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联读课件(共7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联读课件(共7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2张PPT)

智能时代,在切身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在深刻感受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强国的伟大战略时,我们常常思考:作为一名文科生,我的未来该在何方?
……
铁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但是社会矛盾重重:国与国之战,家与家之争,君与臣、君与民、士与民……于是,礼乐崩坏,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如此乱世,有一批文科大咖挺身而出,用大智慧为黑夜的中国点亮一盏盏明灯。他们是李耳,是孔丘,是孟轲,是庄周,是翟墨,是韩非子……
生命之基,大道之源
——诸子百家思想研习
思与议
阅读印发材料“总览”思考下列问题:
1.铁器时代,面对生产关系的重重矛盾,那些文科大咖们在忙点啥?
2.结合当时一种具体矛盾,你认为他们的忙碌中哪种最有效?并阐明理由。
展与评
铁器时代 生产关系的重重矛盾
大咖们 忙点啥 最有效
背景 行为 效果
划全关键词
梳理好关系
文本研习,探究要义(一)
——儒家之“仁”与修身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三篇儒家作品,
【要求】:第一遍,自主翻译,不懂可查;第二遍,自主翻译,尽量不看注释,不会及时标记;第三遍,读原文,脑中自觉翻译,难点处重点标记。
2.刻意关注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于,之,者。

1.小组交流,解决文言学习中的疑难点;
2.两两结合,轮流翻译三篇文章中含有虚词而、于、之、者的句子,难以理解之处做好标记。
展与评
1.完成导学提纲上的文言知识检测;
2.阅读《语基》第346页至第350页“文言虚词”;
3.诵读《语基》第352页“而”,357页“于”,358页“者”“之”,掌握常见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词性:代、介、连、副、助、语气;
2.句中作用:做什么成分?
辅助其他词做什么成分?
辅助处理语句间的关系?
强调内容或强化语气?
3.根据用法分析具体意义

梳理三篇文章里出含有四个虚词的句子,并写出其意义和用法,工整地书写在笔记本上。

朝闻夕死:
见贤思齐:
文质彬彬:
任重道远:
未成一篑:
克已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迫切求。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责任重大,路途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划出文中的重要概念,围绕概念划出观点句;
2.明确文章的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
3.围绕核心观点,画出思维导图,梳理出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论说之妙。

章节 重要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
1 君子、好学 君子要克制物欲、谨言慎行、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直接、具体
2
3
4
5
6
概念 ˙观点˙论述

1.小组交流,明确每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并阐明理由。
2.完善每篇文章的思维导图。
展与评
章节 重要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
1 君子、好学 君子要克制物欲、谨言慎行、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直接、具体
2 仁、礼、乐 仁是礼乐的根基,君子要重视仁德 反问
3 道 君子要执着追求“道(真理) 夸张
4 君子、义、利 君子要重义轻利 对比
5 思齐、自省 君子要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
6 君子、文、质 君子要文质兼备且平衡 对比
《论语》十二章
展与评
章节 重要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
7 仁 君子要以仁为已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反问
8 吾止、吾往 君子要持之以恒、发挥主观能动性 比喻
9 智、仁、勇 君子要具备智、仁、勇的品格 排比
10 仁、礼 君子要克已复礼 对话
11 恕 君子要推己及人 对话
12 兴、观、群、怨 《诗》有重要的作用 排比

君子 第一章:不追求物质享受,谨言慎行,向榜样学习
第四章:有正确的义利观
第六章:重视内外兼修,使质朴的品性和文化修养和谐共生
第九章:具备智、仁、勇的品质
学 第一章:好学
第五章:向贤人学习,反思自身不足
第八章:学习要持之以恒,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十二章:学习《诗经》,养德增智
仁 第二章:仁是礼、乐的根本
第三章:对“道”(仁)执着
第七章:以仁为己任
第十篇:克己复礼为仁
第十一篇:恕——推己及人
孔子最想说点啥?(谁是核心概念?)

仁 是什么 道

克己复礼
为什么 仁是礼乐的根本
仁者不忧
如何达到 好学
见贤思齐、自省
文、质平衡
学《诗》
推己及人
仁为己任
为任由己
持之以恒
(君子、
修身)
展与评
章节 重要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
1 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至善;定、静、安、虑、得;道 1.大学之道在于彰显美德,亲近爱抚民众,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定、静、安、虑,最终有得。 3.懂得辨别本末先后,才能接近大学之道。 因果推理
层层递进
2 明明德于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1.通过格物来致知,进而诚意正心,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 2.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 因果推理
层层递进
一针见血
大学之道
展与评
重要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
不忍人之心 1.人生来就有怜爱之心(性本善)。 2.有怜爱之心才能治理天下。 开门见山
因果推理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1.没有四心就不是人,四心天生就有。 2.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举例论证
铺排
对比论证
仁、义、礼、智 四端 1.四端与生俱来,不可分割。 2.有四端可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 3.扩大充实四端,才能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扩、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核心概念(一级关键词)
次要概念(二三级关键词)
①反复出现;②逻辑关系上有强调;
③对比鲜明;④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
①核心概念的特征;②核心概念的具体表现;
③核心概念产生的背景、根源、动机、现状;
④核心概念带来的价值、意义、危害、措施、前景;
……

他们最想说啥……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行仁爱之道,修君子之德
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现大学之道。
人的四端与生俱来,不断扩充发扬,方能达成修齐治平。
展与评
儒家思想:大咖们稳中有变
稳:①“仁”始终是最高的道德追求;
②强调修身是根本;
③都主张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实践路径;
④追求个体完善与社会和谐的“至善”境界。
变:①从语录体到论述体再到论辩体,文体之变彰显儒家逐渐成熟的哲学思辨思想;
②从结论性的思想引领到系统性的论述,再到思想理念的扩充,演绎着儒家思想的与时俱新。

儒家思想泽被后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西汉)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 熹(北宋)
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明代)

儒家思想之于我们……
全球层面:和而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天下为公……
国家层面:稳定秩序、强国战略、复兴之梦、众志成城的抗疫
精神、不断跨越的航天精神……
个人层面: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强大内核而不惧、格物致知
而不惑……

儒家思想的发展之路
儒家思想从孔子、孟子发端,历经董仲舒的改造、朱熹的理学体系与王阳明的心学突破,从原初的人文主义伦理学说,到帝国意识形态工具,再升华为哲学体系的螺旋式上升路径,走过了一条从伦理哲学到官方意识形态、再到哲学高峰的演进之路。其核心脉络是在不断回应时代挑战中,既坚守核心价值又重构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其生命力在于既守正又创新,在不断重构中延续核心精神,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主干,从而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走向全球!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
针对此类社会现象,结合儒家思想,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文本研习,探究要义(二)
——道家之“无为”与隐身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两篇道家作品,
【要求】:第一遍,自主翻译,不懂可查;第二遍,自主翻译,尽量不看注释,不会及时标记;第三遍,读原文,脑中自觉翻译,难点处重点标记。
2.刻意关注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者,其,乎。
【注意】:《语基》第353页“乎”“其”,第358页“者”“之”,掌握常见用法和意义。

1.小组交流,解决文言学习中的疑难点;
2.两两结合,轮流翻译三篇文章中含有虚词之、者、其、乎的句子,难以理解之处做好标记。
展与评
1.完成导学提纲上的文言知识检测;
2.朗读文中本组认为最难理解的含有四个虚词之一的语句,抽检其他同学。

梳理三篇文章里出含有虚词其、乎的句子,并写出其意义和用法,工整地书写在笔记本上。

知足常乐:
自知之明:
自矜功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土,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自己了解自己的情况和能力。
自我夸耀功绩,多用于批评居功自负的行为。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
欲成大事,须从基础做起。
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1.结合“核心概念及重要概念”的相关知识,为两篇文章划出每段的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划出观点句;
2.梳理出各段核心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两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
3.围绕核心观点,画出思维导图,并标出论说之妙。
展与评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
他们在说啥?

1.组内质疑解疑,梳理出本组一致认为的难点;2.完善两篇文章的论述思维导图。
展与评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无、有 事物有用可以给人提供便利,是因为其本身的“无”产生了作用。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1.它们都会适得其反,让人厌恶;
2.追求大道之人不能做这些事。
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知足、强行 不失其所 1.要自知、自胜;
2.要知足,并勤勉而行;
3.要守住立身之基。
为 无为 辅万物而不敢为 1.事情未有、未乱时从细处“为”;
2.事情几成时需慎“为”;
3.整个过程中应洞察学习常人不关注的、淡泊常人珍贵之物、补常人之过;
4.顺应自然而不敢乱为。
老子究竟想说啥?
无为
老子在说啥?
展与评
老子之道——无为
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不妄为!始终保持谨慎,顺应事情发展的自然规律,不随意干涉,以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智慧,适时补救过失,以成大事!

老子大智——思辨之光
“逻辑学”一词发源于西方,曾有西方人大放厥词,认为古之中国无逻辑、无哲学,果真如此?
展与评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
无、有 事物有用可以给人提供便利,是因为其本身的“无”产生了作用。 列举现象
归纳推理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1.它们都会适得其反,让人厌恶; 2.追求大道之人不能做这些事。 类比推理
对比论证
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知足、强行 不失其所 1.要自知、自胜; 2.要知足,并勤勉而行; 3.要守住立身之基。 对比论证
因果推理
为 无为 辅万物而不敢为 1.事情未有、未乱时从细处“为”; 2.事情几成时需慎“为”; 3.整个过程中应洞察学习常人不关注的、淡泊常人珍贵之物、补常人之过; 4.顺应自然而不敢乱为。 比喻论证
(类比推理)
因果推理
老子究竟想说啥?
无为




1.提出哲学概念“无”:由三种生活现象归纳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归纳推理)
3.专说“对待”之理,体现辩证思维: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为和无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由个别到一般:由生活之无到个人修身之无再到哲学范畴之无。
(类比推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
2.提出哲学概念“无为” :未有、未乱时要为;事几成时要慎为;以超越常人的品德和智慧,洞察世事,补救过失,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妄为。(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老子大智——思辨之光

老子大智——思辨之光
“逻辑学”“哲学”的概念发源于西方,因此不少西方人(黑格尔)认为古之中国无逻辑、无哲学,果真如此?
西方,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中国,哲学之祖老子——公元前571
中国的哲学,中国的逻辑,远远早于西方!
展与评
重要概念? 主要观点?
五石之瓠:庄子在说啥?
庄子在讲故事!
庄子只是在讲故事?

何时何地 何人 因何 何事 何果 寓意
故事1
故事2
五石之瓠:庄子在说啥?想说啥?

1.发现对比关系:分析对比处的特征,扬善批恶。
2.关注议论性语句:往往反应作者情感倾向或思想态度。
3.学会由果溯因:找出造成结果的做法,分析该做法体现
的形象特征,该特征蕴含的为人处世的哲理。4.判断材料映射的社会现象:如果故事本身和当下社会或 生活某种现象相似,大多反映该生活现象或生活哲理。
托物寓意:如何读懂?

(2025年全国1)
14.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观点:对“借物喻意”的故事,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
认识:①对古书中的记载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
②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
托物寓意:如何对待?

何时何地 何人 因何 何事 何果 寓意
故事1 惠子因为种的葫芦太大做不了盛水的容器,剖开做水瓢,又没地方放,索性就把它打破。 讽刺有些人只能看见事物世俗意义上的“小利”,否则就毁掉。(儒家)
故事2 宋国一户人家因为以漂洗丝绵为业,经常要沾水,为了防止皮肤冻裂,使用一种特效药。有人以白金购买了这个药方,并献给了吴王,帮助吴王在吴越冬天水战中取得胜利,因此获得了封赏。 赞扬有些人能发现事物本身的“大用”,且善于运用。(道家)
五石之瓠:庄子在说啥?想说啥?
1.善于转化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2.“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3.顺应事物的本性,才能发现和发挥其“大用”,追求真正的精神自由。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
——鲍鹏山

乱世里的追求:老子&庄子
老子之《老子》 庄子之《庄子》
思想内涵
思想侧重
现实态度
论说风格

乱世里的追求:老子&庄子
老子之《老子》 庄子之《庄子》
思想内涵 针对统治者,主张“无为而治”(不折腾、不强制),实现社会稳定。 针对个体,主张“逍遥无为”(摆脱名利、生死、善恶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思想侧重 偏向政治与处世智慧,关注“如何治国”“如何安身立命”。 偏向个体精神自由,关注“如何摆脱痛苦”“实现精神超越”。
现实态度 虽批判现实,但仍有“救世”倾向,试图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对现实更超脱,甚至带有“避世”色彩,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脱离现实烦恼。
论说风格 语言凝练、抽象,多为哲理格言(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语言生动、奇幻,善用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五石之瓠”),将抽象哲理具象化。

乱世里的追求:道家&儒家
道家 儒家
思想内涵 主张“无为而治”,实现社会稳定。 主张仁政爱民,克己复礼,实现社会稳定。
现实态度 批判现实,追求超脱现实,实现个体精神的自由,但仍有“救世”倾向。 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以弘毅之志救乱世于水火。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总能言人所不及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河南优秀文科生,你能从他们的思想言论中选择一处,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庄子在《五石之瓠》里展现出的 “无用之用” 观念,让我对事物价值有了全新思考。文中意思是大葫芦虽不能作常规用途,却可做成腰舟浮游江湖 ,有别样用处。这种观点打破了常规的实用主义思维。在河南,这种 “无用之用” 有着许多体现。河南作为文化大省,遍布着诸多古老的传统村落,从单纯经济发展的 “有用” 角度看,它们没有高楼大厦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没有现代化工厂的大规模产出。但从文化传承角度,它们是中原文化的 “活化石”。一副木板年画,承载着千年来民间艺术的传承,绘制工艺里藏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祈愿、对艺术的追求;一处明清古民居,建筑风格和布局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宝贵样本。这些看似 “无用” 的古村落与传统技艺,塑造着河南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其文化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对文科生来说,“无用之用” 也影响着学业与生活。面临高考压力,很多同学会陷入 “实用” 学习误区,只学能快速提分的学科,忽略看似 “无用” 的内容。殊不知阅读一部《平凡的世界》,能让我们理解生活的苦难与坚韧;思考一句道家哲学,可拓宽思维边界,培养辩证思维。这些 “无用” 的积累,会在未来人生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发挥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庄子的 “无用之用” 思想,是提醒我们突破狭隘实用观念,以更广阔视角看待事物价值。无论是河南文化传承,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珍视那些看似 “无用” 的事物,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这也正是道家思想突破俗见之处,给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前行的独特指引 。
文本研习,探究要义(三)
——墨家之“兼爱”与功利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兼爱》。
【要求】:第一遍,自主翻译,不懂可查;第二遍,自主翻译,尽量不看注释,不会及时标记;第三遍,读原文,脑中自觉翻译,难点处重点标记。
2.刻意关注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以。
【注意】:《语基》第356页“也”“以”,掌握常见用法和意义。

1.小组交流,解决文言学习中的疑难点;
2.两两结合,轮流翻译三篇文章中含有虚词也、以的句子,难以理解之处做好标记。
展与评
1.完成导学提纲上的文言知识检测;
2.两两结合,选择含有虚词“以”的语句,轮流检测其意义和用法。

梳理三篇文章里出含有虚词以、也的句子,并写出其意义和用法,工整地书写在笔记本上。
思与议
1.围绕“兼爱”这一核心概念,墨子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画出思维导图。
2.你认为墨子的论述是逻辑严密清晰的,还是繁杂冗长的?为什么?
论述导图。
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乱“皆起
不相爱”
得出结论:③
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
盗贼侵夺财物,伤害性命

解决问题:
践行兼爱
之道
爱人若爱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兼爱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
视人国若其国
第一段类比论证
第三段假设论证
以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二段举例论证
展与评
展与评
如何理解墨子论述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层次感?
(1)从整体结构上看,文章论证层层深入,条理井然。
文章先提出,要治理好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然后论述了社会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一来,“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条理清晰,富有层次感。
(2)文章在具体论证时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例如,在论述“起不相爱”时,墨子从三个关键层面展开,且覆盖了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群:
社会伦理层面:聚焦君臣、父子、兄弟这三类核心亲属与社会角色,指出因“不相爱” 破坏了最基础的人伦秩序。
社会治安层面:指向盗贼群体,认为盗贼因“不相爱” 才会行窃掠夺,扰乱社会日常安全。
阶层冲突层面:针对士大夫与诸侯,提出士大夫因“不相爱”而乱家,诸侯因“不相爱”而乱国。
这些论述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与国家,层层递进,论证了“不相爱”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负面影响,进而凸显“兼爱”的必要性。只有天下人兼相爱,社会才会安定太平。
如何理解墨子论述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层次感?

逻辑严密,却又注重语言的浅显易懂与反复论说
《墨子》①直言不讳,通俗易懂;②反复论说,不避繁复,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再总结;③善用反问,强化语势。
这与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有关。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同时,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展与评
这种“兼爱”思想与儒学的“仁爱”思想有何异同?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交相利”则是在“兼相爱”的基础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来实现共同利益,强调“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认为关爱他人与自身获利是统一的。 这一主张的本质,是墨子针对当时战乱、等级压迫的社会现实,提出的一种追求社会平等、和谐与共赢的理想方案。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超过)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疼痛),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去除),而不疾者之拂?”(《墨子 耕柱》)
我与你不同,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比爱越人深。爱鲁人比爱邹人深,爱我家乡的人比爱鲁人深,爱我的家人比爱我家乡的人深,爱我的双亲比爱我的家人深,爱我自己胜过爱我双亲,这是因为切近我的缘故。打我,我会疼痛,打别人,不会痛在我身上,我为什么不去解除自己的疼痛,却去解除不关自己的别人的疼痛呢?
儒家弟子巫马子与墨子的对话
儒家讲“仁爱”,但它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有远近亲疏之别。虽然这对维持封建社会人伦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偏爱、有差等的爱。
墨子讲“兼爱”,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每一个成员人格完全平等的伦理基础之上,虽不免太过理想化,但毕竟是一种博爱、无差等的爱。
(姜宝昌《墨子》)
墨家“兼爱与儒学“仁爱”
儒、道、墨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道家与墨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流派,它们对当时、对历朝历代、对当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你认为哪一家的思想穿越时空的力量最强?
展与评
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之际,儒、道、墨三家虽各辟蹊径,却怀揣着共同的济世理想,于思想星河中遥相呼应,共筑华夏文明的精神根基。
它们皆以匡扶乱世、安顿生民为初心,于战火纷扰中探寻治世之道,渴望为颠沛的百姓撑起精神庇护,为失序的社会锚定前行方向;皆以道德为魂,虽儒家重“仁礼”、道家尚“真朴”、墨家倡“兼爱”,却同将道德修养视作个体立身、社会向善的基石,以德行之光驱散时代阴霾;皆以和谐为终极追求,或求人际伦常的温情和睦,或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共息,或求天下众生的平等相融,在不同维度上勾勒着“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永恒的人文温度。

法家,秉持“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以严苛律法与集权理念定社会秩序,曾助力秦国扫六合、实现王朝一统。
诸子百家,你还知哪些?
兵家,奉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凭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准研判与灵活谋略决胜战场,其智慧至今仍启发现代企业竞争与战略规划。
农家,坚守“劝农桑,务本业”,以顺应农时、重视农耕为核心,为古代社会筑牢民生根基。即便在今天,也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深度契合。
……
大道之源 生命之基
百 家 争 鸣

1.摘录六篇文章中触动你内心的句子。
2.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