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导入新课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与妻书 林觉民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排比、用典等多种修辞格的写法。3. 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目标与妻书走进作者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背景资料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十六字纲领。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 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 部)经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背景资料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原文写在一方布帕上。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文体知识书信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既然书信属于应用文,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1、称呼(收信人)2、问候3、正文4、祝辞5、署名(写信人)及日期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书信格式预习检测会晤 眷属 称心 彀中栖息 筛子 肖像 应和旁午 模拟 哀恸 禁受qīwùjuànchèngòubàngxiàotòngjīnshāi móhè整体感知诵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写给爱妻的遗言。理清全文的层次第三部分(第6—8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第二部分(第2—5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原因。第一部分(第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小结: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为了全民的幸福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原文: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晤:见面。书:信。注释:精读品味原文: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注释:精读品味下:落下,名词作动词。 竟:完毕。搁笔:停笔,放笔。 恐:担心。察:知道,体察。 衷:内心。为:介词,对,跟,向写遗书的原因: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第一段:作者写作《与妻书》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是什么?写遗书时的心情:悲细读感悟原文: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至:很,非常。眷属:夫妻。狼犬:狼和狗,喻指坏人的帮凶。称心快意:称,使……满足;快,使……愉快。使动彀:同“够”。注释:就:接近。腥云:带血腥的云。精读品味原文:司马春衫(司马的春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注释:精读品味太上之忘情: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充:扩充,发扬。其:人称代词,他们。课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细读感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细读感悟(1)“司马春衫”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细读感悟(2)“太上之忘情”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细读感悟(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原文: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注释:精读品味体:领会,体谅。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其:语气词,表祈使。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细读感悟第二段: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 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吾衷呢?细读感悟第二段: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能“勇于就死”呢?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原文: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注释:精读品味语:动词,告诉。 与使:与其。无宁:宁可,不如。 婉:婉转,温和而曲折。是:正确,对。原文: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 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卒:终于,最终。注释:盖:原来,原本。禁:经受住。精读品味原文: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适:恰逢。低低:低声,轻声。切切:形容声音轻细。注释:精读品味原文: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注释:精读品味启口:开口 胜:能承受。嗟夫:表示感叹。 寸管:指毛笔。细读感悟第三、四段:追忆了夫妻恩爱的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什么?其又有何目的?三忆夫妻谁先死的谈话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作者通过追忆生活琐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将“小我”之情,即对妻子的挚爱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细读感悟原文: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诚:的确。 第:只是。 抑:还是注释:精读品味原文: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注释:精读品味即:即使。 徒:白白的。破镜:比喻夫妻分离。奈之何:奈何,怎么办?语出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意思是极目远望,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典故四:眼成穿语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典故五:骨化石事见唐朝孟棨qǐ 《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bì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典故六:破镜重圆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原文: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注释:精读品味率性:任性。同志者:志同道合的人原文: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其:语气词,表祈使 肖:像,似。其:人称代词,她 其:人称代词,他注释:精读品味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自己“死无遗憾”,希望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遗志。细读感悟第五段: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原文: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注释:精读品味和:以声相应。 其:代词,它。其:指示代词,那旁: 通“傍”,依傍,靠近。以:因为。 侣:伴侣。一愿哭相和第六段:作者死后的“三愿”具体所指?二愿真有鬼细读感悟三愿心电感应是实原文: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是吾不是处:前一个“是”是判断动词,后一个“是”为形容词,“正确”的意思。的的:真实,确实。至:极,到了极点。注释:精读品味原文: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注释:偶:配偶。这里是“嫁给(我)”的意思。名词作动词精读品味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典故七:独善其身原文: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模拟:揣摩,想象。 恸:极其悲痛。辛未:应为“辛亥”,1911年。念:同“廿”,二十。手:亲手,名词作状语。注释:精读品味第七段:巾短情长,希望妻子体会未尽之意细读感悟原文: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注释:诸母:指伯母、叔母。为幸:旧时书信中表示希望的常用语,意思是,对方这样做是自己的幸事。幸作名词,幸事。精读品味第八段有人说,这是千百年来最感人的情书,感人的原因在哪里?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①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②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③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④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儿女情长,英雄志坚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钟叔河细读感悟探究升华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封信通篇抒爱妻之情,写报国之志。信中哪一句话最能将这两层意思统一在一起呢?三忆六七年前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一忆生死之争论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三忆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文章是如何表现“至爱汝”的?探究升华1、“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2、“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3、“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当时国事如何?爱爱国之情爱 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升华融合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总纲】“爱汝”之情: 三忆、三愿“就死”之理: 国家灾难 、人们命运—— 为天下人谋永福写法探究遗书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抒情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记叙“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议论总结如今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在2020年春节以来的特殊疫情情况下,很多与妻书,与夫书,与父书出现在纸张上,手机屏幕上。新婚妻子写给防疫前线的丈夫医生,丈夫流泪送别去武汉支援的妻子,并允诺胜利回来就承包一年的家务,上高中的女儿写给医生父亲拜年笺,这些所有的种种都令人想到《与妻书》的林觉民,想到这样的和平时代,出现了特殊情况,依旧有人勇于割舍儿女私情,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义无反顾冲到最前线。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如今可以在温暖的室内安静的学习,和家人幸福的团聚。林觉民不负天下只负一人,而那些现在在前线,逆行而上的勇敢的人,希望你们一定平安,不负使命不负家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