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五四学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五四学制)(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两幅图片(下图所示)。据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玻利瓦尔
章西女王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C.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 19世纪60年代,为了保持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社会发生了转型。文中的“社会改革”指( )
A. 大化改新 B. 彼得一世改革 C. 废除农奴制 D. 明治维新
3.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届指可数伟人之一,他品德高尚是位气度恢宏的杰出的政治家,他识大体,处处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对这材料中“处处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理解正确的是
A. 推翻殖民统治 B. 实现国家独立 C. 削弱欧洲力量 D. 维护国家统一
4. 浮士绘是日本特有的民族艺术,其内容大多折射了日本的社会变迁。下图是日本第一条铁路(京滨铁路)开通后人们乘车的场景,它体现了日本
A. 闭关锁国,与世隔绝 B. 锐意改革,学习西方
C. 觊觎满蒙,意图侵略 D. 非军事化,民主改革
5. 十九世纪,面对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来自国外的旅行者却为它的魅力所倾倒;有钱的英国人更喜欢乘坐蒸汽轮船在浑浊不堪、散发异味的泰晤士河上游览。这说明
A. 电力在英国被广泛应用 B. 人们附醉于工业革命成就
C. 发展工业必须破坏环境 D. 工业革命成果扩展到全球
6. 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建立起了工业化体系,下列关于工业化国家社会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交通便利,出行方式多样,长途出行可以选择飞机
B.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参与工业生产
C. 一些国家较早地实现了儿童免费义务教育
D. 城市拥有公共交通,卫生条件改善
7. 下表反映了1880—1920年世界石油产量的变化,对这一变化的出现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 )
年份 1880年 1900年 1910年 1920年
产量(亿吨) 0.04 0.21 0.46 0.94
A. 蒸汽机的改进和应用 B. 火车的诞生
C. 电灯的发明 D. 内燃机的应用
8. 在1900年,人们远行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有( )
①蒸汽机车 ②汽车 ③轮船 ④飞机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9.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19世纪某一事件时说:“它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同时又对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这指的是(  )
A. 但丁及《神曲》 B. 马克思及《共产党宣言》
C. 牛顿及万有引力定律 D. 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10. 某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百万入,故有“绞肉机”“屠场”之称,这场战役发生在( )
A. 萨拉热窝 B. 凡尔登 C. 斯大林格勒 D. 珍珠港
11. 1914年9月,协约国的生铁、钢、煤等重要军需品产量均落后于同盟国,到1917年却都大幅超过同盟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意大利背弃同盟国集团 B. 协约国突破工业技术
C. 十月革命爆发俄国退战 D. 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12. 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A. 缓和了列强之间矛盾 B. 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 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 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13. 马克思曾预言,觉悟的工人阶级会以某种方式夺取政权,然后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国家。将马克思的预言变成现实的是
A. 法国大革命 B. 1861年改革 C. 巴黎公社 D. 十月革命
14. “和约在惩罚与复仇的目的下订立,向战败国处以恐怖的刑罚,迫使业已破产的国家背负巨额的战争赔款,以赔偿战胜国,并且还企图创设反对战争的国际联盟。”材料中的“和约”是( )
A. 《凡尔赛条约》 B. 《九国公约》 C. 《波茨坦公告》 D. 《华沙条约》
15. 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 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 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 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16. 在图所反映的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中,失业率增加幅度最大的年份区间是
A. 1929~1933年 B. 1933~1936年
C. 1937~1938年 D. 1940~1944年
17.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出版了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能学到什么 》等。你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从中学到的是
A. 通过五年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 B.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 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18. “各工业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模式、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这一规定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 )
A. 整顿金融体系 B. 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调整农业政策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 某班同学开展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的学习,右侧史实属于战争爆发的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外扩张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国家大权 ·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加紧扩张
A. 背景 B. 经过 C. 性质 D. 影响
20. “日本于1941年袭击了珍珠港,从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成了全球性的战争。”该事件
A.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C. 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D.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1. 回首二战,那一幕幕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时刻提醒着人类珍爱和平。下列选项关于图示中①②③④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珍珠港事件 B. ②诺曼底登陆 C. 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④莫斯科保卫战
22. (2022·原创题)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下列对这一时期俄国、日本两国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 B. 都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
C. 都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D.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3. 如图漫画,反映了20世纪某时期,欧洲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该漫画描绘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朝鲜战争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科索沃战争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欧洲殖民地结局的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这段话说明二战
A. 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 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
C. 巩固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利益 D.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5. 欧美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主要是为了( )
A. 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B. 适应工业化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C. 丰富资产阶级文化体系 D. 缓和阶级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主题学习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宅地法》规定,凡支持、拥护共和国的成年公民,从1863年6月1日起,只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成为私有财产。《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战争是在克里米亚(克里木)半岛上进行的,不过,俄国被打败了,不得不接受耻辱的《巴黎条约》……实际上,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便是通过向西方学习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明治维新是东方向西方学习的成功典范。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材料一中的文献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中颁布的?有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是东方向西方学习的成功典范”。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一个学习主题。
2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不断充实着人类文明的宝库,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和变革,从而使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现代化的人类社会互动手段又从物质上把世界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地推动整体世界的前进。
——摘编自胡才珍著《略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并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些院校新增了原子能、半导体、电子学、自动化等新技术专业。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2018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人民币,比2012年增长90.9%。
据统计,仅从1949年8月至1955年11月,就有包括李四光、邓稼先等在内的1536名高级知识分子毅然放弃西方国家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在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方面走在前列并赶超英国的主要是哪两个国家?这种“赶超”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研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是什么?
28. 20世纪初期,人类是社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做出的选择,发人深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项目 国家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人教社《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5年12月第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2中英、德、美、法四国实力对比的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材料二 在1919年的头六个月里,巴黎成了世界的首都,世界的头等大事便是巴黎和会,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则成了和平缔造者。和平缔造者们日复一日地会面,提案,辩论,争吵,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他们达成交易,拟定条约;他们创立新的国家与新的机构。
1919年和平缔造者们对待欧洲以外世界的草率方式,所挑起的怨恨大火,改变了20世纪的命运。
——据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是谁?他们在巴黎六个月里“缔造和平”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巴黎和会取得的“和平成果”的看法。
2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24年,有位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英国是世界近代以来最先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通观英国的崛起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英国的崛起,既有内部的努力,也有对外部的侵略掠夺。
——《西方文明史》
(1)材料一中,西班牙出现从“边缘”到“中央”这一变化主要受益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列举英国崛起过程中与“内部的努力”有关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罗斯福曾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有数据表明,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英美向苏联支援战机18303架、坦克1.3万多辆、反坦克炮5800多门等。
(2)材料二中罗斯福和斯大林所评价的是哪两次战役?并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美国实施的经济政策,说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是如何交相作用的。
材料四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4)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所说的“大变革大调整”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哪些发展趋势?“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C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作用:《宅地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两者都为北方军队提供了兵源,扭转了战局。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激化了国内矛盾。
(3)明治维新通过学习西方,实行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7题答案】
【答案】(1)主要因素: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新事物的出现,向传统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等。
(2)国家:美德。
影响: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不平衡的状态,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3)原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科研提供物质基础;高等院校新增一系列新技术专业;国家的重视和科研经费的增加;大批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回国等。
【28题答案】
【答案】(1)说明的问题: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后果: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逐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代表(答出英、法、美三国首脑亦可)。“缔造和平”的成果: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以及一系列针对战败国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
(3)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维持了短暂的和平;《凡尔赛和约》是一个赤裸裸地奴役掠夺战败国家的条约,也是宰割和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条约;凡尔赛体系则是几个帝国主义战胜国进行分赃、勾结和暂时妥协的结果;它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开始了新的争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29题答案】
【答案】(1)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第一次工业革命)。
(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3)苏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言之有理即可)
(4)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