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老子》四章
道家隐者,山高水长
观:专门用来称呼道教的活动场所
长春观:纪念道教元朝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的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拓展:老子名句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 子
作者介绍
少年聪颖
入周求学
效力周室
著书出关
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作者介绍
传奇出生
紫气东来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春秋时期,周朝微弱,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写作背景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原来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不可以随便改变。
凡事都有两副面孔,都是矛盾的,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不是让统治者躺平啥也不干,而是不瞎搞,要顺着规律去做。
作品介绍
整体感知
(gǔ)
(shān zhí)
(yǒu)
(jīn)
(zhuì)
(qiǎng)
(pàn)

埏 埴
户 牖


强 行 者

累 土
几 成 而 败 之
(léi)
(jī)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黏土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主要内容 说理之妙 1.有”与“无”的关系是什么 老子是怎样来说明的
研读思考
①“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②运用比喻,用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陶器、房屋等来说明。“无”就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毂的中空处、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内部,正是因为“空”,即“无”,才使本体可以使用。
辩证之思 2.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① 一般人: 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及其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的。
②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郝中友的“网红悲剧”
研读思考
2019年,时年28岁的浙江小伙郝中友,为了博取关注、成为网红,在直播中跳河身亡。
经过:郝中友平时喜欢拍一些短视频,但内容多是唱歌或在公园拍摄的无聊视频,吸引力不足,粉丝始终很少(账号仅有386个粉丝)。为了给网友“来点刺激的”,在气温仅4度的一天,他穿着单薄的衣服进行直播,声称要表演“跳水的段子”,随后纵身跳入河中。然而,由于河水太浅,他头部撞击河底,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更可悲的是,他在拍摄前一天还曾对朋友说:“等我火了,以后就可以不用上班了。”
案例分析 3.思考网红时代的“有”与“无”?
现实启示 4.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
研读思考
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小结(第十一章)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智慧:要正视那些曾被你忽视的“无”,发掘其潜能和价值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的人
行走不稳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我夸耀
自我夸耀
同“形”
为,做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余食赘行: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文本理解 1.怎样理解24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研读思考
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
文本理解 2.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从而盲目自大自满,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现实启示 3.第二十四章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研读思考
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

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足、不自伐、不自矜。

联系历史 4.马谡失街亭
研读思考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自荐去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愿被斩首。当马谡到达街亭后,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又不接受王平的劝谏,执意扎营于山上。结果,被张郃切断水源,蜀军大乱。张郃乘势进攻,马谡弃军逃亡,街亭失守。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有道者不处
正面
结论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
排比举例
启示: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小结(第二十四章)
对待之理,辩证之道
学者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此处的“对待”是指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慧
聪明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文本理解 1. “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哪个更胜一筹?
研读思考
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那是我们的本能。
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一般之智
自知:心灵之明
胜人:只有力量
自胜:刚强、强大
2018年9月4日,孙杨在雅加达亚运会夺冠。之后被抽中接受药检。三个检测人员衣着随意,而且有人不能出示证件,孙杨拒绝接受检查,之后便是长达四年的禁赛。
2024年8月25日,在2024年全国夏季游泳锦标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夺得冠军。这四年没有接受正规训练,只能在小区里的游泳池疯狂游泳,已经33岁的孙杨游出了3分49秒58的成绩。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案例分析
文本理解 2.知足者指的是“知足常乐”吗?那知足是否是“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意思?
研读思考
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
启示: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研读思考
王阳明事迹
明代正德年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触怒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至贵州龙场。龙场荆棘丛生,瘴疠弥漫,随从相继病倒。他亲自砍柴取水,烹煮食物,甚至为鼓舞众人吟唱故乡越曲。
某夜,他在一处天然溶洞中凿出石椁,日夜端坐其中自省。思索着“倘若圣人处此境地,更有何道?”某日半夜,忽觉心中豁然开朗,如雷霆破开迷雾,长啸一声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从此在蛮荒之地建龙冈书院,开讲知行合一。
数年后宁王叛乱,他临危受命,手持拂尘率万余义军迎战十万精兵。鄱阳湖上火攻连营,只用三十五日便生擒宁王。战后却对弟子笑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直至临终,弟子问有何遗言,他安然答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自知自胜
知足强行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小结(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显露迹象
解决
同“判”,分离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同“蔂”,土筐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第六十四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动手去做的
有所把持的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接近成功
常人所不想要的
弥补、补救
不加以干预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荀子: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孔子: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子罕》)
有关于“积累”的话题,我们学习了以下名句,它们所反映的思想是否相同?
1. 老子(道家): 自然积累,强调事物依循“道”自然生长,无为而化。
2. 荀子(儒家):主动积累,强调人为努力与学习,通过积累实现质变。
3. 孔子(儒家):意志性积累,强调持之以恒的主观能动性,成败关键在自身能否坚持。
道家重自然性,儒家重人为性;孔子更突出意志力,荀子更突出实践性。
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善于把握先兆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无为而治
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不妄动、不妄为
运用排比造势,比喻论证,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文本理解 1. 第六十四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
研读思考
探究思想 2.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研读思考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出自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是按照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为,而不是任意妄为。所以“无为”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不会破坏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不会激化社会矛盾。
文章总结
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为”与“不为”
在事物发现苗头时及时干预 ,慎终如始
“有”与“无”
看事物要学会关注“无”这另一面
“不处”与“处”
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有为
“知(胜)人”与“自知(胜)”
根据我们对老子思想的介绍,其思想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正如学者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自由阅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找出每一章的“对待之理”完成下表。
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论道
修身
修身
治国
归纳总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
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儒道思想对比
儒家的核心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
“仁”——伦理道德学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克己复礼”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课后作业
1.请你结合老子《四章》的内容,请你谈谈你如何看待教育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内卷现状?不少于2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孔子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不少于200字。
拓展:老子名句
老子的辩证思想:
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善才有恶。
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将学前教育的重点放在教授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上,而不是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兴趣培养。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同时也可能给儿童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和事物的本质,而是要顺其自然,让它们自由发展。请你谈谈你如何看待教育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内卷属于认为过度干预孩子的自然成长,其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前教育小学化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局限于小学的知识和技能上,而忽略了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这可能导致儿童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如果过于强调小学的知识和技能,可能会忽略儿童的内心需求和感受,导致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最后,学前教育小学化也可能违背了“不争”和“不召”的原则。过度追求小学化的教育可能会让儿童失去学习的乐趣和意义,让他们觉得学习只是一种竞争和攀比的过程。这可能会导致儿童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我们可以看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内卷趋势可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培养,让他们在自由和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知”是一种能力,是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寻。知己与知人都是认识了解的重要过程。在我看来,推己及人,需先自知,而后知人。
何为自知?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自己打交道,但是否发出过这样的灵魂三连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秉持着疑问审视自己的内心,我的来处,我的性格特征,我的认识论与价值观,不断地问是为了不断地知,如同哲学家所言”认识你自己”。不管最终清楚还是存疑,终归有助于与自己对话,将心扉敞开。
自知的目的又在何处?是在困境中理清万千思绪,明确初心并坚守自我。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他明白,于楚国,自己愿竭忠尽智,不惜穷矣。他自知,所以他自尊自立,浮游尘埃之外,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苏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19年的屈辱,触手可及的富贵,在他不变的忠诚、不忘的使命面前一文不值。知己,才能坚守。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知己”,也是为了更好地知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了解自己这颗小宇宙,再与其他人产生联系、理解、认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岂不美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人并非易事,如何真正知人,是需要智慧的。就如庄宗沉溺于伶人之语,迷失自我,认不清他人,认不清局势,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孔子有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把握好自己内心的准绳、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有助于拨云见日,了解他人,认清他人。当今时代不同以往,我们中华民族必须知己,方可知人,不被花言巧语所迷惑,不被不安定因素动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