,结果发现像与物仍“不对称”;③该同学分析该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光的折射有关.请在图丙中补全该同学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B的光路,并标出看到的“蜡烛B”的位置: 。④综合上面的现象及分析过程,在实验中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由于光的折射,实际是 完全重合,造成确定像的位置时出现偏差。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30.作图题(1)一束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如图,画出其经水面反射的光线和折射后在空气的光线大致位置:(2)如甲图所示,、是光源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平行于主光轴,SB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31.午间校歌响起后,同学们进教室自修或与老师在教室门口交流。小明佩戴了降噪耳机,从而减少外界声音对学习的影响。降噪耳机能产生与噪声声波相符的反噪声波,以抵消噪声声波,从而降低噪声,如图甲所示。(1)结合图乙,说明听觉是如何形成的 (2)结合图甲,说明为了降低噪声,降噪耳机产生的反噪声波的特征有哪些 (3)马路上车来车往嗓声较大,小明佩戴降噪耳机骑车。你支持他的行为吗,请说明理由。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过关检测】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B)-原卷版.doc 【过关检测】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B)-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