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难点)
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重点)
学习目标
23 《孟子》三章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走近作者
(一)儒学亚圣:孟子
童年
孟子幼时父亲便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曾经因为居住环境影响儿子的学习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一个学堂附近才较为满意。后来孟子在求学中途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告诫他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牢记母亲不要半途而废的教诲,立志成才。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青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去孔子的家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学习。一般认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越发崇拜孔子和他的学说,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
成年以后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取得成就,小有名气。邹国和鲁国的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难以实现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弟子前往大国齐国。但齐国并不采纳孟子的思想,于是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思想,却处处碰壁,最后他回到邹国,决定著书立说,成就名垂千古的《孟子》一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走进作品
出处
背景
主张
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 “仁政”“王道”。
背景链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pàn

自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自然气候条件
人心一致 内部团结
有利地理形势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顶真,指用上句结尾的字或词做下一句的开头。使用这种修辞手法,能使句子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没有胜利。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译 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连词,表顺承
代词,代指城
语气词,不译
的(原因)
外城

但是,可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坚,坚固。利,锐利、锋利。
委,放弃。去,离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极力铺陈守城一方具备“地利”条件,结果却是弃城而逃,由此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使……定居下来。
介词,凭借,依靠。
巩固
泛指山河。
震慑
所以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的逻辑顺序
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极点。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同“叛”,背叛。
……的人

凭借
表肯定语气
归顺 顺从
一定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委而去之
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
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义:兵器。 今义:军人。)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名词,有利形势)
(形容词,锐利、锋利)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城墙)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承接)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
夫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助词,的)
寡助之至
攻亲戚之所畔
(动词,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作者的看法,
见解或主张
用来证明
论点的材料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议论文文体
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1)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2)本文(或某段话)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分析评价
(1)抓住文章关键句,进行分析、归纳。
(2)分析文段的题目、注释等,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分析。
研读赏析
提出观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论述
战争层面
治国层面
失道者寡助
得出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攻城战例
守城战例
对比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反面
亲戚畔之
④________
不以
君子战必胜
天时<地利
地利<②_____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③________
人和
兵革之利
天下顺之
【把握思路】用“//”划分文章层次,并梳理论述思路。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主旨归纳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举出相关的事例。
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的这一主张,说明不管是打仗还是治国都要顺应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长久。是否合乎道义正成为一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判断标准。
孟子的这一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威天下”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
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