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第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传承文化之根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单元学习主题·传统文化 · 先秦诸子散文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
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
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让我们与诸子百家同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
共读诸子
修身立心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
*兼爱/《墨子》
儒家君子 仁者爱人
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
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
先秦诸子百家散文
墨家侠士 兼爱众生
学 习 目 标
■ 1. 了解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 2.积累文言知识,能够背诵《论语十二章》。
■ 3.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 4.深入理解,思考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任务一
认识孔子及其思想核心,回顾复习《论语》的相关知识
1.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

仲尼


礼治
2.《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走近至圣先师
(口诀:孔子求你入人力)
(口诀:论语弟弟)
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
五经
六艺
六经
《诗》《书》《礼》《易》《春秋》《乐》




思想:
仁;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政治:
礼治;
反对暴政,
主张仁政。
个人修身: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教育:
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
孔子思想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任务二
正音,诵读吟咏,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初读文本
正音:
如乐( )何
八佾( )
自省( )
文质彬彬( )
譬( )如
未成一篑( )
子罕(  )
迩( )之事父
x ng
yuè
bīn

kuì

hǎn
ěr
文本探究——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吃东西
勤勉
介词,在
连词,表并列
靠近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连词,表顺承
同“矣”,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
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状语后置句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行事勤勉,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好学”要做到哪几条 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发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条是在行动上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抵制物质的诱惑
重在注重言行
重在虚
心请教
文本探究——研读第一章
启示: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拓展阅读
好学典范——颜回
淡泊自守,安贫乐道
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他觉得颜回不但好学还能将心思长时间置于仁义之中。在本章中,孔子对颜回能够做到淡泊自守很是高兴,尤其是在贫困的环境下,他依然不改其道,显得悠然自得。夫子此言既是对颜回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褒扬。颜回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按照孔子所说,颜回用粗陋的竹器吃饭,用瓢来喝水,还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子里面,到了这种地步,若是一般人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颜回仍然能够保持着心中的快乐,不改乐道之志。对颜回来说,富贵不是其所求,仁道才是其所愿!生活的好坏,根本就无法改变其内心坚定的志向。正因为如此,他对待贫穷的态度是很坦然的,从不怨天尤人。再说,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生命,快乐是由内而发的,没有人可以将它夺走。如果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乐上,当外在的物质改变或消失时,其内心也会受到影响,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文本探究——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yì )》
固定句式 译为“怎样…呢?
连词,表假设,如果
八佾(yì ):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
抽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抽背:求!尔何如?
抒情感,促和谐
分等级,讲秩序



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
相辅相成
外在表现
外在表现
内在核心
“礼”“乐”各自有何作用?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包括典章、制度、规矩、仪节等。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教化来缓解社会矛盾。在古代,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手段。
选自《论语译注》
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而不乱。
乐:抒发情感,是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仁:人内心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人文的基础。
因此,礼、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仁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他不会真正遵守礼乐,也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
所以说礼、乐与仁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第二章: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仁”与“礼、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文本剖析
本章讲的是仁与礼、乐的关系。
文本探究——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 闻 道,夕死可矣。”
——《里仁》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听到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真理
译文:
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
成语“朝闻夕死”,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
文本探究——研读第三章
如何理解孔子所追求的“道”?
“道”字在《论语》中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①笼统的术语,指道德、学术或方法;②合理的行为;③道路、路途;④技艺。
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最接近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按照现在的理解,可将其翻译为“道理、真理”。
文本探究——研读第三章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本章讲的是孔子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仁人志士对生命意义的定位。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文本探究——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 喻 于 义,小人 喻 于 利。”
——《里仁》
明白,通晓,
这里译为“懂得”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古时对地位低下的人的鄙称,今泛指品格卑下的人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文本探究——研读第四章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有什么不同?
本章讲的是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在义利方面的不同态度。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本章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文本探究——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 贤 思 齐 焉,见 不贤 而 内 自省 也。”
——《里仁》
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
连词,表顺承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动词,反省
宾语前置
译文: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成语“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文本探究——研读第五章
⑸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终身学习。
本章讲的是孔子关于“见贤”和“见不贤”两方面加强自我修养的做法。
文本探究——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 胜 文 则 野,文胜质 则 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质朴、朴实
超过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成语“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连词,表顺承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后天习得的文采,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
文胜质则史
质胜文则野
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
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
文本探究——研读第六章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理解与思考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本章讲的是孔子关于君子具备“文质彬彬”气质的观点。
曾子 曰:“士不可以不 弘毅 ,任重 而 道远。仁 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 后 已 ,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本名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被后世尊为“宗圣”。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刚毅、坚强、果断 。
连词,表并列
把......作为
连词,表顺承
动词,停止
宾语前置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成语“死而后已”,一直到死方才停止,形容终身奋斗。
文本探究——研读第七章
士为什么不可以不弘毅?
因为“任重而道远”
为什么“任”重?
因为“仁以为己任”
为什么“道”远?
因为“死而后已”
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弘毅”,双重否定和反问语气又增强了感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章讲的是曾子认为士应该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并说明原因。
分析本章语句中包含的因果关系。
文本探究——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 为 山,未成一 篑, 止,吾 止 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动词,堆积
盛土的竹筐
动词,停止
填平洼地。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决心继续,shi wo 自己去干的。”
成语“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
文本探究——研读第八章
孔子运用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突出“未成一篑”“虽覆一篑”这两种情况?又为什么要强调“吾止”“吾往”呢?
本章讲的是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①道理:运用“为山”“平地”两个比喻说明了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②原因:“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接近成功),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
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止,吾止也
进,吾往也
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文本探究——研读第九章
子曰:“ 知 者 不 惑,仁者不 忧,勇者不 惧。”
——《子罕》
同“智”,智慧
……的人
迷惑,疑惑
忧虑,忧愁
惧怕,恐惧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文本探究——研读第九章
结合《论语》以及自己的理解,你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原因是什么
本章讲的是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到达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是因为他们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通透,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行恕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就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面对横逆忧患,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所以说“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 “克 己 复 礼 为仁。 一日 克己
复礼,天下 归 仁 焉。为仁由己,而 由 人 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 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 敏,请 事 斯 语矣。”
——《顏渊》
克:约束
复:归复
表判断的动词,是
一旦
称赞,称许
形容词作名词,仁人
介词,凭借,靠
句末语气词连用
代词,它的
条目,细则
形容词,聪敏
实践,从事
代词,这
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些话。”
成语“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判断句
如何来实践“仁”德?

内涵:“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已”对内,“复礼”对外,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四“勿”:“勿视”“勿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勿言”“勿动”就是要用礼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本章讲的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实现“仁”的做法。
文本探究——研读第十章
“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参考译文: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那么丰富多彩,真是完美啊!我依从周代的。”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周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认为古代圣贤之一。
孔子崇古,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知识补充——“周礼”
周礼是周朝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
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法规。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文本探究——研读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 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一个字
实践
副词,表推测,大概
体谅,以仁爱的心待人;推己及人之意
介词,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译文:
子贡问道:“有可以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定语后置句
文本探究——研读第十一章
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本章讲的是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文本探究——研读第十二章
子曰:“ 小子 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
兴,可以 观,可以 群,可以 怨。
迩之 事 父,远之 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古今异义词。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为什么不……呢?
指示<代>,那
指激发人的感情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名词作动词,侍奉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诗教
诗识
诗用
《诗》
兴观群怨
事父事君
鸟兽草木
以修身
以治国齐家
以致知
文本探究——研读第十二章
本章讲的是学《诗》的益处。
如何理解“兴观群怨”?
问题探究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
①诗可以兴。兴,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比如《诗经》中的《关雎》等篇目
②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比如《诗经》中的《芣苢》等篇目。
③诗可以群。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④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诗歌是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等篇目。
结合全文,思考孔子想要培养什么养的人?
文章框架
君子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哪些章节可以体现出来)
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
文章框架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哪些章节可以体现出来)
第五章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十章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十一章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章框架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哪些章节可以体现出来)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八章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第十二章 学《诗》——兴、观、群、怨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0.克已复礼,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自我约束
1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情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安贫乐道,谨言慎行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
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
外求
内修
3.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
8.止,吾止也;进,吾往也——锲而不舍
12.学《诗》 兴、观、群、怨——养德增智
2.人而不仁,如礼何 如乐何——重视仁德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
学习总结
论语十二章
2.内容初探,概括十二则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概念。
章节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
1
2
3
4
君子抵制物欲等,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君子好学
道理论证
仁、礼、乐的相互关联,有了仁才能去谈礼、乐
仁、礼、乐
道理论证
执着追求道义
好学
道理论证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小人
对比论证
章节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
5
6
7
8
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好学
对比论证
文与质要有效配合,方能成为君子
君子
道理论证
士人远大志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勇气

道理论证
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因为自己
好学
比喻论证
章节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
9
10
11
12
明确“克已复礼”的重要性,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仁、礼
道/举例论证
“恕”的解读

举例论证
“诗”的作用
兴、观、群、怨
举例论证
具有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智、仁、勇
比喻论证
课文小结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 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文中成语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寻求自我生命的打开方式
《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
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
传承文化,责任在肩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喜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丢失了自己民族最淳朴的文化传统。……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 质世界,那样的人经不住任何打击,也经不住任何诱惑。
浑浑噩噩一辈子,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只是白白浪费了粮食。学人文学科的,更应该担当起把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课堂检测——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文胜质则史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食无求饱
质胜文则野
课堂检测——理解性默写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6.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 ”自勉。
小人喻于利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焉
君子喻于义
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
课堂检测——理解性默写
7.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泰伯》中
, 一句为终身信条。
8.《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