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林语堂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方方《喜欢苏东坡》他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李泽厚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创始人《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这样一位难得的奇才,却一直受到命运的作弄,被党争玩弄于股掌之中,一生都在迫害中颠沛流离。苏轼的一生,在北宋变法派和反对党的夹击中,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其从仕四十年,在朝任职时间,总计不到十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在地方上度过,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北宋版图眉山杭州黄州凤翔汴京惠州儋州密州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是屡遭贬谪却依然旷达豪放的苏东坡!他把一个个历练过成了天堂!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林语堂说:“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坎坷一生京城(中书舍人)京城(旧党欧阳修) (旧党重启)(判官)密州 徐州 湖州知州 杭州(不容于新旧两党)杭州(反对新党新政) 惠州通判 黄州(乌台诗案)团练副使 儋州凤翔苏轼的人生曲线103610571079108410941101黄州惠州儋州眉州蓝色 人生轨迹红色 创作曲线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黄州与苏轼有着不解之缘。在这里,他开始对生命的真谛、价值做认真的思考,完成了思想上的飞跃,不断走向睿智和成熟。黄州带给苏轼的是生活上的苦难,更是精神人格上的升华。在黄州,苏轼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者进行一场直击灵魂的壮丽对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其诗意人生。苏轼以“谤讪朝廷”的罪名被贬黄州。由于作者在政治上遭受到一次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思想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来寻求解脱。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忘情于政治,有时因外界事物的刺激和诱发,他便无法保持内心的暂时平静。他的热情,他的理想,他的牢骚不平,往往要通过文学这一喷火口,火山爆发式地喷薄出来。这首《念奴娇》就是这一思想感情冲击下的产物。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中写道:“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苏轼《赤壁赋》墨迹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初读诗词会其意“念奴娇”是词牌。念奴娇:本因唐代天宝中期,著名歌妓念奴得名,但自从苏轼写了这首“赤壁怀古”后,人们便把这个词牌称之为“大江东去”“江月”,由此可见这首词在词坛上的影响。“赤壁怀古”是题目。“怀古”是怀念古代的人和事,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咏史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标题中往往带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咏史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标题中往往带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结构:临古地——思古人(自比、对比)——忆其事——抒己志。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手法:用典、对比、反衬、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感: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苏轼之前,词仅用来描述香艳软媚的儿女之情,内容多属花间柳下、浅斟低唱,因此人们认为词品不高,其地位始终赶不上诗的地位。从苏轼起,词开始走向广阔的天地,凡是可以写诗的内容,无一不可以写词,从吊古伤怀、悼念送别,到山水风光、自我感叹,以致于说理喻事,几乎无所不包。朗诵欣赏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 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á)发(fà)↘。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主要内容?整体感知年岁将老,壮志难酬时光流逝,物是人非 赞周瑜 华发早生 二、品读涵泳明其韵诵读上阙,赏古迹美景思考:(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2)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3)在词的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4)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一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作者为什么描绘这些景象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讨论作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并让人产生对历史的思索。讨论作答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以此点明这里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作者只是想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赤壁怎样的特点 有什么作用 讨论作答这三句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加点的词语有怎样的表现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特点 “乱”——“穿”——“惊”——“拍”——“卷”——写出了岸边石头杂乱、陡峭不平的险怪特点表现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写出浪涛冲击岸边的力度之大、力量之强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江水波涛之汹涌表现波涛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气势,惊心动魄正面描写雄奇的景色。仰视石,俯瞰涛,平看浪花。“乱石”绘形,“惊涛”绘声,“雪”绘色,意态纵横,有声有色。词人描绘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雄浑壮阔的意境。画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用这几句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诗人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从哪些角度来写?基调怎样?乱、穿:惊、拍:卷:雪:基调:豪迈奔放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写出波涛翻滚,浪花四溅写出波涛色彩,水色纯白(形)(声)(形)(色)讨论作答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一大段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诗人登上赤鼻矶看到了哪些实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1)通过描写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高插云霄的陡峭山崖、汹涌的波涛拍击江岸、滚滚江流卷起澎湃雪浪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浩荡长江向东流、浪涛滚滚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惊心动魄、奔放豪壮、雄奇壮丽的意境。(2)整幅画面具有意境开阔、浩荡宏阔、雄浑壮美的特点。(3)作用: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作者精妙独到地描绘古战场险要雄奇的形势,勾画了一幅壮丽如画的景象,为追怀英雄业绩,对风流人物周瑜的赞颂,设置背景,渲染声势。(4)作者看到这滔滔江水,联想到历史上的众多英雄豪杰都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心中不禁涌起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由浪花淘尽的千古英雄,联想到三国赤壁鏖战的壮烈场景,引出“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小结上阕地势险要景色奇伟上阕:咏赤壁,写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境界开阔 气象恢宏乱: 山崖陡峭不平穿: 山岩高耸入云惊: 浪涛奔腾澎湃卷: 江水汹涌翻滚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咏赤壁 实景景人过渡句:诵读下阙,解胸中块垒思考:⑴ 下阕扣题写“怀古”,咏怀的对象是谁?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咏怀对象”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一形象的?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⑵ 作者咏怀周瑜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苏轼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下阕一时多少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骑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对策的孔明足智多谋的周瑜…………“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独想起“公瑾”?思考鉴赏周瑜:字公瑾,24岁拜将、娶小乔为妻,34岁指挥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赤壁战役,36岁英年早逝。是一位典型的英年“豪杰”,正是诗人所追慕的“风流人物”。遥想公谨当年苏轼遥想周瑜当年的哪些历史?写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风流儒将英雄周瑜小乔初嫁————年轻得意雄姿英发_______人才出众羽扇纶巾_______风流潇洒谈 笑 间_______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从容破敌(侧面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关于周瑜的史实和形象是否有虚构成分?词人写周瑜在赤壁之战那一年迎娶了小乔符合历史事实吗?《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这里的“时”指建安三年(198),而赤壁之战则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公瑾、小乔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说公瑾在赤壁之战那一年迎娶了美丽的小乔,是“虚构”了人物的经历,或者说是对人物的经历进行适当的“嫁接”。是虚写。虚构人物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深入前线指挥的将领,多应手拿剑戟,头戴铁盔,身穿铠甲,神情严肃,声如雷霆。词人之所以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突出周瑜的从容不迫、雄才大略,从而塑造了一位儒将形象,这也是拥有卓越艺术才情的词人所崇尚的人物形象。虚构历史史实:“樯橹”并未灰飞烟灭。赤壁之战中,曹操兵败不假,但主力尚存。退回北方后,仍留大将曹仁镇守。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公元210年,周瑜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36虚岁。也就是说,赤壁之战两年后,灰飞烟灭的不是“樯橹”,而是“周瑜”。 周瑜 苏轼年龄外貌职位生活际遇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想想苏轼为什么要着意描写这样的周瑜? 周瑜 苏轼 人物形象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借周瑜衬托出一个多情、多愁善感、被排挤、不得志、无奈、仕途不平、壮志难酬、悲苦愤懑的白发爱国老者的形象。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被重用 团练副使,虚职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爱妻早亡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总结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潦倒 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想想苏轼为什么要着意描写这样的周瑜?对比当中,赞美周瑜,感叹自我,意在抒发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对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总之,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位英姿勃发、儒雅风流、功成名就、生活美满的大英雄。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诗歌中的“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 1.衬托的特点:诗人描写的两种或几种事物,有一为“主”,余者为“宾”,“宾”为“主”而存在,为“主”服务,“宾”主要起陪衬烘托作用。 2.衬托的分类: ①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来陪衬烘托,以达到渲染的目的。如以美衬美,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 ②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丑衬美,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这首词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①用英雄衬托英雄:用“千古风流人物”以及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衬托周瑜,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②用美人衬托英雄: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用美貌的小乔衬托周瑜的英雄年少、才华横溢。③用自己衬托英雄:用自己功业无成且“早生华发”,衬托周瑜“雄姿英发”、年少得志、建功立业。讨论作答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 ?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地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讨论作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倒杯酒来祭奠江中的明月吧。“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这是消极无奈的表现,还是对自我的积极劝勉?讨论作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是一个会意字,左边的“酉”字为酒杯,也即“尊”,而右边的“寽”上下是两只手,“酹”字为双手捧着酒杯之意,可见酹酒人心怀庄重与敬意。在甲骨文中,樽字形象地描绘了双手捧着酒樽的情景,这不仅表示这是一种酒具,还蕴含了敬重的意义,因为双手捧酒樽通常用于神圣的祭祀活动,象征着对神灵的尊敬。一尊还酹江月寄托的情感《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①对永恒江月的尊崇,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一尊还酹江月寄托的情感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 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生命如此短暂,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 !②凭吊祭奠自己敬仰的英雄周公瑾,哀悼千古风流人物。一尊还酹江月寄托的情感词至最后,苏轼感叹“人生如梦”。梦虽短暂虚无甚至有梦魇,但梦逝之时,也是梦回现实之时,原来的雄心壮志、理想抱负在现实中触地,内心换来的不是坠落云端的失落,而是被现实接纳的踏实与平和,就像浩浩奔涌的江河水融入大海,终归于平静。③对名缰利锁、世事纷争的告别,对昔日梦想的放下,看透生活真相,接纳生命本质的平和。一尊还酹江月寄托的情感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苏东坡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迥异于失意文士的消极避世。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这是他度过一切劫难的精神力量。④历经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洒脱,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看透生活真相,顺命自适的释然和豁达。讨论作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清代学者黄苏评价这首词“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苏轼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感慨,这是消极无奈的表现,还是对自我的积极劝勉?结合下面的材料,请你谈谈应如何理解这两句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材料一:苏轼政绩斐然。杭州:主持疏浚运河,成立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徐州:治理黄河水患,修建黄楼镇水,开发煤炭资源。密州:引导民众科学灭蝗抗旱,有效治理盗匪问题。颍州:防患洪水灾害,申请减免赋税徭役,赈济淮浙难民。定州:修盖禁军营房,整饬军政,降低米价,赈济灾民及军队。惠州: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饮水问题。材料二: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①“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是词人被贬后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语。②苏轼一生以治国安天下为己任,即使在人生的低谷,他也没有想过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③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人生如梦”之感慨纯属人之常情。它是词人将自己和周瑜对比之后发出的感慨,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人生的一种积极表现。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词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词人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看似是“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总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他自己在悲慨中的一种超脱,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一种结合。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儒家——君子固穷的坚毅精神,经时济世的用世情怀老庄——轻视有限时空,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看取当下,随缘自适儒家思想为经时济世的支柱,佛老思想作调剂,前者要求为国为民,为功绩事业急流勇进,后者要求听其自然,无为而至,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洒脱旷达。———林语堂《苏东坡传》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康震《东坡印象》当我们真正走近东坡时,会发现: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与程朱比,他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东坡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东坡是人类的骄傲……——黄玉峰《说东坡》人生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的胸怀。——周国平你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1.有壮阔景2.写英雄事3.表功业志4.抒苍凉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