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高效练】2.5生物的多样性 高效培优练(含解析)--浙教版(2024版)七上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自主高效练】2.5生物的多样性 高效培优练(含解析)--浙教版(2024版)七上科学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自主高效练】浙教版(2024版)七上科学 高效培优练(8)
考查范围:2.5 生物的多样性
0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典例1]“天宫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地面,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开花提前”等现象,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环境可以适应生物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典例2]“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若出现谚语中的“倒春寒”,则会使该地出现小麦不出穗、果树不结果等农作物冻害惨状。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环境适应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典例3]瓜摊老板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有经验的顾客也会通过看西瓜的颜色来挑选。近地面处没有阳光照射,导致该侧西瓜颜色发黄。这一现象说明(  )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生物能适应环境
[典例4]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下列现象中,能依次体现光照、温度、水分、生物等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④昨夜一霎雨…虚庭草争出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跟踪1]下列农谚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小满小满,谷粒渐满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C.粪草粪草,庄稼之宝 D.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跟踪2]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湿度 D.空间
[跟踪3]海带的生长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某科研小组为探究影响海带生长率(生长率是指实验前后海带体内物质增加的比率)的因素,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25℃时部分海带腐烂,所以生长率为负值)。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作     。
(2)该科研小组通过实验探究的问题:    ?
(3)通过以上实验,说明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0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典例1]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在土壤中生活,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其主要的原因是(  )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典例2]陆生生物可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下列图示分别为毛毛虫、变色龙和蜂兰,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
A.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 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典例3]角蜂眉兰是一种兰科植物,如图所示,它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骗取雄蜂前来和它“交配”,从而帮助它传播花粉,以下现象与角蜂眉兰适应环境的方式类似的是(  )
A.雪地中雷鸟身覆白色羽毛
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
D.金环蛇的体表有黑黄相间的鲜艳环纹
[典例4]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科学小组同学,认真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变化、阅读书本中相关的资料。根据科学知识分析下列现象:
(1)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选填“适应”或“影响”)。
(2)苔藓总生长在树干的背阴面,这是受到阳光这一因素的影响:青蛙到了冬天会冬眠,这是受温度这种因素的影响。上述两种因素可统称为     。
(3)请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
[跟踪1]角蜂眉兰是一种兰科植物,如图所示,它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骗取雄蜂前来和它“交配”,从而帮助它传播花粉,以下现象与角蜂眉兰适应环境的方式类似的是(  )
A.变色龙会随环境改变体色
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跟踪2]雷鸟羽毛在冬季呈白色,春季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现象类似的一组是(  )
①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②竹节虫形似竹节
③寒冷的北极海域生活的海报,胸壁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mm
④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⑤大树底下好乘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跟踪3]“中国诗词大会”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弘扬了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升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质量。下列对春天景物描述的诗词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跟踪4]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是(  )
A.鱼的流线型身体可以减少运动时水的阻力
B.鲸鱼的肺通过进化后已适应水生生活
C.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适应在沙漠较长时间生活
D.鸟类有些骨骼中空以减轻体重
03 生态系统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典例1]下列选项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
C.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典例2]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最主要的就是食物关系,食物关系又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下列各选项中,能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是(  )
A.青草→蚱蜢→蛙→蛇 B.蛇→蛙→蚱蜢→青草
C.阳光→青草→蚱蜢→蛙→蛇 D.蟋蟀→蛙→蛇
[典例3]如图所示为某地区食物网关系图,对图中食物链描述正确的是(  )
A.兔→草→鹰 B.草→鼠→鹰 C.鹰→兔→狐 D.草→狐→鹰
[典例4]如图所示为某区域内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一条包含鼠的食物链     。
(2)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鼠和鹰具有的生物关系是     。
[典例5]2024年3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首次报告了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使人类心脑血管病风险增加。“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物,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中会大量产生。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动物摄入。因其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从而会影响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图为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1)纳米微塑料的粒径一般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5毫米=     纳米。
(2)写出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写出一条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
[跟踪1]雁荡山位于乐清市大荆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植被良好,生活着多种植物和野生动物。雁荡山景区可看作是一个(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植物群落 D.种群
[跟踪2]巢湖享有“鱼米之乡”的盛誉,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湖中的水 B.湖中的大闸蟹 C.湖中的芦苇 D.湿地风景区
[跟踪3]下述各项中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和植物
C.一个池塘中的阳光、空气等无机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跟踪4]2020年初,数十年一遇的沙漠蝗灾在非洲爆发,并向南亚蔓延,影响了约20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沙漠蝗虫聚集成团危害作物,每天可迁飞150千米,给防治带来了严重困难。如图表示蝗虫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1)该食物网中含有蝗虫的食物链有     条。
(2)写出本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3)猫头鹰和蛇的关系:    。
04 生物的多样性
[典例1]清凉峰和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坐落在浙江杭州临安境内,如图为今年2月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新物种——“苕溪鱲(liè)”。下列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错误的是(  )
A.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
B.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C.有利于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
D.有利于对珍稀动植物的研究
[典例2]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小乐参加乐清西门岛研学,用望远镜观察黑嘴鸥等鸟类,调查红树林的鸟类分布情况并做记录,查阅资料,制作鸟的分类图。请完成下面小题。小乐调查发现红树林中鸟的种类丰富。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是(  )
A.过度捕捞鱼类 B.防止水质污染
C.建造人工鸟巢 D.严禁捕杀鸟类
[典例3]2021年,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沿路的农田和设施受损。为缓解“人象冲突”,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大象建“食堂”,栖息地修复,为群众购买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护野生亚洲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B.保护野生亚洲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
C.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D.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跟踪1]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意在呼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扩大珍稀濒危物种拯救活动
B.可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该地区生物的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D.偷猎、丧失栖息地及生物入侵等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跟踪2]今年5月,有专家在温州“树排沙”保护区观测到世界濒危动物——黑脸琵鹭,表明我市在鸟类保护措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鸟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如图)判断,最有针对性的措施是(  )
A.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
B.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
C.健全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D.重视树排沙保护区的建设
[跟踪3]杭州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坐落于钱塘江起潮点,湿地面积4387.40公顷,湿地率高达99.56%。游客可在此领略钱江潮的奇景,鸟类资源丰富,被省林业局评定为“观鸟胜地”(如图甲所示)。湿地可以净化水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可以通过营造水上景观等设施吸引游客。
(1)湿地内有濒临灭绝的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下列行为会加速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有     。
A.人类对湿地喷洒杀虫剂 B.园林部门建立湿地保护公约
C.人类向湿地排放工业污水 D.动物专家成立珍稀鸟类研究所
(2)图乙表示湿地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果虾被人类大量捕获,请分析短期内水生昆虫数量变化及原因。
(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作为中学生在参观游玩湿地公园时,写出一项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举措:    。
1.下列植物特征中,适于在比较干旱的环境中生活的是(  )
①叶变态为叶刺 ②叶上有蜡质层 ③叶大 ④叶小 ⑤植株高大 ⑥植株矮小 ⑦根系发达
A.①②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③⑤ D.②④⑤⑦
2.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曾因漂亮的花朵而被引入中国,如今却成为了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水葫芦繁殖能力极强,遍布河道,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以上内容能说明(  )
A.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改变环境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D.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3.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蜂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4.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B.鸟类前肢变成翼有利于飞行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使水分散失减少 D.鲫鱼流线型身体可以减小水的阻力
5.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苹果树冬天落叶说明它不适应环境 B.仙人掌的叶退化了其实是一种适应方式
C.北极熊脂肪很厚与寒冷的气候有关 D.过度放牧可能导致草场沙漠化
6.如图是解放军战士身着迷彩服执行任务的情形。迷彩服使得解放军战士与环境融为一体,迷惑敌人的肉眼侦察,使敌人难以捕捉目标。下列现象与迷彩服的设计原理相同的是(  )
A.枯叶蝶停留时酷似一片枯叶
B.尺蝼静止时外形似一根树枝
C.雪地中的雷鸟身覆白色羽毛
D.蝮蛇体表有醒目鲜艳的花纹
7.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②鸟类的前肢变成翼;③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长出致密的毛;④鲫鱼身体呈纺锤型,长有许多鳍。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
8.千岛湖内库湾投用了一个1700多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该生态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通过根的吸附作用促进悬浮物沉降、吸收水中的氮磷钾元素净化水体,同时产出蔬菜增加经济效益。
(1)11月底,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冬种”水生蔬菜水芹菜,水芹菜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因素。
(2)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能够净化水体,这一现象说明     。
(3)图乙表示浮岛上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
9.生石花是一种小型肉质植物,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子,能开花结果,常用种子繁衍后代,幼苗很小,生长迟缓。请根据上述信息判断:
(1)生石花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子,这一形态特点与     的生存环境相适应。
(2)根据“能开花结果,常用种子繁衍后代”的描述,说明生石花具有能   的生物基本特征。
10.地球上的物种丰富多样,其中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
(1)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结构。比如,骆驼的驼峰可以储存水分和营养,是为了适应     环境。
A.热带高温多雨 B.北极寒冷干燥 C.沙漠干旱缺水 D.沙漠土质松软
(2)生物学家卡尔 伯格曼发现:同一个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体型越接近球形。如图中哪一组动物能佐证上述观点:    。
A.北极狼和北极狐
B.北极熊和温带熊
C.温带狼和温带狐狸
(3)艾伦作出了如下推论:比较寒冷的地区动物躯体暴露部分(肢、尾、耳)更短小。如果科考队要去查证这个推论的正确性,可以     。
A.选择比较寒冷的地区作为考察点,考察同种生物
B.选择比较炎热的地区作为考察点,考察同种生物
C.在冷热不同的地区比较同一物种,并且只能一种物种
D.在冷热不同的地区比较同一物种,并且尽量多种物种
(4)对自然界出现上述“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同一种物种,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越慢
B.像北极这样的地区,食物营养比较丰富
C.四肢和身体的延伸部分就像散热片一样,越短越小,散热就越少
D.体型越接近球形,散热越少,越适应低温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自主高效练】浙教版(2024版)七上科学 高效培优练(8)
考查范围:2.5 生物的多样性
0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天宫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地面,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开花提前”等现象,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环境可以适应生物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解答】解:在太空种植的水稻与地面种植的水稻具有不同的环境,这种不同的环境使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开花提前”等现象,则说明了不同的环境使生物有了不同的性状,即环境能够影响生物。可见B正确。
故选:B。
2.“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若出现谚语中的“倒春寒”,则会使该地出现小麦不出穗、果树不结果等农作物冻害惨状。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环境适应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解答】解:“倒春寒会使该地出现小麦不出穗、果树不结果等农作物冻害惨状”意思是低温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3.瓜摊老板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有经验的顾客也会通过看西瓜的颜色来挑选。近地面处没有阳光照射,导致该侧西瓜颜色发黄。这一现象说明(  )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生物能适应环境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解答】解:近地面处没有阳光照射,导致该侧西瓜颜色发黄,这表明环境条件(如光照)可以影响生物的外观特征及生长状态。因此,这一现象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下列现象中,能依次体现光照、温度、水分、生物等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④昨夜一霎雨…虚庭草争出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解: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温度对植物的影响;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展示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主要体现的是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④昨夜一霎雨…虚庭草争出体现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因此,能依次体现光照、温度、水分、生物等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③①④②,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下列农谚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小满小满,谷粒渐满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C.粪草粪草,庄稼之宝
D.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解答】解:A、“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即小满时节小麦籽粒(果实)逐渐饱满,属于非生物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树是影响降水的原因,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粪草粪草,庄稼之宝”说明是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土壤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说明是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湿度 D.空间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A。
3.海带的生长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某科研小组为探究影响海带生长率(生长率是指实验前后海带体内物质增加的比率)的因素,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25℃时部分海带腐烂,所以生长率为负值)。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作  生态因素  。
(2)该科研小组通过实验探究的问题: 温度是否影响海带的生长率  ?
(3)通过以上实验,说明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环境影响生物  。
【答案】(1)生态因素;
(2)温度是否影响海带的生长率(合理即可);
(3)环境影响生物。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解答】解:(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则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由图可知,该实验除温度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因此,该科研小组通过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是否影响海带的生长率?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环境因素(温度)对海带生长率的影响。当环境因素适宜时,海带生长率高;当环境因素不适宜时(如温度过高导致海带腐烂),海带生长率就会降低甚至为负。这说明:环境会影响生物。
故答案为:(1)生态因素;
(2)温度是否影响海带的生长率(合理即可);
(3)环境影响生物。
0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在土壤中生活,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其主要的原因是(  )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答案】D
【分析】蚯蚓以枯叶、朽根和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排出的粪便又是植物生长的最好有机肥料。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或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其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无机盐,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还可以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
【解答】解: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腐烂有机物为食,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故选:D。
2.陆生生物可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下列图示分别为毛毛虫、变色龙和蜂兰,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
A.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 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答案】D
【分析】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保护色指的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
警戒色指的是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
拟态指的是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解答】解:毛毛虫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变色龙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蜂兰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故选:D。
3.角蜂眉兰是一种兰科植物,如图所示,它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骗取雄蜂前来和它“交配”,从而帮助它传播花粉,以下现象与角蜂眉兰适应环境的方式类似的是(  )
A.雪地中雷鸟身覆白色羽毛
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
D.金环蛇的体表有黑黄相间的鲜艳环纹
【答案】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角蜂眉兰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是拟态。
【解答】解:A、雪地中雷鸟身覆白色羽毛,这是一种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这是拟态;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这是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适应;
D、金环蛇的体表有黑黄相间的鲜艳环纹,防止敌害捕食,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选:B。
4.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科学小组同学,认真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变化、阅读书本中相关的资料。根据科学知识分析下列现象:
(1)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适应  (选填“适应”或“影响”)。
(2)苔藓总生长在树干的背阴面,这是受到阳光这一因素的影响:青蛙到了冬天会冬眠,这是受温度这种因素的影响。上述两种因素可统称为  生态因素  。
(3)请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有利:蚯蚓能改良土壤(或森林能蓄水),有害: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平衡(或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化)  。
【答案】(1)适应;
(2)生态因素;
(2)有利:蚯蚓能改良土壤(或森林能蓄水等),有害: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平衡(或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化等)(合理即可)。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解答】解:(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改变环境。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故苔藓受阳光的影响和青蛙受温度的影响,上述两种因素可统称为生态因素。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利的如:蚯蚓能改良土壤、森林能蓄水等;有害的如: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平衡、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化等。
故答案为:(1)适应;
(2)生态因素;
(2)有利:蚯蚓能改良土壤(或森林能蓄水等),有害: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平衡(或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化等)(合理即可)。
1.角蜂眉兰是一种兰科植物,如图所示,它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骗取雄蜂前来和它“交配”,从而帮助它传播花粉,以下现象与角蜂眉兰适应环境的方式类似的是(  )
A.变色龙会随环境改变体色
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答案】B
【分析】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2、角蜂眉兰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是拟态。
【解答】解:A、变色龙会随环境改变体色,这是形成保护色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这是拟态;与角蜂眉兰适应环境的方式类似,B符合题意。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这是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C不符合题意。
D、黄蝶的体色与菜花颜色相近,黄蝶飞入菜花不易被人发现,是形成保护色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雷鸟羽毛在冬季呈白色,春季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现象类似的一组是(  )
①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②竹节虫形似竹节
③寒冷的北极海域生活的海报,胸壁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mm
④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⑤大树底下好乘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A
【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解答】解:①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吸引敌人注意,掩护自己伺机逃脱,避免伤害,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②竹节虫形似竹节,这是拟态现象,模仿竹节,有利于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③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脂肪保暖有了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胸部皮下的脂肪厚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避免冻伤,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④飞蛾具有趋光性,飞蛾扑火体现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环境影响生物。
⑤大树通过蒸腾作用能够降低自身的温度,还通过蒸发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雷鸟羽毛在冬季呈白色,春季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与此现象类似的一组是①②③,故选项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中国诗词大会”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弘扬了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升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质量。下列对春天景物描述的诗词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D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解: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不知细叶认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表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在自然界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属于生物影响环境,D正确。
故选:D。
4.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是(  )
A.鱼的流线型身体可以减少运动时水的阻力
B.鲸鱼的肺通过进化后已适应水生生活
C.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适应在沙漠较长时间生活
D.鸟类有些骨骼中空以减轻体重
【答案】B
【分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如身体分节可以促使躯体运动灵活,转向方便;两侧对称体型有助于动物的定向运动。
【解答】解:A、鱼的流线型的身体可以减少运动时的阻力,不符合题意。
B、鲸鱼适应水生生活,用肺呼吸体现生物适应陆生环境,用肺呼吸一般为陆生生物,不能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符合题意。
C,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适应在沙漠较长时间生活,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不符合题意。
D、鸟类有些骨骼中空以减轻体重,适于飞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03 生态系统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1.下列选项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
C.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前者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后者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答】解:A、一片森林中的树木,只是生产者,没有动物、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正确;
B、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缺少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正确;
C、一块农田上的所有生物和阳光、空气和水等,即包括了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正确;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缺少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正确。
故选:C。
2.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最主要的就是食物关系,食物关系又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下列各选项中,能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是(  )
A.青草→蚱蜢→蛙→蛇
B.蛇→蛙→蚱蜢→青草
C.阳光→青草→蚱蜢→蛙→蛇
D.蟋蟀→蛙→蛇
【答案】A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如图所示为某地区食物网关系图,对图中食物链描述正确的是(  )
A.兔→草→鹰 B.草→鼠→鹰 C.鹰→兔→狐 D.草→狐→鹰
【答案】B
【分析】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鹰、草→鼠→狐、草→鼠→蛇→鹰。
【解答】解:AC、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兔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AC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B正确。
D、由图可知,狐以兔和鼠为食,不会直接以草为食,D错误。
故答案为:B。
4.如图所示为某区域内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  5  条食物链,请写出一条包含鼠的食物链  草→鼠→狐(或草→鼠→鹰或草→鼠→蛇→鹰)  。
(2)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鼠和鹰具有的生物关系是  捕食关系  。
【答案】(1)5;草→鼠→狐(或草→鼠→鹰或草→鼠→蛇→鹰)。
(2)捕食关系。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3)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合作、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
【解答】解:(1)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可见,包含鼠的食物链有: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2)根据题目中的图示,我们可以看到鼠是鹰的猎物之一,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捕食关系,也可以说成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故答案为:
(1)5;草→鼠→狐(或草→鼠→鹰或草→鼠→蛇→鹰)。
(2)捕食关系。
5.2024年3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首次报告了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使人类心脑血管病风险增加。“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物,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中会大量产生。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动物摄入。因其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从而会影响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图为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1)纳米微塑料的粒径一般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5毫米=  5000000  纳米。
(2)写出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植物→昆虫→家禽→人类  。
(3)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写出一条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或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的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等)  。
【答案】(1)5000000;(2)植物→昆虫→家禽→人类;(3)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或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的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等)。
【分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解答】解:(1)因为已知1毫米等于1000000纳米,那么5毫米=5000000纳米。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观察图可知,微塑料能够进入植物体内,然后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内存在以下几条食物链:植物→人类、植物→昆虫→家禽→人类、植物→家禽→人类。则最长的食物链为:植物→昆虫→家禽→人类。(3)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有多种。例如,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的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塑料制品在各个环节产生微塑料的可能性;研发可降解塑料等,可降解塑料在环境中能够分解,从而减少微塑料的残留。
故答案为:
(1)5000000;(2)植物→昆虫→家禽→人类;(3)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或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的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等)。
1.雁荡山位于乐清市大荆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植被良好,生活着多种植物和野生动物。雁荡山景区可看作是一个(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植物群落 D.种群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解答】解: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雁荡山景区包括其中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A。
2.巢湖享有“鱼米之乡”的盛誉,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湖中的水 B.湖中的大闸蟹
C.湖中的芦苇 D.湿地风景区
【答案】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据此解答。
【解答】解:A、湖中的水,只包括了非生物部分的水,没有其它部分,也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清水大闸蟹,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湖中的芦苇,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湿地风景区,既包括了湿地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D正确。
故选:D。
3.下述各项中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和植物
C.一个池塘中的阳光、空气等无机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答案】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解答】解: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植物,只有部分生物成分,不具有非生物成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A错误。
B、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只包括了消费者、生产者,还缺乏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一个池塘中的阳光和空气等无机环境只包括了非生物部分,还缺乏生物部分,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既包括了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4.2020年初,数十年一遇的沙漠蝗灾在非洲爆发,并向南亚蔓延,影响了约20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沙漠蝗虫聚集成团危害作物,每天可迁飞150千米,给防治带来了严重困难。如图表示蝗虫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1)该食物网中含有蝗虫的食物链有  2  条。
(2)写出本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水稻→鼠→猫头鹰  。
(3)猫头鹰和蛇的关系: 捕食和竞争  。
【答案】(1)2。
(2)水稻→鼠→猫头鹰。
(3)捕食和竞争。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1)图中食物链共有5条:水稻→鼠→猫头鹰、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其中含有蝗虫的食物链有: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2条。
(2)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鼠→猫头鹰。
(3)猫头鹰和蛇都捕食鼠,二者是竞争关系,猫头鹰又以鼠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所以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
(1)2。
(2)水稻→鼠→猫头鹰。
(3)捕食和竞争。
04 生物的多样性
1.清凉峰和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坐落在浙江杭州临安境内,如图为今年2月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新物种——“苕溪鱲(liè)”。下列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错误的是(  )
A.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
B.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C.有利于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
D.有利于对珍稀动植物的研究
【答案】C
【分析】自然保护区的三个意义:
(1)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2)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
(3)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解答】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为它们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A正确;
B、自然保护区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不是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可能会对保护区内的生态造成破坏,C错误;
D、在自然保护区内有利于对珍稀动植物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生态需求等,D正确。
故选:C。
2.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小乐参加乐清西门岛研学,用望远镜观察黑嘴鸥等鸟类,调查红树林的鸟类分布情况并做记录,查阅资料,制作鸟的分类图。请完成下面小题。小乐调查发现红树林中鸟的种类丰富。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是(  )
A.过度捕捞鱼类 B.防止水质污染
C.建造人工鸟巢 D.严禁捕杀鸟类
【答案】A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濒危动植物种质库、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解答】解:A、红树林中的鸟类多数以鱼虾为食物,过度捕捞鱼类,会使以鱼类为食的鸟类因食物缺乏无法生存,不利于保护鸟类多样性,A符合题意。
B、防止水质污染,能够很好的保护鸟类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保护鸟类的多样性,B不符合题意。
C、建造人工鸟巢,能够为鸟类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保护鸟类的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
D、严禁捕杀鸟类,有利于保护鸟类的多样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1年,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沿路的农田和设施受损。为缓解“人象冲突”,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大象建“食堂”,栖息地修复,为群众购买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护野生亚洲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B.保护野生亚洲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
C.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D.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答案】D
【分析】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解答】解:A、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野生亚洲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A正确。
B、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所以,保护野生亚洲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B正确。
CD、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是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C正确,D错误。
故选:D。
1.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意在呼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扩大珍稀濒危物种拯救活动
B.可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该地区生物的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D.偷猎、丧失栖息地及生物入侵等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答案】B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等。就地保护中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是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解答】解:A、扩大珍稀濒危物种拯救活动,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措施之一,通过拯救濒危物种,可以防止它们灭绝,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
B、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该地区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做法存在很大风险。新引入的生物可能会成为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本地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反而降低生物多样性,B错误;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C正确;
D、偷猎、丧失栖息地及生物入侵等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偷猎会导致物种数量急剧减少,丧失栖息地会使物种失去生存空间,生物入侵则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2.今年5月,有专家在温州“树排沙”保护区观测到世界濒危动物——黑脸琵鹭,表明我市在鸟类保护措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鸟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如图)判断,最有针对性的措施是(  )
A.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
B.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
C.健全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D.重视树排沙保护区的建设
【答案】D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解:由分析图表可知,鸟类多样性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来自栖息地被破坏。故保护黑脸琵鹭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故选:D。
3.杭州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坐落于钱塘江起潮点,湿地面积4387.40公顷,湿地率高达99.56%。游客可在此领略钱江潮的奇景,鸟类资源丰富,被省林业局评定为“观鸟胜地”(如图甲所示)。湿地可以净化水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可以通过营造水上景观等设施吸引游客。
(1)湿地内有濒临灭绝的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下列行为会加速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有  AC  。
A.人类对湿地喷洒杀虫剂
B.园林部门建立湿地保护公约
C.人类向湿地排放工业污水
D.动物专家成立珍稀鸟类研究所
(2)图乙表示湿地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果虾被人类大量捕获,请分析短期内水生昆虫数量变化及原因。
(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作为中学生在参观游玩湿地公园时,写出一项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举措: 不随意破坏湿地中的植物和设施;向游客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
【答案】(1)AC;
(2)短期内水生昆虫数量会增加。原因是虾被大量捕获后,鱼对水生昆虫的捕食压力减小,而水生昆虫的食物短期内变化不大;
(3)不随意破坏湿地中的植物和设施;向游客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3)环境污染。
(4)外来生物入侵。
【解答】解:(1)A、人类对湿地喷洒杀虫剂,会杀死湿地中的生物,包括这些珍稀保护动物的食物来源,还可能直接毒害珍稀保护动物,加速这些动物濒临灭绝,A符合题意;
B、园林部门建立湿地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对珍稀动物起到保护作用,不会加速其灭绝,B不符合题意;
C、人类向湿地排放工业污水,会污染湿地环境,影响生物生存,加速珍稀动物濒临灭绝,C符合题意;
D、动物专家成立珍稀鸟类研究所,有利于对珍稀鸟类进行研究和保护,不会加速其灭绝,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从图乙食物链来看,如果虾被人类大量捕获,短期内水生昆虫数量会增加。因为虾被捕捞后,鱼对水生昆虫的捕食压力减小,水生昆虫的天敌数量相对减少,而水生昆虫的食物(水生植物)短期内变化不大,所以水生昆虫数量会增加。
(3)作为中学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做到:不随意破坏湿地中的植物和设施;向游客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故答案为:
(1)AC;
(2)短期内水生昆虫数量会增加。原因是虾被大量捕获后,鱼对水生昆虫的捕食压力减小,而水生昆虫的食物短期内变化不大;
(3)不随意破坏湿地中的植物和设施;向游客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1.下列植物特征中,适于在比较干旱的环境中生活的是(  )
①叶变态为叶刺 ②叶上有蜡质层 ③叶大 ④叶小 ⑤植株高大 ⑥植株矮小 ⑦根系发达。
A.①②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③⑤ D.②④⑤⑦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点方面来切入解答。
【解答】解: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具有厚的角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就大,散失的水分多不适应干旱环境,植株高大有利于散失水分不适应干旱环境。
故选:A。
2.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曾因漂亮的花朵而被引入中国,如今却成为了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水葫芦繁殖能力极强,遍布河道,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以上内容能说明(  )
A.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改变环境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D.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解答】解:水葫芦被引种到广西某湖泊后,很快在湖中蔓延,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水葫芦大量繁殖,与当地生物争夺阳光、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对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影响。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蜂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首先应该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器官特点有重要关系。
【解答】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棉铃虫结茧化蛹来保护自身,金小蜂借此机会成功地将自己的卵产于棉铃虫蛹的体内使之死亡。表明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有限的,是相对的。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休眠,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B、响尾蛇尾部发出声音,是响尾蛇适应环境的表现;
C、雷鸟在降雪前已换上了白羽毛,容易被发现是相对适应环境的表现;
D、振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是一种适应现象;
故选:C。
4.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B.鸟类前肢变成翼有利于飞行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使水分散失减少
D.鲫鱼流线型身体可以减小水的阻力
【答案】A
【分析】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解答】解:A.蚯蚓通过其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这明显体现了生物(蚯蚓)对环境(土壤)的影响,A符合题意。
B.鸟类前肢的形态变化,使其更适应飞行。这实际上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而不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仙人掌叶片发生了形态变化,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环境。这同样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而非影响,C不符合题意。
D.鲫鱼身体形态的这种特点有助于减小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这也是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做出的改变,并非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苹果树冬天落叶说明它不适应环境
B.仙人掌的叶退化了其实是一种适应方式
C.北极熊脂肪很厚与寒冷的气候有关
D.过度放牧可能导致草场沙漠化
【答案】A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和改变环境。
【解答】解:A、苹果树冬天落叶,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说明苹果能适应环境,A错误。
B、仙人掌的叶退化,能减少水分的蒸发,是仙人掌适应干旱环境的方式,B正确。
C、北极熊脂肪很厚能够更好的保温,是北极熊适应寒冷气候的表现,C正确。
D、过度放牧会使草原植被被破坏,故可能导致草场沙漠化,D正确。
故选:A。
6.如图是解放军战士身着迷彩服执行任务的情形。迷彩服使得解放军战士与环境融为一体,迷惑敌人的肉眼侦察,使敌人难以捕捉目标。下列现象与迷彩服的设计原理相同的是(  )
A.枯叶蝶停留时酷似一片枯叶
B.尺蝼静止时外形似一根树枝
C.雪地中的雷鸟身覆白色羽毛
D.蝮蛇体表有醒目鲜艳的花纹
【答案】C
【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题中迷彩服使得解放军战士与环境融为一体,迷惑敌人的肉眼侦察,使敌人难以捕捉目标,属于保护色。
【解答】解:AB、“枯叶蝶的外形酷似一片树叶”、“尺蝼静止时外形似一根树枝”,不易被天敌发现,属于拟态,属于生物适应环境,与迷彩服的设计原理不相同,AB不符合题意。
C、雪地中雷鸟身覆白色羽毛,颜色与周围环境类似,可以避免被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与迷彩服的设计原理相同,C符合题意。
D、蝮蛇体表有醒目的花纹,可以威慑、警告其他动物,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属于警戒色,与迷彩服的设计原理不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②鸟类的前肢变成翼;③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长出致密的毛;④鲫鱼身体呈纺锤型,长有许多鳍。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是  ①④  (填序号,下同);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③  。
【答案】①④;③。
【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解: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输送,能将空气送到根部,让根即使是在水中也能获得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鲫鱼身体呈纺锤型,能减小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长有许多鳍,能控制水中运动的方向和调节平衡,故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是①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长出致密的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故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③。
故答案为:①④;③。
8.千岛湖内库湾投用了一个1700多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该生态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通过根的吸附作用促进悬浮物沉降、吸收水中的氮磷钾元素净化水体,同时产出蔬菜增加经济效益。
(1)11月底,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冬种”水生蔬菜水芹菜,水芹菜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生物  因素。
(2)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能够净化水体,这一现象说明  生物能影响环境  。
(3)图乙表示浮岛上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水芹菜→鱼→鸭  。
【答案】(1)生物;
(2)生物能影响环境;
(3)水芹菜→鱼→鸭。
【分析】图乙中的食物链有:水芹菜→鱼→鸭、藻类→浮游昆虫→鱼→鸭、藻类→浮游昆虫→虾→鸭。
【解答】解:(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一一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一一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故水芹菜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
(2)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因此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能够净化水体,这一现象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3)图乙中的食物链有:水芹菜→鱼→鸭、藻类→浮游昆虫→鱼→鸭、藻类→浮游昆虫→虾→鸭。则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芹菜→鱼→鸭。
故答案为:(1)生物;
(2)生物能影响环境;
(3)水芹菜→鱼→鸭。
9.生石花是一种小型肉质植物,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子,能开花结果,常用种子繁衍后代,幼苗很小,生长迟缓。请根据上述信息判断:
(1)生石花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子,这一形态特点与  干旱  的生存环境相适应。
(2)根据“能开花结果,常用种子繁衍后代”的描述,说明生石花具有能  生长和繁殖  的生物基本特征。
【答案】(1)干旱
(2)生长和繁殖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1)生石花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子,这一形态特点与干旱的生存环境相通应。
(2)根据“能开花结果,常用种子繁衍后代”的描述,说明生石花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生命特征。
故答案为:(1)干旱
(2)生长和繁殖
10.地球上的物种丰富多样,其中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
(1)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结构。比如,骆驼的驼峰可以储存水分和营养,是为了适应  C  环境。
A.热带高温多雨
B.北极寒冷干燥
C.沙漠干旱缺水
D.沙漠土质松软
(2)生物学家卡尔 伯格曼发现:同一个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体型越接近球形。如图中哪一组动物能佐证上述观点: B  。
A.
北极狼和北极狐
B.
北极熊和温带熊
C.
温带狼和温带狐狸
(3)艾伦作出了如下推论:比较寒冷的地区动物躯体暴露部分(肢、尾、耳)更短小。如果科考队要去查证这个推论的正确性,可以  D  。
A.选择比较寒冷的地区作为考察点,考察同种生物
B.选择比较炎热的地区作为考察点,考察同种生物
C.在冷热不同的地区比较同一物种,并且只能一种物种
D.在冷热不同的地区比较同一物种,并且尽量多种物种
(4)对自然界出现上述“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ACD  。
A.同一种物种,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越慢
B.像北极这样的地区,食物营养比较丰富
C.四肢和身体的延伸部分就像散热片一样,越短越小,散热就越少
D.体型越接近球形,散热越少,越适应低温环境
【答案】(1)C;
(2)B;
(3)D;
(4)ACD。
【分析】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解:(1)骆驼能够充当沙漠中的交通工具,故驼峰可以储存水分和营养,是为了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环境,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AC、北极狼和北极狐及温带狼和温带狐狸不属于同一物种,AC不符合题意。
B、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和温带熊相比,个体体积越大,体型越接近球形,B符合题意。
故选:B。
(3)要比较寒冷的地区动物躯体暴露部分(肢、尾、耳)更短小,故应选择在冷热不同的地区比较同一物种进行比较。为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还可以选择冷热不同的地区的其他同一物种进行比较,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AD、北极熊比温带熊个体体积更大,体型更接近球形,说明同一种物种,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越慢;体型越接近球形,散热越少,越适应低温环境,AD符合题意。
B、像北极这样的地区,气候寒冷,生物种类相对较少,故食物营养比较匮乏,B不符合题意。
C、比较寒冷的地区动物躯体暴露部分(肢、尾、耳)更短小,说明四肢和身体的延伸部分就像散热片一样,越短越小,散热就越少,C符合题意。
故选:ACD。
故答案为:(1)C;
(2)B;
(3)D;
(4)AC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