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登高杜甫 〔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雨霖铃柳永(宋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诗歌的另一种形式,起于南朝,隋唐时兴起,盛于宋朝。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2.词牌名: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此词牌由此而得名。长沙:标题3.词的分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4.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0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02整体感知诗词03赏析诗词上阙及下阙《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 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1925年2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8月,湖南省长赵恒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毛泽东连夜从韶山来到长沙。9月上旬,毛泽东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的词。写作背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领读全诗沁园春 ( ) 百舸( )峥嵘( ) 寥廓( )挥斥方遒 ( ) 浪遏飞舟( )qìngězhēng róngliáo kuòqiúè请给下列红体色字注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空阔,意境雄阔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地点时间A-独立寒秋图点明季节、交代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多染:妙,动词,化静为动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漫:满碧:碧绿透:透到极点舸:大船红、碧:颜色非常具有生命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飞(冲击力极强)浅底:水清澈竞:竞相鹰在天空中飞翔,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世界万物在结了霜的秋天里竞相活动。万类:世界万物霜天:结了霜的秋天B-湘江秋景图语序倒置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试分析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远眺近观仰视俯视静景动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比鲜明象(客观事物)山林江舸鹰鱼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整条江争流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浅底轻翔的游鱼情感: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情感。毛主席眼中的秋天: 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遍:全都染红了透:透到极点击:鹰的冲击力翔:鱼的速度竞动词、副词:具有战斗力、冲击力、爆发力毛主席眼中的秋天什么样?中国常见到的秋意“秋天”在很多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感叹天地的辽阔,那我问一问这旷远迷茫的大地,究竟是谁来主宰它的盛与衰呢?怅:失意,引申由深思所引发的昂扬慷慨的心绪,(感叹)。沉浮:盛衰怅:写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而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问:表达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抱负。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前面的写景诗句有什么联系?字面意义:面对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沉入深远的思索和无限的感慨之中,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着事物的盛衰消长呢.内在含义: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 此句写出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句式设问作用承上启下2、这一句采用了什么句式?在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看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万 红遍,层 尽染;漫 碧透,百 争流。击长空,翔浅底,竞自由。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立时间 地点 环境写景抒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所见所想问谁主沉浮?融情于景即景抒情上阕小结: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上阕小结:“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来:语气词携:牵着手百侣:众多同学我曾经和我的同学牵着手在这游玩过忆:回忆往昔:过去峥嵘:不平凡稠:多想想当年那段不平凡的日子真的是很多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当时我们正是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挥斥:放纵、奔放方:正遒:强劲有力同学们的意气奔放驰骋,正是最强劲有力的时候。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大军阀视为粪土。指点:评论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粪土:意动,视……如粪土。万户侯:古为贵族,现大军阀。1919年,26岁的毛主席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驱张运动)。粪土当年万户侯。中流:江河水流中央击水:游泳遏:阻止我们在游泳的时候掀起的浪花几乎能够阻止疾驰而来的船。下阕: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想要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有没有回答?如果有,哪些内容作了回答?有,“挥斥方遒”到最后,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上阕与下阕有何关系?侧重抒发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上阕为下阕抒情作铺垫,下阕是上阕主旨的升华。下阕小结: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鉴赏上阕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多种对比,形象鲜明色1、颜色的对比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2、动作的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3、明 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4、暗含的对比:“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 本词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借景抒情:前边写景,后边抒情。景啥样?抒发怎样的情感?寓情于景:未直接抒情,从景中体会情感。结尾两句是景,以景结情。触景生情:不同景使之情发生变化(小石潭记)乐景衬哀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鉴赏诗歌中的情与景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