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适应性测试(四)历史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C B D C D B A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D B C A C 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18.(14分)(1)核心内涵: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表现: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2)主要内容: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或有爱国精神;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用行动支持政府抗战;提振抗战胜利的信心、勇气等。19.(12分)(1)19世纪末,英国移民已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具备了推广英语的群众基础;美利坚民族意识进一步发展,呼唤使用民族通用语言;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经济联系的增强有利于通用语言的普及;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各州立法加以引导,为推广通用语言提供政治保障。(2)法国的语言运动有助于传播共和思想,是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民族语言的使用,增进民族认同,强化国家和民族情感;全民的语言运动,淡化阶级差别和身份意识,有助于建立平等社会;法语的普及与流传,推动法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法国这一时期的语言运动较为激进,也对地方语言和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0.(12分)示例: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改造先秦儒学,形成了新儒学并被汉武帝采纳,成为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近代以来,先进的仁人志士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向西方学习,吸收、融合西方文化,先后出现“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指导中国社会变革;五四运动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形成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维护着国家的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更加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机密★启用前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适应性测试(四)历 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距今约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安徽首推的重点遗址,也是文明起源和形成阶段代表性遗存。如图为该遗址的平面布局图,通过该遗址我们可能推测A.聚落生活组织有序 B.原始农业蓬勃发展C.国家形态业已具备 D.生活习俗差异明显2. 阅读下表。人物 思想孔子 修己以安百姓孟子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墨子 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 B.代表新兴阶级的政治诉求C.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 D.表达广大平民的价值取向3. 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遂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公元前144年,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转变A.反映国家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C.推动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D.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4. 唐贞观五年(631年),皇太子举行冠礼,因“恐妨农事”,唐太宗不顾礼部官员的极力劝阻,改变了阴阳家所择日期,将冠礼的日期由春耕大忙的二月,改为秋后的农闲时期。唐太宗还将保证农时作为一项规定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这表明唐太宗A.善于虚心纳谏 B.倡导戒奢从简C.强调依法施政 D.注重休养生息5. 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A.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 B.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C.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 D.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6. 王阳明认为,圣人不是生知,不是先知,亦不是无所不知。圣人虽也有才力大小的不同,但论其为圣,是不分知识和才力的。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由此推知,王阳明意在强调A.圣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B.儒学家应为底层民众服务C.知识对于成长的必要性 D.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7. 明初,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约4.2亿,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下列关于明清人口增长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A.封建社会落后的生育观念 B.政府政策影响了人口增长C.民族交融与经济高速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8. 19世纪末,郑观应指出:“盖国之强弱相等,则借(国际)公法相维持,若太强太弱,公法未必能行也。”对于中国,“如一国有得,各国均沾之语,何例也?……中国所征各国商货关税甚轻,各国所征中国货税皆务从重,何也纳之吝也?”郑观应意在说明此时中国A. 变法图强迫在眉睫 B.司法主权亟须重构C.外交体制必须变革 D.关税主权开始丧失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地主、富农、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1935年后,《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和《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明确规定对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没收之后,仍给予“耕种份地”与生产工具;对富农的自耕土地及多余的生产工具等不没收。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说明A.抗日力量走向团结 B.错误思想已经清除C.国内矛盾开始变化 D.土地政策逐步完善10.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南行署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苏北与山东,他们对当地的方言、生活习惯存在隔膜感。苏南行署通过各级民政机关执行苏南区党委制定的抚恤措施,还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对解放战争中牺牲军人的家属提供经济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这体现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C.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步进行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1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3.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后,法国政体之争异常激烈。1875年1月,温和共和派议员巧妙提出宪法修正案,以承认“共和国总统”职衔的方式,避开了明确的“共和国”字样,使议案以一票多数通过,共和制最终以迂回方式被议会承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对这部“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宪法表述错误的是A.赋予参议院很大的权力B.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C.总统权力受到极大限制D.“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14.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15.如图漫画寓指A.英国在非洲的殖民战略 B.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C.美国排挤欧洲在美洲殖民势力 D.美国已步入世界性殖民大帝国1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材料一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 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肥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赤子丰碑》材料二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朱光亚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随着19世纪末移民潮和难民潮的到来,美国语言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努力巩固英语的地位,将其上升为国家语言和通用语言。一方面,人们需要通用语言来处理迅速增加的经济、政府及公共事务:另一方面,移民和难民的大批涌入带来差异极大的语言文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到1919年,有15个州通过立法规定必须在所有公众场合使用英语。——摘编自陈新仁《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启示》材料二大革命前夕,法国存在三十多种方言,巴黎派往各省的特派员无不留意到,方言区的民众因语言障碍而对发生在法国的巨大政治风暴不知情或不关注。在此共识下,革命者将废除方言、统一民族语言视为传播共和思想、巩固年轻的共和国的一个必要前提。讲法语于是被视为爱国行为,这一全新的语言观引发了法国历史上首场全民性的语言爱国主义运动。——摘编自曾晓阳《从“先生”的语言到公民的语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推广通用语言的社会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法国的“语言爱国主义运动”。(6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融合从而有了新的生命力。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自从孔子开创以人为本的儒家,中国的思想家们,有延续,也有对立,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秦政之时,独重法家,其他学派无不遭受压制。汉兴之初,人主与民休息,黄老之学是主流,百家也渐有传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学,又压抑了其他学派。一般历史,大致都如此谈。然而,如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秦汉时代毋宁是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综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于是明代后半期的文学,戏剧、艺术诸方面,也出现了浪漫精神的风气。……戏剧方面,自从元曲兴起,中国的舞台艺术进入成熟阶段。明代南曲渐盛,多为民间传奇戏,却各地有各地的地方戏。明代中叶,昆曲兴起,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吸收南北曲艺长处,甚至引入江南民歌小调,又经江南文人学士的帮助,昆曲遂一跃而为戏剧主流。——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清代的雍正皇帝可以代表历代开明皇帝的思维,用儒家治国,用佛家治心,用道家治身体。基本上是多元并举,不仅国家是这样,老百姓也是这样,谁也不排斥,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图示如图:——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发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参考答案.docx 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