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课外古诗词1文学常识“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由于既无题目,也不知其作者, 被统称为“古诗”后,在渐渐发展中,“古诗”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古诗是什么?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是什么呢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古诗十九首》是哪十九首诗呢?《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朗读古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华):花。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滋):繁盛。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以树起兴攀条折其荣,(攀条):攀引枝条将以遗所思。(遗 ):给予,馈赠。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wèi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盈):充满。 (致):送达。对比手法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经时):历时很久。主题:点明主题孤居在家女子的相思之情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的站在树下,听任花香充满衣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龟虽寿曹操龟虽寿 曹操(东汉)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准备统一中原之前。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此时曹操已到知天命之年,所以诗一开头便说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写作背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竟):终结,这里指死去。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比兴手法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骥) :骏马,好马。 (枥):马槽。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这四句有何妙处?这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年迈的自己比作衰老的骏马,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养怡):指调养身体,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龟虽寿》是一首 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 从 弟(其二)刘 桢走进作者刘桢( -217),字公干,存诗二十余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yīng)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松树品格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 从 弟刘 桢松树形象亭亭山上松,(亭亭):挺拔的样子。瑟瑟谷中风。(瑟瑟):拟声词,风声。写出了松树高大傲岸的形象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翻译:风声一何盛,(一何):多么。松枝一何劲!(劲):坚强有力。赞美 精神松树在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韧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翻 译:赞美松柏 的品性,点明主题。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罹):遭受。(凝寒):严寒。翻 译: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严寒不凋梁甫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植走近作者【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写作背景自曹丕上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诵读感知品读欣赏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暗含比喻。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品读欣赏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与野兽同居。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品读欣赏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品读欣赏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感慨,反衬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恐惧与凄楚,深化了主题。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主题探究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