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无衣》复习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无衣》复习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高三古诗文阅读复习
回归教材,教考结合
所有的努力
都是为了理解文本。
《无衣》复习
1.掌握重点词语,理清诗意。
2.挖掘诗歌考点,一文多练,教考结合。
复习目标
活动一:翻译
自主复习:读诗、注释、小字、学习提示。(15分钟)
活动二:手法
自主完成:写手法、情感,整理知识点,互相批阅。(10分钟)
活动三:情感
合作交流:释疑答疑,教考结合。(15分钟)
操作流程:
(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回归课本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六义”:风(民间歌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赋(直陈其事)、比(比喻)、兴(起兴)。
《静女》节选自《国风·邶风》,是民歌风格的爱情诗。
2. 解题
“静女”指文静娴雅的女子,诗歌通过恋人约会的场景,表现古代青年男女纯真美好的爱情。
文学常识
不写连笔字,不写潦草字,不写重叠字
无衣(选必上)
静女其 , 我于城 。 而不 , 首 。
静女其 , 我彤管。彤管有 , 女美。
自牧 , 美且异。 女之为美,美人之 。
易错字填空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以意助解
1.袍:长袍。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类似于斗篷。
2.王于兴师:周王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
3.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4.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共同对付敌人。
5.泽:通“襗”,内衣,贴身穿的衣服如今之汗衫。
6.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7.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
8.裳:下衣,此指战裙。
9.甲兵:铠甲和兵器
10.行:往。
《无衣》 鉴赏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手法】
【意象】
【文化内涵】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手法】
【情感递进】
【时代背景】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重章叠句】
【语言特色】
【手法】
读懂诗歌
《无衣》 鉴赏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反问手法】反问开篇,强化团结意识,暗含“虽无衣但共患难”的集体精神。
【意象象征】“同袍”(共穿战袍)象征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奠定全诗团结御侮的基调。
【文化内涵】反映周代“同衣同食”的军事传统,体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伦理。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动作描写】通过战前准备的具体动作,展现战士们的积极备战状态。
【情感递进】从“同袍”的物质共享到“同仇”的精神共鸣,情感从互助升华为共同对敌。
【时代背景】“王于兴师”点明战争起因(周王征兵),与秦地尚武精神相呼应。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重章叠句】“同泽”(共穿内衣)与首章“同袍”形成递进,强调亲密程度的加深。
【语言特色】通过换词(袍→泽→裳)与场景重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张力。
【细节描写】“泽”(汗衣)的选取体现战争的艰苦,暗含“共赴生死”的决心。
《无衣》 鉴赏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武器升级】
【行动升级】
【情感深化】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意象延伸】
【文化隐喻】
【情感高潮】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装备完善】
【行动升华】
【主旨收束】
读懂诗歌
《无衣》 鉴赏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武器升级:“矛戟”较首章“戈矛”更具攻击性,暗示战斗强度升级。
行动升级:“偕作”(共同行动)较 “同仇”更强调具体协作动作,体现战术层面的配合。
情感深化:从精神共鸣(同仇)到实际协作(偕作),展现集体力量的凝聚过程。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意象延伸:“同裳”(共穿下衣)将共享范围扩展至全身,象征团结的彻底性。
文化隐喻:衣裳作为周代礼仪的重要符号,“同裳”暗含打破等级界限的平等意识。
情感高潮:通过“袍→泽→裳”的递进,完成从物质共享到精神共融的升华。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装备完善:“甲兵”(铠甲兵器)较前两章更全面,暗示战争准备的充分性。
行动升华:“偕行”(共同前进)较“偕作”更强调目标一致,体现必胜信念。
主旨收束:以“偕行”收束全诗,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保家卫国的集体意志。
析主旨
①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②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③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特色指津
①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②设问:第一句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
③“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表达了战支好课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明手法
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每章开头都用问答句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鉴风格】
“反复咏唱”
1.章句结构
章次——衣物意象——武器升级——行动强度
首章——袍(外衣)——戈矛(基础)——同仇(情感认同);
次章——泽(内衣)——矛戟(复合)——偕作(集体准备);
末章——裳(下装)——甲兵(全装)——偕行(战场实践)。
2.递进逻辑
从外到内的衣物共享(袍→泽→裳)暗含“连贴身衣物都可分”的绝对信任;武器系统升级(戈矛→矛戟→甲兵)展现备战完整度;动词强度提升(同仇→偕作→偕行)构成完整的战争动员链。
“豪情与情谊”
1.尚武豪情三要素。
否定式宣言:三次“岂曰无衣”以反诘句式破除怯懦,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器物崇拜:戈矛/戟等兵器反复擦拭(修我),展现对武力的精神崇拜;
群体意志:9次出现第一人称复数“我/子”(实际指代“我们”),消弭个体差异。
2.战友情谊三重维度。
物质层面:共享衣物突破私有观念(春秋时期衣物属重要财产);
身体层面:“同泽”(贴身衣物)、“同裳”(下身衣物)涉及隐私领域共享;
精神层面:“同仇”将个人恩怨升华为集体仇恨,建立命运共同体。
文本支点——“豪情与情谊”

教考衔接
情境默写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4.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2024·贵州黔东南·二模)《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
2.(2023·云南昆明·一模)《无衣》中从“ ”至“修我矛戟”,到最后“ ”,描绘士兵磨砺兵刃、整装待发的情景。
3.(2023·辽宁·三模)《诗经·无衣》中“ ”描述战士们修整甲胄和兵器的情景,然后又以“ ”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4.(2023·广东茂名·二模)《诗经·秦风·无衣》首章中“ , ”两句,写战士们修整武器,共同对付敌人。
情境默写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修我甲兵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戍边烈士陈祥榕
这是19岁的军人陈祥榕的遗作——他与另外三名战友在2020年印度军人侵袭我国边境的冲突中英勇牺牲了。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短短的8个字,可谓最短的爱国诗,让国人泪目,更让国人肃然起敬!面对印军的蓄意滋事,我国军人怀着对祖国母亲的深爱,不让外敌入侵半寸,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和坚强的毅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的界碑!
尽管各个时期涌现的中华英烈生前的豪言壮语有所不同,但其内在与“与子同‘衣’、与子同仇”有着神似,因为我们是同宗同根的龙传人——在保家卫国的大义中,他们舍身忘死惊天地,忠骨留于他乡泣鬼神 (有的无法马革裹尸还,有的尸骨难觅、尸骨不全,纵有马革也枉然)。保家卫国,敬爱军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③?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四川阆州。②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请缨:将士请命杀敌。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岁暮》前四句陈时事,后四句抒怀抱,饱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对国家的热爱。
C.《岁暮》“烟尘”与后文的“鼓角”视听结合,突出了边地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岁暮》诗人客居西蜀,渴望济世,不敢吝惜一己之性命,但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2.《无衣》与《岁暮》两首诗中,先秦与唐朝将士对待战争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两种不同态度。
教考衔接
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③?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四川阆州。②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请缨:将士请命杀敌。
2.《无衣》与《岁暮》两首诗中,先秦与唐朝将士对待战争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两种不同态度。
教考衔接
①与子“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意思是与你同穿战袍、共同前进对敌,体现了将士以大局为重,同仇敌忾,团结互助、共同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用反问句式,意思是,面对惨烈战争时,唐朝将士却懦弱无能,无人担当大任,请命杀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3.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教考衔接
B.“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4.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无衣》和《从军行》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达技巧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教考衔接
《无衣》①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迭唱)的结构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②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③运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与子共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层层递进,表现战士们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从军行》:全诗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第二句及尾联直抒胸臆;其间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①借代。“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用语典雅,营造战争氛围,通过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 ②烘托“雪暗”两句,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烘托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坚强无畏,奋勇杀敌。】
《从军行》诗歌大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