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作风。有不少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和诗文典故。如:曹植七步成诗、望梅止渴等文学常识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言句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2.分析人物语言,体会比喻的巧妙之处,初步掌握比喻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3.感受古代家庭中注重文化修养的氛围,体会作者对谢道韫才情的赞赏之情。任务一:听雪,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 雪任务二:咏雪,梳理字词,理解大意疏通字词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一会儿急高兴的样子像什么可以相比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疏通字词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大体可以相比不如,不及,比不上趁,乘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地大笑。(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就是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 事件家中(内集)谢太傅、儿女讲论文义寒雪日“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儒雅温馨任务三:赏雪,比喻之妙,家庭之乐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呢?说出你的理由。VS雪与盐:1.颜色接近;2.下落之态相似。形似雪与柳絮:1.写出了雪花飘舞轻盈的姿态;2.给人以春天温暖的感觉,引发联想想象。神似“公”为何“大笑乐”?他并没有表态,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 理解探究对于侄子、侄女的回答,谢太傅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耐人寻味。不答是雅量,不评是慈爱。一笑是儒雅,一笑是暗许。既暗许了谢道韫的才气,又保全了侄子胡儿的自尊。理解探究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强调谢道韫的身份,突出她的才思敏捷,这也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更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陈太丘与友期行疏通文意,继续感知古今汉语的区别;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壹贰叁了解“敬辞”“谦辞”的概念,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学习目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任务一:文言侦探·破解字词密码陈太丘与友 期 行②,期 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③,去后乃④至。元方时⑤年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门外戏⑥。客问元方:“尊君⑦在不⑧?”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课文注释】①期:约定②期行:相约同行③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④乃:才⑤时:当时⑥戏:玩耍⑦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⑧不(foǔ):通“否”,表示疑问答曰:“待⑨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非⑩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君 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时分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课文注释】⑨待:等待⑩非:不,不是 相委: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日中:正午时分对 子 骂 父,则是无 礼。”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友人 惭, 下车 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课文注释】 引:拉 顾:回头看。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在中午见面,但友人迟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你认为陈太丘的做法是否合适?为什么?陈太丘的做法是合适的。他与友人约定了时间,友人未能按时到达,陈太丘选择守信先行离开,体现了他重视时间、讲求诚信的态度。在古代,守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德,陈太丘的行为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信”的原则。任务二:道德法庭·谁是失信者“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任务二:道德法庭·谁是失信者元方面对友人的责骂,是如何回应的?他的回答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元方冷静地指出友人“日中不至”是失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言辞有理有据,毫不退让。这体现了他聪明、机智、有礼有节的性格特点,也说明他从小就有良好的家教和是非判断能力。任务二:道德法庭·谁是失信者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任务二:道德法庭·谁是失信者友人最后为什么感到惭愧?他的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友人原本因迟到而责怪陈太丘,却被元方指出自己的失信和无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感到惭愧。他从愤怒转为羞愧,并“下车引之”,试图向元方道歉,说明他也有知错能改的一面。任务二:道德法庭·谁是失信者“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任务二:道德法庭·谁是失信者课堂小辩论“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他失礼了吗?元方没有失礼元方失礼了课堂小辩论“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他失礼了吗?元方失礼了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不该因他人失礼而丢掉自己的礼貌。课堂小辩论“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他失礼了吗?元方没有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以此来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证明无信无礼的长辈不值得后辈尊敬。本文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中哪里体现元方“方正”?明辨是非,坚持原则,懂得“信”和“礼”的重要直言对错,指出客人的无信无礼之处,不怕得罪人性格刚强,以“入门不顾”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本文通过一个七岁孩子的言行,传达了怎样的社会价值观?本文通过元方的言行,传达了诚信、守礼、知错能改等传统美德。元方虽年幼,却能以理服人,维护父亲的尊严,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人对“信”与“礼”的高度重视。任务三:君子协定·作修身人士"小结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的生动性。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小见大,通过儿童言行反映社会道德观念。结构紧凑,情节完整,寓意深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