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综合评价(B)1.如图是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王存义于1959年合作研究塑造的一个北京人复原头像,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制作这一头像的主要依据是(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遗址中的各类石器C.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2.下面是某班同学搜集的北京人相关资料,其中最可靠的是( )A.北京人牙齿化石 B.北京人复原头像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3.下列图片为距今约10—4万年平顶山汝州温泉遗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西方的一种文化类型)工具组合(中原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 )A.丰富了旧石器的研究内容 B.呈现了新石器手工业全貌C.佐证了中原为人类起源地 D.证实中原农业文化的发达4.观察下组图片,这组图片可以见证中国古代( )A.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B.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C.南北方自然环境不同 D.粮食产量不断增长5.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如下图是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中的一件藏品——被砍掉角的肿骨大角鹿头骨。据推断,砍掉角是古人类故意为之。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北京人( )A.过着定居生活 B.使用工具狩猎 C.学会使用火种 D.开始饲养牲畜6.通过对史前工具的微痕研究发现,中国史前古人类的工具基本上都是生产工具,很少有用于战争的工具。这说明中国远古居民( )A.勤劳勇敢,热爱和平 B.团结协作,乐于奉献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勤俭节约,助人为乐7.下面是某班同学搜集的北京人相关资料,其中最可靠的是( )A. B.C. D.8.该遗址因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在遗址堆积层中普遍发现了稻作物,稻壳、稻叶等不失原有外形,色泽鲜黄。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9.中国古代的鼎既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以下图片中鼎的变化体现了中原文明具有的特征是( )A.领先时代 B.技术先进 C.兼收并蓄 D.一脉相承10.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中,女神雕像体型有大小之分,随葬玉器数量和规格也有区别。这表明当时( )A.雕塑技术成熟 B.社会分化出现C.手工业很发达 D.审美意识古朴11.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历经沧桑、自强不息的族群,更滋养了长盛不衰、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下列文物遗存或考古遗址复原图片中能反映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是( )A. B.C. D.12.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A.早期部落战争状态 B.古代冶铁技术 C.史前交通发展状况 D.原始农耕生产13.2024年10月天津举办了主题为“津农良种,产业领航”国际种业博览会。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发现于我国的是( )A.稻、玉米和粟 B.稻、粟和黍 C.玉米、粟和黍 D.小麦、稻和粟14.近年来,植物考古被运用到红山文化晚期的一些遗址中:在兴隆沟遗址植物浮选工作中,发现较少的碳化植物种子,其中榛子、核桃等坚果类种子居多,粟和黍的发现数量很少;而在稍晚的哈民忙哈遗址中,发现有粟、黍、藜、大籽蒿等碳化植物种子80多万粒。这说明红山文化晚期( )A.处于采集渔猎阶段 B.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C.原始农业逐渐发展 D.原始农业生产起步较晚15.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划分为贵族、战士及赤贫者等多个等级,不同等级均有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礼仪葬具。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B.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形态C.已经形成统一崇拜对象 D.体现了多元化文明格局16.下列是史前时期各地遗址出土的文物,它们共同印证了(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中华早期文明分布广泛C.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 D.早期国家的出现17.浙江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遗址的外城有11条水坝和3个水库组成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城内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此可知( )A.中华民族有着一万年的文化史 B.当时黄河流域进入了文明社会C.考古是研究历史学的唯一方法 D.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18.考古发现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4700年)面积在600万平方米以上,核心区由9座夯土台及其环壕围成。其“宫城”区护城河环绕,呈现择中而居、中轴对称格局,附近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白陶、黑陶、彩陶及大量水稻。这说明当时黄土高原可能出现( )A.中央集权制 B.奴隶制王朝 C.礼乐制度 D.早期国家19.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时代风貌。下面是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套四枚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该套邮票的主题为( )A.古人类的起源 B.远古神话传说 C.中华文明探源 D.农耕技术成熟20.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各文明彼此间不断交流融合,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广泛吸纳各地文明要素,迅速崛起,持续发展,走向一体。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是( )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 C.多元一体 D.兼容并蓄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有了火就可以熟食,熟食给人提供了易于消化的食物,这对于人类体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火可以帮助人类驱赶猛兽,又以照明、取暖。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灰烬都是成堆的放着,可以看出,北京人不仅知道使用火,而且能够管理火,使火不向四周蔓延。材料三: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采集一些能吃的叶子,挖掘植物的根茎以及各种果实和种子食用;北京人不仅能猎获小动物,也能捕获个体较大的动物。——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和图2中的远古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主要使用什么工具?图3和图4反映了当时山顶洞人的什么情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指出北京人用火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并指出北京人获取食物的方式。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骨耜 图2青铜牺尊 图3铁制农具材料二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较大的部落有炎帝、黄帝等部落。部落之间经常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材料三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是哪一原始居民生产劳动的工具?他们使用这一工具来种植什么农作物?图2和图3反映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哪一时期?(2)写出材料二所属时期一重要战役。(3)材料三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说明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从何人开始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