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三角形(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长度(单位: cm)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5,5,13 B.1,2,3C.5,7,12 D.11,12,132.摄影师在拍摄时,常常将相机放在如图所示的“架子”上,这样做的道理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垂线段最短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下面给出的四个三角形都有一部分被遮挡,其中不能确定三角形类型(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的是( ) A B C D4.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和AC上,CD平分∠ACB,过点D作DE∥BC.已知∠EDC=40°,则∠AED的度数是( )A.80° B.75°C.70° D.60°5.如图,点D在△ABC内,且∠BDC=120°,∠1+∠2=55°,则∠A的度数为( )A.50° B.60° C.65° D.75°6.将一副三角尺(厚度不计)如图摆放,使含30°角的三角尺的斜边与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平行,则∠α的度数为( )A.100° B.105° C.110° D.120°7.设α,β,γ是某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则下列关于α+β,β+γ,α+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两个锐角、一个钝角B.有两个钝角、一个锐角C.至少有两个钝角D.三个都可能是锐角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α,∠ABC的平分线与∠B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则∠P=( )A.90°-α B.αC.90°+α D.360°-α9.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的度数为( )A.50° B.60° C.70° D.80°10.如图,在△ABC中,有一点P1,当P1,A,B,C没有任何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构成三个不重叠的小三角形.当△ABC内的点的个数增加时,构成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如表.…△ABC内点的个数 1 2 3 … 1 012构成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 3 5 7 … ?若其他条件不变,则表中的“?”应填( )A.2 024 B.2 025C.2 026 D.2 027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一副三角尺有两个三角形,将其按如图的方式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 . 第11题图 第12题图12.如图,直线a∥b,在Rt△ABC中,点C在直线a上.若∠1=54°,∠2=24°,则∠B的度数为 .13.如图,∠A+∠B+∠C+∠D+∠E= .(填度数)14.如果一个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它的内角和就增加,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15.如图,∠B=∠C,DE⊥BC于点E,EF⊥AB于点F,∠ADE=140°,则∠FED的度数为 .16.如图,BA1和CA1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BA2是∠A1BD的平分线,CA2是∠A1CD的平分线,BA3是∠A2BD的平分线,CA3是∠A2CD的平分线,….若∠A1=α,则∠A2 024= .(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5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6分)在各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一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求这个多边形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和它的边数.18.(9分)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各边都相等,且各内角也都相等,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作正多边形.如图就是一组正多边形,观察每个正多边形中∠α的变化情况,解答下列问题. …(1)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正多边形 的边数 3 4 5 6 … n∠α的 度数 60° 45° …(2)根据规律,是否存在一个正n边形,使得∠α=20°?若存在,请求出n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9.(10分)(1)如图,点D,B,C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60°,∠C=50°,∠D=25°,求∠1的度数;(2)已知在△ABC中,∠B-∠A=70°,∠B=2∠C,求∠A的度数.20.(9分)如图,已知AE平分∠BAC,过AE的延长线上一点F 作FD⊥BC于点D.若∠F=6°,∠C=30°,求∠B的度数.21.(11分)如图,在△ABC中(AB>AC),AD是△ABC的中线,AE是△ACD的中线.(1)若DE=2,求BC的长;(2)若△ABC的周长为35,BC=11,且△ABD与△ACD的周长差为3,求AC的长.22.(11分)(1)如图(1),将△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DBCE内点A′的位置,探索∠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 (2)第22题图(2)如图(2),将四边形ABCD沿EF折叠,使点A,D分别落在四边形BCFE内部点A′,D′的位置,请写出∠A,∠D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第十三章 三角形(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长度(单位: cm)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D )A.5,5,13 B.1,2,3C.5,7,12 D.11,12,132.摄影师在拍摄时,常常将相机放在如图所示的“架子”上,这样做的道理是( D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垂线段最短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下面给出的四个三角形都有一部分被遮挡,其中不能确定三角形类型(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的是( A ) A B C D4.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和AC上,CD平分∠ACB,过点D作DE∥BC.已知∠EDC=40°,则∠AED的度数是( A )A.80° B.75°C.70° D.60°5.如图,点D在△ABC内,且∠BDC=120°,∠1+∠2=55°,则∠A的度数为( C )A.50° B.60° C.65° D.75°6.将一副三角尺(厚度不计)如图摆放,使含30°角的三角尺的斜边与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平行,则∠α的度数为( B )A.100° B.105° C.110° D.120°7.设α,β,γ是某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则下列关于α+β,β+γ,α+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有两个锐角、一个钝角B.有两个钝角、一个锐角C.至少有两个钝角D.三个都可能是锐角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α,∠ABC的平分线与∠B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则∠P=( B )A.90°-α B.αC.90°+α D.360°-α9.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的度数为( B )A.50° B.60° C.70° D.80°10.如图,在△ABC中,有一点P1,当P1,A,B,C没有任何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构成三个不重叠的小三角形.当△ABC内的点的个数增加时,构成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如表.…△ABC内点的个数 1 2 3 … 1 012构成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 3 5 7 … ?若其他条件不变,则表中的“?”应填( B )A.2 024 B.2 025C.2 026 D.2 027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一副三角尺有两个三角形,将其按如图的方式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 165° . 第11题图 第12题图12.如图,直线a∥b,在Rt△ABC中,点C在直线a上.若∠1=54°,∠2=24°,则∠B的度数为 60° .13.如图,∠A+∠B+∠C+∠D+∠E= 180° .(填度数)14.如果一个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它的内角和就增加,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12 .15.如图,∠B=∠C,DE⊥BC于点E,EF⊥AB于点F,∠ADE=140°,则∠FED的度数为 50° .16.如图,BA1和CA1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BA2是∠A1BD的平分线,CA2是∠A1CD的平分线,BA3是∠A2BD的平分线,CA3是∠A2CD的平分线,….若∠A1=α,则∠A2 024= .(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5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6分)在各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一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求这个多边形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和它的边数.解:设该多边形为n边形.∵多边形一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4=1 440°.∴(n-2)×180°=1 440°.∴n-2=8.∴n=10.∴该多边形每一个内角的度数为(360°÷10)×4=144°,该多边形为十边形,边数为10.18.(9分)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各边都相等,且各内角也都相等,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作正多边形.如图就是一组正多边形,观察每个正多边形中∠α的变化情况,解答下列问题. …(1)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正多边形 的边数 3 4 5 6 … n∠α的 度数 60° 45° 36° 30° … °(2)根据规律,是否存在一个正n边形,使得∠α=20°?若存在,请求出n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2)存在.理由如下:设存在正n边形使得∠α=20°,则∠α=20°=°,解得n=9.∴存在正九边形使得∠α=20°.19.(10分)(1)如图,点D,B,C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60°,∠C=50°,∠D=25°,求∠1的度数;(2)已知在△ABC中,∠B-∠A=70°,∠B=2∠C,求∠A的度数.解:(1)∵∠A=60°,∠C=50°,∴∠ABC=180°-∠A-∠C=180°-60°-50°=70°.∵∠ABC=∠1+∠D,∴∠1=∠ABC-∠D=70°-25°=45°.(2)在△ABC中,∠B-∠A=70°,∠B=2∠C,∴∠A=∠B-70°=2∠C-70°.∵∠A+∠B+∠C=180°,∴2∠C-70°+2∠C+∠C=180°,解得∠C=50°.∴∠A=2×50°-70°=30°.20.(9分)如图,已知AE平分∠BAC,过AE的延长线上一点F 作FD⊥BC于点D.若∠F=6°,∠C=30°,求∠B的度数.解:∵FD⊥BC,∠F=6°,∴∠DEF=90°-∠F=90°-6°=84°.∴∠CAE=∠DEF-∠C=84°-30°=54°.∵AE平分∠BAC,∴∠BAC=2∠CAE=2×54°=108°.∴∠B=180°-∠BAC-∠C=180°-108°-30°=42°.21.(11分)如图,在△ABC中(AB>AC),AD是△ABC的中线,AE是△ACD的中线.(1)若DE=2,求BC的长;(2)若△ABC的周长为35,BC=11,且△ABD与△ACD的周长差为3,求AC的长.解:(1)∵AE是△ACD的中线,DE=2,∴CD=2DE=2×2=4.∵AD是△ABC的中线,∴BC=2CD=2×4=8.(2)∵△ABC的周长为35,∴AB+AC+BC=35.∵BC=11,∴AB+AC=24.∵△ABD与△ACD的周长差为3,∴(AB+BD+AD)-(AC+CD+AD)=AB-AC=3,则解得∴AC的长为10.5.22.(11分)(1)如图(1),将△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DBCE内点A′的位置,探索∠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 (2)第22题图(2)如图(2),将四边形ABCD沿EF折叠,使点A,D分别落在四边形BCFE内部点A′,D′的位置,请写出∠A,∠D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解:(1)∠1+∠2=2∠A.理由如下:∵沿DE折叠后点A和点A′重合,∴∠AED=∠A′ED,∠ADE=∠A′DE.∵∠AED+∠ADE=180°-∠A,∠1+∠2=180°+180°-2(∠AED+∠ADE),∴∠1+∠2=360°-2(180°-∠A)=2∠A.(2)如图,根据翻折的性质,得∠3=(180°-∠1),∠4=(180°-∠2).∵∠A+∠D+∠3+∠4=360°,∴∠A+∠D+(180°-∠1)+(180°-∠2)=360°.整理,得2(∠A+∠D)=∠1+∠2+360°.1 / 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