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2期统练(开学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2期统练(开学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学期高三历史第2期(统练)
题号
1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A
B
A
D
Y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C
D
D
B
B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A
B
C
C
A
1.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仰韶中期陕晋豫邻境地区出现密集制盐遗址群,盐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盐池
周边聚落呈现等级化特征,这意味着围绕着盐资源的控制,社会组织逐渐变得复杂。控制盐资源可
以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权力,不同群体可能会为了争夺和控制盐资源而形成不同的阶层和等级,加速
了社会组织的复杂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制盐遗址群以及聚落的等级化特征,并
未提及地理屏障导致文化区封闭发展的相关内容。而且在当时,陕晋豫邻境地区并非完全封闭,与
外界也存在一定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礼器铸造技术以及区域交流的信息。题
干重点在于制盐遗址和聚落等级,与礼器铸造技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耕技术进步
以及人口迁徙的内容。主要围绕的是制盐资源和聚落等级特征,而非农耕技术和人口迁徙的关系,
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地层剖面从下到上依次为:④深层土壤(无文物)→③②龙山文化层→①耕土层。
根据地层学“下层早于上层”原则,地层③的年代应介于④(无文物)与②(龙山文化层)之间。龙
山文化层(②)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黑陶、磨光石器为主。地层③
位于龙山文化层之下,年代更早,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的文化层。综合地层学原理与考
古学内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碎片是地层③最可能的出土文物,A项正确;马车最早出现在商代晚
期(约公元前13世纪),地层③年代远早于商代,排除B项;竹简盛行于战国至汉代(公元前5世
纪以后),与地层③的年代差距过大,排除C项;青铜器的使用始于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以
后),而龙山文化层尚未进入青铜时代,地层③年代更早,不可能出土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A
项。
3.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部分墓葬
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
答案第1页,共10页约热aior
2025年秋季学期高三历史第2期(统练)
1.考古发现,仰韶中期陕晋豫邻境地区(今晋南运城)出现密集制盐遗址群,盐池周边聚落呈现
等级化特征。《左传·成公六年》载“夫山、泽、林、盐,国之宝也”。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地理屏晓导致文化区封闭发展
B.资源控制加速杜会组织复杂化
C.礼器特造技术推动区域交流
D.农耕技术进步促进人口迁徙
2.考古学中,地层剖面考古的理论主要是地层学。根据地层学原理,越在上方的地层,时期越晚。
下面是河南安阳某地层剖面图,图中地层③可能出土
①耕土层
②龙山文化层

④深层土壤(无文物出土】
A.彩陶碎片
B.马车残片
C.竹简碎片
D.青铜礼器
B.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多座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其中部分墓葬的
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戟、
石钺,以及精美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这反映了
A.石器时代的结束B.生产关系的变化C。部落联盟的瓦解D,礼乐制度的完善
4.周武王褒封先代之后,称为“三格”,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对此,《论语》指出:“兴灭
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据此可知,“三格”之封
A.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B.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
C.反映出对殷商平民的优待
D.意在扩大王室宗法范围
6。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值
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
首蓿属植物与素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6。春秋战国时期,以桊、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
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镶夷”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7.诸子百家对历史的叙述存在较大差异。儒、墨均立足《尚书》以尧、舜、禹为出发点阐释自家
学说:韩非认为“上古”“中世”和“当今”各有不同特点,邹衍用五行学说解释虞、夏、商、
周的更选。这表明
.思想家以复古作为主要政治目标B.历史认知差异导致学派内部分化
C.诸子通过还原历史重塑社会秩序D,各派寻求理论依据应对社会变动
8.东方六国大都任用宗族及国人为执政,而秦国多重用各国流亡士人来辅政,如卫人商鞅、楚人
李斯、赵人楼缓等。由此可推知
A.秦国君主集权程度较高
B.官像政治在六国得以确立
C.六国严格遵守宗法制度
D.法家思想在秦国率先兴起
9.秦朝建立后,泰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



1丈=10尺=100寸
1=10斗=100升=1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
合今230厘米
合今2000毫升
1斤=16两=384铢(合今256.25克)
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
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密的重农抑商倾向
10.探究素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历代的热点话题,以下是不同时代文人的观点。影响以下历史认
识的主要因素是
作者
观点
出处
贾谊(前200一前168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
杜牧(803—852年)
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阿房宫赋》
谁得而族灭也?”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躁至富强,
苏轼(1037-1101年)
《上神宗皇帝书》
亦召怨天下”
A.思想认同
B.史料来源
C.研究视角
D.主观动机
11.据《史记》记载,汉初天下既定,“复弛商贾之律”。富商大贾因积累财當,“转教(车辆)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