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综合评价(A)1.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材料中中国的“界碑”是指( )A.近代史的开端 B.人民禁烟斗争胜利C.近代化的起步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2.鸦片战争以前,来华外商一向居住在广州城外的洋馆;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蛮横要求进入广州城。根据《筹办夷务始末》记载,1849年广州民众发布《全粤义士义民公檄》:“夷人入城,万姓切齿,誓不与之俱生。若夷人入城,则阖省商民,必至罢市罢工,非以阻之,实以卫之也。”这一斗争表明鸦片战争后( )A.民众自发进行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积极组织民众抵抗C.列强经济侵略已深入内地 D.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3.鸦片战争后,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雍滞不能出口……”。上述现象反映了( )A.中国的商业开始凋敝 B.中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C.中国的手工业开始破产 D.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下图可知,如图时期的中国( )A.仍然保持闭关锁国 B.完全卷入世界市场C.自然经济固若金汤 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5.1841年5月30日,广州三元里义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直到英国援军到达,英军才撤回四方炮台。这一事件体现的是( )A.中国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中华民族的反抗斗志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 D.农民阶级的盲目排外6.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在鸦片问题上集中地反映出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不仅符合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也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虎门销烟( )A.阻止了白银大量的外流B.扭转了中国贸易逆差情况C.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性质7.英国对华输出商品的税率,总体上“值百抽五”,其中棉花、棉纱、头等和二等白洋布等平均税分别定为5.56%、5.56%、6.95%、5.56%,只相当于之前中国自定税率的1/4。由于英方不同意,清政府始终未能自主调整自己的海关税率。这一现象的出现始于(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8.19世纪60-90年代,长江上频繁出现外国军舰的身影,它们不仅是军事存在,更是心理威慑的工具。这种“浮动的炮台”使得清政府在内政外交上不得不更加屈从于列强意志。这一状况始于( )A.《南京条约》签订 B.《天津条约》签订 C.《北京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9.史料分为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下列作为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手史料的是(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C.现代专著《圆明园劫难》 D.电影《火烧圆明园》10.英国步兵中校沃尔斯利在《1860年对华战争录》中写道:“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上述文字描述的是( )A.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B.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C.日本占领旅顺后进行大屠杀 D.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11.下图青铜鼠首和兔首原为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十二生肖兽首喷泉构件中的两件,2013年6月25日晨,两件圆明园兽首安全运抵北京。中国国家文物局将这两尊圆明园兽首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与青铜鼠首和兔首流失海外直接相关的是(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2.“在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随着僧格林沁的铁骑全军覆没,清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次日,咸丰帝前往避暑山庄,授权恭亲王奕 与洋人议和。”下列照片可以用作研究上述内容的( )A.一手史料 B.二手史料 C.文献史料 D.口述史料13.1857年,法国葛罗男爵收到了政府的训令:“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可看出法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把清政府变成其在华统治工具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C.修改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 D.割占中国大量领土14.1843年,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7年徐继畬撰成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率先突破天朝意识;1859年洪仁玕写成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资政新篇》。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A.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有所发展 B.晚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动探索救国新出路 D.国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15.太平天国宣称:“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他们要求“复中原古制”,即恢复汉族的衣冠服饰。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恢复传统礼乐制度 C.拉拢汉族地主官僚 D.重建社会习俗体系16.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曾颁发过一份《百姓条例》规定:“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归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这一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意愿 B.实现了普遍的社会救济C.表达了隐晦的享乐观念 D.体现了朴素的公有理想1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列强认为保护大清的统治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彻底倒向清军。英法不仅出售先进的来复枪给清军,派人帮助训练清军,甚至直接派兵参战,让太平军吃了不少苦头。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反封建反侵略双重性质 B.拥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决心C.坚决打击英法列强嚣张气焰 D.开启了近代思想潮流的闸门18.论及太平天国,钱穆说:“文治制度方面,在南京十二年,可算绝没有些微上轨道的建设。亦不能收罗原来团体以外之人才。却妄想以天父、天兄之欺妄深山愚民者,欺尽天下。如此何得不败?”钱穆认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 )A.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B.领导群体落后无能C.湘淮军队迅速崛起 D.统治集团自相残杀19.太平天国反抗压迫剥削的正义性、向西方寻求真理和后期反对外来侵略的积极性应是太平天国的主要历史面相。对于运动进行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崇奉皇权、迷信宗教等负面现象,则充分展现了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农民革命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局限。这反映了评价历史事件要( )A.全面综合 B.坚定立场 C.爱憎分明 D.明确方向20.“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它虽然失败了,但它先后攻克600余城,席卷了半个中国,建立了政权,并与腐败的清朝封建政权对峙十余年之久。”材料旨在说明这次“农民战争”( )A.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 B.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C.大大加剧了民族危机 D.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虎门销烟浮雕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南京条约》英方原件材料二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1)材料一中虎门销烟的领导者是谁 《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那一战争有关 两者有何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的大炮”所代表历史事件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步入近代的方式。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材料二材料三 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材料四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左图)变为断壁残垣(右图)与哪一战争有关?罪魁祸首是谁?你有何感想?(3)根据材料三,说说版图的变化与哪国关系最大?(4)根据材料四,请列举两例抗击外来侵略的典型事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